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纽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4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从这一角度出发,北京也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它既负载着真实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被文学建构成一种文本形象。"'文学在城市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文学中所体现的传统的市民生活和性格,还是文学中对怀旧的书写或是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而表现出的态度和感情都会渗透到现实中人们对城市阅读时的情感体验中来,阅读文学中的城市与现实中城市的体验相互介入与影响,并且人们会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生存空间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一种模式化,铺垫了都市现代文化心理,并建构了现实中的城市规划格局。一个国家中的众城之都是这个国家政治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的研究价值,都城为我们对整个国家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在理査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The city in the Literature) 一书中被正式提出,主要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文学中欧美城市的不同表现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将城市概念化,理査德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2他并将现代城市划分为三个持续发展的阶段:"商业城市"、"工业城市"、"世界级城市"。城市的兴起与各种文学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小说和文本的叙事模式。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城市主题变得非常重要。狄更斯是都市转变的伟大记录者,他重申了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性,并通过多愁善感的人物,把世界重新带回到以人为价值本位的境地。他以另一个视角描绘人只注重物质实利,使得人们心肠变硬,越来越冷漠无情,并改变了我们的共同体感受和以人为本的认识。
多数的城市文学研究大体采用了 "反映论"式的研究模式,即认为城市文学以某种表现方式表现了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形态。首先,从地域特征、创作题材、空间景观等方面来说,它必须是描写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与心态,诸如生活流向、价值理念与社会心理;其次,城市文学的创作者,必须以城市意识——只有城市人才具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准则——去描述城市生活。而"城市意识"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当中,并未被强调和引起关注。当从精神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对人类的影响时,"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的文学"这两个概念比较起来,前者更能够揭示出城市对文学的作用以及城市与文学两者的关联。理查德认为,每一个文本中所展现的城市形象都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而这些浮现在文本中城市形象,将会成为叙事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鸿声对"城市文学"与"文学中的城市"作了如下界定:"城市文学"立足于文学形态自身,揭示城市文学形态的发生、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其内在构成规律,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史研究;而"文学中的城市"并不局限于城市题材与城市文学形态,重在揭示城市所造成于人的精神状态,带来的对城市的不同认识方式,以印证于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文学精神世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它更接近文化研究。
总体来看,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越来越显现出现代性特征。纽约一直以來是多元文化的国家,这使得人们需要阅读各种文学文本,特别是民族文学文本。20^+?"纪纽约民族文学被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姆斯定义为"潮流文学"这一术语,这些文学体现了非传统的或是非主流的文化团体的思想。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在纽约的各类民族文学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基于纽约的研究现状,国内仅有不足十篇硕士论文,主要涉及到纽约城市镜像、纽约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等方面;在各类期刊中,对于纽约文学方面的研究则很少。不过,国外对纽约的研究则相对较多。


第二章纽约,风格、潮流与流变纽约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在纽约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异彩缤纷的多元文化。移民者对纽约文学产生了重响,不同文化的冲突,为纽约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通过本章的分析研究了揭示文本中对纽约书写风格的转变、不用种族文学的盛行以及新波多黎各为民族文学提供的重要研究价值。


