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0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因素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及数学模型,同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定性定量皆有,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分类,定量研究针对社会、经济、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关于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分别从个人、企业、政府等多角度给出了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宏观领域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2)通过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发现 R&D 投入占 GDP 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人均道路拥有量均对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存在显著作用。通过分析,科技人才区域 R&D 经费的投入、政府科技财政的投入密切相关,两种投入一方面代表地区科技物质保障水平,一方面表明地区科技总体重视程度,能良好反应区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人均道路拥有量的增加,能显著提升北京及天津两地的科技人才拥有量,笔者认为是由于两区域为直辖市,城市占地面积大,为工作与生活出行带来了较高的时间成本,交通出行的便利性成为必需考虑的问题,而该指标于河北省为负值,本文认为是由于道路交通状况的提升,部分科技人才更偏向于流往周边核心城市,如北京、天津,利用河北低房价,北京、天津高收入的差值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投入、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新型驱动力,而人才要素对于践行创新驱动战略居于核心位置,其中科技人才尤为重要。任何地方的科技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科技人才和科技活动的开展,科技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信息化进程和经济协同发展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加速了人才要素于地区之间的快速流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特征,社会保障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从全国范围来看,科技人才的流动过分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经济科技发展无法获取有利支撑;从区域角度分析,科技人才高吸引力地区会对周围县市产生虹吸效应,将人才集中于自身,致使马太效应的产生。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城市与城市、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打破地区人才藩篱,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为核心,以天津和石家庄为两翼,其范围北至承德张家口,南至邯郸,覆盖面极广。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区域发展的典型代表,京津冀地区自明代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在我国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同时它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金融中心。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在我国的整体发展之中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之中的重要布局。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自从2004 年开始规划和施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仍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态势,区域协调的各项机制还有待改进,天津及河北对北京优质产业及相关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足,无法承接优势项目。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技人才特征,构建了影响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的理论模型,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了不同区域中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高度关联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京津冀整体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运用三地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下影响科技人才集聚因素的差异,对今后科技人才集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1.2.2 现实意义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揭示了区域发展差异下影响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的主导因素,为三地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给出针对性建议;对京津冀整体科技人才集聚主导因素进行探究,为京津冀间如何加强人才交流,促进优势区带动弱势区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改良思路,为各地区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建言献策。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科技人才
学术界关于科技人才的定义较为一致。封铁英(2007)基于文献梳理及对全国科技人员构成和数量的分析,提出科技人才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在所处的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43]。罗瑾琏,李思宏(2008)指出科技人才是应该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应该对科学技术知识再创造、传播及应用的个人或群体[44]。许伟,张小平,占林涛(2015)指出科技人才是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利用其拥有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在科研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一类群体[45]。《“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7)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科技人才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创造性、专业性,利用其掌握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科研工作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的一类群体[46]。本文将科技人才定义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与科研能力,高尚的学术道德,能够为科学研究工作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类群体。
2.1.2 科技人才集聚
科技人才集聚的内涵在国外的文献中涉及的很少,与之相关的主要是人力资本集聚的相关文献。Simon(1998)和 Giannett(2001)认为处于不同空间的拥有不同技能的人集聚在一起,由此可以产生共享信息,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在国内的文献中涉及的很多[47]-[48]。刘思峰等(2008)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科技人才由于受到经济、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从不同的行业或区域向一个行业或区域流动[49]。韩伟亚(2014)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由于受到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向某一地区流动的社会现象[50]。韩芳(2015)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由于科技人才受到引致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的影响在地区间流动、集聚,进而产生集聚效应的过程[51]。因此,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的阶段性表现,一般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科技人才在区域间甚至是国家间进行流动、聚集的行为。通常情况下,科技人才集聚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地区集聚,降低交流成本,逐步实现规模经济,形成科技人才集聚效应。
...................................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迁移理论
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是劳动力迁移的结果。人口统计学中有众多理论对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借鉴 Bogue 的推拉理论及 Schultz 的成本-收益理论。
Bogue 推拉理论主要研究群体转移的原因和方向,该理论认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迁出地的人口由于得不到较高的收入、生活成本较高、满足不了就业需求而向有着较高的经济来源、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迁移。该理论中劳动力的迁移存在两个前提假设:理性经济人以及迁移者充分了解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在本文中科技人才的迁移所受的推拉因素来源于迁入迁出地各方面的比较,但由于迁入地个体间存在较大区别,因此重视分析迁入地(人才所在地)的拉力层面,来源可能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科技人才迁入拉力。

