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基本内容的比较
2012 年 4 月 16 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华盛顿进行访问时说:“日本政府要国有化钓鱼岛”,而且“钓鱼岛拥有者”已经同意。2012 年 6 月 10 日,日本有关团体在钓鱼岛海域附近举行钓鱼大赛,高邑勉、森冈洋一郎等6名国会议员和40多名“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关系人士参加了这次海上垂钓。有报道称,他们这次钓鱼岛之行,是为了准备在 6月11日举行的国会会议就“购岛”一事展开讨论。就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反复强调,钓鱼岛属于中国,任何人都拿不走。中方坚决反对日方任何侵害中方主权的行为。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订“购岛”合同,毅然决定购买钓鱼岛,并以 20.5 亿日元的价格达成协议。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购买钓鱼岛”的提议,将严重危及中、日两国自 1972 年关系正常化以来取得的进展,将给中、日关系带来一场极其严重的危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人民会始终捍卫钓鱼岛的领土完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这9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33篇,《纽约时报》相关报道89篇,就两报的报道数量上可以看出两国主流媒体对于此次岛屿争端是十分重视的,同时也能看出中美两国在面对主权问题上的态度。
1.1 报道时段与作品数量比较
从报道时段来看,《人民日报》在钓鱼岛事件初期的报道数量为78篇,随着事件发展的中期为 34 篇,逐渐平息后的报道数量是 20 篇;相比而言,《纽约时报》在报道数量上稍有区别,但是总体的走势基本差不多,事件发展之初是 46篇,进一步发展后为35篇,事态平息后为8篇。(见图1.1)
日本制定的钓鱼岛“国有化”时间表,使得钓鱼岛争端进入白热化,8月27日,日媒称日本已制定钓鱼岛“国有化”时间表;8 月 28 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在谈及钓鱼岛问题时,首次公开使用“尖阁诸岛”,默认日本对钓鱼岛拥有所有权,引发中国记者激烈质问;9月4日日本的新闻报道说,日本的“购岛”计划已基本达成,他们计划将在 9 月 11 日召开相关内阁会议上确认“国有化”方针。9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就钓鱼岛问题表明立场,希望日方充分认识钓鱼岛事态的严重性,日方以任何方式“购岛”都是无效的。
1.2 新闻来源与倾向流露比较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基本都能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态度,新闻记者也不会在文章中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然而他们可以通过引用或者转述他人的观点来间接地表露自己的看法。新闻来源是一篇新闻素材以及新闻事实报道资料的来源途径,它可以是记者现场采访所得,也可以是新闻报料人所提供的材料,并且必须要符合客观性、真实性和原则性这三个条件。引用被采访者的观点也是记者意见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新闻来源的不同,对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也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隶属不同的国家和利益集团,两者在新闻信源的选取上有各自的侧重,两报的信息来源情况统计如下(见图1.2):
官方发布的消息是钓鱼岛事件新闻的主要来源,其中也包括引用日本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官员所说的话。《人民日报》来自本国官方发布的新闻为67篇,占报道总数的 50%,引述国外官方信息的报道有 26 篇,可以说对于钓鱼岛争端的报道,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来自于国、内外官方发布的消息,因为钓鱼岛事件是一个牵涉到国家主权和切身利益的事件,报道需要的是更多理智和客观的消息。《人民日报》多次引用刘为民的话“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亘古不变的。中方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钓鱼岛主权”,以表达中国民众对拥护钓鱼岛主权的立场。除此以外也多次引用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话“我们对日本领导人公开发表损害我国钓鱼岛主权的行为提出强烈抗议,钓鱼岛和它附属的三个小岛都是属于中国的,这是无法变更的事实,日本用通过决议等手段妄图‘国有化’钓鱼岛这是无效的”。通过这些报道展示出在国际社会中我们更多的话语权,使得民众的心声得以表达。《人民日报》通过引用日本官员的话语,进一步表达中方望日本停止钓鱼岛争端,如 2012年12月13日报道的新闻日本首相说:“日本会考虑派遣中日友好特使前往中国进行协调钓鱼岛一事。”从中可以看出,钓鱼岛一事有所缓和,中日紧张关系可能得到缓解。这种结合中、日等多媒体话语的新闻,可以看做我国媒体在报道理念上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突破。《人民日报》素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日常报道指南,以充当党的耳目喉舌为宗旨,在此次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中也多次引用中国领导人、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语,以求与国家所坚持的立场保持高度的一致。
第2 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差异原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候,都会受到个人条件的限制。新闻尤其如此,一篇新闻的产生,首先会受到记者和编辑的影响,究其本质是根据所在地区文化的不同所产生的分歧,其中包括国家关系、国家文化和国家利益等诸多原因。《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作为中美两国的权威主流媒体代表,两份报纸的报道议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国的体制差异。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两家媒体报道差异的原因,还要从两国迥异的国情、意识形态观念、文化背景、新闻价值理念以及两国同日本长期以来的国家关系进行分析。
2.1 中、美、日国家间关系的差异
冷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演变。中国、美国和日本是对亚洲地区有着最重要影响力的几个国家,他们的关系好坏,直接牵动着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然而,在全球经济发展处于萎靡不振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却在一路向上,独占良好势头,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钓鱼岛争端就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并受到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中、美、日就是钓鱼岛争端中的相关国家,这一特殊性也是钓鱼岛问题被关注的根源所在。近日,日本在“购岛”问题上的态度与立场日益强硬,美国也开始与日本结盟,这一系列的关系也是《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在报道同一事件上分歧的根源所在。
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是超级大国,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两国的贸易关系和经济来往,决定了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依靠的联系。虽然中美两国在经济场上得意,但是两国的政治关系并不像经济关系那样紧密和顺利,好在两国领导人历来重视双方关系,用彼此融合的态度解决各种突发矛盾,以增进双边合作关系。冷战后,美国考虑到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日本签订了安保条约暗里支持日本攫取钓鱼岛。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中日主权之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也是此事件的始作俑者。所以《人民日报》在 2012年 12 月 3 日的一题为《别拿钓鱼岛问题玩儿火》的社论中说,“美国对日本的偏袒,不仅仅伤害了中美长期以来建立的友好关系,还威胁到了世界和平稳定的局面,大大损害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发生变化,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也随之改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日本下决心占领钓鱼岛,而美国从中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钓鱼岛争端是中美两国未来博弈的一个焦点。由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向东转移,美国正将冷战后对付其他国家的军事部署转向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中国的周边,关岛和冲绳加大了军事存在,并且美国还支持日本向着琉球群岛的西南方向进一步延伸。随着中国在海外的利益不断拓展,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逐渐发展,钓鱼岛是中国海上力量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会愈加激烈。2012 年 11 月 16 日《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论战略互信的问题》的文章,胡锦涛在会见奥巴马时强调,需要就双边互信问题达成持久有效的合作。“在当下的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问题上,中美双边缺少相互信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防部长帕内塔认为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同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梁光烈说道,只要美国不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选边站’,中国就不会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2.2 中、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美的政治文化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突显出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之处。有着 5000 年历史的中国沿袭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美国则推崇着自由主义,不同的历史文明和地理条件,造就了在文化和信仰上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那么分别代表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报纸《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在报道钓鱼岛事件上也不会相同。
