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侠文学与武士文学之历史追溯
1.1中国武侠文学的历史轨迹
先秦时期的刺客是典型的古侠,他们为报知遇之恩,以生命为代价在所不惜。如豫让刺杀赵襄子、聂政刺韩累、荆轲刺秦王等。另外,此时还出现了卿相之侠。他们一般具有尊最的身份地位,或为王公大臣,或为诸侯亲属,拥有较雄厚的物质条件,好为结交天下贤良之士。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供养大量食客,救助陷于困厄的下层侠士,体现出仗义疏财、急人之困的侠义精神,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春申君谏书救楚等。先秦时期的侠的基调奠定了我国侠客的主流思想,为后世侠客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汉魏六朝是侠客多元化发展时代:汉代的布衣之侠,基本保持了古侠的精神品格,他们救人于危难,济人钱财。西汉时期的朱家、郭解、剧孟就是这类侠客的代表。
《史记 游侠列传》中记述:郭解的外甥仗其舅之势强迫他人饮酒,此人不堪其辱而杀之。郭解了解到杀人者的逃亡之处,了解了外甥被杀的真相后,说道:“公杀之当。吾儿不直。”他认为错误在于其外甥而非杀人者,于是放走了杀人者。郭解因此义行而声名大振,受到众人的爱戴。另外两汉游侠明显出现异化倾向,《汉书 游侠传》(班固)中提到:“长安炽盛,街閭各有豪侠”,可见豪强之侠不乏于世,如汉武帝,嗜酒,傲上敬下,豢养门客,鱼肉百姓,称霸一方。汉景帝时期的宁成也是这类豪暴之侠,深招乡民怨恨。《汉纪》(荀悦)对这类侠作了中肯的评定:“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两汉的游侠比照先秦时期有所堕落,行善少而作恶多。但在文学上有关侠的记载渐渐多了起来,此时已说明侠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登上了政治舞台。但侠从史实到小说尚需一段过渡时间,汉代文言小说处于小说的初创阶段。因此汉代出现的武侠小说,只能归之为武侠小说的雏形。《燕子丹》和《吴越春秋》中的《越女》是早期的文言武侠小说。这两部作品皆是只有武功而无侠义,并非严格意义的武侠小说,但是他们毕竟开拓了古代武侠小说的先河,为后来武侠小说走向成熟提供了基础。
直至魏晋六朝时代,中国小说才初具规模,但当时出现的志怪小说还只是武侠小说成熟期的准备阶段。其中干宝(?——336)的《搜神记》多侠士形象,如《李寄》、《三王墓》。还有《世说新语》中写游侠的戴渊一篇,周处一篇。隋唐时期,侠风极其盛行,“义”被作为侠客的基本、重要品质首次提出,并且侠客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此时却侠客观念有所发展。中唐时期,文学样式中诞生了唐传奇,中国的武侠小说至唐代才渐渐有了自己的三大特色:“虚构陈铺”、“武功奇幻”、“侠气纵横”,这三大艺术特征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独有风格。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武侠小说史从唐代开始成熟的,古代的侠客至唐代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闪烁出他的艺术光彩。《昆仑奴》、《虬髯客传》第一次把爱情和武侠结合起来;另外聂隐娘、红线女之类的女侠客开了剑仙女侠之先河。同时,文人行侠也是唐朝的一个特色,唐诗中宣传侠义精神。唐代吟咏游侠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游侠无拘无束生活的言志诗,如王维的《少年行》、孟郊的《游侠行》、贾岛的《剑客》;另一类是歌颂侠士英雄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行行且游猎篇》、卢纶的《塞下曲》等。
1.2日本武士文学的历史进程
从古至今,武士道精神无处不在,文学领域更是武士精神的挥洒之处。追溯日本文学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与武士题材相关的作品。日本可探寻的最早的尚武精神的佐证即是《古事记》,其中须佐之男命、大国主命、倭健命等人的骁勇善战、不畏险阻的个性在其中表露无遗。而倭健命更有“日本武尊”之称,被所有武士崇拜。传说倭健命是景行天皇的儿子,受天皇之命讨伐熊袭一带,之后又东征,平定东国。据说他用过的传说中的草薙剑被保存在名古屋的热田神宫,是日本皇室的三大神器之一。随后,日本迁都到平安京,至此开始了历史上维持四百年的平安时代。这个时期,贵族文学处于文学发展的主流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历史物语的作品出现,比如说《增镜》、《今镜》,还有《水镜》以及《大镜》、《荣花物语》等。
历史物语用以史鉴今的手法将文学和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文学阐述历史,历史启迪文学的作用。而描写武士斗争题材有关军记物语开端的作品一般首推《将门记》,文学界把它视为军记物语的鼻祖。“平安时代的另一部著名作品《今昔物语》(12 世纪上半期),表现了对贵族社会下层及外延的关心,并展现了丑恶、凄惨的社会阴暗面。《今昔物语》中除了散在的武士题材的作品,在本朝“世俗部”卷二十五集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武士的活动、生活、伦理。”平安时代的这些作品奠定了武士时代到来的基础,为新的军记物语的叙写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 武侠与武士之气质比较
2.1 武侠与武士的品质特征
