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1研究缘起
1.1.1问题提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一系列十一个“一号文件”,①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对农民利益的真切关心。各个“一号文件”的重点是解决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平等权,给予农村较城市更为优先的地位,给农业更多支持与保护,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三农”指导思想。
农民是我国人数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若按户籍划分,我国有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②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大约有3. 87亿,农民工约有1. 49亿,另外还有3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上述三类人员收入普遍较少,地位较低,成为人口最多的弱势群体。①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三农”问题日益尖锐,农民利益诉求逐步增多且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涉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扩大之势。事实表明,“三农”问题己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随着利益的不断分化组合,我国农民利益诉求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特征,农民的利益诉求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而农民利益诉求制度与现代农民利益诉求现实的发展状况不同步,无法突出对农民利益诉求的法治保护、平等实现和持续发展;传统农民利益诉求的关注视角多为农民的生存问题,但是缺乏对农民发展利益的平等保护;传统农民利益诉求的内部制度构成存在瑕疵,各实体与程序制度间衔接性不强,各项制度的法律效力层级也不高,各实体与程序制度之间甚至还存在矛盾和冲突;农民利益诉求的良性运行需要对实体与程序制度内的各主体权利义务合理界定。另外,政府、农民与农村社区(社会中间层)之间界定的权利义务有所不妥,权利与义务的实质平等理念并没有得到切实体现;农民利益诉求的各主体行为易发生失范现象,农民利益诉求中对政府的违法行为及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规定缺失且追究不力。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个群体的利益要求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反映,而农民群体在中国又是最大的群体,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民利益诉求,这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国情所决定的。只有畅通农民的利益诉求,整合利益冲突,才能保持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察我国农民利益诉求的具体特征与现实情况,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融合以法学学科为主,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着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利益诉求实现的合理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以农民利益诉求为核心,积极转变利益诉求理念,融合农村社区发展平台,在农村社区的平台上构建农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路径,对基于农村社区发展平台的农民利益诉求做出宪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法律救济等领域的具体的法律制度回应,以突显对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利益诉求的关注以及因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的调处。
1.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利益诉求的具体探析与理论研究,运用制度市场、社区发展权、社区利益等理论的推演,提出了农民利益诉求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实质平等、利益和谐、倾斜保护以及社会本位等基本理念和价值原则,并尝试对农
民利益诉求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进行探究,力图提出符合中国农民具体特征的,基于农村社区发展平台的农民利益诉求的具体法律制度回应。。
实践意义:本研究尝试结合调研指出我国农民利益诉求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困境,进一步明晰农民利益诉求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在关联及祸合之处,在宏观上建构起农民利益诉求与农村社区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成果可以尝试运用于调研基地(湖北)进而通过信息反馈与修正,逐步向全国推广,为我国农民利益诉求提供有益范式和引导借鉴。
1.2文献综述
1.2.1农村社区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及其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的重点研究对象,各国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成果广泛,对本文的农村社区研究有诸多裨益,现就社区及其发展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1.2.1.1农村社区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C1)国内外学者对社区与社区发展的内涵解读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性质、作用和目标,社区公共服务社的个案与运作,政府的责任与转型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杨团等学者为代表。①第二,对社区资源类型、资源调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邱柏生、李程伟等学者为代表。②第三,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等进行的研究,以陈伟东、卜万红等学者为代表。③第四,对社区参与的概念、分类、现状等进行比较多的研究以杨敏等为代表。④从众多学科的定义中,基本可以找出一些具有共识的地方,即社区可以认为由地域、区位、结构、人口和心理这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另外,社区发展的理论深入则主要是在二战后。总的来看,社区发展主要主要理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第二,社区共同意识发展与融合—社区法制、道德及其他约束力量。第三,管理机构发展—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的优化和管理机制完善。第四,物质环境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一)中文译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S.
2,列宁选集(第3卷)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汉斯·H"缪恩克勒.合作社法律原理十讲附].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4.[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 996.
S.[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法l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四].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阿].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阅.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lo.[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f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8.
11.[美]埃德加·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间.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12.[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附].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美]埃尔金斯L.索乌坦卡爱.新宪政论f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法律的博弈分析四].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
1S.[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四].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6.[美]卡尔·J·费里德希.超验正义[阅.周勇、王丽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17.[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9.[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20.[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1.[美]1}}}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2.[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3.[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四].上海:三联书店.1994.
