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效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出口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加突出。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出口额便呈现高速的增长,从 1978 年的97.5 亿美元上涨到 2014 年的 23427.5 亿美元,增速十分巨大。出口额占 GDP的比重也从 2.67%上涨到 3.68%。如图 1.1 所示,由此可见,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这四大主流理论各领风骚的过程。并从最初的宏观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微观企业研究,对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一直都是各个理论的研究重心。从最初的宏观角度看,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源自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认为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一方或另一方有要素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这两个理论揭示了产业间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没有对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给出答案。新贸易理论揭示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缘由,但对同一行内不同公司对出口的不同表现却无法深入论述。从微观角度看,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解释了同一行业内不同公司出口决策的原因。其认为,企业出口前要面临高于在国内销售的成本,能支付得起出口成本的企业会选择出口,支付不起的选择留在国内,此时融资约束便成为制约企业出口的一大门槛;同时融资约束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约束,内部融资约束由企业的利润率决定,利润率又由企业的生产率决定,因此企业的成产率也成为制约企业出口的一大门槛。
.........................
1.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本文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中 2008-2015 年的 250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融资约束、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利润率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分别研究融资约束、生产率对出口盈利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考察这两个因素对出口盈利的影响,构建这两个因素对出口企业出口盈利的影响模型,将样本按股权结构划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实证研究这两个因素对这两类出口企业出口盈利的影响程度。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改进如下:
1、与将融资约束与生产率分开进行研究相区别,本文将这两个因素放在一个模型体系下进行研究。因为多因素产生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不同于单因素产生的影响,融资约束、生产率作为企业出口的两个门槛因素,将这两者放到一个模型下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将更加全面。
2、本文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企业出口盈利,而非企业出口行为。已有文献都在研究融资约束、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已经验证了融资约束低、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但企业更想要知道的是在已经决定出口之后,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出口盈利水平的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
3、现有研究都停留在研究整个或某个行业所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生产率与出口上,本文则另辟蹊径,选取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检验,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上都会优于选取所有企业;同时本文的融资约束选取的指标会综合考虑权益性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性融资这两个方面,而以往的文献只考虑了债券性融资。
4、本文将回答: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在不同融资约束及生产率条件下对出口产生的影响。上市出口公司的股权结构差异所造成的融资约束、生产率方面的差异,如在债券性融资角度看,由于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规模性和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银行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信贷限制不见得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在权益性融资角度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较低,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预期较差,投资者参与程度与申购新股的踊跃程度较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低。
...........................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生产率与出口的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作为目前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 Melitz 为代表的学者们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的理论。
为了研究企业出口行为问题,Melitz(2003)假设企业单因素异质性,利用 Krugman(1980)的经典模型和 Hopenhayn(1992)的动态产业模型,得出企业生产率和出口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率的高低对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可能性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动关系。
随着 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模型问世,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一模型和理论基础上进行结合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创新。Helpman、Melitz&Yeaple(2004)把 Melitz(2003)的模型应用在多国多部门的模型中,这一模型的前提假设为各个产业均为生产率互不相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分析不同企业如何选择仅出口、仅内销抑或二者兼有的经营模式,结论显示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的企业往往会仅内销。Du 等(2012)、Ma 等(2014)在对中国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这点与新新贸易理论相一致;而 Dai 等(2016)对中国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即可能会存在“生产率悖论”。
国内学者在对国内企业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希望检验新一新贸易理论异质性理论中出口和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搜集探究三百万家工业企业的数据得出结论,仅供内销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优于从事出口的企业,同时发现生产率和出口之间反向变动,这一结果和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内容不符。随后,学术界对该结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原因猜测。随后李春顶(2010)对制造业三十个行业的三十三万家企业,分行业、地区等进行系统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生产率通常不如仅内销的企业。盛丹(2013)选取中国外资企业数据验证“出口—生产率”悖论,结果显示该悖论主要出现在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并没有这一悖论。汤二子等(2011)选择 2007 年度中国制造业样本数据验证这一悖论,结论证明了悖论的事实,从事出口业务企业的生产率平均水平通常不如仅内销的企业。李春顶(2010)认为加工贸易企业是“出口—生产率”悖论存在的原因。但是有些学者却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某些行业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内销企业高。李春顶(2009)对制造业 969 家上市公司、涉及 9 大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测度了企业出口业务和其生产率二者间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了上市出口公司的生产率比上市内销公司高,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赵伟&赵金亮(2011)选取 2000—200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认为,中国企业出口倾向不是全部由生产率决定,还要根据所有制类型差异呈现出多样性,悖论在小型企业比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表现的更加突出。唐宜红和林发勤(2009)选取 2005 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验证 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结论显示企业生产率和其从事出口业务倾向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从在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开展出口业务;在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企业从事出口业务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论证得出中国企业既存在“自我选择”效应,也存在“出口学习”效应。
..........................
