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之国际贸易研究--以20国集团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研究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在综合全球价值链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理,使用2001-2015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的五位码农产品出口数据测算出20国集团成员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衡量价值链地位的指标,并以其余成员国作为比较对象,判断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之后本文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01-2015年20国集团成员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变化的影响。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各地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农业产业都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生产”这一人类社会产出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活动超越边界,使世界上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方式和分工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不论是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还是跨国公司的出现抑或是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极大推动了经济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农业产业被纳入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碍且无法回避的趋势。
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由于自身的条件和所具备的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处在不同的位置。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市场,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能依靠廉价的生产成本和自然资源留在价值链的低端。在农业领域,发达国家更多地占据着种子培育、化肥研制和农药研发等高端环节,例如世界上的“四大粮商”、先正达、拜尔、陶氏益农、巴斯夫、孟山都和杜邦等农业巨头无一不是来自发达国家,在市场销售环节,知名的食品公司和销售渠道公司也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因此可以说发达国家已经牢牢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位置。至于欠发达国家,囿于自身仅有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例如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不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只能委身于低端的生产和初加工环节。
中国的不同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程度不同,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加工车间”的角色参与到全球化生产当中。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还是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环节。处在低端的生产环节中所能获取的利润和收益都比较低。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但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相对落后,农业资本也比较匮乏,因此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归纳和补充,梳理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理,分别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阐述多个不同途径对价值链地位提升产生的影响。理清了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农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路径,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为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一国或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等数据测量出该国或地区的农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再通过与不同国家地区的对比分析来衡量该国或地区农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验证了最早由关志雄提出的可用出口复杂度指数来衡量附加值的高低,而后被学界推广利用农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价值链地位的理论。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构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一国或地区的农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在理论上为东道国的农业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与否提供了实证分析方面的依据。
1.2.2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利用农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指标较为准确地测度出一国或地区的农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这对于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有着现实的意义。一国或地区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该国该地区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若一国某产业被锁定在低端环节,即是被锁定在生产的低附加值环节,不利于该国该产业的发展。为了使中国的农业产业避免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有必要了解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实际位置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在价值链中地位变化的真正影响。通过测度和比较分析,本文得出中国农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偏低的结论。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中国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下一步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改变现状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处于同样处境的国家或地区一样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

2文献综述

2.1关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研究
2.1.1农业价值链的定义
“价值链”这个术语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的一篇著作《竞争优势一一营造并保持最佳表现》中开始推广并率先使用,最初是被用来解释一个公司如何通过在组织内部增值的方式实现自我的“竞争优势”。格里芬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认为全球价值链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并将价值链重新定义为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全球价值创造过程。随后在2000年左右这一术语开始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研宄所运用,被称作“农业价值链”,尽管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但通常指的是农产品从农场到最终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整个范围。大致可分为传统农业价值链和现代农业价值链。传统农业价值链一般通过现货市场交易涉及到众多的小型零售商和生产商,现代价值链则主要是以垂直协调、供应基地整合、农产品加工为主,并在这个链条的所有环节执行严格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农业价值链是一种基本的农产品由生产到最终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参与者和一系列活动所构成,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农产品赋予新的价值。这种价值链在形态上属于纵向链条,并且,这种“纵向”链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同时也要考虑“横向”的影响,例如投资、融资和外部环境等。在农业的国际化中,农业价值链上的大部分环节在拥有资本、品牌、市场优势的主导厂商下垂直整合,逐渐形成由大型农业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格局。一个概念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农业价值链”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对农业价值链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简单的农业价值链、扩展的农业价值链、复杂的农业价值链三个阶段。(1)简单的农业价值链:农业价值链此时被理解为与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各环节上前后联结、平行相关的--系列活动,且逐渐由生产主导型发展成为需求导向型。(2)扩展的农业价值链:农业价值链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活动主体逐渐融入商品经济市场,成为农业生产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体。链条中开始包括来自特定供应商和金融服务供应商以及零售商等利益相关者,还可以反映企业间的合作及公司间关系的改进。
...........................

2.2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
2.2.1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直接投资或海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办新企业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最新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指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较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特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不仅对已经发生的投资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还对未发生的投资起到指导的作用,历史上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⑴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不多见,更多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完全竞争指的是由于规模、技术、商标和产品的区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是垄断优势的产生条件。且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便是企业是否拥有垄断优势。海默及其理论考察了市场的缺陷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内在联系,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区分开,指出不能用国际间接投资的原因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合理地解释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的原因,被公认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但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即无法解释在垄断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这一前提下,为何有企业原本没有垄断优势却可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来获取。
(2)内部化理论
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合作出版了《跨国公司的未来》,提出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国际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过程,也正是借由市场内部化节省市场交易成本的动机导致了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内部化指的是由于市场机制造成了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将这些产品的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且只有当内部化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的成本时,内部化才有其合理性。巴克利和卡森的理论把市场交易的内部化引入了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的角度揭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该理论能从跨国企业主观的角度解释各种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但该理论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解释本该在商品经济产生后就出现的境外直接投资为何待到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
........................
3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的机理分析............15
3.1外商直接投资的正面效应............15
3.1.1资本效应..........15
3.1.2技术溢出效应...............15
4农业价值链地位测度.........20
4.1农业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的选择............20
4.2农业价值链地位测度与分析.........22
5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的实证分析.......32
5.1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32
5.2数据来源...........32

5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自日本产业经济研宄所关志雄在2002年提出可以用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来衡量附加值的高低以来,出口技术复杂度被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出口商品结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或地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国际分工地位,体现一国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技术水平的变化是决定价值链地位提升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本章中使用一国或地区的农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指标代表该国或地区的农业价值链地位,将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放入模型。
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影响东道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东道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呢?已有相关的研究经验表明,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信息业等产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都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影响。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认为当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会对东道国的农产品技术复杂度产生相同方向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通过从上游本土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会对东道国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含量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会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的提高。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东道国可以凭借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通过加工贸易嵌入生产链中,通过获得附着于进口贸易品的R&D溢出和模仿吸收发达国家技术来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
.........................

6结论和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