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七 年”时期(1949-1966)《人民画报》女性形象建构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67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选择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内容的缘由
历史上,东西方妇女都曾处于被男性俘虏、奴役的从属地位。西方从属地位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希腊哲学家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观。二是《圣经》中对女性地位的系统性歴低。种种对女性附属、庸从的隐喻暗示连同对女性智力上相较于男性的低下的观点就构成了以《圣经》为经典的西方教派中对女性的固有刻板印象。
在东方,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在明朝之后就已经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基本格局。女性除极个别的案例(如南北朝诗《木兰诗》中的花木兰、京剧中的《女附马》、《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外都没有社会生活可言,她们的生活被局限在了家庭生活之中。即便她们的反叛仍然无可避免地带有男权社会的深刻烙印,她们已然能够算是传统社会女性中的反叛者。为社会所认可的女性形象应该是在“女四书(即《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教育下遵从“三从四德”的女性。女性在社会实现的道路上被阻塞之余,在家庭生活中也只能“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终其一生处于从属性的地位。而女性最为重要的也不过是“德容言工”,其中没有一项与女性的社会化自我实现相关联。《女诫》中更是直接表示女性应当“卑弱”“敬顺”“曲从”,换言之,即使在智力与天分上并不比男性低等,也要表现出较低等的样子才能为社会所认可。
在现代的中国社会,这种系统性的歧视已经成为了政治不正确的言论而被主流社会所抛弃,但在社会现实中,还是普遍存在着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态度。比如,在现代人的观念层面,“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家庭构架仍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这意味着在这种构架之外的男性与女性都将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即使是事业极其成功的女性如果不擅“主内”也将为人后病,即使是极擅“主内”的男性若放弃“主外”也同样难免受人责难。这样的逻辑显然是建立在两性必须满足既定刻板印象的两性不平等观念下的,这一种较隐蔽的思想观念层面的性别歧视。在社会现实的层面性别歧视现象同样存在。这一点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两性同工不酬的问题。即使在年的中国,女性中低收入的人数仍然较多,中高收入人群中男性仍然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女性收入情况要明显低于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集体企事业单位与私营制的企业当中,只有高收入的女性受影响较大。这意味着在中国的职场,两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在一些行业里尤其严重。因此,无论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社会现实层面,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仍然拥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2研究综述
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了一定的成果。由于西方的媒介研究开端较早,所以它更早地拥有了媒介的专门研究;同时,最早的女性主义运动就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在这之后更是发展出了有体系的女性主义研究。因此,将两类研究结合起来的西方媒介女性形象研究相较我国就有了更成熟的研究方法与更丰富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课题最早就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本节将分别从中西方进行文献综述。
1.2.1西方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成果
近代的女性主义理论就诞生于西方,著名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随着女性主义在西方的不断发展,新闻学及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们也渐渐开始关注媒介与女性间的关系,这种含有一定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在传播学者盖伊塔奇曼的《炉石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书中的文本研究里得到了很好地展现。在这本书中,塔奇曼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假设”理念,并认为在媒介的文本中,女性遭到了“象征性的奸灭”。大众媒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一味地迎合观众,而在利益掌控者与被迎合的观众都为男性的前提下,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就只能是琐碎化、责难化的。
荷兰学者祖伦则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社会背景、女性在媒介上的呈现及女性媒体从业者的情况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媒介中女性的地位。在研究中,她发现,即使是身为女性的媒介从业者,在媒介及媒介之外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媒介呈现时,也难以避免落入遵从男权社会一般规则的陷眺;遑论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中因为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以男性身份或有意或无意地弹压女性并呈现在媒体上以固化人们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行为了。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都阐述了社会对女性的影响。而在女性主义发展壮大并与新闻学及传播学相结合之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在她们的研究中深入地探讨了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对女性本身、对男性、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人民画报》的发展历程

2.1《人民画报》的定位
1952年,中宣部即确认了《人民画报》以国际宣传为主的基本办报方针,规定画报的首要任务是“以图片形式进行国际国内宣传”,同时也明确了《人民画报》在其他方面的定位要素,如读者对象、报道内容范围、编辑方针等。
《人民画报》社长兼总编辑徐步在接受访谈时曾将《人民画报》用八个字总结了起来:“大国脸谱,人民记忆”。“大国脸谱”体现了《人民画报》与共和国联系紧密,风雨同舟地走过了60年的漫长岁月这一基本特征;而“人民记忆”则反映了《人民画报》真实反映国家巨变、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特色。