2.2 融资约束与出口的研究
“融资约束”指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外部成本高于内部成本形成的限制条件,其最早是由 FHP 等(1988)首次提出的,他定义融资约束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而导致企业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在成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企业内部资金的成本低于外部资金的成本,使得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而无力支付,最终导致企业投资无法达到最优水平,企业必须依赖自身内部资金就会形成融资约束。孙灵燕、李荣林等(2011)认为如果企业内部流动性资金短缺导致融资不足,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又难以满足其融资量时,企业融资渠道就出现融资约束。本文所提到的融资约束主要是外部融资约束。
在 Melitz 提出企业异质性理论之后,部分学者发现出口不仅与生产率有关,其出口所面临的固定成本使得企业也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产去支付才能满足出口的条件,这就是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Chaney(2013)在做研究时将流动性约束(融资约束)加入到 Melitz 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中,得出融资约束也会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结果。该结果证实,企业出口所面临的额外固定成本(沉没成本),需要通过自身产生的流动性资本去支付,流动性资本较多的企业支付能力较高而更易出口,流动性资本较低的企业支付能力较弱而选择内销,或资金无力支持下未能维持其出口业务最终退出。由此可知,企业的异质性不再仅仅体现在生产率方面,还体现在融资约束上。而且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异质性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融资约束方面。在此之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得出一致的结论:融资约束对企业参与出口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融资约束与出口的研究中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研究融资约束对出口的影响。比如 Mauuls(2008)使用企业的信用等级衡量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证实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影响;Li&Yu(2009)对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阳佳余(2012)通过对 2000—2007 年的 3 万多家工业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不仅能提高企业出口的概率,而且对其出口规模也有重要影响;黎日荣(2016)发现融资约束通过盈利性约束和流动性约束两方面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孙灵燕、李荣林(2011)也发现外源性融资约束是限制企业出口参与的重要因素。二是研究出口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比如 Campa&Shaver(2001)发现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小,并认为出口对流动性约束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周世民等(2013)对中国民营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出口明显缓解了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而对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则不明显。三是研究融资约束与出口的相互联系。比如 Bellone等(2010)发现法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企业在出口前就具有一定的金融优势,在出口之后其金融状况并没有变好,即参与国际市场并没有带来融资约束的变化;曹献飞(2015)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工业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企业出口促进了融资约束的降低,而融资约束的降低则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出口盈利能力。
.............................
3 融资约束、生产率与出口盈利的作用机制 .................. 143.1 融资约束对出口盈利的负向作用 ............................... 14
3.1.1 企业融资约束的测度 ..................................... 14
3.1.2 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盈利的负向作用 ....................... 15
4 鉴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 20
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20
4.2 计量模型设定 ......................... 21
4.3 实证检验 .......................... 23
5 结论、政策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27
5.1 主要研究结论 ................... 27
5.2 政策建议 ....................... 29
4 鉴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人所使用的数据来自 Csmar 国泰安数据库和 WIND 数据库。选取制造业300 家上市公司 2008—2015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制造业分类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数据库中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企业的出口信息,对本文的研究十分有帮助。由于本文选取的目标对象为上市公司,国家对其的信息披露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因此与工业企业数据库相比较而言,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上市公司有着较为稳定的财务结构和治理结构,更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一部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公布的数据。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异常数据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筛选:(1)带有 ST/ST*标识的剔除;(2)不出口的企业剔除;(3)剔除统计变量明显有误或者不全的公司;(4)出口利润率为负数的剔除;最终选取了 250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1500 个数据。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 132 家,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 118 家。
.........................
5 结论、政策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