Schultz 的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微观的视角为迁移者决策提供了分析方法。该理论认为,迁移活动本质上是一项投资或成本,可以带来某种收益。其中投资或成本包括迁移成本、情感上的损失、失去原工作造成的机会成本等;收益包括工资水平的提高、心理满意度的提高、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迁移者通过比较预期收益与成本做出决策。
科技人才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但在追求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方面与普通劳动力并没有显著差异,同样适用于成本-收益理论和推拉理论分析。因此,本文基于劳动力迁移视角,借鉴 Bogue 推拉理论与Schultz 的成本-收益理论,对科技人才集聚展开分析。科技人才往往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考虑之后,才会做出迁移决策。这一考虑通常包括:

................................

3 京津冀科技人才区域分布特征...........................................16
3.1 京津冀科技人才存量特征..................................16
3.2 京津冀科技人才需求特征................................20
3.3 京津冀科技人才区域分布....................................22
4 实证分析.........................27
4.1 研究设计..................................27
4.1.1 机理分析..................................27
4.1.2 指标选取及筛选...................................29
5 结论及建议............................................45
5.1 研究结论...................................45
5.2 提高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建议.........................46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本章将以京津冀三地作为研究样本,试图分析京津冀发展差异下科技人才集聚主导因素。首先结合前文理论分析,构建科技人才集聚模型,通过 2003—2017 年京津冀科技人才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确定与京津冀高度关联的指标,通过指标检验后建立分区域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的主导因素。本文数据来源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EPS 数据库。
4.1.1 机理分析
结合理论及现状分析,认为科技人才在进行区域流动最终产生集聚的过程中主要受以下五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城市开放程度、城市宜居程度、社会保障状况。
(1)经济因素
个人经济利益是驱使人才流动、形成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活动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满足自身需求的满足是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自身效用最大化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因此,科技人才为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通常情况下会选择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体现生活水平的是可支配收入,它受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影响。当前各地开出的高薪引人政策,既是为了满足高层次人才对高薪的追求,同时高薪可以体现人才的价值。影响地区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和产业集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而产业集聚则为集聚产业所需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与发展前景。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是影响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经济因素。
(2)科技因素
相比于经济因素作为所有人才集聚的重要指标,科技因素则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科技人才价值的是否能得到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受地区发展类型的影响。当地的科技创新环境和科研投入促进科技人才知识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型人才而言,良好的科技环境对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便利,如当地公共研发机构,重点试验室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地区科技环境的好坏;充足的科研投入是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活动的物质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环境,为其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科技对经济贡献率则代表了区域的发展模式,以创新科技为发展动力的地区更易吸引科技人才。

...............................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因素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及数学模型,同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定性定量皆有,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分类,定量研究针对社会、经济、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关于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分别从个人、企业、政府等多角度给出了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宏观领域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2)通过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发现 R&D 投入占 GDP 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人均道路拥有量均对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存在显著作用。通过分析,科技人才区域 R&D 经费的投入、政府科技财政的投入密切相关,两种投入一方面代表地区科技物质保障水平,一方面表明地区科技总体重视程度,能良好反应区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人均道路拥有量的增加,能显著提升北京及天津两地的科技人才拥有量,笔者认为是由于两区域为直辖市,城市占地面积大,为工作与生活出行带来了较高的时间成本,交通出行的便利性成为必需考虑的问题,而该指标于河北省为负值,本文认为是由于道路交通状况的提升,部分科技人才更偏向于流往周边核心城市,如北京、天津,利用河北低房价,北京、天津高收入的差值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

(3)通过分区域检验,发现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北京市以科技因素为主,包括地区科技投入强度、政府科技重视程度及创新能力,同时居住环境的优化对北京吸纳科技人才具有显著作用;天津市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因素集中于科技、对外开放及社会保障领域,这是由于天津处于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时期,政府的科技投入重视程度及社会保障水平的高,在新阶段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提升作用增强,同时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更易使迁入科技人员融入社会环境;影响河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的因素分布于本文设计的五维度,表明河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相关因素的发展均不完善,需要从多角度从方位的提高;根据以上分析,科技人才集聚在相对落后地区时,各项因素的提升均能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当地区发展水平较高时;与科技人才密切相关的科技因素与宜居程度成为主要提升路径;地区产业转型时则应额外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