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化:基于双向FDI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7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已有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典理论进行论述,在归纳总结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产生效应的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进而寻求直接投资对贸易效应的作用机制。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考察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产生怎样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这其间主要运用到的计量方法有多变量协整关系的乔纳森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即VECM 模型(以下简称“VECM”)以及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基础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它们分别用来考察研究对象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影响以及观察期内对单位冲击的动态反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值得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双向 FDI 和对外贸易均取得巨大的成果。随着“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资金的供求矛盾得以缓解,中国的内外资本市场展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数据显示,在 1982 年-2016 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的存量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 40.42%的增速;同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IFDI”)的存量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 21.89%的增速。截止 2016 年,中国 OFDI 与 IFDI的存量分别为 1455701.687 百万美元、1346903 百万美元。与此同时,自加入WTO 组织以来,随着中国贸易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张。从 2000年-2016 年,中国货物贸易增速平均每年保持在 15.70%,且在 2016 年年底,货物贸易总额为 3684925 百万美元,成为世界瞩目对外货物贸易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投资与对外贸易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投资方面,多年来中国的 OFDI 主要呈现投资重点集中、高新技术投资比重较低、投资规模小等特点。据《2015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中国 OFDI 的存量同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仅次于瑞士,排在第八位。在行业选择上,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 362.6 亿美元,占同期OFDI总额的24.9%;流向金融业242.5亿美元,占同期OFDI总额的16.6%;流向制造业 199.9 亿美元,占同期 OFDI 总额的 13.7%;流向批发零售业 192.2亿美元,占同期 OFDI 总额的 13.2%;流向采矿业 112.5 亿美元,占同期 OFDI总额的 7.7%。与此相同的是,IFDI 在中国的行业选择与中国 OFDI 的行业选择确是殊途同归,主要流向中国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据《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截止 2015 年流向这些行业金额分别为 3954290 万美元、1202313 万美元、1496889 万美元、2899484 万美元、1004973 万美元。在对外贸易方面,多年来,中国一直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从事以来料加工、低附加值生产为主流的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然而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反倾销之风盛行的当下,这种贸易模式已然难以维持。具体表现在:2016 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下降 2.2%和 5.6%;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 4.9%1。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几乎占据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资管理公司》统计,2016 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16871 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45.78%,2017 年第一个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总额为 4056 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45.07%。由此不难看出,中国虽然是全球瞩目的贸易大国,但其不断攀升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并不能真实反应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真实竞争力,或者说,中国进出口贸易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已有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典理论进行论述,在归纳总结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产生效应的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进而寻求直接投资对贸易效应的作用机制。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考察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产生怎样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这其间主要运用到的计量方法有多变量协整关系的乔纳森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即VECM 模型(以下简称“VECM”)以及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基础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它们分别用来考察研究对象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影响以及观察期内对单位冲击的动态反应。
二、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思路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为核心,以实证为辅助。首先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变化后,提出研究问题,紧接着在对相关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寻求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作用机制,并实证分析双向FDI 对中国进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相应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全文共分 6 个部分,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该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接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回顾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并进行相关评析。然后,以东道国和投资母国两条主线,分别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内向 IFDI、外向 OFDI 的贸易效应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 双向 FDI 对贸易作用机制分析。本章将贸易效应分为贸易数量效应和贸易结构效应,并从这两方面探索双向 FDI 对贸易的响应机制。首先,在贸易数量效应方面,本章从出口的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进口的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这四个方面,并在考虑 FDI 流向的基础上,梳理了双向 FDI 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其次,在贸易结构效应方面,本章从双向 FDI 对东道国和母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来探索投资对贸易 结构效应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 双向 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本章首先从存量规模、增长速度以及行业流向这几方面,分析和了解了中国双向 FDI 的发展现状。接着从存量规模、增长速度以及商品的贸易结构等方面,分别了解了中国进口与出口的贸易现状。最后,进一步了解了双向 FDI 与中国贸易增长、结构变化的关系。
第五章 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根据前一章的作用机理分析,进行模型设定,建立各变量之间的待估方程。然后,在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进而考察双向 FDI 对中国进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接着引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双向 FDI 对中国进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的短期影响。最后通过 VECM 引出脉冲响应函数来观察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剖析与对策建议。本章在对前文研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于研究结论的成因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可能性解释,并提出相应地对策建议。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回顾
由于建立的理论框架不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相互割裂的状态。然而,二战后跨国公司、跨国投资、产业间相互贸易的出现以及国际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打破了它们之间相互割裂的状态。经济学者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相互关系上,并注重用新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这一举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关系的发展。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二者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具体来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一,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存在替代效应。此种观点代表学者有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等人。其二,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存在互补效应。此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李嘉图、小岛清(K. Kojima)、赫尔普曼(Helpman)和 Ricardian 等人。其三,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效应不确定。此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弗农、帕特瑞和马库森等人。

