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孝义市及杜村乡概况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腹地,晋中盆地西南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地理位置介于 111°21′E---111°56′E, 36°56′N---37°18′45″N 之间。北与汾阳市交界,西与中阳县、交口县毗邻,南与灵石县相连,东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孝义市境域总面积 948 平方千米。2015 年 6 月数据显示:2014 年孝义市常住人口47,8765 人。全市辖 5 个街道、7 个镇、5 个乡: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崇文街道、胜西湖街道,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本文讨论的杜村乡位于孝义市西北部山区,杜村乡东北部接汾阳市石庄镇,西北部连中阳县枝柯镇,南部临本市南阳乡、下堡镇。乡政府驻杜村,距孝义市区 35 公里。孝义市春秋战国时为瓜衍县,秦汉时改为兹氏县,三国时中阳县徙治此地。北魏改置永安县,属西河郡管辖,隋改属介休。贞观元年,改名孝义县,因邑人郑兴“割股奉母”纯朴行孝和“义虎救樵夫”故事,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唐改属汾州,沿至宋初。宋 976 年改为中阳县,旋改回孝义县,沿至明。民国元年县属山西省,民国 37 年改属汾州专区,1971 年改属吕梁地区。11992 年,撤县设市,沿用至今。孝义文化历史悠久,皮影戏、木偶戏是孝义珍贵的民间传统艺术,皮腔、碗碗腔是结合当地方言语调的特点而形成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唱腔。上世纪 80 年代起,晋方言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相继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关于孝义方言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孝义方言归属方面,《山西方言的分区(稿)》(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 1986)、《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晋语的分区(稿)》(沈明 2006),归孝义话于晋语并州片。其中,《山西方言的分区(稿)》(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 1986)划分依据是入声的有无和古四声在今方言里的演变情况。孝义话中,入声保留且分阴入阳入,平声不分阴阳,[f][x]不分,果摄开合口保持对立,这些特征符合并州片晋阳小片特点。
........
1.2 元音高化现象研究现状
元音高化现象是语言发展中常见的音变现象之一,元音音值链移变化会带来音系结构调整,这一有趣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研究。本小节从两方面回顾学者们取得的累累硕果,一方面围绕元音高化理论展开,分为元音高化概念及界定、高化规则、呈现形式、涉及韵摄、起始动力、对音节中介音和声母的影响六部分;另一方面针对元音高化现象中的微观具体现象---舌面高元音[i][u][y]高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展开,以[i]>[ ]为例,分为[i]>[ ]现象的分布区域、语音特征、音类关系、影响四部分。元音高化现象古已有之。从上古到中古,汉语发生过至少两次。首次发生在西晋后至北朝初,涉及歌鱼侯幽四部。第二次发生在在《切韵》后,涉及麻二歌模侯豪五部(朱晓农 2005)。然而元音高化的概念至今却没有一个专门的定义,朱晓农(2005)文中谈到了“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并细化到“前元音的推链高化”和“后元音的拉链高化”。徐通锵(2014)书中指出宁波音系的元音高化是一种典型的推链式音变,直接出现了“元音高化”这样的表述。由此可以推断:元音高化是一种链式音变,是元音向高、向前逐渐变化的过程。如细分,可分为两层:(1)狭义上主要指舌面高元音高化,包括舌面高元音擦化、舌尖化;(2)广义上除了高元音高化,还包括低元音中化、中元音高化、复元音单化、元音裂化等多种形式。
........
第二章 杜村话语音特点
2.1 杜村话与中古音对比及特点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平声字今读为清送气塞音、塞擦音。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仄声字今读为清不送气塞音、塞擦音。古全浊擦音声母不论平仄大多数今读为清擦音。每一方言中元音高化现象涉及的韵摄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具体方言中的语言事实具体分析。十六摄中果假遇蟹止效、咸山宕江曾梗(主要指舒声韵)摄都有可能提及。晋方言元音高化涉及的阳声韵主要有宕江、咸山摄,涉及的阴声韵主要有果假遇效蟹止摄(乔全生2008)。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中主要元音连锁高化涉及的韵摄有蟹假果遇(陈立中2005)。元音高化以链条形式呈现,一条音变链会反映出不同的韵摄,有的方言中音变链长,有的方言中音变链短,音变链长的可能反映出的韵摄多一些,这主要与该方言中元音高化现象发生时间的远近有关。同时,元音高化现象古已有之,历史上发生过的韵摄间的分化合流情况在不同方言中会有不同体现,这也会带来同一语音现象在不同方言中用不同韵摄来表现的差异。
........
