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立足社会企业分类理论,补充以社会企业治理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整体路径取向的角度讨论了不同类型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方式和转型过程中在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上需做出的调整。本研究已基本完成了对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路径和转型方式进行探索与讨论的任务,但由于研究偏重于理论层面的不同类型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路径应然性和操作性的讨论,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结合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具体案例对本研究所提出的转型路径取向和转型方式做出验证和补充。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
1、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学者在阐述社会企业内涵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导向;(2)社会企业通过商业化运营,获得经济收益;(3)社会企业的商业活动服务于组织社会目标的实现。综合学者对社会企业的理解,本文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导向,采用商业化模式运营,利润用于组织发展和公益项目投资而非向股东进行分配的社会组织。从外延上来看,社会企业既包含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又包括社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了一部分纯商业企业。
社会企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路径,其内涵不仅仅是“以商业模式运营公益慈善事业”或“商业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以从组织目标、组织特征两个层面更好地理解社会企业。首先,社会企业通过坚持社会企业追求实现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双重底线”实现了公益慈善目标与商业活动的并行不悖。其次,社会企业介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私人企业之间,表现出“混合体”的组织特征,使其在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拥有灵活多样的选择。
(1)双重底线
社会企业是慈善公益事业与商业“联姻”产生的新型社会组织,社会目标与经济特征是界定社会企业的“双重底线”,社会企业的经济特征服从和服务于其社会目标。欧洲研究网络(EMES)将社会企业定义为由一群公民发起的旨在造福社区的组织,并且组织的投资者获得有限的利益分配。 社会企业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在运作中采取了商业运营的模式,因而也具有了一定的经济特性和企业特性。基于此,EMES 给出了测量社会企业的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经济指标包括以下四项:(1)连续的运营活动,持续地生产和交易产品或服务;(2)实行高度的自治;(3)承担显著的经济风险;(4)最低限度的付薪工作。社会指标包括五个维度:(1)明确的社区利益导向;(2)公民自发参与;(3)决策权和所有权分开;(4)利益相关者的参与;(5)对利润分配的限制。
.......................
二、理论支撑
志愿失灵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别从组织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为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志愿失灵理论揭示了来自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内部的导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失败的因素。资源依赖理论说明了文化类社会组织所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的本质,提供了管理资源依赖关系的行动方案。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能够消除很大程度上消除组织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组织能够更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社会目标,同时也有利于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志愿失灵理论
出于论证公共服务提供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伙伴关系必要性的需要,美国学者萨拉蒙提出了志愿失灵的概念。他认为志愿失灵包含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家长制作风和慈善的业余主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慈善不足。建立在自愿和公益原则之上的志愿制度虽然交易成本很低,但无法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充足且稳定的资源用于生产和提供集体物品,集体物品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搭便车”问题。第二,慈善的特殊主义,指非营利组织从自身的偏好而非社会整体需求的角度出发关注某一特殊亚群体,导致志愿服务覆盖上的缺失和重复。在单一领域,过量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导致规模不经济,抬升了成本,降低了公共服务提供的整体效率。第三,慈善的家长制作风。当私人慈善捐助成为非营利组织单一收入来源时,掌控资源的捐助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了决定资源如何使用的权力,捐助者个体偏好优先于现实存在的社会需求,这导致了受助者的失权,部分急需的公共服务被压制。第四,慈善的业余主义。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专业性不强,只依靠捐款无法提供能够吸引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的薪资待遇。
志愿失灵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一起,说明了非营利组织、政府、市场三种主体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无法独立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任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需要三方共同参与,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文化类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内部存在着可能导致志愿失灵出现的特征和要素。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有助于其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提高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效率。首先,社会企业注重社会目标的第一性,限制利润分配,决策权与向组织出资的多少无关,断绝了慈善的家长制作风。其次,社会企业通过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市场竞争倒逼组织提升经营管理的专业程度。组织通过商业经营获得稳定收入后,负担薪酬的能力大大提升,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应增强。
...........................
