绪论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耿德华用“分崩离析”四个字来形容彼时的局面。政治空间上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并存,思想意识上,解放区文化、殖民地文化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文化错综复杂。上海首当其冲成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新与旧的碰撞与冲击下,“十里洋场”成为霓虹闪烁、昏暗弄堂的两面一体。狐步舞、华尔兹的衬托下,是小贩小摊吴侬软语的吃喝、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市民文学应运而生。物质和金钱成为文学中不再羞于启齿话题。张爱玲和苏青就出现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中,成为“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2。共同的生存智慧、世俗言说,使她们得到电影明星式的追捧。苏青(1914—1982),生于宁波城西洗锦乡,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1935年,为抒发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品主要表于《宇宙风》、《逸经》、《古今》、《风雨谈》、《天地》等杂志。苏青坦率、大胆、泼辣的文风,以及对乱世里的日常人生的关注,使得她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红极一时的作家。“一提到苏青,仿佛一个什么社会闻人的名字似的”,’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然而,由于苏青坦率大胆的文风以及对饮食男女的叙写,“那是赤裸裸的直言相谈,绝无忌讳”。4她的创作也颇受争议,并被冠以“性贩子”、“色情文学”的头衔。新中国建立后,广阔的时代却难以容下一个瘦小的她,为了生计,苏青转向剧本的创作,盛年的文风和写作特点逐渐隐退。随着沦陷区文学被打上“汉奸”文学的标记,苏青的名字逐渐消失了。1955年,她被牵涉进胡风事件,打入监狱;文革开始,苏青又历受磨难,被监督、挂牌游街、打入牛棚。
1975年之后,贫病交加的苏青,同女儿外孙三代人生活在一个仅十多平方的小屋艰难度日。1982年,苏青在肺病的折磨下去世。正应了她文章中的凿语:“假如我必须死,而死又必须经过病的阶段的话,那么就让我患一种肺病死吧,慢慢地吃上几年,最后才像酣睡般死去”。5时代的吝音却破灭了她最后一点希冀,患病的岁月里,物质生活极度拮据,陪伴她的只有几盆自己养的花,正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于是,苏青的名字沉寂了,文学史“有意”忘记了这位热辣辣的“伟大的单纯”的女作家。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的发掘,“张爱玲”不仅浮出历史地表,其研究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学现象,也正由于张爱玲当年对苏青的盛赞:“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苏青”陌生的名字也出现在研究论文中,但多少有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味。近年来随着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进展,苏青逐渐成为孤岛文学研究中绕不开的名字,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甚至出现了“苏青研究”的热潮。综观苏青研究的历程和作品,时代性特点非常明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苏青活跃于文坛之时,对她的研究多为印象式点评的文本跟踪式研究,思想挖掘并不深,以张爱玲、胡兰成、实斋先生和谭正壁为主;建国后,苏青作为沦陷区作家,被各种文学史和研究者冷落,沉寂近三十年;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对苏青的研究逐渐升温;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集中在女性意识、市民文化、流派团体三个方面,其中对女性意识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专著方面,戴锦华、孟悦在《浮出历史地表》中,以一章“苏青:女人—占领区的平民”为题,从历史残片的沦陷区、女性空间话语以及新女性等方面对苏青进行论述,认为苏青以一种“平民”姿态,在大胆和素朴的陈述中对男性世界与男性世界虚构的女性世界重述,并且弥合了“五四”主流话语中的生者/新女性与死者/旧女人之间的裂谷,结论是中肯和独到的,多被后来的研究者接受和引用。其次,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中则把苏青与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著名女作家以时代线索串在一起,单列一章对《结婚十年》作了深入剖析,苏青研究走向了文本细读的层面;在学术论文方面,胡凌芝《苏青论》是一篇极有见地的文章,从主导意识与内容构架两方面对苏青的自传体小说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进行比较,凸现苏青创作中鲜明的女性意识特色;丁晓萍读《结婚十年》则敏锐地指出苏青为我们展示的世界是五四女作家陌生的世界,是已由女儿世界进入了女人的世界。王向东在《略论苏青散文的女性意识》一文中指出,苏青“坚执着女性与非女性的对立,固守着女性的领地,强调女性区别于男性的心理、生理的经验和特征”。但苏青的妇女观所存在的缺陷,是“将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等同起来,堵死了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而宋彦《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苏青的女性意识,“在自觉地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力的同时,更注重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实现了与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契合与回应”。孔寒冰的两篇文章《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和《都市文学创作的现代探求:关于苏青的生活、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个性显现》给予苏青作品的定位是“都市女性文学”,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及成因与价值。此外,比较研究方面也有发展,成秀萍:《张爱玲苏青四十年代创作风格比较》认为张爱玲是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编织着自己的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凄;苏青则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其基调是平实热闹;张萍萍《四十年代女性文学“三人行”—张爱玲、苏青、梅娘创作比较谈》从女性批评视角出发,指出了在三人创作中,“关于女性的思考己进入到女性自身作为共性的‘人’及与男人不同的女人的‘人’的体验和感悟方面。”
目录
第一节缺席:现代女性文学中“经济独立女性”的缺席...........10
第二节在场:“务实”的苏青与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体现................................13
第三节凸显:“职业女性”形象的全面塑造.................................15
第四节失落:游离在梦想和现实边缘....................................................16
第三章双重语境下苏青“务实”的女性写作之意义................................29
第一节承继与开创: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29
第二节边缘与主流:沦陷区文学中的坐标.............................................33
结语................................................................................36
..................................
