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缘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乡村治理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逐步走进村民自治社会。尽管原始的村民自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人民公社解体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乡村治理上存在的不足,但仍旧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给乡村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因此,我国在乡村治理上普遍存在问题。乡村怎么才能更有效的被治理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大问题。对于乡村治理这个难以攻破的难题,我国很多乡镇都在努力探索出一条治理新路径,以期实现更高效的乡村治理。
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种根基、支撑和动力。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一旦形成,便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并能够深入而持久的发挥作用。中国的农村是在深厚文化底蕴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根深蒂固的受到乡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乡村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乡村文化更是影响着乡村治理实践。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的乡村治理有待进一步优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乡村治理探索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有一个以乡村精英为基础,以文化治理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新时代结合产物走向历史舞台,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们从乡村走出,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财富和社会影响力等,具有家乡情结,愿意并且能够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社会主义新常态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正在形成新常态,创新和重构我国乡村治理方式成为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政府必须以解决农民的切身问题作为首要重任。同时,乡村作为基层的行政单位,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各方有益力量,打破长久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创新和重新建构我国乡村治理方式,更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实关心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贴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出以农民群众为主题的积极参与新方式,做到让农民群众真正地动起来,在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激发农村社会内部的创造力和活力。只有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双向发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能向更深层次踏进。
......................
1.2 相关文献梳理及评述
1.2.1 关于乡贤文化的研究
何子君认为重建乡贤群体,弘扬乡贤文化是引导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强大正能量。段晓静,陈娟提出要利用乡贤与时俱进,探讨与现代治理的契合点,找到适合我国现代治理的道路。陈曦从文化与法律的角度对比分析乡贤文化在现今法制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杨军认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从文化抓起,乡贤文化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那丝丝乡愁至关重要,更不能被忽视。他还认为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推进乡村发展关键因素,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马永定,戴大新,张俊牯在《乡贤及其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绍兴市孙端镇村级乡贤参事会为例》文中提到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背景下,充分发挥乡贤及其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机制,将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梁启春认为只有重构乡贤文化才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王泉根老师认为乡贤文化是一种精神,它在当代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促使年轻一代不忘本、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乡贤文化研究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以及乡贤文化研究本身得以生存的价值依据。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标志,是文化与治理研究的独特方向。北京大学张颐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需要乡贤文化。王志良则利用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怀,心头的那份乡情和乡恋,将乡贤文化比作一个地域的特殊体现,是连接故土、维系村里乡间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传统文化的根本。
文化软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一些学者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现优秀的传统乡贤文化是可以加之利用的有效资源。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乡村文化进行凝聚,从而达到对本地地域发展的贡献。”王泉根认为,乡贤精神对于提升本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自尊心,敦厚民心、民风,激励社会向上,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用①。“乡村自治的深厚乡贤文化基础或许是值得充分发掘与利用的宝藏。”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的张晓琼老师认为,乡贤文化如同儒家文化一样,它蕴含着高度智慧与人文价值,它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可与古代社会通融,又可根据现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结合的一种智慧;如果充分的能将现代需求与传统乡贤文化加以发展创新,对于乡村治理主体的恢复、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颜德如主张将新时期的乡贤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以及今后应在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下大力气,长期坚持,使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成为可承继的传统。
.........................
第 2 章 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
2.1 内涵界定
2.1.1 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一种以乡贤为核心,弘扬乡贤德行,发挥乡贤作用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套系统的治理理念,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息息相关,比如说“勤俭节约”、“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等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大国,历来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鼓励能人贤者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乡贤文化自古传承至今,乡贤更是数不甚数。乡贤,在一些研究中,也称为“乡绅”、“社会精英”。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一般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从身份和经济、政治条件区分,他们可以被分为平民和乡绅两大类,以平民为主体的乡贤,是以乡里的读书人、技艺能手、一般劳动者等构成;以绅士为主体的乡贤是拥有过一官半职的绅士,虽然地位不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但是无论是平民还是绅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因其德行崇高,在地方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基本内核不变的情况下,乡贤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所指的乡贤是广义的范畴,更多是指从农村走出,受过更高教育、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成功人士,或者社会精英,道德品质高尚能够并且愿意为反哺乡村,为本地建设贡献力量的人。
回顾我国的发展史,乡贤们也发挥着连接政府与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乡村秩序的稳固、地方民风的淳朴、造福地方等方面。乡贤文化生成于乡土社会,与乡土社会中的生活结构体系密切相关,依托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凝聚的精神内涵能够对地方产生更加直接有效的激励作用。当前,乡贤文化是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资源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改革的浪潮席卷,乡村基层社会结构逐渐瓦解的背景之下,它能够为农村社会治理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提供亟需的治理良药。
.........................
