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投入,而大量的能源消耗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14 年世界贸易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第一,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量排放 CO2、过度消耗资源等。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过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中国无疑成为了全球最大的 CO2排放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CO2排放量增长了 7 倍,2014 年占据全球 CO2 排放量的 30%。因此,
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着如何有效解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过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环境问题也是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在全球倡导绿色贸易的背景下,显然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所以研究我国在参与对外贸易活动中所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我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建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十九大强调的绿色发展,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的精神。在传统对二氧化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又提出了隐含碳的概念,从而对出口产品在生产和被消费过程中排放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为研究对象,以省份或者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为研究对象的分析很少,因此就不能对具体区域的贸易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笔者选取一个省份作为对外贸易隐含碳问题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测算出具体省份的碳排放情况,也可以分析出具体的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是什么,从而根据结果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隐含碳的概念
早期主要是用单词“embodied”来形容隐含的,而隐含碳是在“Embodied”后面加上 CO2、石油等(Brown M.T,Herendeen R.A,1996)[1]。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 Embodied Carbon 的概念进行拓展,即商品从原料的取得、制造加工、运输、被买卖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IPCC,2006)[2]。
1.2.2 国外对贸易隐含碳问题的研究综述
1.关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
Grossman 和 Krueger(1991)将贸易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贸易—环境的均衡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指出,随着贸易强度的不断加大,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会加大,即贸易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3]。Holtz-Eakin 和 Selden(1995)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排放的 CO2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4]。Ahmad 和 Wyckoff(2003)将不同国家的 CO2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碳释放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5]。Rosa Duarte Julio、Sanchez-Choliz 和 Jorge Bielsa(2004)以西班牙出口贸易中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从部门层次的角度对输出污染和进口污染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西班牙的贸易力度越大则碳排放的量就越多[6]。Wang(2007)指出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这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7]。Weber(2008)指出,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了碳排放,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 CO2是在我国贸易发展中产生的[8]。Dabo Guan etal(2008)通过对我国 1980-2030 年 CO2排放量的趋势进行测算发现我国 CO2的排放量的大小主要是由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资本投资的增加以及家庭消费的增加造成的[9]。Paul B Stretesky,etal(2009)对美国出口贸易额与各国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两者有明显的关联性[10]。Yan Yunfeng,Yang Laike(2010)指出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形式进行跨国转移[11]。
2.关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
Wyckoff 和 Roop(1994)以 1984-1986 年六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贸易隐含碳问题为研究对象,贸易规模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大[12]。Bin 和 Robert(2006)以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中国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势对美国排放的 CO2占全国总 CO2排放量的比重在不断的加大[13]。AstridKander 和 Magnus Lindmark(2006)以瑞典出口贸易隐含碳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 1950—2000 年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分析,结果指出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降低国内环境污染的效果[14]。Peters 和 Hertwich(2008)以 2001 年间全球 87 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隐含碳的排放量超过了 5 亿吨,其中我国就占 24.4%[15]。Perkins 和 Peter S 和 Hertwich(2008)对各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1 年的国际贸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总量的 26%,特别是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占据很大比例为17.8%[16]。Giles Atkinson 和 Kirk Hamilton(2011)以 15 个国家、19 个部门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其出口贸易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的形式转移到发达国家的[17]。
.....................
2 浙江省出口贸易和 CO2排放状况
2.1 浙江省出口贸易现状
2.1.1 浙江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本文选取 2003-2015 年的数据,对浙江省出口贸易和二氧化碳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浙江省出口贸易和二氧化碳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作为快速发展的前沿城市,凭借着自身的地域优势,在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依据浙江省出口贸易现有数据的可行性,本文选取 2000-2015 年浙江省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如图 2.1。结果发现浙江省 2000—2015 年的出口贸易额除了 2009 年的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基本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0 年浙江省出口贸易额为 1610 亿元,到了 2015 年浙江省出口贸易额为 17210 亿元,增长了近 11 倍。从图表还可以看出,2014 年和 2015 年浙江省出口贸易额基本持平。总的来说浙江省的出口贸易规模发展迅速,对我国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2.2 浙江省碳排放现状
就目前有关碳排放的计算方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碳排放量与能源的消耗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碳排放量数据需要在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本文从《浙江省统计年鉴》上公布的有关浙江省对各种资源的消耗量获得了浙江省九大能源的消费情况。
随着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出口商品方面,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及制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出口贸易产品;出口地区方面,浙江省主要向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出口;CO2 排放方面,浙江省 2003—2012 年的碳排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几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的碳排放强度是也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跟浙江省开始全面开展节能减排的全民环保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呈现上升的态势后在 2012 年开始下降。 总体来说,浙江省碳排放量相对以往有所减少,说明浙江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有所成效,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浙江省的环境压力得到了缓解,在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浙江省仍旧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注重环保意识,才能提升并维持自己的经济地位。
............................
3 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19
3.1.1 模型介绍........................19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22
4 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29
4.1 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的 LMDI 分解...................................30
4.2 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的 LMDI 分解..........................31
5 结论和建议............................40
5.1 主要结论................................40
5.2 对策建议.................................41
4 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4.1 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的 LMDI 分解
本文对浙江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时采用分阶段的分析方法,从2003-2005、2006-2007、2008-2010、2011-2015 年四个阶段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从贸易规模、出口贸易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三个因素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得到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和贡献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投入产出表每五年编制一次,为保证计算更准确,本文运用 2005、2007、2010、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的原始数据,这样会导致在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时时间间隔不均等,但该部分内容为解释增长变动原因和趋势,不均等年份的分配将不影响分析结果。
2006-2007 年期间,尽管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量仍在持续增长,但是相对前一阶段,其增长速度明显变得缓慢,该时期其增涨率为 20.3%。该时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为 186%,说明出口贸易规模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贸易规模越大则碳排放的量就越多,即规模效应是造成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该时期的结构效应为零,说明商品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很小。该时期显著变化的是强度效应,对贸易减排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抑制了规模扩大带来的高速增长,且该负作用更加强烈了。
........................
5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说明除了 2009 年,2003-2012 年浙江省省内碳排放量和出口贸易部分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2015 年浙江省省内碳排放量和出口贸易部分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并且采用 LMDI 分解法分别从三个方面: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对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浙江省总碳排放量 2003-2012 年呈上升趋势,2013-2015 年下降并保持平稳的状态,省内总排放量从 2003 年的 9410 万吨上升到 2015 年的 22419 万吨,增长了 2.38 倍。结合各个时期浙江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出口贸易额占据整体经济水平很大的比重,并且随着浙江省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碳排放量也随着增加,即出口贸易与浙江省贸易隐含碳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从部门层面看,可以得出纺织业、化学工业、通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几个部门在出口碳排放中都非常显著。也是为解决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3.通过 LMDI 分解法,从三个方面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浙江省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对贸易隐含碳的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且该影响是正向的,说明出口贸易规模大小对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相对来说结构效应的作用最不明显。技术进步(强度效应)改善能源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中碳排放增加,技术进步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虽然技术进步可以抑制部分碳排放,但是相对于规模经济的正面影响,最终还是会使碳排放量随着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