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责任视角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之行政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50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通过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对现有文献的系统分析,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在本篇论文的纂写过程中,首先基于一个初步的项目,其次搜索和整理了许多关于外来务工人员文献,最后通过研究与整理,梳理了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研究资料。

1引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催生了一个特殊工人群体一农民工。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的产生,对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城市的经济结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工的存在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大量鲜活的劳动力,对城市建设起到了尤为至关的重要性,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他们也在承受着大量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其自身整体素质低、法律意识差、缺乏组织性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政治、经济、保障、教育等方面遭到不公平的对待。
通过劳动来获取收入是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最基本来源,但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剧烈冲击,以及异己城市的排斥性,让农民工处于城市中的弱者。相对于城市居民,在政治权力、发展机会、生活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也无法通过合理的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使其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退两难。政府部门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也是法律、制度、政策的掌控者,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保护农民工权益的角色,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平均收入,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研究意义
21世纪以来,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产生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造成农民工权益问题的原因多方面,包括政府、社会、农民工自身的素质等。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的职责缺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在要求政府对农民工权益保护进行强有力的介入,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是由于我国二元制的户籍制所产生的,在国外的研究资料上由于户籍制度上的不同,并不存在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工人这一劳动力群体,在国外的历史上,也曾经存在着大批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进行工作的现象,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对于劳动力转移问题,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流动
国外对于劳动力流动上有着显著的研究。在其中,要数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城乡经济收入程度上的差距,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的向城市转移就业。在择业过程中,很多农民工都选择在工业部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他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工业化进城是有着积极作用。
(2)劳动力保护
在西方国家关于劳动力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凯恩斯和贝弗里奇两位学者,凯恩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政府收入和支出方面提供相关措施,鼓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对劳动力人群进行救济,并提供相应的财政保护。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贝弗里奇的报告影响下纷纷效仿,都相继的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劳动力进行保护,加强对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向失业群体发放失业津贴,同时对其就业和再就业进行补助,在就业环境和人身安全提供相应的保护。
........................

2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农民工
“农民工”是我国进城务工人群的专属代名词。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镇企业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闲时来到城市工厂充当工人来获取额外的薪资。所以就会产生所谓的“农民工”。
为此,基于上述研究,对于“农民工”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阐述。宏观上,就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早期的“农民工”主要代表的是一种阶级组织,而现代“农民工”的实质在则是代表着具有一定普遍特殊意义的社会群体;微观上,由于“农民工”本身特有的身份属性,故而他们主要都来源于农村或者乡镇,因为地域上存在的内在局限性,他们并不具备享有城市居民应得的社会福利待遇及劳动保障的优先资格。对于“农民工”概念的深度思考,可从如下两点进行研究:
(1)农民进城务工,加入城市户籍,则就不能成为农民;
(2)如果农民的个人素质过高,所处于的行业是城市中的脑力行业,则也不能成为农民工。
2.1.2权益保障
对于权益保障定义的研究,可从“权益”和“保障”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在“权益”方面,“权益”是权利和利益的综合体现,其执行主体为国家行政机关。是中央根据宪法及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公民逐级颁布下达的福利政策,其赋予对象为广大公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具备享有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资格,主要体现为政权、人权、民权等;而“保障”则是公民行使权益的根本前提,是对公民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有效保护制度及措施。其实质是社会群体间协调互动的一种保护支持。从理论上来研究,“保障”更注重的是被作用对象或实物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为作用主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2.2基本理论
2.2.1服务型政府理论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应当是资源性和强制性的统一结合。
首先,政府权利源于公民权力的让渡,所以政府是为提高全体民众的利益而服务的。事实证明,政府本质上就一个为全体公民进行高度服务的机构。所以说政府的本质是提供服务而不是提供控制。当然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中,由公民权力组成的政府机构在很多时候都被某些统治阶级所占据,从而失去了为全体民众所服务的本质。
其次,强制政府与服务政府并不矛盾。在服务政府之前的社会,服务政府的是少数民众,强制政府是多数的民众,强制政府的目的是迫使全体公众屈服于统治阶级,维护强制政府的统治权。强制政府在对少数民众行使权力的同时还将其的控制力规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对于这种不法的少数公民法律和法规也是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定。所以不管人类历史的长河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很难杜绝一切违法行为,也很难打压一切造成负面影响的公民。因为政府不能规定所有的公民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方法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所以服务政府少数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对社会公众造成负面影响的少数公民采取强制性手段,更是为大多数公民的共同利益。
社会公平是实现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主体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此,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公平做出了大量且深入的学术研讨。本文基于学者的理论研究,对社会公平理论发展背景及基本内容做出详尽的阐述,同时结合农民工基本权益问题,做出深度思考。
..........................
3政府保障农民工权益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12
3.1政府保障农民工权益现状...............12
3.1.1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12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权益机构设置...............13
4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受损的原因分析...........22
4.1保障农民工公平就业的管理体系与社会氛围尚未形成..............22
4.2二元制社会保障体系与户口制度存在有限性.............23
5国内经验借鉴和启示..............27
5.1浙江省义乌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经验...............27
5.1.1义乌市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具体措施.............27
5.1.2社会成效...............28

5国内经验借鉴和启示

5.1浙江省义乌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经验
5.1.1义乌市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具体措施
浙江省义乌市是全国经济百强之一,在小商品市场上拥有强大规模。根据义乌市人事局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2月份,义乌市实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本市人口74万,外来人口143.33万。大部分外来人口在就业上主要集中于非公有制单位和外贸小商品加工行业,在2000年以前,因为劳动纠纷以及农民工权益受损产生的冲突每年都在一万起左右,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导致农民工在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采取极端方法,跳楼、自杀、暴力上访等维权手段,对义乌市城市安全以及政府管理带来困难。为此,义乌市政府在2000年后,开始重视外来人口就业问题,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管理责任、加强司法监督对本市外来人口进行保护。
义乌市通过政府主导,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联合新闻媒体、劳动部门、法律部门、中介部门等,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维护。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转变管理方式。义乌市通过对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完善管理制度,从内部整合转向外部联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政府支持”的管理模式,针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制定出台《企业责任义务标准》,强化企业责任,扩大劳动监察队伍,新增一百多名劳动监察人员,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二,拓宽维权渠道,减少维权成本。
..........................

6政府责任视角下完善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6.1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