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十中国近代婚姻史的研究可谓成果显著。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扩张观察视野,利用新史料,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使研究的视野从社会上层、先进阶层转向社会中下层和普通民众,从全国转向某个省份或某个区域,从城镇转向农村,从常态婚姻转向早婚、晚婚、再婚再嫁、童养媳等非常态婚姻,使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但是,还应认识到,目前的研究工作仍有不足。大多数的选题、研究的内容趋同,结论也有模式化倾向。
对十民国时期的涉外婚姻制度,国内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张希一坡曾在其《中国婚姻立法史》的第四章一一民族婚姻、涉外婚姻、涉及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婚姻,对民国涉外婚姻的立法略有涉及,但论述的对象是民国时期解放区的制度,丝毫没有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相关制度,‘内容简略,既没有案例分析,也没有深入理论,无法反映当时中国主流的涉外婚姻制度。土新宇著《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对民国时期的婚姻法作了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婚姻法为落脚点,以司法机关实际操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民国婚姻法近代化轨迹。指出民国时期的婚姻状态经历了聘取婚时期、许诺婚时期、自由婚时期的递变与混杂,详细论述了离婚的原因与效力,但并未提及任何有关涉外婚姻的缔结与离异。还有谢振民的《中华民国立法史》详细列举了中华民国各个时期的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但民法亲属篇中也没有有关涉外婚姻的条例和规定,无法作为涉外婚姻制度研究领域的依据。
涉外婚姻制度属十国际私法的范畴,国内几乎未见有关民国时期国际私法的专门著述。何勤华、杨秀清主编的《民国法学论文精萃》第六卷(国际法律篇)一书中,收录了几篇民国时期学者关十国际私法问题的论述,如:阮毅成的《国际私法上的几个问题》、郭云观的《中国国际私法沿革概要》、徐砒平的《六十年来之国际私法》等。其它涉及民国国际私法制度内容的,也只有在各种《国际私法》教材中略有提及。教材往往是在论及中国的国际私法沿革时,提到民国1918年的《法律适用条例》,角度也多是从政治、主权方面,并武断地认为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只是把该条例作为一纸空文。笔者经过对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实地考察,发现《法律适用条例》与当时的实体法和诉讼法紧密结合,被法院大量用十涉外民事案件当中,作为审理涉外案件的主要依据。张培田在《中西近代法文化冲突》中提到:“学术研究不仅是开垦生荒之地,‘也包括采用新方法新观点在已开垦的土地上培育新品种的性质和要求。”(亡本文试在发掘新史料1的基础上,从涉外婚姻案例切入,对近代婚姻法和国际私法研究方面的空白做一定的弥补。
在研究方法上,对近代法院司法卷宗进行研究的,有黄宗智教授《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通过对现存审判案卷卷宗进行梳理,探讨司法实践,图表清晰,一目了然,用真实的史料使人们重新理解当时具体的法律制度。此外,华东政法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土春丽所做的硕士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刑案的法文化考察一一以1928-1937年上海地区法院百例刑案为文本》,对1928-1937年上海地区法院112例刑案进行系统考察,用第一手资料反映这一时期法文化的概貌和特点。上海师范大学05级硕士研究生杨帆所做的硕士论文《近代上海法院民事审判研究一一以国民政府上海第二特区法院民事案例为中心》,以个案为视角,对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民国二十二年六个月共800余案例进行系统分析,详细解读了上海第二特区法院的审判情况。文中涉及到上海第二特区涉外婚姻案件的分析及具体案例列举,简略描述了当时的涉外婚姻制度特征,如离婚的准据法适用夫之本国法,目_离婚原因必须夫之国法律和中国法律
均承认才子以认可,否则不子离婚。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展开,以具体案例为依据,详细阐述民国时期涉外婚姻制度概貌。
第一章案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由十本文以上海20世纪四十年代的涉外婚姻案例为研究对象,考察民国时期的涉外婚姻制度,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与此相关的全国及上海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发展情况。1927年4月18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经过了1929年至1930年的军阀混战,至1930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获得全面胜利并使中国在形式上出现了统一的局面。经过十年的发展,进入20世纪四十年代,近代西方法律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已经逐渐与中国现实情况融合,立法相对健全,司法发展稳定。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十我们更深入地解读当时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经济与政治
一、经济背景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显赫一时,其地位重要到令人膛目结舌、匪夷所思的地步。‘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心,又接长江流域出海口,居太平洋西环航线的要冲,襟江带海、腹地广阔,是众所公认的天然贸易港。1840年鸦片战争
