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视角下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的绩效评价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1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首先,从综合效率值来看,除淮北、蚌埠、黄山、铜陵 4 市外,其余 12 个地级市普遍存在综合效率损失的情况,占样本总数的 75%,且综合效率值不稳定,呈现大的波折现象,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效率值不够稳定。就不同地级市而言,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效率也存在巨大差异,根据上一章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的综合效率值低于经济欠发达的淮北、黄山、铜陵等地区,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支出的效率不仅受政府投入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地理环境差异、公众需求状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区域性特征的影响,使得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表现出效率差异。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历来占据着重要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是加快新型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明确了方向,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落脚点,走质量兴农之路。农村基础设施是指政府向农民农业农村提供的生活、生产方面的服务或公共产品,并保证其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各种技术、技术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性基础设施。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这四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补足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民收入与农业经济共同增长。
安徽省近海邻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地处中国华东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是典型的农业大省。2018 年,全省乡村常住人口 2865.2 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45.31%,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对安徽省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 1.3 亿亩,是我国粮食主产省,全省土地面积 13.96 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 5600 万亩、养殖水面 870 万亩、耕地 8800 万亩,农业气候条件合适、农业品种资源多样,淮河、长江分别流经安徽 430 公里和 416 公里,省内地貌地形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农业生产受洪涝、风雹、干旱、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实施惠农政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十三项民生工程、水电供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等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相对滞后,要扭转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政府在増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既要注重投资规模的増长,更要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对农村基础设施效应方面的研究
特鲁埃尔(2005)借助成本函数,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菲律宾农业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塞利姆(2005)对公共品进行效应分析后,发现社会公共品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公共品,且有重要地位。T Madiasworo(2018)发现通过发展一体化和可持续的农村基础设施来优化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质量,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是不显著的。以 P.H.库特纳(P.H.cootner)(199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基础设施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罗斯托(2011)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水平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意味着一个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并不一定会形成经济的持续繁荣。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早期研究代表 Aschauer(1989)对美国 1948—1985 年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 0.39 的结论②。世界银行的《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基础设施是带动经济发展的车轮,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辅助和支撑的作用,同时运用了大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经典的“基础设施存量投资增加 1%,GDP 就增加 1%”研究结论。Chang(2011)指出财政支持农村设施建设既能增加农业所得税也能促进经济发展。Dillon 等(2011)使用尼泊尔 962 份农户调研数据③,Afaha(2012)对尼日利亚 1985-2010 年数据的检验,都证实了农村基础设施能够农业经济绩效增长。

有一些外国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Barm(1990)在研究 70 多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后,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能确定。Krugman(1991)指出,在有些时候,基础设施能带动经济发展,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

.......................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保证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多种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1)根据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可化分为生活型基础设施、流通型基础设施、生产型基础设施和保障型基础设施。(2)根据农村基础设施所属行业分类,可分为农村能源供给、农村交通运输、农村水利、农村生态、农村邮政通讯信息、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卫生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几种农村基础设施类别①。(3)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属性进行分类,可分为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纯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和私人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绝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都属于混合性公共产品。按照排他性、竞争性的强弱,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接近私人产品的混合公共品、俱乐部产品、接近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品②。
基于对农村基础设施概念的理解,参考国内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农村基础设施细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服务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第二类是为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所需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以及燃气的生产供应;第三类是兼顾生产和生活的双重作用的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讯、邮政、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第四类是社会发展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设施。
..........................

2.2 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和分配环节。公共产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非竞争性。是指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即新增消费者不会造成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在某一范围内一部分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对另一些人产生影响,其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且新增的个人消费边际成本为零①。
(2)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些人所专有,一些人在消费产品的时候不能排除他人同时消费。
(3)不可分割性。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公共产品,人们只能共享而不能进行分割。
(4)非盈利性。非盈利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不是追求经济上的获利,而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因此,可以将公共产品界定为:对其消费行为无需也无法进行排他的产品,或者说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要求政府作为一种供给主体,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与市场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其作用。


...........................

3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的现状分析 ............................... 16
3.1 安徽省基本省情和农业发展概况 ................................... 16
3.1.1 基本省情 ............................................ 16
3.1.2 农业发展概况 ............................... 17
4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29
4.1 指标选取原则 ............................ 29
4.1.1 一般原则 .................................. 29
4.1.2 结合 DEA 方法原则 .................... 29
5 结论与建议 .................................. 43
5.1 结论 ...................................... 43
5.1.1 农村基础设施支出配置不合理 ......................... 43
5.1.2 农村基础设施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44

4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原则
4.1.1 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当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反映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构建评价指标。

(2)代表性原则。农村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来构建绩效评价指标。
(3)可得性原则。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数据量化的可能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如果数据不能直接获得或者不能通过定性变量反映,则需要考虑使用其他指标进行替代。
(4)可比性原则。在 DEA 分析中选取的决策单元、核算内容、时间范围、单位应当一致。本文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绩效进行评价比较,一方面要在横向上保证指标选取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纵向上即时间跨度的可比性。
4.1.2 结合 DEA 方法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还要结合 DEA 评价方法的原则来选取指标。指标选取还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第一,指标选取要注重多样化,DEA 数据决策单元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最佳的决策单元数量为投入产出指标总数的 2 到 3 倍,如果太少,会出现很多效率值为 1 的情况,如果太多,会出现效率值很低的情况;第二,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要相互对应,一项投入指标要有对应的产出指标反映;第三,避免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显著相关性,若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能会导致大多数甚至所有决策都是 DEA 有效的,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依据第四章 DEA 模型分析的结果,2014—2018 年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的综合效率值为 0.9024,纯技术效率值为 0.931,规模效率值为 0.9654,基本符合公式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说明数据推导、测算真实客观。

首先,从综合效率值来看,除淮北、蚌埠、黄山、铜陵 4 市外,其余 12 个地级市普遍存在综合效率损失的情况,占样本总数的 75%,且综合效率值不稳定,呈现大的波折现象,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效率值不够稳定。就不同地级市而言,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效率也存在巨大差异,根据上一章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的综合效率值低于经济欠发达的淮北、黄山、铜陵等地区,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支出的效率不仅受政府投入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地理环境差异、公众需求状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区域性特征的影响,使得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表现出效率差异。

2017—2018 年淮北、蚌埠、黄山、铜陵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效率值最优,安庆市效率值最低,仅为 0.589,基础设施资金使用效率不尽人意。综合效率值大于 0.9 的有 6 座城市,效率值大小依次是宿州>亳州>合肥>马鞍山>阜阳>芜湖,效率值大于 0.8 小于 0.9 的有 3 座城市,效率值大小依次为池州>滁州>宣城。淮南市5 年间综合效率均值为 0.7754,效率值较低的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值低。六安和安庆效率值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报酬率下降迅速,治理能力后劲不足。

其次,从投入冗余量与产出不足量的情况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各方面没有达到有效协调。皖中地区的六安和安庆、皖北地区的淮南、皖南地区的宣城和池州的投入冗余量最高,存在资源浪费,同样这些城市的产出不足率也是最高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