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1.1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的“网络化治理理论”
1.1.1 网络化治理理论的兴起
1.1.1.1 层级治理的困境
面对 21 世纪逐渐多元化、地方化的社会问题,20 世纪已经取得成就的传统官僚制治理模式出现了明显不足,传统治理模式依靠政府权威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公共需要,制定公共政策的官员由公民选举产生,而负责实施执行公共政策的官员并非公民选举产生,他们通过自上而下一致的命令传达,来实现公共政策的总体目标。面对更多的公民诉求和复杂的公共事务,对于那些需要打破政府层级关系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层级政府表现出了反应滞后、消极、自闭的特点。因此多样化的公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政府的治理结构亟需改观。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逐渐弥补了政府单一管理的缺陷,能够达成很多政府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也得到了公民的认同。网络化治理结构的出现迎合了时代潮流,它转变了政府职能,通过把各种资源集合起来,应对这种需要超越组织内部、层级之间的复杂问题,同时它还增加了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间的互动与协调,迎合了民主化需求。网络化治理凭借其灵活、创新和广泛的影响力、包容力等优势,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在解决传统的官僚模式所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时体现出绝对的优势。
1.1.1.2政府管理的新形态
随着社会变迁,略显僵化的传统政府形态,无法解决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依靠控制和命令的治理模式已经暴露了管理弊端,政府的管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在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权力线时,还要注重搭建横向的网络线路,网络化治理理论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修正和补充,强调政府管理人员转变工作重心,将工作目标从控制指令转移到整合社会资源,尊重市场化发展,协调更多参与者行动,可以实现共赢。从历史角度分析,政府与私人组织、协会及其各种慈善机构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案例不在少数,而如今社会事务增多,网络化治理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1.2S 旗农膜污染防治现状
农业部已经公布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表明,自 1979 年农膜覆盖技术引入中国,显著提高了我国农村种植业的产量和效益。S 旗地处北方干旱地区,农膜技术的广泛使用,成为农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同一块土地种植,使用农膜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增产 30%。短短的 20 多年,农膜技术已经从北方普及到南方,目前,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都能看到农膜的大面积使用。到 2013 年底,我国农膜覆盖面积达 3 亿多亩,使用数量达到 143.5 万吨,据专业人士预计,未来 10 年内,我国农膜的使用面积会持续增加,使用量可能达到 200 万吨以上,将达到 5 亿亩。 S 旗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农膜污染的影响已经凸显。因此,应该把“白色污染”治理视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首先,农膜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长久下来,会破坏土壤地质结构,附带的有毒物质会污染地下水源。其次,土壤中残留的农膜,严重阻碍植了植物成长,养分和水分缺失,破坏植物根系以致农业减产。再次,利用焚烧等不当的残膜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农村环境。最后,牲畜误食残余农膜,会造成动物生病或者甚至死亡,损害农民利益。近些年,S 旗已经意识到农村环境质量的下滑,逐渐重视农村环境污染和农用废旧农膜等回收工作,迎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各乡镇政府开始重视环保工作,实施农膜回收工作,部分政府引导村民回收农膜,在防治污染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农膜回收依然存在很多障碍,更多地区政府由于多种原因,行动力度不足,甚至无动于衷。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膜回收成本很高,利润很低,农民对农膜使用产生很强的依赖,使用量逐年增加,回收率很低。同时,农村信息知识闭塞,媒体宣传不足,很多村民并不知晓农膜的严重危害。加之农民购买农膜更看重价钱低廉,造成大批量劣质农膜散落田间,回收难度高,无法降解,成为回收的一大难题,综上分析,S 旗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媒体都没能对农膜回收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
....................
2 S 旗农村农膜污染防治现状及防治中存在问题
2.1S 旗农膜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传统的防治方式收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农村农膜的正面作用与农民陈旧落后的环保意识,S 旗政府对农膜污染的防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仍然采取保守的治理模式,采取消极的应对态度,没有调动其他组织,利用多元主体的优势,共同来应对农膜污染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社会群体力量没有得到发挥,政府单方面认为农民没有影响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的能力,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忽略社会成员的作用,这在客观上扼杀了企业和公民参与的途径。在防治过程中,政府态度消极,没有积极的的绩效担保制度,政府看重短期生产效益,忽略长远的社会利益,单一的治理主体使污染问题很难有效解决。对于企业而言,政府没有提供相应的补贴政策、技术支持,也没有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因此不能调动起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村政府也因为缺少媒体宣传和参与平台,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村民回收农膜高成本,低激励,加之村民环保意识匮乏,意识不到农膜对土地和环境的种种潜在危害,没能为防治污染出一份力量。农膜的危害是潜在的、随机的、大面积的污染,S 旗单一的防治模式,防治污染的效果不够理想。
2.1.2防治主体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法律越来越完善,关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也很齐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不会照顾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膜技术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气象,出乎意料的给环境带来了危害。目前中国相关法规政策已经渐渐出台,在规范企业生产农膜质量方面尤为重视。我国已经出台农膜厚度国家标准 GB13735-1992 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膜使用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及包装、储存条件等。地方企业为了私利,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暗箱操作,忽视法律规范的束缚。农民为了降低成本,购买农膜时会选择市面上更低的价格,不重视产品使用性能。调查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村民对农膜污染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政府机构缺少宣传培训机制,我国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农膜土壤残留标准不明确,立法者对农村地膜污染问题重视不足等问题。和我国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有法律规定,不管何种材质农膜,不论使用量多少,农作物收割后必须要保证残膜回收干净。否则,政府将会予以相应惩罚,同时,政府也利用新技术配合村民回收农膜,鼓励农膜再利用,在 S 旗多地调查发现,只要是使用农膜的农田,土壤中都有农膜残留。另外,虽然已经对农膜的治理提出国家标准,但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缺乏监督力度,很多村民使用的农膜都是劣质农膜,销售商抓住农民看重低成本的心理,存在着大量生产并出售不合格农膜的情况,农膜使用后在回收过程中遭遇很大的障碍。
........................