文化差异。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它是人们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一种生存和适应社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人们在前人知识沉淀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它发展的基础。因此新闻报道和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美两国的新闻传播同样与其各自的社会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这是一种为他人服务的社会价值观,提倡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精神,这样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因此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新闻写作的特点也深受影响,在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下,导致某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反复出现,并形成新的新闻报道特点。使得新闻传播活动类似于道德教化的报道,使新闻报道者将自己的职业使命融入于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利益之中。如 201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闻《保卫钓鱼岛 中华民族同一呼》中讲道:“日本‘购岛’的决定一出,中国海内外一片哗然,这让所有中国‘保钓’人士联合到了一起,并在钓鱼岛上宣示主权。”这一类的新闻报道就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的呼声,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追求崇高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因此《人民日报》在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时,充当党的耳目喉舌,记者很少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报道都是引用政府官员的言辞,来表达在钓鱼岛事件上的态度和立场,传达党和政府的态度和立场,追求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于国内民众出现的反抗日本的情绪和愤怒,以及国内很多城市举行的反日大游行,在报道中也是只字未提。新闻工作者们意识到不利于社会治安的报道,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也会给受众带来不好的负面情绪。
第3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比较的启示......27
3.1 丰富报道层次并建立客观新闻话语体系.....................27
3.2 巧妙设置议程力求报道视角多元化....................28
3.3 强化媒体自律并注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30
3.4 树立对外传播观念努力遵循对外传播规律......................30
结 语........................32
第3 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比较的启示
因为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媒体体制与理念的差异,《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的报道,出现了冲突和融合并存的趋势。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变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新闻媒体行业拉开帷幕,如何在国际上争取一席话语权,使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同时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实力都是中国现阶段有待解决的问题。在钓鱼岛事件上,中国官方多次强调钓鱼岛的归属权,并指责美国和日本暗中勾结,类似这样报道已屡见不鲜。这体现出中国媒体敢于正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但是由于美国新闻媒体报道的自由性,可以侧面报道事件背后的负面影响和消极的一面,中国媒体应该理性面对,善于取长补短并实现传播内容品质的提升。
3.1 丰富报道层次并建立客观新闻话语体系
客观的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既需要我们注意运用适当的词汇,又需要脱离教条式的话语。在新闻传播和舆论领域背后实际上是利益的争夺、意识形态的斗争,斗争的关键又在于话语权的争夺。争夺话语权的最佳方法,是加强舆论的宣传效果,但是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存在一种误读:大段地使用政治口号和政治术语,这一点体现在《人民日报》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近60%的新闻都是引用政府官员的话进行陈述,并且在报道中国政府立场时一直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政治口号,《人民日报》似乎成为了政府宣传的最佳平台。其实不仅仅是《人民日报》,有很多中国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中国的现实偏离非常严重,与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脱节。如《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保卫钓鱼岛 中华民族同一呼》的新闻报道说道:“日本当局宣布‘国有化’钓鱼岛以来,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海峡两岸人民以及海外侨胞都愤慨万分。”这样的新闻报道只是空喊口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景象,在《人民日报》所有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中几乎没有一篇有提到。
结语
类似于本论文的比较研究,已不是首例。因此此论文可以说结合了前人对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研究的成果,再结合时下热门的时事政治话题,以钓鱼岛争端为主线索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无论是从新闻报道内容、新闻来源、议程设置与主题表达等有很大差异,论文以这些差异为前提,洞悉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且提出改善新闻报道的几点建议。
钓鱼岛事件因事关国家主权近年来成为媒体频频报道的热点,而钓鱼岛事件牵涉中日两国对历史事实的认可和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事件之大引发持续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也不例外。在同一新闻事件中,这两大媒体却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新闻理念,这样的比较性研究可以为我们日后改进新闻写作提供借鉴。美国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新闻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国媒体也可以借鉴它在新闻报道中的成熟经验,提升自己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坚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利用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增强传播的效果从而重新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论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新闻报道与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建议。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论文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笔者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补充和完善,并希望通过本人的论文为学弟学妹们进行中西方时政新闻的比较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参考文献(略)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