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惠政策的有效利用已成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成本的措施和办法。在国际贸易中,原产地证书这种具有产地证明和进口国关税减免功能的证明文件,起到了“身份证”作用,功效的也越来显著,进出口企业对于原产地优惠政策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在进出口业务中,发挥好原产地证书的作用,可谓意义深远。
虽然原产地证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明显,近年来签证量和签证金额也不断增长,但相比大连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数据,产地证使用率并不高。2016 年 1-12月份大连检验检疫局共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 50704 份,签证金额 172.44 亿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 14.69%和 7.51%。其中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 19319 份,金额 65 亿人民币,按平均减免 5%关税来计算,为大连市企业出口产品节省关税成本约 3.3 亿人民币。以与大连贸易频繁韩国为例,大连地区出口韩国的货物总值为 118.8 亿人民币,而全市出具中韩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及对韩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总金额为 50.4 亿人民币,使用率仅为 42%。
究其原因,除了国外隐形贸易壁垒影响加剧,影响企业申领产地证积极性及出口企业缺乏主动申请优惠减免关税的意识和足够的经验以外,部分出口企业觉得办理产地证专业性强,原产地调查时间长,办理程序较为复杂,就望而却步了。目前关于原产地签证的工作文件对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原产地证书的过程和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上述规定对于原产地管理人员的资源限制没有考虑,对于原产地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原产地调查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对企业管理和产品敏感程度的规定,特别是没有将企业诚信、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产品敏感程度进行分析和分类管理,对企业“一刀切”的管理模式,除了给原产地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和困难,也使得部分成新度好、产品敏感度较低出口企业不能快捷便利的享受到自贸协定带来的优惠政策。如何在现有的原产地证管理人力物力条件下,满足日益增长的出口企业需求的同时规避风险,提高政府能效、满足出口企业通关便利的迫切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原产地调查管理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
1.2 概念阐释
1.2.1 原产地证相关概念
原产地证书是各国依据相关的原产地规则出具的证明货物原产地或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是贸易关系人交接货物、结算货款、索赔理赔、进口国通关验收、征收关税的有效凭证,它还是出口国享受配额待遇、进口国对不同出口国实行不同贸易政策的凭证。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证书主要分为一般原产地证书、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各类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三大类。签发的主要依据是各类原产地规则,依据各类原产地规则判定出口产品是否符合中国原产地判定要求,对于符合判定标准的产品签发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一般原产地证书为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产品不能享受关税优惠,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和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出口产品可享受进口国海关关税减让的优惠政策。
1.2.2 原产国判定相关概念
原产地标记:原产地标记是原产地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原产地标示的一种形式,是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护照,属说明性标志,通常用来说明产品的来源地。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确立原产地标记的法律地位是美国 1930 年税则法案(Tariff Act of 1930)第 304 条以及例外条款第 134 部分,在该条款中,首次提出了原产地标记。
原产地标记的判定,是指对客观已存在的原产地标记进行认定或辩知的尺度,是确定原产地标记真实性的依据。原产地标记的判定分为原产国标记的判定和地理标志的判定,原产国标记判定用于判断出口货物是否能签发原产地证书,地理标志的判定主要针对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在特定区域生产,且使用传统技术加工或制造,其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起源地的地理特征,并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本文涉及的判定是指出口产品中原产国标记的判定。其定义准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及其《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除此定义标准外,还必须符合产品固有的标准及其工艺要求。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出口的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对于该产品原产国为中国的判定标准,如果符合,就能构成签发原产地证书的标准之一。
............................
2 大连现行原产地调查管理的机构设置及模式
2.1 原产地调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情况
原产地调查在业务划分上,属于中国检验检疫职能的一部分。辽宁地区一些原产地证申领业务量大的分支局如沈阳局、大连局专门成立了产地证科,但其它分支局并无原产地业务专职科室,而是与报检等业务合并归入综合科。
大连地区原产地调查管理部门所属机构设置如下:
.......................
2.2 原产地调查现行管理模式
原产地调查为原产地业务办理全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就出口企业原产地业务办理流程及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做详细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申领原产地证书要经过备案-产品原产地调查-申请原产地证书-领取证书这几个环节。通过原产地调查进行原产地标准的判定是为企业签发原产地证书的关键,原产地判定的结果直接决定该出口产品是否具备签发原产地证书的资格。同一生产单位的同一出口产品,申请同类型证书,不用重复调查。
原产地调查除了存在于证书办理流程中,还有签证调查和退证查询调查。签证调查是一种事中管理,指管理部门在签证过程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证书,对出证产品进行原产地调查。退证查询是事后管理,指产品的进口国海关因某种原因将原产地证书退回签证机构,要求签证机构对签证产品进行调查并且针对退证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
.........................
3.1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访谈 .................................. 15
3.1.1 对大连地区原产地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访谈 ............................15
3.1.2 对大连地区原产地业务办理窗口一线人员的访谈 .............................15
4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41
4.1 国内外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41
4.1.1 国外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 41
4.1.2 国内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42
5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实施对策 ...................... 50
5.1 提升调查人员专业水平 ...............................50
5.2 引入“透明”执法提高调查准确性和公开性 ..............................51
5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实施对策
5.1 提升调查人员专业水平
在实际的原产地签证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证书涉及到为工厂在辖区外的产品签发原产地证书。也就是证书的申请人是辖区内的贸易公司,而出口产品为辖区外工厂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签证单位会委托出证产品所在辖区的原产地管理部门做产品调查,同时出具电子异地调查结果单或者纸质异地调查结果单,作为签证的依据。但是对于同一种产品的调查,不同的直属单位还有可能原产地调查标准并不统一。有时间、人手充裕的情况下可能做的是实地调查,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可能就免于调查了。原产地调查标准的不统一往往就会带来原产地签证风险。另一个方面,作为原产地调查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原产地调查人员,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管辖区域的出口产品及产业的了解程度及经验累积的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原产地调查的结果。
目前的原产地调查方式分为两种:原产地实地调查和原产地书面调查。但不论哪一种方式,调查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产地原产地调查判断出证产品是否符合出证要求。
例如:对于税则号为 621320 的棉质手帕
中国-韩国自贸协定特定产品原产地证书的判定标准为:“章改变;或者区域价值成分 40%”。
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特定产品原产地证书的判定标准为:“从任何其他章改变至本章”。
从规则来看,中韩自贸协定对于实质性改变的要求更为宽松,如果从泰国进口棉质手帕在中国进行复杂的加工,如钩花或者刺绣,再出口并申请中国-澳大利亚原产地证书,显然是不符合章改变的要求,不能予以出证。但如果加工附加值高,中国加工的价值成分超过 40%,这显然是符合中韩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的要求的。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以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地区原产地业务办理流程及现行原产地调查模式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对业务办理企业和原产地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大连地区现行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进而提出“分类”的管理方式对现行的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本研究发现对于原产地业务来讲,不同的企业在诚信度、企业管理、办事人员能力等多方便都存在差异,不同的产品也存在敏感度上的区别。现行的“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能发挥优势企业的主动性,也对管理部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分类管理相对于统一管理能更有效的控制企业风险,资源投入小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建立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分类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控制监管风险,提高把关成效,并且促进企业遵纪守法,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主动提升诚信度以获取更便捷的待遇。分类管理是对现有管理手段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分类管理能很好的规避风险,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