一、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
蒙代尔(1957)通过放松两国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对 H-O 模型进行了修正,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关系时发现,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是相互替代关系,即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具有替代效应。由于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两国、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并满足经典的假设前提,故而被称为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该模型的具体含义为:在生产要素流动存在壁垒,但贸易自由的情况下,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各自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两国之间的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会逐渐趋同。此时,即便资本流动的客观障碍消失了,资本也不会在两国间流动,贸易还是维持在之前的均衡状态。但是,当两国存在贸易障碍时,即其中一国对另一国的商品进行征税,则此种商品的价格就会在征税国国内上升,若此时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资本的逐利性就回驱使一国资本向征税国国内流动,进而流入到该种商品的行业,从而征税国国内此种商品的生产就会增加,进而此种商品的进口就会减少。纵观整个贸易过程,资本的流动本没有引起商品总额的增加,只是征税国国内生产替代了与其贸易国的出口。基于上述模型的演示,蒙代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厂商进行理性的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投资对贸易的最佳替代。这一结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投资替代贸易的现象,而对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等资本流动仍旧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度。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针对投资对贸易产生的不同效应,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的实证检验,下面本文以东道国和投资母国为两条主线,分别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内向 IFDI、外向OFDI 的贸易效应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评价。
一、从东道国角度:IFDI 的贸易效应研究
(一)国外研究
纵观国外学者关于内向 IFDI 的贸易效应研究结果可知,内向 IFDI 的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正如理论分析结果一样,三种关系均存在。如 Lin(1995)通过对东盟四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其外贸影响分析,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出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Goldberg 和 Klein(1998)通过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进出口的关系,发现资本流动显著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在 1999 年对拉美国家某些特定部门的资本流动与净出口之间的关系中发现,来自美国的 FDI 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影响。G. Zarotiadis 和 N. Mylonidis(2005)通过考察内向 FDI 对英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内向 FDI 对英国的对外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Gopinath,Pik&Vasavada(1999)通过考察美国食品加工行业中的贸易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额存在少许的替代关系。Bruce A.Blonigen(2000)通过对日本对美国汽车制成品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来自日本汽车行业的跨国投资与美国出口的汽车配件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又存在互补性。Rashmi&Banga(2002,2006)通过对印度制造业的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的 FDI对印度的传统行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作用较大,而来自日本的 FDI 的推动作用却不明显。Yuqing Xing(2007)通过考察来自不同国家 FDI 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 FDI 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同,如出口导向型的 FDI 会带来产业内出口贸易的增加,而市场导向型的 FDI 会带来产业内出口贸易的替代。
(二)国内研究
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说,国内研究呈现三大特点。从研究的时间上看,起步较晚;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大多数都是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产生的影响;从研究的结果上看,与国外研究是殊途同归。江小涓(2002)研究发现外资企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出口倾向,而且对中国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向铁梅(2003)通过对中国进出口与 FDI 的研究发现,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从整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有补充促进作用。高峰、高越(2006)研究认为,在加工贸易方式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刘杏子(2007)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出口的促进作用要高于进口的促进作用。白超(2015)通过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区域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区域进出口短期产生负影响,中期产生正影响,长期并无稳定协整关系。胡恒松,栗荣剑(2016)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有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
第三章 双向 FDI 对贸易的作用机制分析·················· 13

第一节 双向 FDI 对贸易的数量影响机制···················· 13
一、IFDI 的贸易数量效应 ·························· 13
二、OFDI 的贸易数量效应 ·························· 15
第四章 双向 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18
第一节 中国 IFDI 的发展现状························ 18
一、中国 IFDI 的存量与速度 ····················· 18
二、中国 IFDI 的行业流向 ························· 19
第五章 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 28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说明·························· 28
一、模型设定······················· 28
二、相关指标说明 ················ 29

第五章 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说明
一、模型设定
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双向 FDI 对贸易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现状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种清晰地判断: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化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数量结构关系。基于此种判断,本文选用中国1982 年-2016 年进口总额(记为 IM)、出口总额(记为 EX)以及贸易结构优化(记为 TST)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双向 FDI 作为解释变量,用 WPG、CPG 以及ER 作为控制变量来实证研究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效应的大小和方向。模型设定如下:

..........................

第六章 结论剖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结论及其成因分析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直接投资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从机制分析入手,探索直接投资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接着从实证分析入手,选择 1982 年-2016 年的中国双向 FDI、进出口贸易等年度数据,实证分析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现将文章研究所得结论作如下陈述,并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可能性分析。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文理论研究表明,直接投资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均有重大影响。其中,从数量效应上看,不同的投资动机将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应;从结构效应上看,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资金等生产要输能否引起一国要素密集度的逆转是其能否促进一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此外,资本的行业选择对于一国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否也有着一定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本文的实证研究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数量效应的实证研究;其二是双向 FDI 对中国贸易结构效应的实证研究。
贸易的数量效应实证研究表明:1、在长期内,双向 FDI 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均表现出正向的创造效应。其中,出口的创造效应要大于进口的创造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产生的数量效应要大于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的数量效应。2、在短期内:(1)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双向 FDI 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效应,即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在短期内将同时存在,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数量效应始终都大于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的数量效应;(3)进口模型的误差修正调整速度要大于出口模型的误差修正调整速度。也就是说,进口偏离长期均衡时自我调整到均衡水平的速度要比出口的自我调整速度快。

贸易的结构效应实证研究表明:1、在长期内,双向 FDI 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贸易效应。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表现出反向的抑制作用,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2、在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中国贸易结构化存在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的双重作用,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对中国贸易结构优化仍将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