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现实意义
2008 年 6 月 22 日,贵州省瓮安县一名初二女生被发现死于河中。当地公安机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结论,死者家属对此不满。 6 月 28 日 16 时许,死者家属邀约 300 余人在瓮安县城游行,游行队伍至县公安局门口聚焦,聚焦的当地群众逐步增多,人数一度达 20,000 多人,游行者和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由于局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瓮安县委、县政府办公楼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烧毁,户政中心档案料全部被毁,县财政局、县民政局被烧,42 台车辆被毁,事件共造成 150 余人受伤。一个看似偶发事件,因于地方政府的滞后反应而酿成严重妨害公共安全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后来更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失语和人为信息的封堵、新闻信息处置不当而诞生“虎卧撑”网络流行热词,最终造成了巨大政府危机,成为 2008 年度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恶性群体性事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群体性事件最具代表性的标本之一。而深入考察此次事件背后的细节,一个重要的现象引人深思:大量的(近 2 万人)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为什么迅速参与,并参与打砸抢烧? 是什么样的动机让这些平时善良、守法的公民短时间变成了暴力犯罪嫌疑人?
2008 年 7 月 1 日上午 9 时,北京来沪无业人员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闸北区公安公局一综合办公楼内,连续袭击多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共致 9 名民警受伤,其中 5 名民警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杨佳袭警案。据杨佳交代,其作案动机起因为 2007 年 10 月因涉嫌偷盗自行车被闸北分局依法审查一事不满,为报复公安民警,逐实施行凶犯罪行为。血刃十人、六死四伤,在这个 28 岁的北京青年以这一极端惨烈的方式寻求不可能的正义之后, 杨佳无可争议地被判死刑,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毫不意外,但是,意外的却是一个杀人犯竟然获得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的赞誉和声援,同情一名故意杀人者的网民一度居高不下,网上出现的“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这种情绪会不会蔓延?就在贵州瓮安事件发生之后的 20 天,2008 年 7 月 19 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的一起警民冲突事件。...............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情绪及舆论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基本概念和主要归因
“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准确定义。公安部于 2000 年 4 月 5 日下发的《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并未使用“群体性事件”而是使用了“群体性治安事件”一语。《规定》的第二条为:“本规定所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最早见“群体性事件”这一提法的时间是 2004 年,国务院委托专家完成了“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的报告。2005 年 7 月 7 日,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在中组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有些矛盾集中显现,并因此发生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李景田还特别纠正了国外
记者所谓“骚乱”这一说法,而代之以“群体性事件”。中共中央办公厅 2004 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对群体性事件的解释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这一定义,淡化了所谓的“社会危害性”,却强调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以及事件的“非法性”。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共《党的建设辞典》中收录“群体性事件”条目,其表述为“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在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统计,从 1993 年到2006 年,群体性事件从 8,709 起到了 90,000 起,而 2008、2009 年均超过 90,000
起,且参与人数上万人的特大型群体性事件快速增加。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已经..........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情绪形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26
第一节 公众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认知规律...................................................26
一、情绪与注意力........................................................................................ 26
二、情绪与记忆............................................................................................ 26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情绪的分类及归因.............................................26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取向.....................................27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产生和传播问题分析.........................................29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中舆论如何产生及传播................................................29
第二节 公众意见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31
第三节 公众情绪化对舆论的正面影响.......................................................32
一、群体性事件是现实问题的晴雨表........................................................ 32
二、群体性事件可以调整利益边界............................................................ 32
第四节 公众情绪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33
第五章 孟连事件的发生和政府应对的过程分析.........................................35
第六章 以公众情绪为导向的舆论引导对策.................................................43
第一节 疏通情绪宣泄渠道............................................................................ 43
一、传播信息到传播信任............................................................................ 43
二、正面报道到正面效果............................................................................ 43
三、动之以情到晓之以情............................................................................ 43
第二节 构建利益表达机制........................................................................... 44
一、情绪表达到利益表达............................................................................ 44
二、专家意见到大家意见............................................................................ 44
第三节 多种话语表达方式.......................................................................... 45
一、事实信息到生成信息............................................................................ 45
二、强势意见到流行意见............................................................................ 45
三、意见重复到意见递进............................................................................ 46
第七章 结 语
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给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敲响警钟,而群体性事件对各级政府的挑战,首先是对认识能力的挑战,如何认识和评价事件性质,决定了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和解决。本文通过以公众情绪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有关案例和问题进行的分析梳理。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情绪是一个政府和媒体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因素,公众对那些最能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和信息,会迅速传播并形成舆论,从而可能引发新情绪和事件。2. 信任的传播至关重要,以往的群体性事件教训一再表明,当公众失去了对政府信任,政府对公众的组织动员能力、意见劝服能力和对舆论的引导能力都急剧下降,最终形成信任危机,酿成大祸。3.对公众情绪中的非理性因素不能简单加以排斥,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引导,用非理性的方法处理非理性的情绪只会适得其反,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4.公众情绪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建立常态的情绪宣泄机制。对互联网出现的情绪化言论、网上流行言论(意见)的预警信号要高度重视,采取合乎传播规律和心理规律的策略进行回应。5.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转型、进化必经的阵痛,只要应对得当,将加速社会治理能力的成熟和提高,加速政治文明的进步。
大规模群体性情绪事件的影响与社会稳定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群体性事件,公众情绪,舆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