2.2 理论框架
2.2.1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也称为治理和善治理论,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政府管理理论,是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种创新,在欧美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框架和理论体系。詹姆斯?罗森瑙(J?N?Rosenau)首先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中提出以“治理”一词来界定处于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二元管理活动。与传统的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不同,治理追求的是一种共同目标,该管理活动的主体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依托国家的强制力量而产生。公共治理理论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目标上,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过程中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不仅仅是单纯的代表公益,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不仅仅代表私益,两者追求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某种统一,共同追求目标的最优化;二是在参与治理的主体上,公共治理与传统政府管理不同,治理强调的是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也因此被认为是“多中心治理”;三是在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公共治理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多主体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良性互动,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促进公共利益最优化的实现;四是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上,公共治理是一个参与者之间不断持续互动改进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停留于管理控制,而是强调实现一种协调,在协调中实现持续互动。公共治理理论在全新的理念上倡导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倡导乡贤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符合公共治理理论的理念。
2.2.2 精英民主治理理论
精英民主治理理论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精英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民主政治的问题,它的创始人莫斯卡(Mosca)率先提出了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经熊彼得做了系统的阐述之后,达尔、杜鲁门等将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围绕民主的实质展开,探讨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人的统治。精英与民主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两种对立取向,该理论试图从中找到其中的结合点,实现精英与民主的统一。精英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发展较为成熟的熊彼得(SchumPeter)等人的观点为代表,主要研究民主的转型、民主化过程中精英的角色、精英在民主化过程中的角色、精英实现民主化的策略等核心问题。在政治民主化实现的过程中,精英民主论的理论家们主张民主应当是精英和政治家的统治,而不是人民;民主政治的实现过程是多元精英竞争的过程;在民主社会中,公民定期的投票能够通过特定的利益群体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精英的构成方面,精英治理理论认为这个群体是一个开放系统,每个人机会均等。精英治理理论强调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首先是一个精英主导的过程,之后才逐渐转为大众导向体制。精英的信念和行为对于民主化的进程及其重要,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一份助动力量。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农村精英也能够成为一种推动基层民主的主导力量,在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精英民主理论从这个角度能够为我们研究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第 3 章 被卷入现代化进程的乡村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15
3.1 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15
3.1.1 乡村治理基础条件弱化 ...............15
3.1.2 乡村治理遭遇信任危机 ..............16
第 4 章 乡贤文化契合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以南昌进贤西湖李家为例 ...............19
4.1 乡村治理与乡贤文化的互动关系 ...............19
4.1.1 乡村治理需要乡贤文化 ..................19
第 5 章 融合与共生:优化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27
5.1 治村用“贤”: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27
5.1.1 培养参与意识,发挥乡贤作用 .................27
第 5 章 融合与共生:优化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5.1 治村用“贤”: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5.1.1 培养参与意识,发挥乡贤作用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构成,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内容,又是促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乡贤的自主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治理的有序发展。在乡村,乡贤可以起到重要的化育作用,他们以言行做表率,培养了民主、平等、法治、理性和包容的社会主义新观念,培养和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意识,为民主的建设提供了精神给养。有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实践治村用贤,例如南昌市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出发点,切实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通过自主选举,建立乡贤代表大会、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机构,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民主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12 年底,全市乡贤理事会累计协助制定村规民约等规范性制度 3904 个,推动制定村秩序管理相关制度 2806 项,成立管护小组 4119个,监督小组 1582 个。又如,该村乡贤理事会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带头捐款,即使在村里没有“富商”的前提下,却自筹到了 50 多万元,最终建成了文化楼、村内道路等诸多公共服务设施。由此可见,通过设立乡贤理事会,可以激发了村民主人翁精神,培养群众的参与意识,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凝心聚力的目标。据统计,在设立了乡贤理事会之后,市、县两级信访部门受理的集体访批数、人次分别平均下降 25.5%和 30.15%。由此可见,培养群众和乡贤的参与意识,发挥乡贤的重要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相互契合,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文化与治理,纵然分属不同学科,但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软实力,无形之中对现代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二者存在着难以割裂的关系和影响,在深层次和深程度紧密相关。一方面,乡贤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乡村中根深蒂固,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而共生共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另一方面,社会治理作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先进治理理念,我国农村对这一治理理念的适应、接受、内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现代性治理与传统性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二者在契合的基础之上得到了文化要素的调整,能够为社会治理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为社会治理在乡村的实践找到文化和价值层面的指导。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随着乡村治理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随之不断被赋予新内容。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贤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新的治理实践和乡村社会面临的状况要求文化应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并且以其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发挥着社会治理的功能。乡贤文化在构建社会秩序、和谐乡村关系、协调乡村主体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存在能够促进人们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的力量,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通过深层次的文化发展肌理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价值理念、文化氛围、人们心中的规范中方面寻找保持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的途径符合乡村治理的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