24.[美]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5.[美]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6.[美1尼古拉斯·麦考罗.经济学与法律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7.[美]桑德斯.徐震译.社区论阿].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28.[美]罗尔斯.正义论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9.[美]拉塞尔·林登.王大海等译.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 9-11
ABSTRACT 11-12
第一章 导论 13-29
1.1 研究缘起 13-15
1.1.1 问题提出 13-14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5
1.2 文献综述 15-24
1.2.1 农村社区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15-18
1.2.2 农民利益诉求相关研究综述 18-23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23-24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24-29
1.3.1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4-26
1.3.2 研究思路、方法与路线 26-27
1.3.3 研究框架 27-28
1.3.4 创新与难点 28-29
第二章 利益和谐发展: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利益诉求的基本原理 29-38
2.1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利益诉求的缘起意蕴 29-31
2.1.1 农村社区及其发展的特征 29-30
2.1.2 农民利益及农民利益诉求的深化与拓展 30-31
2.2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利益诉求的法学理论契合 31-35
2.2.1 实质平等的彰显 31-32
2.2.2 利益和谐的指向 32-33
2.2.3 社区发展权的伸张 33-34
2.2.4 社区利益的聚合 34-35
2.3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利益诉求的法经济学理论契合 35-38
2.3.1 制度市场理论的运用 35-36
2.3.2 交易成本视角的考量 36
2.3.3 利益合作博弈的均衡 36-38
第三章 现实与借鉴:湖北农民利益诉求的比较分析与实证调研 38-58
3.1 国外农民利益诉求实践考察 38-43
3.1.1 美国农民利益诉求实践 38-39
3.1.2 欧洲农民利益诉求实践 39-40
3.1.3 日本农民利益诉求实践 40-41
3.1.4 韩国农民利益诉求实践 41-42
3.1.5 国外农民利益诉求实践的经验启示 42-43
3.2 湖北农民利益诉求的实证调研 43-55
3.2.1 研究背景与研究过程 43-44
3.2.2 本研究调查样本分析 44-51
3.2.3 我国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剖析—以湖北省为例 51-55
3.3 国内外分析对湖北农民利益诉求的启示与借鉴 55-58
第四章 利益平台困境:我国农民利益诉求产生的动因分析 58-70
4.1 宪政利益的诉求:农民宪政权利缺失 58-61
4.1.1 农民宪政利益的平等权缺失 58-59
4.1.2 农民宪政利益的发展权缺失 59-61
4.2 经济利益的诉求:农民经济权利减损 61-64
4.2.1 市场失灵导致农民经济利益减损 61-62
4.2.2 政府失灵导致农民经济利益减损 62-63
4.2.3 制度失灵导致农民经济利益减损 63-64
4.3 文化利益的诉求:农民文化利益冲突 64-67
4.3.1 农民文化利益供给失衡 64-65
4.3.2 农民文化利益主体冲突 65-66
4.3.3 农民文化利益价值矛盾 66-67
4.4 社会利益的诉求:农民社会权利虚置 67-70
4.4.1 农民社会保障权虚置 67-68
4.4.2 农民环境权的虚置 68-70
第五章 和谐农村社区:我国农民利益诉求实现的平台突破路径 70-83
5.1 基于和谐农村社区的宪政利益诉求实现的平台突破 70-73
5.1.1 基于农村社区的农民平等权实现途径 70-71
5.1.2 基于农村社区的农民发展权实现途径 71-73
5.2 基于和谐农村社区的经济利益诉求实现的平台突破 73-78
5.2.1 和谐制度供求:制度缺陷的均衡性弥补 73-75
5.2.2 市场主体和谐:市场缺陷的有序性弥补 75-76
5.2.3 良性利益驱动:政府缺陷的主体性弥补 76-78
5.3 基于和谐农村社区的文化利益诉求实现的平台突破 78-81
5.3.1 文化供给的质量均衡 78-79
5.3.2 文化主体的利益平等 79-80
5.3.3 文化利益的义利统一 80-81
5.4 基于和谐农村社区的社会利益诉求实现的平台突破 81-83
5.4.1 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社区实现 81
5.4.2 农民环境权实现的社区保障 81-83
第六章 互动和谐建构:我国农民利益诉求实现的制度回应 83-117
6.1 我国农民利益诉求互动和谐的制度理念 83-86
6.1.1 倾斜保护理念 83-84
6.1.2 社会本位理念 84-85
6.1.3 无缝政府理念 85-86
6.2 我国农民利益诉求中三元主体法律关系的特征与应然指向 86-91
6.2.1 政府与农民之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与应然指向 86-88
6.2.2 农村社区与农民之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与应然指向 88-89
6.2.3 农村社区与政府之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与应然指向 89-91
6.3 我国农民利益诉求的法律制度建构的基本要求 91-95
6.3.1 建构可持续公平的农民利益诉求法律制度 91-92
6.3.2 建构实质正义的农民利益诉求法律制度 92-93
6.3.3 建构利益协调的农民利益诉求法律制度 93-94
6.3.4 建构秩序优化的农民利益诉求法律制度 94-95
6.4 我国农民利益诉求的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95-117
6.4.1 农村社区—农民利益诉求的制度载体 95-96
6.4.2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宪法制度设计 96-98
6.4.3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经济法律制度设计 98-104
6.4.4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环境法律制度设计 104-106
6.4.5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行政法律制度设计 106-107
6.4.6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其他相关法律制度设计 107-110
6.4.7 基于和谐社区发展的农民利益诉求的法律救济制度设计 110-117
第七章 结论 117-120
7.1 研究结论 117-118
7.2 对策建议 118
7.3 研究展望 118-120
参考文献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