2.2 声调
阳声韵鼻音韵尾的弱化及脱落、阴声韵韵基的单元音化(乔全生2009)。第一种,晋方言中大体是咸山、宕江摄先脱落鼻音韵尾--n、-- ,此为起始动力,然后并入阴声韵引起后续的高化。宁波方言音系中元音高化的原始动力是--n鼻韵尾的失落(徐通锵2014)。第二种,晋方言中效蟹摄单元音化为起始动力,而后单元音继续高化。文水型舌尖元音形成的起始动力是效摄由三合元音变为二合元音(韩沛玲2009)。合肥话中假开三今读[i]韵是复元音高化到单元音的结果(孙宜志2007)。朱晓农(2004)文中讲到[i]之所以会发生舌尖化音变是受到[y]的排斥,这也可看成元音高化的一个动力,这样可以保持音位间的区别和音系结构的稳定。比较两位学者的观点,朱晓农的“启动说”侧重于发声态和语言交际中信息有效性传接的功能两方面,“排斥说”侧重于音系结构的稳定方面;乔全生侧重于韵母内部结构自身变化方面。两位学者提出的三种观点,由于侧重点不同,向读者展示了探讨元音高化现象起始动因的三个不同角度。
.........
第三章 杜村话元音高化现象分析....32
3.1 杜村话中果假、咸山摄舒声韵高化现象分析.............. 32
3.2 杜村话中蟹止遇、曾梗摄舒声韵高化现象分析......... 42
3.2.1 蟹止遇、曾梗摄舒声韵白读层高化现象分析..... 42
3.2.2 蟹止遇、曾梗摄舒声韵白读层高化对声母的影响......... 47
3.3 舌面高元音[i][u][y]在杜村话中的高化情况...... 48
第四章 杜村话元音高化类型、方式、原因及分析............51
4.1 杜村话及周边方言韵母今读音情况....... 51
4.2 元音高化类型.......... 52
4.3 元音高化链移方式............. 53
4.4 元音高化原因.......... 54
4.5 引发的思考.............. 57
第五章 结语....61
第四章 杜村话元音高化类型、方式、原因及分析
本章统观杜村话及周边方言中发生元音高化现象的韵母今读音情况,归纳这一区域元音高化类型、高化方式、演变原因,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4.1 杜村话及周边方言韵母今读音情况
上一章结合周边五点方言,分析杜村话元音高化现象,可以看出元音高化现象涉及韵摄有果假遇蟹止效流、咸山曾梗舒声韵白读层,下表中列这些韵摄韵母今读音。果(假)开三(非章组)呈现ia(i )→i →ie→i递变过程,假开三在孝义城关话中主体层今读i 韵,同时还保留着底层读音ia韵。果合一呈现u →u →u递变过程。咸山摄开口三四等非知系白读层呈现i →i过程,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呈现u →u,y →y过程。这些韵摄中韵母由复元音变为单元音,同时主元音也由低元音高化为中元音,又从中元音继续高化为舌面高元音,这一从低到高变化趋势,推动了复元音单化。果开一见系呈现 /a→ →e→i递变过程,孝义城关话中保留着果摄歌韵较古读音 韵和a韵。效开一见系、效开三四呈现 /i →u/iu过程。咸山摄舒声开口一等见系白读层呈现 →i过程。这些递变过程均表现出了低元音高化趋势,不同之处为:果、咸山摄前高化,效摄后高化。此外,复元音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低元音高化特征。陈保亚(1999)分析了大量变异语言实例后,进一步提出了“自组织论”,认为语言系统结构的协合度影响语言演变。元音高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方式,从内因方面来分析元音高化动因的学说有:朱晓农(2004)文中提出的“排斥”说,认为舌面高元音[i]发生舌尖化音变是受到了[y]排斥;乔全生(2009)文中提出元音高化的直接动因是音韵结构的调整,阳声韵鼻音韵母弱化脱落及阴声韵韵基单元音化后,音韵系统内部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调整,以实现系统内部韵类间新的平衡。综合诸位学者提出的内因观点,均反映出了语言系统内部因素之间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过程。因此,分析语言演变原因时,应该考虑内外因素。
...........
结语
本文以探讨舌面高元音[i][u][y]在杜村话中的高化现象为切入点,结合周边五点方言,分析杜村话中元音高化过程以及韵类之间的分合关系。分析其高化现象前,描写了杜村话语音概貌。杜村话元音高化现象分析后,梳理了六点方言中已发生元音高化现象的韵母今读音情况,考察元音高化的类型、方式、原因,并对一等见系元音高化现象,以及舌面高元音高化后空位填补速度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上述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1)杜村话声母特点:①全浊声母清化表现出平送仄不送规律;②尖音、团音合流;③知庄章合流,并与同韵精组合流;④见晓组今细音前腭化,洪音前读[k]组、[ts]组声母和[f]声母,[ts]组声母拼[ ][ ]韵母,[f]声母拼[ ]韵母。(2)杜村话韵母特点:①宕江摄开口读合口,其他韵摄均保持对立;②蟹效、咸山、宕江、曾梗摄舒声开口韵存在系统的文白读;③果假、咸山舒开一三四等合流,蟹止、曾梗舒开三四合流,果咸山舒合口一三四等合流,蟹止、遇鱼虞、曾梗舒合口三四等合流,遇模、遇虞、效流帮系合流;④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分为[a ][ ]两类,四呼俱全。入声韵带有喉塞音[ ]韵尾,部分舒化。(3)杜村话声调特点有:①平声分阴阳;②全浊上归去;③入声分阴阳,较为短促。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