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管理问题研究--以Q大学先进研究院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6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文章以 Q 大学先进研究院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研究所的基本情况,通过以社会网络相关理论视角对 Q 大学和 D 政府合作建立先进研究院进行分析,对校地融合建立的高质量研发机构提出一些建设意见。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地融合

“校地融合”中的“校”的涵义是,在管理体制上不隶属于院校所在地理区域的市一级地方政府,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家或省部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该校的财政经费与人事编制不在所属地理区域的市一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内,而是由国家或省部级教育行政部门供给经费和人事编制的地方高等院校。“校地融合”中的“地”指的是地方高校所在地理区域的市一级政府及其所属相关社会团体组织。

文章的“校地融合”是指高等院校与院校所在地或其他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等单位或部门,就某一(或某些)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经济与技术上的合作。各个参与主体采用不同方式使自身具备的良好资源融合发展成丰富的新型资源,凭借互助共赢的发展观念开展合作工作,主要形式就是文章主要研究的共建研发实体,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所谓的校地合作、校地互动等等。主要体现为资本、人力资源、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多方参与共同实现将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最终落脚与归宿是形成校地共生共进、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包含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之中,进而对高校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做了相关界定。所以,可从科技成果 转化的定义开始理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

在西方世界,科技成果转化一般被称为科技经济产业化,主要包含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与支撑服务的相关系统知识的转移,排除货物的 租赁与单纯买卖。具体内容包括:1.转移系统知识,把系统知识由原产地转移到相应地方;2.相应技术在运动环节的转移,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开发与商业化等环节之间的转化或者转移;3.已有技术的创新、成熟与全新应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概念衍生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德国社会学家 Simmel 是社会网络理论的创始人。Granovertter 经过不断的研究将社会网络的内涵进一步定义为社会关系构成的联接,把社会网络由宏观层面具体到微观层面,提出人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包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除了 Granovertter,Brass 则将社会网络看作成各节点的集合以及不同节点组成的具有一定关系或者没有关联性的各种联合的集合体。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随着不同学科之间逐渐复杂化演变慢慢向管理学领域涉猎。

在社会网络作用研究方面,Uzzi 认为网络关系是一种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紧密交互的嵌入式互动关系,企业团体等或组织机构可通过这种网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发展大国,我们国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经济和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它可为一个组织提供有效、及时的外部资源。边燕杰主张认为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约束成员遵从团体规范方面具有有益作用,相反地,疏松的社会网络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力不够强烈。Wegener 通过研究发现,地位级别低的人可在一定的阶级内部通过和有强关系的人互相交流可以获得个人渴望拥有的社会资源。同样,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端人才要想实现更多目标也需要不断交往其他具有强关系的人才。Karlan 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在信息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网络能够在提供信息源的同时促进相关信息的扩散,为了有效降低甚至避免信息不对称、信息延误或误传等因素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
.......................


第二章 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演变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在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从最开始的尝试到如今日趋成熟,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成型、发展、巩固与深化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循序渐进的特点。

一、成型阶段

(一)技术转让

在成型阶段,高校与政府之间合作的关系渐趋成熟,从一开始的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到最后的共同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也在渐趋成熟。高校将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与政府、科研所、企业等机构进行交易,从而产生经济利益的行为。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可以使得高校在短期时间内实现成果的转化,各方之间的责任明确,不会产生额外的责任分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够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避免各方之间对接产生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这种方式只适用于短期项目,在长期的项目中会显得过于笼统,不利于各方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以在深入的研究上面还是有所欠缺。

(二)委托研究
企业将所需的产品效果描述给高校或者研究所,委托高校或者研究所进行开发研究,科研方将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给企业。一方面要求企业为研究的全部过程产生的相关费用负责,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或者研究所具备相关的研究能力。这样的形式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中较为普遍,也受到企业和高校的欢迎。但是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企业的资格要求比较高。因为科研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这些对于企业所提供的资金支持需要有相当的要求。从科研方面角度来看,也需要有相关能力的高校或者研究所才能完成,这样的研究所的资源往往就集中在少数的高校或者研究所手中。强强联手才能达到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目的,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和高校理论知识的落地。

.......................

第二节 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从地方政府和高校两方面总结分析校地融合的现状,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高校知识外溢,相关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与研发,校地融合形成一种集政治、教育、经济于一体的合作共赢局面。

一、政府参与校地融合的情况
校地融合强调的是合作促进、相辅相成,强调的是一种市场机制,不是政府单方行政强制,所以地方政府在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中基本上发挥着引导作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现实的社会保障,从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一)颁布相关政策

早在 1985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是体制的改革,是为了使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能够相互促进。”间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受到领导的重视。校地融合作为产学研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聚集高端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支撑区域产业转化升级的新业态动力新平台。

我国先后颁布了法律相关的政策来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例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近年来,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不断涌现,包括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在内的多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培育。例如 2015 年广东省出台《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重庆市制定《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引进实施办法》。陕西省颁布《陕西省科技厅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工作指引》。

........................

第三章 国外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24
第一节 发达国家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24

一、美国:借助高校地理优势,政府间接扶持.................. 24

二、日本:定位明确,坚持创新理念.................... 26

第四章 Q 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与问题分析.........................33

第一节 案例介绍.....................33
一、研究院背景................ 33

二、组织结构.................... 33
第五章 完善校地融合有效运行的相关建议.................42

第一节 强化主体地位,共建沟通平台...............42

一、强化校地融合功能定位.................... 42

二、建立合作各方参与的研究院理事会.................. 43

第五章 完善校地融合有效运行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强化主体地位,共建沟通平台
解决校地融合促进成果转化的困难,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至关重要。作为校地融合的主体,地方政府和高校分别扮演着合作互动的引导者和校地发展规划的决策参与者

一、强化校地融合功能定位

(一)政府的功能定位


............................

结束语

长期以来,科技被世界各国当作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高校转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作用,引导科技战略发展。提出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确立了创新的战略核心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从根本上加强教育与科技的互动,实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校地融合共建合作平台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新范式,超越了以往各种产学、产学研、集群创新等创新模式,能够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路径。

本研究以校地融合作过程为起点,借鉴国外高校与政府合作的经验,结合 Q 大学先进研究院的案例,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强化主体功能,优化组织运行模式,强化培养特色人才队伍,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的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校地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笔者资历较浅,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在校地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只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层面,对产业界的调研力度不够,对于校地融合的深入研究不够,提及较少,未能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与学习中,笔者会侧重提升科研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对校地融合的未来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