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之国际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6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为促进双边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加快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系统,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技术、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注重于科技研发与品牌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的贸易优惠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加强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如建设区域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集双边的劳动者、制造商、企业家、销售商等人群为一体开展业务合作,以满足买家“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攀升,为了加强与实现经济一体化从而组建了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盟(简称“东盟”),该经济联盟意图依靠集体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推进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进程。为早日实现内部经济一体化,东盟六个老成员国于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启动东盟自贸区,各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互相支援,使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实力的地区。东盟国家一方面在不断加速内部经济一体化,构建高质量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另一方面也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东盟国家以“10+1”贸易合作模式分别与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构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其中,中国-东盟自贸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东盟十国与中国为了开展与扩大双边的贸易往来和投资规模而组建的自贸区,其建设是在 WTO 承诺的基础上,双边相互逐步取消绝大多数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借助此开展经贸合作,同时将借助外部力量发挥各国自身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使其有实力与其他区域经济体进行竞争。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成本不断提高,促使中国需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此时,全球正开始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而东盟国家纺织业正逐步承接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将提高双边贸易发展的速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等方式缩小了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快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纺织业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东盟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诸多纺织服装知名品牌的制造工厂大多数聚集在东南亚地区。对于泰国而言,纺织业是泰国最大的制造业,泰国的丝绸及其纺织成品著称于世,每年都有大批丝绸、纺织成品销往国外,泰国的纺织业覆盖了从纤维到成衣生产、成衣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长此以来凭借其廉价的劳动成本成为世界许多纺织服装知名品牌的生产制造与供应地,促使泰国劳动熟练制造纺织成品;对于其他东盟国家而言,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蕴藏、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导致各国拥有不同的产品生产要素,各国都以自身独特的优势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纺织成品,从而扩大其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对于中国而言,纺织业是中国的强势产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以质优价廉占领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从而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物品生产与出口国,

庞大的纺织业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纺织业在要素禀赋、产业层次、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出口市场及商品结构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加剧了双边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性,然而,双边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使其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互补性,给予双边纺织业合作创造新的发展契机,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关系。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引言。本章概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基本框架,并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预期研究成果。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与自由贸易相关的理论如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以及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建设进行阐述,然后对国内外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梳理。其次,对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形成的内外机制、纺织业及纺织业产业链的定义进行阐述,然后对国内外关于中国-东盟纺织业、纺织业产业链等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文所作的改进,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依据与基础。最后,列出本文所运用的分析工具,即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贸易竞争关系的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贸易互补关系的指标;贸易引力模型的概念以及应用,为后文构建经济模型部分打下基础。
第三章,对中国-东盟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研究。本章首先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各个国家的数据统计对中国-东盟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与归纳,进而指出双边纺织业的主要特点。其次,对中国-东盟纺织商品的统计范围及中国向东盟出口和中国自东盟进口的纺织品贸易结构进行阐述,本文将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4)对纺织商品进行分类。随后,为考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本文将以2006-2015 年双边纺织业的进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关系,以清楚双边产品比较优势、市场竞争状况;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关系,以清楚双边产品的互补性。

第四章,对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进行研究。本章首先从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整体现状入手,运用第三章中计算出来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结果对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进行阐述,将分工工作分为原材料供应环节、中间品生产环节、成品制造环节、成品销售环节、辅链环节以及机械产品和技术的运用,指出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其次,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四维概念对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各个链条的现状进行阐述。就供需链而言,从双边纺织业的需求链、供应链和技术链入手,基于双边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对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需求链进行考虑;基于双边的交通、仓储、配送等设施的物流链以及双边的投资状况的生产要素供应链对双边纺织业的供应链进行考虑;基于产品的质量、品牌、设计水平等方面的产品技术链,双边的技术水平、技术合作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技术服务链对双边纺织业的技术链进行考虑。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1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劳动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而劳动的国际分工以及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他认为,劳动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指出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与资本得到有效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从而满足更多的需求,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在他看来,贸易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的行为,能够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然而,他所指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具有较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于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理论》中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他认为,各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指出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该理论适用范围更广,长期以来作为国际贸易学最基础的理论,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只以劳动力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进行研究,但实际上生产要素并非只有劳动力一种,因而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