结语
如果说张爱玲是上海的传奇,是在平凡人中寻找世俗的英雄;那么,苏青则是上海的记事本,是为融入平凡人的生活而做的世俗梦想。“倘若能看清苏青,大约便可认识上海的女性市民”。94
重重历史云烟散尽,苏青留下的是一个女人最真实的述说。从被生活逼上梁山,被现实逼上文坛,苏青经历了作为女人的多重角色。“自强、坦率”的性格形成了她泼辣的文风;根深蒂固的“务实”思想,使她踏上寻求一条女性如何生存的荆棘之路,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一条有着“微弱的希望之光”的道路。正是基于“务实”的思想,她以平静地述说弥补着五四以来男性大师对女性的任意想象,少女的怀春、初婚的感受、生育的细节、女性隐秘性心理的大胆描写,在她的笔下赤裸裸呈现出来,以一种无声但却有力的方式填补了女性“私人化”的沟壑,在池莉、林白、陈染等当代女性作家的笔下,这种私人化写作得到推崇;基于务实的思想,她以清醒的头脑消解着自五四以来“男女平等”的圈套,追寻一条“差异性”平等的女性解放之路,对女性异化与雄化的排斥与担忧,让她的女性意识具有一种前瞻性的光芒。事实也证明了这正是女性寻求解放之路上一个难以避免的泥潭,张辛欣、张洁都曾在此痛苦的挣扎与探索……基于“务实”的思想,苏青的价值观充满了物质主义气味,生存之路上的摸爬滚打,夹缝中的艰难求生,使她有一套成熟的市场文学理论,对大众读者的把握,对出版发行的精通,苏青成为运用市场发展文学之路上的先行者。“其总是立足于现实的话语旨意,在重视‘当前’这一点上,让人产生消费瞬时信息的现代高消费社会的同时代感”9,;更难能可贵的是,“务实”的特点,让苏青把眼光注视到职业女性身上,她以自传体式的解剖方式,详细描绘了一幅职业女性群像图,并以细致的笔触深入到职业女性的生存、心理层面,揭示出职业女性面临的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困境;也正是由于“务实”,苏青的希望如失望一样凋落,失败的婚姻使她看清男人的面目,然而,空虚寂寞的感情又促使她寻找能够“安慰和依靠”的人,看着房间内连一颗钉子都是自己钉去的,苏青黯然了:这又有什么乐趣呢?但她世俗的聪明让她不久又看清男人的真面目,于是一切都觉得没有意思了,在这种矛盾中,她只能将孩子和金钱牢牢抓住。新旧合璧的思想,务实世俗的言说,同时也制约着苏青的眼界与作品的深度,矛盾的性格使其女性立场也摇摆不定。随着上海的解放,苏青成为众矢之的,“汉奸”文学的帽子沉重地压在她的头上,悔意和失落伴随在她心头,前期明朗的创作风格,也如那“红泥小火炉”一样,从僻里啪啦渐渐地沉下去、暗下去……终于只剩下“****?”的疑惑。她对女性群体世俗生活的关注、对职业女性开先河的细致探讨,给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由自身经历影响形成的务实女性意识,归根结底,源于女人对女人的真实的了解与关怀,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爱”,“什么地方是我的归宿?—湖汇山只是埋葬我的躯壳所在,而我真正的灵魂永远依傍着善良和爱。”
参考文献
苏青.苏青集〔M].许道明,冯金牛选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苏青.苏青文集「M].于青编,上海书店,1993.
梅娘.梅娘小说散文集〔M].张泉选编,北京出版社,1997.
苏青.结婚十年正续[MI.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苏青·苏青经典作品[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