2.2 农膜污染防治主体单一
2.2.1防治中多元合作观念的缺失
传统政府治理是以“统”和“管”为特点的大政府模式,决策权掌握在政府高层手中,作为公共权力唯一的行使主体,政府独自负责制定公共政策,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政府没有认识到让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诸多好处,现如今,传统的“大政府模式”不能很好的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难题,政府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观念,改善治理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西方国家在网络化治理理论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国政府也应大力推动多元治理的创新,地方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上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国际接轨,才能打破保守,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很多地方政府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担忧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对其参与效果存有疑虑,不愿尝试放权,导致政府治理困境很难突破。而企业注重结果导向,一切活动以营利为目的,自己很难有参与政治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各主体受传统政府治理观念的影响,对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设置了障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观念的缺失,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政府能力不足,防治效果不理想。这种落后的观念,直接影响管理创新,延迟了政府处理问题的脚步。政府应该意识到多元主体参与防治,并不意味其主导地位的让步和缺失,相反,在网络设计、制度的供给与保障、主体间的统筹引导、资源整合与管理方面政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联合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需要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社会组织与政府是平等的关系,而政府与地方组织职能界定模糊,会给多元化治理带来困扰。首先,合作团体能力有限。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不同,我国大部分社会组织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类似于政府转型机构,因而社会组织自治和管理能力相当有限。社会组织名义上是与政府合作或者接受委托,事实上自己缺乏独立的规划能力,基本是在接受政府的指定任务,社会组织即使参与了社会管理,依旧不能称为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政府网络设计人才匮乏,受管理人员能力与经验的限制。社会组织倾向于选择接受政府指令进行行动,这种被动思想抑制了创新能力,违背了多元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的初衷。由于社会组织与政府间责权关系界定模糊,政府可能随意支配合作组织,将其视为受其管辖的下级单位,致使行政职能泛化,平等的合作关系很难建立。政府不能理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会限制合作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抑制合作治理效果。
......................
3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 S 旗农膜污染防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19
3.1 农膜污染防治主体单一 ........................... 19
3.1.1 防治中多元合作观念的缺失 ................ 19
3.1.2 防治中多元合作关系尚未理顺 ................. 19
4 创新农村农膜污染的网络化治理途径 ....................... 24
4.1 搭建网络管理平台 .............................. 24
4.1.1 建立区域性多元化长期合作模式 ................ 24
4.1.2 搭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 24
4 创新农村农膜污染的网络化治理途径
4.1 搭建网络管理平台
4.1.1 建立区域性多元化长期合作模式
如果没有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民、企业和政府)的长期合作与积极参与,在今天“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农膜污染防治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将把更多的治理权交由市场力量。所谓区域性多元化长期合作要求 S 旗试点村民都要长期与合作性企业、政府协作,村民统一集中购买企业生产出售的产品,政府给予补贴,企业保证产品质量达标,价钱公道,企业通过新技术完成农膜回收等多元化工作。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寻找投资机会,部分企业也具有先进的技术,但我国很多地方市场化、产业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融资渠道不畅通。面对 S 旗农膜污染防治中的诸多问题,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难题。政府必须拓宽环保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一个与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完全不同的形式。政府鼓励相关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建立信任制度,以构建合作的良好秩序,共同处理问题。依托网络化治理理论,S 旗政府可以着手建立区域性合作项目,由政府选择后备力量充当“项目联络人”,与企业合作实现多元化长期性合作。首先,建设专业团队,选拔出色的网络设计师。政府通过内部选拔和外部筛选方式,经营一个团队来运行项目,形成宏观的网络化治理形式,制定规范的培训制度,培养专业的团队,他们是区域合作模式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其次,长期合作关系的构建,从社会领域招标合格企业。由网络联络者代表政府发起招标,以项目为单位对有资格的企业进行考核,以特定的标准(企业的文化价值、环保意识、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对企业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筛选,与具有合格资质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由招标企业负责区域性地膜销售、地膜回收等多元工作。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支持,带动农民一起配合项目完成。
........................
结束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合理科学地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美好的农村环境是我国政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它维系着村民身体健康、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诸多污染问题,环境保护工作愈加艰难,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在 S 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治理环境污染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农膜厚度GB13735-1992 国家标准,但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膜污染问题,农村农膜污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期待解决,寻找一个新的方案十分重要。从 S 旗的农膜污染治理例子可以看出,当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过程中多暴露出防治主体单一、治理过程法律观念淡薄等问题。网络化治理是近年兴起的一个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通过公私部门合作,政府将核心职责从管理人员和项目,重新确定为协调各种资源以创造公共价值,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农膜污染作为社会公共问题,完全可以用网络化治理这种全新的理论来诠释。我们相信随着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合作配合、政策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S 旗的农膜污染治理也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由于笔者学历尚浅,文中的部分观点和论述可能还应该完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