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企业骗补行为行政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7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企业“骗补”行为的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它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屡屡发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源于企业的逐利心理,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缺乏协调性、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等局限性都为企业抓住政策漏洞实施“骗补”提供了机会。为此,需要从以法治理念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规则、建立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监管和惩戒机制等层面加以纠偏。进言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会遭遇一系列的困难,需要政府扶持,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育和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但随着新兴产业市场的日趋完善,政府需要把握自身干预市场的尺度,明确自身职能,将产业发展的决定权交由市场,让市场检验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概言之,在产业发展中,应当厘清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适时放权,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市场环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产业转型和消费转型都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绿色经济成为了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近年来绿色经济的代表产业,它的发展能够促使人们出行方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均在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中国对此更是不遗余力,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保障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而在汽车产业动能转换升级的关键期抢占先机,以达到超越发达国家的目标。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 2000 年开始,我国就将电动汽车列入了“863计划”12 个重大专项之一,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各级政府颁布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鼓励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巨大的突破,2018 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达到 125.6 万辆,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风向。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也完成了迭代升级,与世界主要国家差距逐步缩小。然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全面推开和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受诟病的是,由于产业政策不尽完善及产业政策实施过程的漏洞,新能源汽车企业受利益驱动,产生了一系列的“骗补”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欺诈行为,“骗补”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非法骗取国家补贴,主体既包括个人和组织,也包括企业;“骗补”的内容主要是国家设置的用于鼓励某一行业或某一活动发展的补贴资金(王珊珊,2018)。“骗补”的范围涉及汽车、家电、贫困补助、机械、医药、能源、土地流转等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孔东民、刘莎莎、王亚男,2013),严重损害了社会信任以及市场经济的良序运转(李恩极、李群、毕然、李华,2018)。2016 年,财政部曝光了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等 5 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超 10 亿元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关于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思考和对政府与市场之间边界的又一轮讨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扶持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近几年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通过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现象为切入口,深入分析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企业“骗补”的行为与动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探讨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以及在发挥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守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促进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适当扶持之下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处于长期争论的状态,存在着产业政策“有效论”与“无效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事实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多要素的制约与影响,例如,企业创新水平、地区资源禀赋、消费者需求以及宏观制度安排等。由于处在产业发展的萌发期,政府和市场都并不完善,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选择就是在两个不完美之间的选择。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两者的优缺点,从而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现有研究已经对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骗补”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骗补”现象的讨论主要以新闻事件描述为主,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骗补”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新形势下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监管、政府职能等相关理论。

现实意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当前世界能源变革的重大趋势,也是各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骗补”难题,是推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优化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之举。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以及实施效果,并思考解决方案,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参考性意见与建议。

............................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相关概念
一、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被定义为已经被初步利用或正在研究、有待进一步推广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和核聚变能等,而针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和运营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新能源产业(牛学杰、李常洪,2014)。通过对新能源的利用,既能加快节能减排的进程,又能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提高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产业的诞生(赵昕、朱连磊、丁黎黎,2018)。在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引入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提升区域经济的活力,还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新能源产业能够为新产业的培育带来机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产业的革新(林伯强、姚昕、刘希颖,2010)。在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规划,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先导产业。从能源产业的角度看,加快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唯一途径(郭庆方,2015)。

二、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作为动力,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孙晓华、王林,2014)。当前,我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界定为采用新型动力系统,

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侯沁江、蔺洁、陈凯华,2015)。在美国,新能源汽车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张政、赵飞,2014),日本将新能源汽车定义为低公害车,主要动力来源类型包括 5 类,即天然气、混合动力、电动、甲醇、清洁汽油(张钟允、李春利,2015)。
...............................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政策理论
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制定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源于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产业政策理论认为,适度合理的政策干预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夏大慰,1995),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条件,从而引导和激励企业将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进一步转化为现实行为(斯蒂格里茨,1998),故此,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达成某种目标,对某一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做出引导性的手段,而对市场经济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手段。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同时产业政策能够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使经济目标更加有效地达成。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而有目的地对该行业采取干预性的指导政策就可以称为产业政策,也就是说,只要针对特定产业会影响该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叫产业政策。张维迎则认为,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扰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林毅夫、张军、王勇、寇宗来,2018)。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极大的市场风险和正外部性,市场无法始终保持完全竞争状态,市场的资源配置并非总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交易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此外,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这也会导致市场资源浪费的发生,帕累托最优被打破,出现效率性市场失灵的现象(鲍金红、胡璇,2013)。所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政策扶持,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资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等困境。显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十多年来,政府的政策扶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推广和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三章 产业政策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12
第一节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历程................................12
一、以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为主阶段(2001 年—2008 年)...................................12
二、以促进产销量增长政策为主阶段(2009 年—2017 年)...............................13
第四章 产业政策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行为分析.................................................20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企业骗补现象......................................20
一、数量虚假生产.................................21
二、虚报车辆参数......................................21
第五章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政府监管机制的对策思考.........................................28
第一节 以法治理念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规则....................28
一、提升产业政策决策的规范化水平..................................28
二、强化产业政策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度..................................28

第五章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政府监管机制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以法治理念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规则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之上的,在对一些符合国家具体战略需要、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创新产业进行政府扶持的同时,更要注重法律程序的规范。特别是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对象,应经过严格的政府决策程序(冯辉,2017)。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角度看,新能源产业补贴程序不健全,缺乏精确性,“骗补”企业能从新能源补贴中牟利,与补贴程序的设置缺乏完整性和严谨性亦有着莫大的关联。
一、提升产业政策决策的规范化水平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应纳入“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严格执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并将决策议案、决策实施、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等规则进一步落实。一方面,风险社会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同时使政府行为往往处于一种相机决策的压力之下。在这种情形下,更应引入经济、社会、管理、舆论等专业性和社会性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比形式主义的法治更重要的是在实质层面落实法治,也就是在合理层面提升政府补贴的法治化。补贴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编制、审查、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和监督程序进行。同时要做到细化补贴的“事前”程序、调整补贴实施的“事中”程序、设置补贴的“事后”跟踪、反馈与评估机制。从地方政府层面上看,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公众参与,集中、筛选、吸收民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官员个人能力不足等因素造成的政府行为的消极外部性。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作为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往往被认为能够有效克服新兴产业市场失灵,成为后发国家实现战略赶超的策略性行为。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企业“骗补”行为的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它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屡屡发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源于企业的逐利心理,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缺乏协调性、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等局限性都为企业抓住政策漏洞实施“骗补”提供了机会。为此,需要从以法治理念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规则、建立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监管和惩戒机制等层面加以纠偏。进言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会遭遇一系列的困难,需要政府扶持,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育和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但随着新兴产业市场的日趋完善,政府需要把握自身干预市场的尺度,明确自身职能,将产业发展的决定权交由市场,让市场检验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概言之,在产业发展中,应当厘清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适时放权,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市场环境。
需要强调,“骗补”问题并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独有现象,已经在其他领域有普遍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学界对“骗补”行为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这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行为的规律。但由于部分资料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商业秘密,本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一些结论仍有待更加具体的案例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