对比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侠客和武士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在历史轨迹上留下自我的一道风景,更是其气质让世人记住了他们,也正是其气质使我们津津乐道于此。首先说勇,无论是作为中国的侠客还是日本的武士,勇是他们的首要品质。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甘心犯险,舍命赴死,这些都是勇气的表现。作为一个“武”人,英勇、坚毅、勇敢、无畏、勇气等品质是最基本的品德。《飞狐外传》中,福康安举办天下掌门人大会,胡斐明知其中危险重重,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大闹天下掌门人大会,揭露福康安与朝廷的阴谋,打碎了钦赐玉杯,并趁乱打死了凤天南。而在日本,武士更是用残酷的方法自幼锻炼他们的胆量。命令幼小的儿童给完全陌生的人传递消息;在寒冷的冬天让学生光着脚走到教师家去晨读;甚至让少年去刑场、墓地、凶宅等地方去看可怕的情景,在黑夜里只身一人去刑场在砍下的头上留下标记……不具备勇敢的品质,就没有资格作一名侠客或者武士。再说义字,若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的侠客,“义”字是最恰当不过的,正所谓“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字基本解释即为正义。但用在侠客身上却不尽然,武侠的“义”更多的体现在助人为乐的品质上。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水浒传》中鲁智深,对金氏父女慷慨解囊,还给了他们返乡的盘缠,并给他们讨了公道,三拳将镇关西致死;又如石秀,“平生性直,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他见到杨雄被一群地痞流氓围攻殴打,就主动帮助杨雄脱离险境。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将“义”放在武士道特征的首要一章来叙述,他指出“义士这一称号依然被认为远远高于任何擅长学问或艺术的总称。
2 武侠与武士之气质比较.................................... 17-25
2.1 武侠与武士的品质特征对比.................................... 17-20
2.2 女侠与女子武士之异同.................................... 20-25
3 武侠与武士文学之英雄观比较.................................... 25-32
3.1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25-27
3.2 忠于主君 .................................... 27-32
4 武侠与武士文学之社会意义比较 .................................... 32-39
4.1 武侠文学对文化的促进.................................... 32-35
4.2 武士文学之社会担当 .................................... 35-39
结论
武侠文学向来是世人酷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其雅也好俗也好,不可否认的是其文学形式的存在,而且是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沉淀,武侠文学渐渐脱离了原来的假想的武侠英雄世界,这并不是说武侠小说逐渐覆灭。恰恰相反,武侠小说越来越多元化,武侠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反而更加坚固。
武侠作为一种精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武侠小说作品中,在诸如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中也不乏武侠精神的存在。同时,更有如谭嗣同、秋瑾、李大钊等有侠义精神的人身体力行的告知世人何为侠、何为侠义精神。而武士道文学更是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毕竟曾经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武士道思想深深的植入日本的文化土壤当中去。武士道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作为日本民众崇尚的生活准则,是国民信仰的一种精神。同时,不可抹杀的,时间冲刷着历史的进步,当新鲜空气充斥着现当代日本民众的文化空气中,武士道精神似乎渐渐远去。但是,值得肯定的武士精神,比如说诚信、勤奋、执着等一些优秀品质还是保留了下来。
本文尝试着将两种国民精神:武侠精神与武士道精神加以比较。通过探索武侠文学和武士文学的流变,审视武侠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发展。另外,在其思想渊源的追溯当中鉴证了文化的土壤是怎样栽培了这两种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创新的将女侠与女子武士道加以比较,一反以男性为核心的惯性思维,突破范围的枷锁。本文最后上升到两个层次,一方面探讨英雄观究竟在武侠和武士道文学中如何表现,又是如何界定的;另一方面,要突破文学的瓶颈,探索文学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寻找真正的武侠精神和武士道精神。本文虽就此结束,但是仍觉意犹未尽,很多问题探讨的并不深刻。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