第一节:20世纪初"纽约"
风格在伊迪丝?华顿《纯真时代》的结尾,韦兰?明戈特家族的绅士们聚集在纽兰?阿切尔的图书馆,他们的谈话转向了大家很关注的"外国暴发户"朱利叶斯?博福特的社会分化问题,劳伦斯*莱弗茨,执着的虚伪的"社会"卫士,大喊到:"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将看到孩子们因骗子们的诡计的诱惑而挣扎,会嫁给博福特的私生子。"'6在《纯真时代》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福特仏生子"由无法让人接受变为合法化,这在20世纪初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与许多二十世纪初有关纽约的小说一样,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也是着眼于世纪之交文化冲突表现为家庭争吵的这种社会的巨大变化。当讨论到博福特的私生子时,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冲击很大,从文化的角度,他们也在思考什么是能接受的、什么又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困惑存在的同时,又掀起了对家庭与社会、私有与共有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小说中纽约的"风格"转为作家们在世纪初将不同文化带到本国形成了一种文化冲突的局面,小说中纽约书写的风格也被认为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是历史改变不可避免的力量。
亚伯拉罕?卡韩(Abraham Cahan)的《大卫?莱维斯基的兴起》(The Riseof David Levinsky) (1917)中,详尽地说明了纽约未来的黑暗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莱维斯基虽然是孤儿、未婚,不过他在商界很成功,但是他不知道如何维系以家庭为纽带的跨代间的关系。在他身上体现了美国人的姿态、礼仪以及言谈举止,他唯一的问题在于与本土美国人比起来,缺少那种"与生俱来的俚语感"。"莱维斯基经历了一场由他的恋人上演的跨代戏剧,他苦思冥想他的恋人朵拉,而朵拉意识到了她被美国化了的女儿,"一种绝望感…她好像是在伴随这样一个小女孩,张开双臂,徒劳地想要赶超她。尽管在文化的同化过程中莱维斯基具有了美国人的那种礼仪和造型,但是他同情朵拉的绝望,认识到了她与孩子关系特有的内在缺陷。虽然同化预示了不同文化的亲属关系会与豪厄尔斯《危险的新财富》中的亲属关系有一样的结果,但在卡韩后来的小说中这些非传统的亲属关系却未替代同化所削弱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的关系。莱维斯基看到内在感受与外在举止的完美同歩性被保留在美国贫民窟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他们"是美国人不仅仅是在语言、品味以及抱负上有所体现,在外表上同样如此。他们的姿态、举止以及他们闪米特族的面部表情都显示了他们生于这块土地"。对于他自己和像他这样的移民们来说,他想象着一种不同的、准跨代的动态,但是需要扮演:?自我个体。他通过描述分裂的自我来总结叙述,并提到了由丽丽?巴特所支持的无关联个体的问题:"我不能逃避原来的自己。我的过去和我的现在也很不相称。年轻时可怜的大卫在一个犹太牧师教堂整理犹太法典,这与如今的服装制造商大卫?莱维斯基在内在身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怎样定义"内在身份",都会在青春与岁月间展开一场内战。


第二章 纽约:风格、潮流与流变............................... 13-24
第一节 20世纪初“纽约”风格............................... 13-18
第二节 潮流文学中的“纽约”............................... 18-21
第三节 新波多黎各的流变 ............................... 21-24
第三章 纽约;理想的城市生活............................... 24-32
第一节 大都市:乡村想象............................... 25-28
第二节 美国梦:悲惨的结局............................... 28-32
第四章 纽约:怀旧与现代性............................... 32-39


结论


纽约有着大约三百來年的历史,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商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华尔特?惠特曼喜欢用"曼纳哈塔"这个词來称呼纽约。在他看來,这个名字适用于"美国伟大的民主岛屿!这个词本身是多么美丽!多么原始!就好像同高高的塔尖一同升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伴随着新大陆的气氛,展望和行动。"理查德利罕曾提出:"阅读文本是阅读城市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从理查德的观点中得出城市的定义:"所谓的城市,只不过是存在于话语中的城市,符号的城市。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表述,城市被"秩序化",使城市的形象变得清晰,成为可认知的对象。不过,在对城市的书写过程中,必然会夹杂作者想象的成分在作品中。所以,城市就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城市想象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和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对读者的影响与作者的生活经验双重建构的结果。每一类人群提供了一种阅读城市的方法。
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一代代移民在纽约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果说美国是"熔炉",那么纽约就是炉底。在纽约,异国文化习俗在碰撞、融合中形成一种异彩缤纷的多元文化。20世纪初小说中的"纽约"所展现出的纽约风格,我们发现移民者跨代之间的改变,从而体现纽约作为世界性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度以及民主的关注,在纽约这个城市、在这个新世纪,文化的改变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一个城市中不同民族的人会对彼此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纽约在20世纪面临的现状,新波多黎各人作为纽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我们在阅读纽约的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菲茨杰拉德笔下理想的大都市,通过对城市视角乡村的想象以及对他美国梦破灭的剖析,来还原一个特定背景下的纽约。塞林格笔下的纽约更是全面的展示了纽约虚伪、冷漠地社会状况。美国学者博顿?帕克在《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中论述到:"在真实的城市生活体验与小说和诗歌中的词语城市之间存在着一个裂缝。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研究现实中的城市,但他们把城市化为问语的城市,化为语言,这个过程是一个隐喻化的过程,他们的思想是在现实与词语之间建立一种一致性。而作家则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分离。作家不是直接从他的经历与我们说话,而是通过语言、通过文学形式的修辞惯例,作家必须通过这些惯例、词汇和意象才能表达自己并被读者理解。
城市是一个具有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特殊空间,而文字是记录城市的唯一见证。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文本中的纽约,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会还原给读者一个饱满、充满活力的纽约,我们在对城市的阅读中会发现20世纪的纽约更具特色。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