后,清政府十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开埠通商后的上海,最先兴起了中国近代的工业、交通业,逐步向近代中国的工业、交通业中心方向发展。”怪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不仅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内埠际贸易的中心,也成为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成为国内最大的轻纺工业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相衔接,上海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4,上海是中国以至远东的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汇兑中心、融资中心以及证券交易中心。当时,上海被称作“东方的巴黎”,当年的繁华在今口的外滩仍依稀可见,这一时期的记忆已经融入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是远东的中心和东西方交流的窗口。扮
参考文献
一、史料
1.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民事涉外卷宗资料,卷宗号0180-10
2.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第_特区地方法院民事涉外卷宗资料,卷宗号0182-10
3.上海档案馆馆藏的江伪上海地方法院民事涉外卷宗资料,卷宗号R43-to
4.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地方法院民事涉外卷宗资料,卷宗号0185-30
5.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高等法院行政文卷,卷宗号0187-10
6.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地方法院工作报告卷宗资料,卷宗号Y5-1-18-3400
7.上海档案馆藏江苏高等法院关于竹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的文件,卷宗号0181-1-4930
8.中国法规刊行社编审委员会编:《最新六法全}弓》,上海春明}弓店总发行,民国二十五年十月版(1946年10月版)。
9.《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商务印}弓馆,中华民国_十二年一月版(1934年一月版)。
10.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资料》,上海}弓店,1984年版。
11.上海通社:《旧上海史料汇编》,北京图}弓馆出版社,1998年版。
二、专著(以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1.陈光中著:《中国占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2.程维德著:《中国审判制度史》,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杜涛、陈力著:《国际私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5.黄宗智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弓店出版社,2003年版。
6.韩德培卞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韩德培卞编:《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韩德培、肖永平编著:《国际私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何勤华著:《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何勤华、李秀清卞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第六卷(国际法律篇),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绪论 9-14
一、相关研究概述 9-11
二、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1-12
三、研究方法 12-14
第一章 案件发生............... 14-24
第一节 经济与政治 14-16
一、经济背景 14-15
二、政治背景 15-16
第二节 租界与外侨 16-18
一、上海的租界 16-17
二、外籍侨民 17-18
第三节 法制与法院 18-24
一、立法 18-21
二、司法 21-24
第二章 与涉外婚姻案例有关的法律 24-43
第一节 案例中的.............. 24-31
第二节 案例中的..............31-41
第三节 案例中的................... 41-43
第三章 涉外婚姻审判分析 43-60
第一节 1947 年涉外婚姻............... 43-51
一、书状类型与格式 43-46
二、案件内容分析 46-51
第二节 涉外婚姻案件................ 51-55
一、大量运用调解 51-53
二、实体法............... 53
三、注重证据的运用 53-54
四、司法语言人性化 54-55
第三节 涉外婚姻案中的............. 55-57
一、司法官的选拔 55-56
二、案例中的司法官 56-57
第四节 涉外婚姻案例................... 57-60
一、律师执业的法律依据 57-58
二、外籍律师制度 58-60
第四章 涉外婚姻与............... 60-69
第一节 中国国际私法沿革 60-63
一、古代国际私法 60-62
二、近代国际私法 62-63
第二节 涉外婚姻案例所见.................法 63-69
一、先决问题 64
二、识别 64-65
三、公共秩序保留 65-66
四、外国法的查明 66-69
结语 69-70
参考文献 70-73
致谢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