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32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认识和指导人类社会实践,因此,研究选题往往是对某一现实问题的回应。本研究私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亦是源于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判断和思考,同时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支持。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472881.6化元,其平均增长速度为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从1990年的1510元和亂6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和6977元(国家统计局,2012)。在国际舞台上,我国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势的发展后劲。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8786化美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实现了对作为世界第二的日本的赶超,同时,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据佑算,我国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1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出现增长明显放缓甚至衰退时,我国经济发展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并率先实现回升,这让我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以致部分世界大国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试图通过舆论宣传在国际舞台上孤立中国,达到减缓中国发展速度的目的。

除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外,住房、医疗、教育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突出问题,目前,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这些都是与公众生活密巧相关的问题,这五个问题被形象的称之为公众身上的座大山"。我国政府为解决这盛问题做出了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曾经轰轰烈烈的医疗改革最终宣布失败;如火如茶的房价宏观调控措施也并不能对房价施加压力;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以上问题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社会冲突,引起社会动荡,为此,中国的解决稳定问题的办法是"维稳"。据统计,我国2010年用于内部保安的预算达人民币5140化元,另据《2009年预算执法情况及今年预算草案报告》显示,公共安全财政支出2008年增加16%,2009年再增加8.9%,增幅超过军费,实际金额与国防开支相差无几(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化会发展研究课题组,2010)。但各种迹象表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维稳策略并非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

.........................

1.2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关问题,在这一研究中,将集中解决五个重要问题:一是建构一套较为科学的动态监测我国经济狂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寻找合适的用于动态测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型;三是以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模型为基础,收集相关数据,定量监测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包括时间序列上的发展变化及剖面上的酱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差异;四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索我国经济化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五是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此,安排义下主要内容:

①构建较为科学的动态监测我国经济祀会橄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指标体《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与我国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两部分内容。为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尽可能科学,本研究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程序进行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概念进行操作化,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头脑风暴法,避选70个左右指标建立我国经济社会愤调发展动态监测的理论(第一轮)指标,使理论指标能够涵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巧涵,充分体现其概念构思。在此基础上,采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辨别力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的理论指标进行多重实证筛选,最终形成了包含经济发展12个指标和社会发展14个指标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指标体。为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指标体系分别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结果良好。此外,由于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一样,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

②寻求合适的用于动态篮测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型。模型的功能在于将诸多指禄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化产生新的意义。本研究需要寻找合适的模型将我国经济发展度指标与社会发展度指标有机结合,产生衡量我国经济化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本研究认为能动态监测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型至少满足两个条件:即要能测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度,也能测量经济社会协调度。依据这样的理解,对离差系数进行了改造,构造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模型,即

.....................

2文献述评

2.1发展观的演进研究

无论是发展的内涵抑或是发展的行动,受制于特定的价值观指导,这种价值观就是发展观,它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陈文通(2005)化较全面的定义了发展观,认为"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论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所有发展研究和发展理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

​已有文献化表明发展观一直处于变化中,并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有学者提出二阶段发展观论,如邱耕田(1995)根据人与物的关系,认为发展观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典的、传统的发展观,它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第二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通过"教"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的、先进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所要追求和树立的发展观。这科二阶段论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发展观转换路径,3阶段论則将发展观的演变阶段进行细分。武屠(1997)认为人类化会的发展观念经历了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为经济增长观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观时期;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时期;阎海玉(1999)化总结了发展观演变的云个阶段:把经济的增长视为发展、零增长理论也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四阶段了甚至是多阶段论,曹荣(1998)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论"到"谱长极限论’’到"综合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滨进过程;唐龙(2005)认为,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钟荣丙(2008)认為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投:经济增长论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郭熙保(2001)甚至按不同的时期将发展观的演变划分为5个阶段,从最初的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最后认为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各个阶段都根据不同巧好代背景赋予了"发展"的时代意义。

..........................

2.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已有文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索。从研究的结论来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呈现三种状态:一种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密切;第二种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相关关系;第3种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其中第二种关系是第三种关系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存在第二种关系,才可能存在第三种关系。

2.2.1经济发展与壮会发展之间关系并不密切​

已有文献中,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这种疏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经巧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区别,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物为中心’,而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这样不同的发展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沟壑,(王思斌,1995),经济发展与壮会发展之间不可相互替代,甚至部分眷代(刘瑞,1995)。以上学者是从理沦上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London&Williams(1988)则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证,人类基本需求的测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测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并不密切的另一层意思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者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己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增长)的化会福利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Clower(1966)在《没有发展的增长》(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文中通过深入分析利比亚状况,指出该国主要为外国种植园所拥有的出口初级产品的迅速增长,既没有引起生产结构上的变革,以使其他经济部有门补充的增长,也没有引起相应的制度上的变革,以便把实际收入所傳分到人口所有的各个阶层中去。Zuvekas(1979)认为,经济增长(发展)可能并不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国家可能会限制社会福利的广泛分布由此将其局限于特权阶级,Gant(1973)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也支持这一论断。

...........................

3基于系统理论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43

3.1我国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43

3.1.1经济发展要素...............43

4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72

4.1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72

4.1.1指标构建的缘起与发展........72​

5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105

5.1动态曲测模型的构造..................105

7基于市场-政府-社会献同的我国经济社会诚调发展实现路径

​7.1完善市场经济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更着重于用经济增长来解决一切问题;而当一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会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配合,即追求经济社会二者协调发展。因此,以市场为突破口,完善我国化会主又市场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体系,一般而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是市场要素齐全;二是市场主体平等;三是信息公开透明;四是市场竞争有序;五是市场有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这垫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功能目标,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市场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与基础。因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

8结论与展望

8.1研究结论

在本研究中,集中解决五个重要问题:一是建构一套较为科学的动态监测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寻求合适的用于测度我国经济社会株调发展的模型;互是动态监测我国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化会协调发展水平;四是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五是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混合研究路径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定性研究主要用于梳理已有相关文献,并从系统论角度对我国经济壮会协调发展进行理论解析及最后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定量研究则主要用于我国经济社会橄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监测及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探索。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及头脑风暴法等;资料分析法包括隶属度分析、鉴别为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