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选题原因
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地域化向社会化,由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的。正统文学的发展变迁和政权的改变与完善几乎同步。然而地域奇文学在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前,都是独立发展的。奇正文学的融合,最主要的是民间文学和正统文学的政治前提的统一。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形成丰富完整的体系,与古代文学的奇正相融是分不开的。正统文学的传承与史官文化紧密相连,而楚文化奇文学则是地域文化巫官文化发展和成熟的表现。奇正文学现象在秦汉时代产生并开始互相融合渗透,这对古代文学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体裁丰富程度,形式的发展变化等都有重大的作用。本文探讨奇正文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正统官方文学与地域奇文学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学,是我们千年文明最主要的文学宝藏之一。因此研究官方正统文学和以楚地文学为代表的奇文学互补的现象,将是探究中国文学之美的途径之一。正统文学与正统思想儒家文化基于相同的政治前提共存,楚地奇文化与道家老庄思想有颇深联系,因而探讨奇正文学正是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全方位探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梳理是有深刻意义的。中华文明的传承经历了千年,是多方地域文化孕育而成的文化的瑰宝。由秦汉开始,奇正文学带着浓重的秦汉之风,开始了文学创作的新的历史进程,也开创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新天地。奇正文学既对立又交融,同时又作为新的思想观念既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又对文学理论和批评史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正统文学样式与地域奇文学的互补交流,而重点则是聚焦于文学理论批评在奇正并存,奇正互补之上的发展。
第二,以楚地文学为代表的奇文学,促使新的文学的体裁的产生发展,奇文学促使文学作品理论的创新。它甚至是对于文学精神的传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种种方面来研究奇文学对正统文学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楚地文学在秦汉之际进入,逐渐影响正统诗学和史官文化,形成了异于北方正统文学的汉赋,汉乐府等新的文学形式,甚至是对之后的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等文学样式的产生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奇文学对于文学的觉醒和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自奇正文学开始,后世从创作论和文学批评的角度,不仅仅愈加全面,而且富有新意。奇文学既为文学理论的丰富性,又为情感和题材的感染力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和实际支持。以楚地文学为代表的奇文学,作为地域文学向官方文学方向的扩展,这种变化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从汉朝开始的文学评论和批评史都扩大了批评对象,这造成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来源都有所扩大。批评家不仅仅注重文学作品本身,更重视作家的思想,情感,甚至是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理论的提出又重新对作品进行定位,引起历朝历代的文人的自我提高的意识。而且奇文学的地位作用的转变,更是带动了民间审美的转型,人们在文学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多样化。
2研究历史回顾
从古至今,在奇正文学的研究中,相关体裁和理论的构建是较为丰富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论研究和框架是相对完整和出色的。在古代的文论研究中,文论家和批评家重视正统文学体裁和奇文学的融合与比较,这从理论上促进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首先,中国古代文论在奇正现象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资料。“中国文论在汉代步入正统时期。汉代史家著写艺文,以北方诗艺为正,以南方骚艺为奇,后来以奇补正便成为中国文论的渊薮⑴”,“西汉中期以前的文论主要是对屈原和《楚辞》的评论。[2]”,对奇正文学现象有重大影响的文论作品主要有:《诗序》,《春秋繁露》中董仲舒的“诗无达诂”的观点,《汉书?艺文志》中的重要篇章班固“诗赋略,诸子略”,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对楚辞和骚体诗的得当评价,《论衡》中有关"超奇”等文论观点。
三国两晋时期对奇正文学的理论建设进入了 “中国文学理论自觉时代⑴”,“两汉文学重善轻美,三国两晋文学重美轻善[2]”。这个时期文论家和作家深入探讨作品的审美内涵,文学获得政治上的认可,故有“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此时的文论开始形成,并且基本上都涉及了作家创作风格,作品的情感与内容,形式与本质的讨论。因而正统文学与奇文学相互融合的脚步急剧加快。此时的文论可以说是均有涉及奇正的文学形式与审美,主要是:①《典论?论文》,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是标志性的作品。他强调文学的风格,“文以气为主”的论调,这部著作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整个风格和评判体系。文学的优劣并非政治因素的充实程度,而是作家个人感情和风格的好坏之分。奇文学的形态和创作习惯从根本上符合这一要求,浪漫主义的个人想象正是作家自我觉醒的根本体现。②《文赋》里,陆机又表达了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创作动机,创作要达到言,物,意的一致,因而不能追求死板的政治目标,罔顾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在创作的方法上,他提出“精鹜八极,心游万初”,创作不仅仅要展现现实,更要有奇谲的想象和构思,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等,奇文学的想象与自由创作的方式,得到了理论上的肯定与赞扬。
第一章奇正文学的缘起...............7
1.1儒道思想为奇正文学的产生奠定基础...............7
1.1. 1正统文学迅速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儒家思想.........7
1.1.2奇文学嫁接于正统文学的可能性与道家思想......9
1.2先秦文学为奇正文学的产生创造机遇...............10
1.2.1诸子散文的理论建设...............12
1.2.2巫术文化的思想准备...............13
1.2.3神话和先秦笔记小说的素材贡献...............14
1.3正统官方文学对奇正文学的积极接纳...............15
1.3.1正统文学的传播优势...............15
1.3.2大一统文学的重新整合...............16
第二章奇正文学文体及其综述...............18
2.1奇正文体综述...............19
2.1.1奇正文学体裁...............19
2.1.2奇正文学风格...............26
2.2奇正文学综述...............28
2.2.1奇正的创作方法...............28
2.2.2奇正的理论体系...............30
第三章奇正文学接受与欣赏...............34
3.1奇正文学的欣赏和审美...............34
3.2奇正文学的欣赏促进奇正文学的重新融合..........35
结语
秦汉文学突破了地方政权束缚,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出现了奇正融合的新局面。北方正统文学和楚地奇文学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秦汉时期开始融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正文学积极汲取来自以楚地地域文学为代表的奇文学的营养,迅速形成具有秦汉之风的奇正文学格局。儒家思想和史官文化是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源泉,道家思想和巫官文化是奇文学的理论来源,两种文学的融合实质上是儒道思想和巫史文化的相融。再加上正统官方文学的积极接纳以及秦汉之前的文学实践,奇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才拥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奇正文学促使新文体的产生,例如汉赋,汉乐府诗歌,传奇志怪小说等体裁的出现以及古诗的变革。
本文出于对奇正文学的价值定位,从奇正文学的缘起,奇正文学及文体综述,以及奇正文学审美欣赏的三方面来探讨奇正文学的历史发展。奇正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其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这些思想基础也是在奇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磨合完善的。除了奇正文学发展的思想条件,还应该看到先秦诸子散文,神话传说和笔记小说的历史贡献,这些准备对于奇正文学来说都是必要的。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奇正文学的文体和文学综述,这一部分既分析了奇正文学的文体创新及变革,也对文风的变化做了比较和对比。奇正文学体裁的变化是革命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本章也对中外文论中涉及的奇正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且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进行奇正理论的解析。在第三部分中,本文从审美欣赏的角度对奇正文学的影响加以论述,诠释了大众审美的改变缘由,即奇正文学的大众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曹丕.昭明文选?典论论文[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钟嵘.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诗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宋]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楚辞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
[7]王国维.人间词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8]鲁迅.汉学史纲要[M].南昌:二^^一世纪出版社,2010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奇正文学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奇,正,奇正文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