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说月报》(1921一1931)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不完全统计,1920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印成单行本的(不计综合性的集子和理论译著)有190种,其中俄国为69种(期间初版的俄国文学作品实为83种,另有许多重版书),年均约十部,占总数近五分之二,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国家,译介之集中已可略见。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当然也紧紧跟随了这一潮流,牢牢把握了这一趋势,体现出对俄国文学翻译和介绍的偏爱。
一译介概述:《小说月报》
外国文学译介概述《小说月报》(1910一193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刊物。1910年8月29日(清宣统二年七月)创刊于上海,是商务印书馆继《外交报》、《绣像小说》、《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之后创办的第五份杂志,也是商务印书馆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一项自然而然的举措。1932年1月因“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遭日寇炸毁而停刊。战事停息后,尽管商务印书馆很快复馆,但《小说月报》却没有继续出版。
从创刊到终刊,《小说月报》共出22卷259期(含增刊1期),号外3册,总篇幅字数约2700多万字。《小说月报》前后历时2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学界把《小说月报》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创刊到1920年底,即第一卷到第十一卷是它的前期,前后两任主编为王蕴章、挥铁樵。在这十一年的时间里,《小说月报》共出版刊行126期,内容以小说作品为主,兼有摄影、杂记、笔记、学术专著、改良新剧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种类繁多。在所刊登的小说作品中,翻译小说占到了大多数,这其中又以林纤在上面发表的翻译小说即“林译小说”处于翻译作品中的霸主地位。据统计,前十一卷《小说月报》刊载了林纤翻译的29种译著,占前十一卷总字数的十分之一,总字数逾百万。前期的翻译小说在内容选取上的特点是教化性与娱乐性并存,在选取的作品层次上的特点是崇高感与庸俗感并存。给人的印象是这一时期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处于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的状态,对译介没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从作品选取的国家来看,英国占最大的比重,其后依次是法国、美国、俄国和日本,比利时和印度也各有一两篇。其中译介的俄国文学作品总共25篇,具体数字是:小说19篇、戏剧1篇、新体诗1篇、介绍性的文字4篇。另有8幅涉及俄国的插画。由于这一时期的上海被鸳鸯蝴蝶派的文风所笼罩,《小说月报》的主编之一王蕴章又与鸳鸯蝴蝶派有着种种联系,因此《小说月报》在茅盾革新前所刊的这十一卷具有传统的旧文学特性,大都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刊物。实际上是否如此在今天的学术界仍有争议。不过不可否认,此一时期,期刊沾染了浓烈的市民气息,重娱乐重消闲,确曾刊发了大量鸳鸯蝴蝶派文人的唱和消遣之作。在这里,为了凸显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紧紧地抓住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这一条主线,突出新文学的特点,就不将这十一年来《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译介中未占主流的俄国文学列入本文的考察范围。
二研究综述
《小说月报》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综述就目前所见,学界对《小说月报》外国文学译介(包括俄苏文学译介)的研究主要散布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中。首先是一些翻译文学史的著作。这些著作在谈到“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时,会着重介绍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译作。如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将《小说月报》视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认为文学研究会翻译文学的首要特点就是“重视欧洲现实主义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介绍”,“比较系统地介绍俄国、法国文学可以说是从《小说月报》开始的”。’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里有一小节是对文学研究会翻译活动的介绍。’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极大地肯定了“五四”时期新青年社的翻译活动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著中对《小说月报》也有少量涉及。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一1949)))专辟章节讨论“现代文艺期刊对译介的推进”,多处提及《小说月报》的翻译。
第二章《小说月报》(1,21-1,31)俄国文学译介的内容
俄国文学一跃而成为了中国新文学的导师,其译作在翻译文学中的地位同“五四”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中,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1921一1931)的贡献最为显著,它几乎每期都有译介俄国文学的文字,其译介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并且出版了“俄国文学”的研究专号。具体认识这十一年间《小说月报》中俄国文学译介的大致情况是有必要的。
一纵向梳理:《小说月报》
俄国文学译介历时性综述在这十一年间的十一卷中,《小说月报》总共译介俄国文学227篇,其中翻译俄国作家的作品(主要分布在“译丛”栏目)有104篇,评论和介绍性的文章(主要分布在“海外文坛消息”、“现代文坛杂话”、“国外文坛消息”、“文学家研究”等栏目)有123篇。在翻译的俄国作家的作品中,小说占绝大多数共有73篇,其次是译论(翻译的俄国作家所著的评论文章)16篇,其余还有诗歌9篇、散文2篇、寓言2篇、戏剧1篇、杂文1篇。翻译的俄国作家中,作品较多的有契诃夫、屠格涅夫、高尔基、安特列夫、梭罗古勃、托尔斯泰、阿尔志跋绥夫、爱罗先坷、克鲁洛夫等。主要译介者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倡导新文学的中坚人物:如沈雁冰(茅盾)、郑振铎、耿济之、鲁迅等人。下面对《小说月报》革新后十一年间的俄国文学译介进行历时性的综述。作为革新后的第一年,1921年第十二卷中《小说月报》的外国文学译介十分兴盛。这一时期翻译文学一度超过创作文学,作为主编的沈雁冰(茅盾)在“通信栏”、“文艺丛谈”等栏目中多次呼吁读者投稿,欢迎创作作品,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的创作质量不高,他愿意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积极刊登译作。
第二章俄国文学译介的内容.............................. 21-40
一俄国文学译介历时性综述 .............................. 21-32
二《小说月报》号外之《俄国文学研究.............................. 》 32-40
第三章俄国文学译介的评价.............................. 40-49
一中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共鸣.............................. 40-43
二俄国文学的审美价值.............................. 43-49
结论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艺术形态,它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学作品不是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是具有重要社会功用的价值本体。从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观点到梁启超的小说有“熏、浸、刺、提”的说法,虽角度不同,说法各异,但都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社会功用价值的强调。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是根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动机,恐怕还是与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乐趣和消遣有关。因而对作家来说,他们不得不认真揣摩作品中人物刻画的传神、语言描绘的生动、场景描写的细致等问题,也要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和韵律节奏,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然而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毕竟还是有差异的,两者间有一个需要弥合的距离。紧扣时代并且艺术高明的作家一般都能较好地弥合这个距离,实现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并行不悖和互为补充。其实社会政治内容介入文学作品是时代的需要,结合得好,可为艺术作品提供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这在革命时期尤其如此。这里不能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对俄国文学的译介做到了这一点,但毕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译介者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