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城镇化率的峰值区间是 65%~70%,而目前城市化率已将近 60%,可见我国城市化虽然仍在加速发展,其发展的空间也已经有限了。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当城镇化率超过 50%的时候,传统的乡土文化、乡村风光、农业景观会成为稀缺资源,广大农村将成为一部分人口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能造就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和增强国民经济结构的韧性”①。中国城市化发展到现阶段,未来将会出现的逆城市化,农业和农村也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②。可以看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在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最稀缺的就是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管理经验、资金等丰富资源的精英人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乡村出现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乡村振兴”是强调乡村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全面振兴,既要挖掘和激发传统乡村精英资源的存量,又要引进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增量,就需要城市知识精英回流乡村,城乡精英合作参与乡村的建设与传承,为乡村发展提供软实力。本文以乡村文化振兴对精英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运用精英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城乡精英的合作的运作过程,完善城乡精英合作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
1.1.2 研究目标
本研究将走访调查无为县 M 村的文化供给情况,探析城市知识精英和乡村经济精英是如何合作供给乡村文化,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分析如何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瓶颈。
本文将针对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问题,通过无为县 M 村大舞台的案例分析,得出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最大阻碍是乡村知识型人才的瓶颈。从 M村城乡精英合作搭建“M 村大舞台”,分析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以防止乡村“空心化”态势进一步恶化。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精英合作机制。
基于对无为县“M 村大舞台”案例的具体分析,研究 M 村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运作过程,从中发现其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构建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经济精英合作机制,以期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为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提供一些思路。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探讨城乡精英合作机制,首先通过对乡村文化现状的分析以及精英理论发展的研究,发现乡村文化衰弱的最重要原因是伴随城镇化,乡村大量人才的流失,导致乡村文化难以传承和发展,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主导无法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等全社会人才的合作治理。
其次,要具体分析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的合作机制,本文实地考察了无为县 M 村的“乡村大舞台”的文化活动,阐述了城乡精英合作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策划机制、资源供给机制等运行过程及其社会影响,分解了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运行程序。
然后,通过无为县 M 村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市知识精英与乡村精英合作机制的现实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为发掘乡村精英回报家乡、城市高科技人才反哺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这种机制在实践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快构建并完善城乡精英合作供给机制。
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与分析内容,结合案例“M 村大舞台”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2.2 研究思路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仅仅依靠政府的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必须要挖掘乡村精英以及城市精英的力量。基于此研究逻辑,首先大量阅读与精英理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当前乡村文化的社会背景,再通过实地考察无为县“M 村大舞台”的活动,分析城乡精英的合作机制;其次,根据无为县 M 村的案例,总结该合作的具体机制运行过程一起社会影响,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内外在原因;最后提出健全和完善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具体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精英理论研究进程
国外关于精英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架构已经成熟,政策务实重视创新。在理论架构成熟的基础上,国外精英主义的实践成果也很显著。从国外精英主义框架方面以及西方精英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精英、精英主义的概念
西方的精英理论演变历程包括精英概念的界定、精英循环和精英流动以及精英选择这三方面内容。“精英”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精英”最初的意思是指“年收获中的最佳部分”,其转意是“经过挑选的合格者”。“精英”理论成为一个社科专业名词被各个学者学习传播,是在二十世纪初。通过帕累托和拉斯韦尔等杰出人物的理论实践研究,早期的西方精英理论开始成型,成为精英理论在欧洲大陆发展的温床。然而,尽管精英理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事实上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对精英理论的研究中不断结合新的观点和思想,碰撞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V·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96)对精英的定义是,“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精明能干的人”,将“精英”具体到为上层社会的“人”。帕累托自身作为“精英流动”的代表人物,更关注的是如何划定“统治精英”与“非精英集团”的分界线,并实现其动态流转;C·莫斯卡(Gaetano Mosca)(1896)在统治精英理论中,从“统治阶级”和“非统治阶级”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把精英定义为少数行使自身的社会职能或者垄断权力,同时享受特殊权力及利益的统治阶级;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36)将“精英”定义为在金钱、地位、权力等各方面,由于个体获取价值的驱动而获得最多的人。
除了精英主义的创立者之外,精英主义兴起时期,还有很多学者提出类似的科学名词,如文化精英、技术精英、专业精英等。在工业文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后工业理论派学者提出精英即那一批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76)指出,在二十世纪,学科发展完善的大学是掌控精英资源的主体,这里的精英掌握少数人可获得的知识、设备和技术;换而言之科学家、学者就是统治精英:“ 如果说过去百年间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物一直是企业家、商人和工业经理人员,那么‘ 新的人物’就是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输送使得不同的精英理论在同一时期竞相出现,但是尽管不同的精英理论落脚点看似不同,但是它们的逻辑出发点不尽相同。所有的精英理论无一否定人类社会中存在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如果放大社会人的政治属性,精英理论就会明确指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人被一小部分人统治。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了学者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方来区分大众和精英群体,即大众精英二分法。理论家们用上述二分法分析社会人员的分布,进一步分析社会,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社会通常是少数人统治着大多数的社会,两者紧密联系,社会状态较为稳定。
............................
