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扶贫是世界各国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精准扶贫自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提出以来,各地已有一些实践,目前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期,研究精准扶贫,首先是实现“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 [1]的内在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是源于本人的工作,我从 2008 年末到社冲乡工作,有幸参与贫困村的管理,这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从进村入户识别贫困人口到联系帮扶,从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到脱贫“双认定”,进而是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参与其中,我可以更加深入地向村干部、村民学习,我也进一步地增强了对基层工作的认识。
2. 研究意义
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去贵州调研时提出了扶贫开发的主旨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自治区党委第十届委员会于 2015 年 12 月 3日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5]15 号)明确指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 2014 年底,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由 2010 年的 1012 万人减至 538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3.9%下降到 12.6%。但我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3]因此,加强精准扶贫的研究,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以作者参与社冲乡精准扶贫的实际工作为基础进行梳理,通过对社冲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取得成效进行总结,剖析存在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可促进本乡精准扶贫工作更高效地推进,也可为其他具有相同性质的乡镇、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践的经验和思路的借鉴。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综述
自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提出首次提出“扶贫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切忌喊口号,要精准扶贫”,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便纷纷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关于精准扶贫内涵的阐释。如何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汪三贵,2015)表示,精准扶贫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政策性的一套完整的扶贫工作体系。他将精准识别为前提,对症下药、紧抓工作管理内容才能体现扶贫工作的真实意义。[4](郑瑞强,2016)采取结构性思维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扶贫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与生成逻辑。[5]但王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扶贫工作具有多样化,精准二字只能体现其工作方式的标准而已,关键是要确定谁贫困、谁扶持,激发贫困户的自身生存能力,是摆脱贫困基本的方式之一。[6]彭志强、许佳、刘岚丽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可以概括成为“四个精准”,即“界定扶贫职责、确定扶贫对象、设制扶贫规程、实施扶贫政策”。
关于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我国的王子豪、汪三贵学者认为,基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的工作方略,在促使贫困的地区全面脱贫、整体脱贫的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思想是很有必要的;覃志敏、黄承伟两位学者则认为,应该加强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制度,来解决我们当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庄天慧、蓝红星、陈光燕等学者总结提出“五位一体”,即市场、政府、农户、社区和社会的相互整合的治理贫困的模式,觉得是要从识别、管理、社会激励与动员、扶持、利益联结、考核等六个方面,探讨研究精准扶贫的相关作用机制;梁士绅表示要制定新的贫困界限,建立扶贫管理系统。使各区域的经济联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为扶贫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王宇从宏观角度认为精准扶贫需要强调制度设计、政策运行和扶贫治理体系的构建。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较于以往我们说的粗放扶贫的概念而言的,它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户和不同的贫困区域的情况,通过科学的严谨的有效的程序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扶贫对象的治理贫困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所表现的现象和本质、以及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方式作出阐释理论的科学学说。在面对和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具体工作中,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继后、创新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推向前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着加强了顶层的设计,将精准扶贫工作提升到国家级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当前面临的贫困问题真实的情况作出了符合我国当下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并且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中国化实践的新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个非常重大的实践,必将让我们的“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在外国的迈耶学者看来,在以往的二十年以来,城市的政治是有许多的改变的,而这些改变好像是跨地域地形成一种趋势,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的政治在发展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二是有经济发展的支持,地方政府增强了动员性,而且伴随而来的社会政策,成为劳动力市场政策、经济政策的附属品;三是地方政治的行为范畴有了扩张,并且涉及到大量的地方政府和一系列的准公共行政部门以及私人部门的行动者。这些城市政治的改变,就蕴含着由福特主义发展到后福特主义的城市治理的形式的转变。
.........................
(二)社冲乡贫困的基本情况
柳城县社冲乡位于柳江河畔,和柳州市毗邻,总面积 125.6 平方公里,壮、汉、苗、瑶、侗、黎、傣、水、畲、彝、仫佬、毛南、土家、朝鲜、布衣等 15 个民族约 1.6 万人口居住在这里。全乡辖仓贝村、社冲村、无忧村、洛文村、冲江村、平村村、长漕村等 7个村民委和社冲社区 1 个社区。社冲乡“十三五”期贫困户 269 户 801 人,其中贫困村96 户 309 人,非贫困村 173 户 492 人;2014 年退出户共 31 户 114 人,其中贫困村 25 户100 人,非贫困村 6 户 14 人;2015 年退出户共 27 户 106 人,其中贫困村 15 户 56 人,
非贫困村 12 户 50 人。
近几年来,社冲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看真正的贫困、扶真正的贫困、真正地扶贫”的扶贫工作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政策,广泛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教育,切实组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社冲乡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作出积极探索。
为做好精准识别工作,社冲乡首先从建立健全工机构入手,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水利站、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民政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乡主要领导亲自抓,以乡班子副职组织挂村工作组为单位包村到户,村干部包户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制定下发《社冲乡精准识别工作方案》,组织召开精准识别工作动员及培训会议,全乡共召开精准扶贫宣传动员会培训会 6 次、分析汇报会 5 次,各村“两委”共召开宣传动员会 14 次,各屯召开宣传动员会 159 次,悬挂宣传横幅 165 条,张贴宣传海报 450 张,
制作宣传板报 7 块,发放宣传资料 12000 多份。通过悬挂横幅、召开村民小组宣传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制作宣传栏、播放小广播等形式,将精准识别的有关政策、识别标准、工作的程序以及工作的相关步骤等等对农户进行宣传,让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
(一)社冲乡贫困的基本情况................................. 7
(二)社冲乡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7
四、进一步完善柳城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20
(一)坚持以强化基础为保障,搭建筑牢“三类平台”.................................20
1. 搭建筑牢思想先行平台,为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 20
2. 搭建筑牢共建联结平台,为加快农村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更加优质的资源......................... 20
四、进一步完善柳城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强化基础为保障,搭建筑牢“三类平台”
1. 搭建筑牢思想先行平台,为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
当前,柳城县社冲乡部分村民对农村精准扶贫缺乏足够认识,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精准扶贫的推进。因此,应进一步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大胆作为,使推进精准扶贫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选择。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在党组织活动中加强农村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把党员同志培养成推进精准扶贫的宣传骨干。结合村民(代表)大会等村务实际,适时开展农村精准扶贫主题宣讲,加强农村精准扶贫的正面引导。二是加强氛围营造。一方面利用短信、微信、电商等传媒推送农村精准扶贫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村委、小商店、村屯主干道等村民集中点,播放小广播、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报、发放宣传资料,让农村精准扶贫意识收得到,听得清,看得明。三是增强合作意识。组织村民代表(骨干)到农村精准脱贫较好的村屯实地考察学习,运用小块并大块双高基地建设,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问题等典型案例,引导村民克服“小农思想”。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