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围绕着中国一东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内制造业的区位分布展开了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产业的分布及聚集性角度分析有利于将国家宏观战略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结合考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发展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以FTA形式为主的区域贸易协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紧锣密鼓地签订着,在这样的浪潮下,中国也积极地与相关国家开展促进贸易自由的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简称CAFTA)自1999年构想提出到2010年正式成立经历了十余年,在这个过程中,中、东双方从初始的早期收获协议、对早期收获产品实施关税削减,到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实施全面降税,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投资协议》,逐步实现全方位的贸易自由化。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CAFTA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FTA,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东盟国家于中国而言是很重要的。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四大出口市场,而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2015年底,中、东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2016年中、东双边贸易额达2.98万亿元。
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带来了宏观层面的影响,如: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布局,这种影响更为微观。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经济一体化的直接效应,也应该深入了解一体化所带来的其他间接影响。根据余振的研究,自2002年开始建立CAFTA以来,自贸区内关税远远低于区域外,关税优惠幅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25.41%。与之相应,自贸区内的产业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变化:1990-2001年(成立CAFTA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在自贸区内占比以1.3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2002-2010年(成立之后),该占比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9%。此消彼长,东盟国家的制造业份额是下降的,这是否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了产业分布,改变了产业集聚情况?如果是,又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分布的影响关乎着产业的转移升级,也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密切相关,并且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广泛拓展,产业集聚所引发的区域创新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研究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效应,意义是重大的。
.........................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要素禀赋理论作为主要代表理论,基本假设为: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商品与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具有同质性、商品自由流动,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只能在一国间自由流动,不能跨国流动,即资源禀赋、技术、生产要素等“第一性质”因素是外生的。在此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间贸易,“第一性质”因素的空间分布,即资源禀赋与生产技术水平区位给定(先天条件),决定了不同国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而促进专业化生产,进而决定产业的空间分布。用该理论来解释产业的空间布局(分散或集中),结果是受国家之间贸易成本的影响的。
依据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解释,经济一体化促使产业空间集聚或分散分布的机理是:资源禀赋与生产技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地区)会由于其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专业化生产。但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解释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出现,即使是资源禀赋与生产技术比较相似的国家或地区,也会存在不同的产业分布与产业结构。对此,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
二、新贸易理论
由于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的严苛及解释的局限性,以Krugman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放宽假设,提出了新贸易理论。假设的变化之处在于:市场不完全竞争、商品具有异质性、规模报酬递增。但是市场规模是外生因素,劳动力不可自由流动。新贸易理论关于产业区位研究的典型结论为:即便国家之间没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一体化条件的不同所带来的市场进入机会不同,也会带来产业的区位效应。产业的空间分布取决于要素市场与市场规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厂商有动力进行集中化生产,而对于生产地点的选择,则与贸易成本有较大的关系。为了降低贸易成本,厂商更青睐消费者较多,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因此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第一会选择集中大规模生产,第二会选择更容易接近产品市场的区域进行生产。
新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两个国家在没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产业的分布仍然会出现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并未解释为什么要将国家划分为市场规模大小不同的两类,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的厂商聚集到一起,会促使地区专业化生产,影响产业结构。这些未解之谜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将空间地理因素融入国际贸易理论中。
........................
第三章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15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15
(一)货物关税减让..............16
(二)服务贸易承诺...............17
第四章实证分析...............28
—、模型构建与变量解释.............28
(一)模型构建...............28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29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42
—、结论................42
二、政策建议...............43
第四章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解释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的梳理,关于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效应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1)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业倾向于选择在此要素稟赋更丰裕的地区进行生产;(2)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更易选择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进行生产;(3)投入产出关联性更强的产业会选择在工业基础好(上下游产业链完善)的地区生产。将这些因素划分为“第一性质”因素——外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技术差异,第二性质因素一一规模经济、投入产出关联,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影响因素,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基于Baldwin的FC模型,分析这三种因素对制造业产业区位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成立以来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以关税减让、优惠待遇、互利互惠的方式签订了多重协议,并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同东盟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双方的贸易方面,双边贸易额逐年扩大,从贸易的产品所属来看,排名前十的行业所占份额已经超过70%,说明贸易的范畴较为集中,此外中国同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额较大,主要突出在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等商品。当然贸易结构由于东盟各国的自身优势不同,也有一些差异,如印尼,向中国出口最多的是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泰国向中国出口的食用蔬莱、根及块莲占比较局。
本文对自贸区区域内的制造业分布进行了回归分析,主要的结论为:(1)如理论结果一致,“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因素对制造业的产业分布产生直接影响。不论在自贸区成立之前还是之后,要素禀赋等影响产业区位的“第一性质”因素会影响自贸区中制造业的区位分布;中国的国家市场潜力会影响规模报酬递增产业的区位分布;而中国的制造业市场潜力会影响投入产出关联性强的产业的区位分布。(2)自贸区成立之后,中国总体资本劳动比的提高会强化密集使用资本的行业向中国聚集,中国日益扩大的制造业市场规模对高投入产出关联产业的集聚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国家市场规模对规模报酬递增产业的促进作用减弱。(3)关税的优惠幅度越大,制造业市场潜力与产业前后关联对产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大,说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升,关税优惠主要是通过“第二性质”因素间接影响产业区位分布。(4)在自贸区正式成立之前,自贸区内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作用更明显,但是2010-2013年这种聚集趋势削减,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在区内份额占比增长较多。
参考文献(略)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效应之国际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国际贸易视角下泰国中间品进口对泰国企业创
- 国际服务贸易进口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
- 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之国际贸易分
-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之国
- 政治外交对中国双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
- 基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我国全球价值
- 双汇国际贸易收购对中国进口美国猪肉的影响
- 可贸易性、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之国际贸易分
- 网络中心性、进出口与国际碳排放之国际贸易
- 内部贸易成本、国际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增
- 中国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协定自由度研究--基
- 电子商务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 中国提升全球国际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影响因素
- 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国际贸易关系分析--
- 增加值国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
- 国际贸易视角下基础设施对地区出口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