2.2我国画报及《人民画报》的发展变迁
我国的第一份画报为《寰瀛画报》,这份画报由申报馆于年月创办,为不定期刊,每本十余页。图片的创作者为署名蔡尔康氏的英国名画师,但因销路不好,这份画报只刊出了五卷就停刊了。
1884年5月8日,申报馆又推出了点石斋印书局承印的《点石斋画报》,这份画报才称得上是我国画报业的始祖。
首先,这部画报在当时有极大的影响。每期一旦刊发都会销售一空,以致印书局不得不再一再加印,其盛况空前。其次,该画报连续出版了36卷,计473期,时间绵延13年之久。这在我国的报刊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点石斋画报》第一号画报中曾有一篇美查(即申报创办者之一英国商人美查)撰写的序文,说明了《点石斋画报》的创办缘由一共有三:一是改变中国不重视画报的局面;二是为中国人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闲谈资;三是赚钱。
从这三条中也不难得出《点石斋画报》之所以没有像《寰瀛画报》一般短寿的原因。首先,美查身为商人有着敏锐的商业喫觉,在当时受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情况下,画报的销路不仅限于能读写的知识阶层,因而销路在天然上会更广一些。其次,引起街头巷议最终还是为了第三个目标赚钱而服务。在操作上,《点石斋画报》改变了《寰瀛画报》由西洋画手采取西洋技法作画的方式,采用了中国本地画师使用绣像式的中国传统技艺描画,更贴近了受众的审美习惯。在选题上也更加凸出新颖性、趣味性与猎奇性。
在《点石斋画报》之后,一批优秀的画报期刊也涌现了出来。但直到《晋察冀画报》的创办,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通过一系列的会议决策与政策制订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其中统一了全国的新华书店及全国书籍定价,统一重要著作的版本,大量出版政治理论书籍与通俗政治读物等。
其中,在大量出版政治理论书籍与通俗政治读物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期刊的发展也有了理论上的依据。而由于建国初期的识字率仍然不高,《人民画报》这样以图片传播政治内容的通俗读物的发展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数据统计与分析情况.............11
3.1图片总体研究............11
3.2对封面内容的研究.............21
3.3两组数据统计所揭示的《人民画报》特点.......38
第四章理论延伸与社会意义研究.............42
4.1中国各社会框架下的女性形象............43
4.2各框架对现代女性的影响........52

第四章理论延伸与社会意义研究


4.1中国各社会框架下的女性形象
在塔奇曼的《做新闻》中认为,被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新闻都是有着一定的既定框架的。在这个框架之下新闻方有可能拥有各种其他的属性。虽然这种框架的存在有时是有意识植入的,有时却只是不自觉地发生,但这种框架在任何的新闻表达中都存在。本研究的这一章即是对各个社会框架下女性形象的拓展研究。
4.1.1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的历史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拥有社会坐标的可能。
在我国各朝各代中,唐代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尚算较高,即便如此,唐朝女性与男性的社会地位与职能也是有着既定的分界的。其中能够集中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路宾王可纂檄文直斥“北鸡司晨”。这四字下投射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框架下对女性的忽视及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明清以来更是礼防甚严,女性的社会地位愈加低下。女子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更是应该以“女四书”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品德上必须“卑弱”、“敬顺”、“曲从”。“敬顺”、“曲从”首先是对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洗脑化教育其次,这也让女性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权利和空间,只以男性的思考为准则并盲目地遵从男性的想法。
这样的文化框架其实是在制度性地剥削女性进行社会竞争的可能,灌输给女性“卑弱”“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理论则是对女性进行反智主义的洗脑教育。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不可能拥有与男性相当的社会竞争力,而这种社会竞争力的缺乏反过来又成为了女性智力上较缺陷的“明证”。这种社会框架造成的恶性循环系统性地消除了女性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裹小脚、浸猪笼之类更是直接对女性进行了严重的身心摧残。

结语
“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打破了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以来至民国的诸多传统,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中从伦理道德到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基本框架。这种全新的框架的提出在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而《人民画报》作为中国第一份从创刊以来从未停刊过的大型全国画报,其中表现出的女性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性。正是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审美和社会意涵上集中地代表了“十七年”时期的女性形象,为男女平等思想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这种“去性别化”的女性形象也有着影响较持久的负面作用。这样的语境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一方面承担了社会与家庭两个层面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为未承担或不肯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让社会将她们定义为缺乏女人味的、不具有吸引力的个体。
如同“十七年”时期的《人民画报》承担了该时期的社会责任,现代的媒介们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健康的两性观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