2.2 理论基础
2.2.1 精英理论
在社会生活中,精英会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整合作用。精英理论认为,历史进程往往处于少数人(即精英)统治下的社会发展状态。相比普通群众(被统治者),这部分少数人在智力、能力和财富等方面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掌握着国家权力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英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初,在 V·帕累托看来,广义的精英是那些在社会各群体中有突出能力的杰出人物,狭义的精英则是具有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精英理论肯定了精英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研究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提供了一个入口。精英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精英的角色转变、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辩证的思维去运用精英理论,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剔除掉精英理论中“夸大精英人物作用”的糟粕。从传统农村的乡绅治理到现代农村的村民自治,我国的村级治理都是一种农村精英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农村精英作为村级治理机制的一个主体环节,在我国的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有利于维持乡村秩序的稳定、对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精英理论应用到本文是研究城市知识精英、乡村经济精英以及乡村社会精英(乡村名流)多种精英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和功能。在“M 村大舞台”的案例中,存在着城市知识精英、乡村经济精英以及乡村社会精英三股精英的行为,运用精英理论研究 M 村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中不同精英的角色作用与合作行为。
...........................
第 3 章 无为县 M 村案例研究 ..................................... 19
3.1 M 村:一个曾经空心的小山村 ................................ 193.1.1 从乡村走出去的城市知识精英........................... 19
3.1.2 外出打工创业的乡村经济精英.......................... 19
第 4 章 城乡精英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8
4.1 城乡精英合作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28
4.1.1 单纯靠网络沟通建立的组织形态存在不稳定和不连贯的问题...... 28
4.1.2 单靠情感维系的精英合作模式存在可持续性问题.......................... 29
第 5 章 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建议.................... 36
5.1 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组织机制......................... 36
5.1.1 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沟通机制.............................. 36
5.1.2 建立乡贤理事会为精英合作的组织机制................... 37
第 5 章 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中城乡精英合作机制的建议
5.1 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组织机制
5.1.1 建立稳定的精英合作沟通机制
地方政府体制内文化精英主导提供乡村文化是传统乡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模式,但基层政府财力、人力有限。在城乡统筹发展观念倡导下,2015 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①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除了政府和村民,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包括位于中心乡镇(村)企事业机构、第三部门、本地各行业精英以及来自不同地域的各领域城市精英、文化志愿者等等。为了 M 村文化振兴,不同的乡村文化供给精英之间需要互动合作,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多元的供给主体之间对于乡村文化供给存在目标差异性、利益多样化等问题,使得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无法主动形成。
M 村的城乡精英合作没有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M 村精英合作是靠私人感情维系的约定,不是依靠刚性制度的组织约束。而精英主体间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是城乡精英合作供给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保持精英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无阻,才能保证精英之间的相互信任。首先,信任是合作的基础,M 村城乡精英需要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其次,对于微信交流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在微信交流的基础上增加面对面交流,活动举办将近春节,大部分参与者都回到家乡,可以约定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交流并策划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与微信交流方式相辅相成以弥补单一方式的不足。最后,精英合作可以借助数字化的网络交流平台,时刻资讯共享,建立公共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一个互通高效的信息网,精英能够随时掌握与 M 村文化供给相关的动态,以确保精英合作供给乡村文化的目标更加清晰。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