第二章 社会企业理论
一、社会企业分类
社会企业的核心特质是以市场手段和商业运营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社会价值。但由于全球范围内社会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关注的社会问题,获取资源和运营的方式不尽相同,实践中的社会企业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这使得对社会企业的分类成为了一桩必要的工作。
分类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分类工作往往能够超越表象的区别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揭示造成种种差异的决定性要素。社会企业类型学研究旨在发现和归纳社会企业与传统的企业模式相比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并在这一基础上,说明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方式产生的社会企业类型的多样性。换言之,类型学研究即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描述现实中已经存在地社会企业类型,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预测”的作用,帮助社会企业家拓宽思路,探索新的社会企业模式。
如前所述,建立社会企业分类标准的过程既是寻找和界定社会企业特质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仅仅依照某种单一的标准(如起源、关注的问题、目标关联程度等)对社会企业进行划分虽然有可能使社会企业在某一位面的区别更加明晰,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单一维度的分类“丢失”了许多其他位面上有价值的信息,窥一斑而无法知全貌。要全面的描述社会企业的类型,需要识别社会企业分类标准中真正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各项关键要素的社会企业分类标准矩阵(matrix)。
Defourny 和 Nyssens 通过总结分析前人关于社会企业分类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以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interest)和市场依赖度(market reliance)为坐标系的社会企业分类识别矩阵,明确了社会企业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各类传统组织向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二、社会企业治理
社会企业治理指社会企业内部一系列为了保证社会使命实现的制度体系和行为过程。社会企业的治理虽然发生在组织内部,但由于社会价值的创造是一个涉及组织外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过程,社会企业治理在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公众支持度,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私人部门的联系,社会监督等。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相比,社会企业治理表现出了高度自治、社会性所有制模式、参与式、民主化、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特点。
社会企业的治理的原则是保证组织社会使命的优先性,包括社会企业所有权模式、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三方面的内容。社会企业所有权模式反映了社会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归属和对组织收益分配的限制情况。社会企业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反应了社会企业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决策方式。
1、所有权模式
学者 Spear 认为组织的所有权包括为对组织的控制权、对组织收益的分配权以及对上述两者的转让权。对社会企业而言,组织控制权指包括出资者、内部成员、受益者等多元利益主体对组织内部事务和组织决策的影响力。21不同类型社会企业中收益分配权属于不同的参与者,分配收益的正当性和对收益分配的限制也不同。当前在各国的实践中,对于社会企业分配收益的限制通常通过法律的形式由国家进行确认和规范。
社会企业组织控制权模式可以分为非营利组织、社会合作组织和社会商业企业三类。非营利组织类别下包括企业型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这些社会企业的活动不以积累组织资产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组织的控制权并不归属于提供资金支持的投资者。为了确保社会使命第一这一原则的实现,这类社会企业通常存在资产锁定条款以限制将组织资产用作私人获益的行为。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信托的形式持有维持组织运营所需之外的资产,但这些资产及其产生的收益也必须服务于社会目标。社会合作组织的控制权模式表现出集体所有、共同参与的特征,组织控制权属于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或与组织社会目标相关的多元利益相关方。社会商业型社会企业的控制权属于对社会企业进行投资的股东,但与营利性企业不同,社会企业中股东的控制权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股东无法将组织运营获得的利润用于与组织社会目标不相关的活动中。
............................
第三章 我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问题..............27
一、 文化类社会组织功能......................27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27
2、参与公共文化治理....................................28
第四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可行性分析..........38
一、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必要性.....................38
1、扩大资金来源...........................38
2、促进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39
第五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实践路径............46
一、文化社会团体转型路径........................47
1、转型目标: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合作组织............47
2、组织治理转型........................................48
第六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支持策略
一、完善社会企业注册管理相关立法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目前我国已有由社会组织开展的社会企业认证活动,但社会企业的相关立法阙如,社会企业这一组织存在形式尚未得到法律的确认。为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应当完善社会企业领域的相关立法,确认社会企业的主体资格,建立对社会企业进行激励和监督的法律基础。
首先,应当明确社会企业的法律属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社会企业的认证并针对社会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推动其发展。社会企业既非传统的社会慈善组织,也并非商业企业,在确定其法律属性时应当着眼于社会企业的公益属性,创设适合社会企业的注册登记形式。可以借鉴英国在社会组织法律形式上创制“社区利益公司”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创造便于社会企业注册和享受减免税等政策优惠的法律形式。其次,通过相关立法限制社会企业的利润分配比例,要求社会企业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提交并公开年度报告,提高社会企业运作的公开透明度,应对社会组织转型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目标偏移风险,保证组织公益性的实现。最后,应通过立法保障社会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在原有社会组织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法律框架,对不同所有权形式的社会企业加以区分和认定,保障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过程中,选择自身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自由的实现。
.........................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学者对社会企业分类与发展路径的理论构建,针对文化类社会团体,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类基金会分类讨论,得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目标与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文化类社会团体的转型目标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合作组织。文化类社会团体转型为社会企业,在组织利益原则上,通过吸纳多元利益相关方以转变组织成员结构,扩大受益者范围,由共同利益原则转变为公共利益原则。在组织资源来源上,选择可行的商业模式,获得市场收入,实现“自我造血”。在内部治理上,采用非营利组织型或成员集体共有共享的所有权模式,以现行以会员(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三层权力结构治理结构为基础采取民主化的治理模式,增强与组织社会目标关联度最大但作为依附性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受益者对组织治理和决策的影响力。
第二,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转型目标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文化类民非转型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利益原则上坚持组织目标的公益性,提升组织商业运营和社会目标的契合程度;在资源来源上,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收入来源,提高市场收入贡献度。在内部治理上,转型后的文化类民非沿用非营利组织型所有权模式并通过组织内部规范严格限制组织收入分配,保障组织社会目标第一性。在原有以理事会为核心,监事会进行监督的治理结构基础上强化作为主导性利益相关者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监事的监督权。在治理模式上选择反映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民主治理模式,保障监事会的独立地位。
第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文化类民非,在尝试转型为社会企业时以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为目标,通过增加独立运作的文化项目获取市场收入,提升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在决策、人事、资金财务等管理环节增强组织独立性,转型为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政府部门由负责组建运行机构的关键性利益相关者逐步放权,转变为以监督和顾问咨询为主的主导性利益相关者。在治理模式上为保证与主管单位和项目发包方沟通顺畅可以采用偏向科层制的内部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略)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研究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行政管理论文,社会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行政管理文章
-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与矫治
- 政府信息公开领域中政民互动的研究——基于
- 政策网络视角下医联体政策执行梗阻研究——
- 基层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以y市人力
- 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小组机制范文研究——以山
- 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老旧小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 地方政府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构建研
- 基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我国学区制完善对策探
- 黑龙江省新能源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 我国基层公务员行政动力问题研究
- 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公共性流失及对策研究
- 城中村改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问题研究—基于
- 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范文(1978
- 农用地“三权分置”制度化研究
- 乌兰巴托市青格勒台区社区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