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村民自治组织和中国乡镇政府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59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重较大,相应的“三农”问题,也就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农村中,村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地位都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自治形式的兴起,使得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治理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行村民自治的乡村,农民自己可以管理自己的事务,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乡村的问题,这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现实的人为等因素,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让人警醒、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把村民自治进行下去成为噬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基层政权—乡镇政府的权利往往与村民自治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关系进行研究,正在被全社会重视,其必将对我国乡村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农民首创的村民自治产生并普遍发展开来。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村级治理出现了公共权力的“真空”,除了继续利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党支部外,同时也需要建立另一个组织,这时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原来由人民公社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渐转向社会。

70年代,正值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十字路口之上,社会结构变迁,社会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在社会结构变迁之影响之下我国的的政治格局得到重塑,行政分权大势所趋,农村乡村治理管理模式之变革成为必然,村民自治的实行,“乡政村治”管理体制的形成,使国家与农村社会、政权与农民之关系得到重塑,为乡村治理打开了新的前景,同时国内外学者亦寄拳拳之希望与村民自治,认为其是发展民主之突破口。但是,现实实践之中村民自治存在着种种之困境,随着其进一步发展,存在的矛盾不断凸显,村民自治不仅难以维护农民之利益,而且其自身成长空间也越来越小,村民自治的成效和初衷之间、制度文本和实际运行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实践过程之中,体制困境、功能困境及结构困境等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制约村民自治发展和影响乡村治理之力量。

进入21世纪,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正面临着历史罕见的艰难抉择。从官方政策发展看,省直管县体制之探索正在改变地方治理结构;从民间理论探讨来看,乡镇基层政权的存废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话题。在争论的背后,存在着乡镇治理发展的困境,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因此,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分析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之关系现状入手,重点论述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乡村关系之建议,希望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意义

讨论乡村关系问题,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建设方向,而且关系到社会有效治理的问题。做好此研究,不但能丰富民主建设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使“三农”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而且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之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后的乡村关系,不是简单的一维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关系,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实现政通人和,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性,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村民自治的推行过程中,专家学者对乡村治理、乡村关系之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一方面是为我国基层民主理论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是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当家做主。近十多年来之研究,多集中在农村政治之稳定和发展、乡镇政权之改革、农民权利义务和村民自治之完善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钟庆君教授指出,可以通过行政管理体质改革来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村民自治组织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二者的冲突往往体现在乡镇政府干预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正当权利,法律的漏洞和人为的因素造成了二者关系的失衡,应当推进我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村民自治管理。

徐勇和项继权合著的《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以及王振耀、白钢和王仲田合著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介绍了我国村民自治在实施上的一些发展进程,点明了该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吴毅和吴森合著的《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以及潘嘉玮和周贤日合著的《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则对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所遭遇的阻碍以及冲突做了详尽的阐述,指明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道路曲折满长,但仍一步步向前发展,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正逐步提升。其他相应的研究还有对村民自治中的焦点问题分析和政府主导的因素说明等等。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政治学界对地方自治之理论及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族群政治和社区文化上,相对民主化的国家在对基层政治的治理上成绩比较显著。如克里斯琴·格鲁塔特CChristiaan Grootaert)的《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一种经验性的评估》和梯里·冯·巴斯特勒(Thierry van Bastelaer)的《国家的福社:人类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中,都对地方自治理论做了详尽的阐述,并指出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的健康和公民福社之间的关系是巨大的,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更应该考虑社会健康和公民的幸福度,这也是实现社会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的根本目标。

意大利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提出善治在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推进民主政治也必须要从基层民主做起,也就是从社区和民众开始,建立和谐的社会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理论,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民众相应的政治权利。目前西方学术界最有影响的分析框架是罗西瑙教授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中指出的基层治理与善治之理论框架。他为当今各国政治社会之民主进程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对于我国村民自治理论之发展、完善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00.
[2〕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52.
[3〕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8.
[4」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村级组织建设研究 仁M].1995.
[5〕金太军.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村民自治「J].社会主义研究,2000 (4) .
[6〕王护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土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汇「M].北京:中编译出版社,1998.
[8〕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 (6) .
[9〕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J].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 (8) .
[10〕吴森、吴毅.村民自治:理论资源和运作绩效[J].社会土义研究,1999. (4) .
[11〕尹焕三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2〕冯国发.政治体制改革:来自农村的启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13」姚锐敏.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吴毅,吴森.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以白村为个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15」刘云生.集体土地 所有权的身份岐向与价值背离[J].社会科学研究.2007. (2) .
[16〕庄丽洁.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几个难点问题〔J].农业经济,2005.(3).
[17]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战略与管理,2003.
[18〕徐勇.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03, (1) .
[19〕于建嵘.新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础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观察,2002. 1.
[20〕郑永年.中国的民主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J].联合早报网,2008 (1) .
[21]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5.
[22〕郝大海.中国城市分层研究(1949— 2003) [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2007.
[23〕沈延生.自治亦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4]郑起焕.农村发展的新途径:韩国新村运动实例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摘要 2-3
Abstract 3
绪论 5-8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5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6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6-8
一、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现状 8-14
(一) 当前我国的乡村政治体系 8-10
(二) 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困境 10-11
(三) 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冲突的原因 11-14
二、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4-18
(一) 乡镇政府的侵权 14-16
(二) 村民委员会在某些方面超越法律 16-18
三、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方向 18-24
(一) 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规律 18-21
(二) 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 21-22
(三) 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走向 22-24
四、构建和谐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建议 24-29
(一) 改变发展战略 24-25
(二) 完善法律制度 25-26
(三)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26
(四)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6-27
(五) 解决财政困境 27-28
(六) 切实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 28-29
结论 29-30
致谢 30-31
参考文献 31-33
作者简介 3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3-3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