1919 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发表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做出概括性的说明,而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于 1933 发表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对赫克歇尔的文章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继承与发展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他们认为,实际生产中并非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而有多种生产要素的观点,指出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那么就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比,两者虽然思路相同,都是利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定义国际分工的形成,但其区别在于比较优势理论以劳动力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而要素禀赋理论以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研究,其研究更为深入与全面、更符合客观事实。
..........................

2.2 产业链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研究综述
2.2.1 产业链的概念
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按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要求将有关的经济活动、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顺序连接起来的链式结构。其定义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
狭义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生产制造环节。
广义产业链则是在面向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
对于产业链的定义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最初的焦点是从宏观视角探讨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由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他认为“工业生产是一系列迂回生产的链条”,企业内部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产业链作用,完成产品的制造。1958 年赫希曼在其发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论述了产业链条关系及相关概念,强调企业之间前后向联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自此之后,产业链的概念逐渐演变为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商品链(commodity chain)、生产链(production chain)、价值链(value chain)、增值链(value-adding chain)、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等概念所取代。这些概念在对生产环节和企业之间关系的描述上具有实质上的相似性,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中国,中国学者对产业链的定义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各有重点。“产业链”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学者姚齐源和宋武生于 1985 年发表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中。
.............................

第 3 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演变及特点 ..................... 39
3.1 中国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9
3.1.1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39
3.1.2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 41
3.1.3 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 45
第 4 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78
4.1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整体的现状 ...........................78
4.1.1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 ................................... 78
4.1.2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 ............................... 86
第 5 章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研究 ........ 113
5.1 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113
5.1.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 113
5.1.2 实证分析 ............... 115

第 5 章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研究

5.1 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5.1.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1.1.1 模型的构建

量,以其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ijnon ENG 取值为 1,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则ijnon ENG 取值为 0;ijINCAFTA 作为虚拟变量,表示双边是否是 CAFTA 成员国,若 i 国与 j 国是 CAFTA 成员国ijINCAFTA 取值为 1,其他情况下,则ijINCAFTA 取值为 0;ijEXCAFTA 作为虚拟变量,若一方是 CAFTA 成员国而另一方不是 CAFTA 成员国ijEXCAFTA 取值为 1,其他情况下,则ijEXCAFTA 取值为 0;i国特指中国;j 国是指东盟十国以及世界其余国家。
..........................

第 6 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综合前文分析,本文所得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国纺织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东盟国家纺织业正承接来自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纺织业是中国的强势产业,其产量与出口总额逐年增加,并不断扩大其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占有率。长此以来,低廉的劳动成本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导致中国可能在价格方面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为适应这一变化,中国需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原来以数量与速度为主要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率与质量为主要发展方式,在对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更注重于科技研发与品牌创新,大力发展物流系统及其营销网络体系,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纺织业是东盟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各国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低廉的劳动成本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外资流入的因素之一。由于全球正开始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而东盟国家正逐步承接了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其对东盟国家纺织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东盟一方面可通过跨国企业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与机械设备、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等来改善其产品生产效率、基础设施,为塑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改进各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物流系统、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推进科技研发、品牌创新,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规模不大,但紧密程度不断加强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结构在发生改变。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边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至今中国已成为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双边纺织业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出口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前,中国对东盟出口最多的是面料类、纱线类等纺织中间品,其次是各种服装等纺织成品,纺织机械与原材料的出口比重相对较少;自贸区建成之后,其出口贸易结构在发生改变,对东盟出口最多的则是各种服装等纺织成品,其次是面料类、纱线类等纺织中间品,纺织机械与原材料的出口比重依旧相对较少。在东盟十国当中,中国对越南出口最多,其次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