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发端的当下仍是十分重要的。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过近 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国际产业链上从最底层逐渐向上攀爬,并积极推进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一历程改变了全球的产业布局和中国与各主要工业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明显表现之一就是中美间的贸易额与贸易结构的巨变。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先进制造业的价值,提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并试图通过抨击压制中国工业品出口实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如何反驳美国的言论攻击和事实压制迫在眉睫。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工业品出口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制造对美国就业的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美国再工业化带来的冲击等方面,关于中国工业品出口美国对美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较少。由此,本文将从创新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影响。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欧美国家相继实施了“制造业回流”政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品出口国,工业品出口首当其冲。且长期以来,美国将自身定位为中美贸易中的弱势方,其国内“中国工业品威胁论”甚嚣尘上,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攻击中国工业品对美出口问题,并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限制中国工业品出口,从而改善美国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2017 年 4 月 6 日举办的“习特会”中,中美双方就存在的矛盾焦点进行了磋商,美方强烈要求实现双边贸易平衡。会上达成的“百日计划”,即为中国对降低美方逆差的一个让步。不仅是美国,由于“中国工业品威胁论”影响,中国工业品不断受到各国反倾销等调查,严重影响出口。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已经认识到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中国制造 2025”规划,试图维护发展实体经济,带动GDP 发展。美国倡议的“中国工业品威胁论”实际上是美国针对中国的阴谋言论,2018 年 4 月以来,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更是试图重演 20世纪 80 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复兴,均不利于中国制造业以出口带动产业升级,进而阻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不仅如此,中国工业品出口美国是否对美国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是否阻碍欧美国家制造业及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国际关系问题,对能否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中国工业品出口美国对美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实际影响能够很好的反驳“中国工业品威胁论”,维护中国工业品出口与发展。而且通过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美国对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成因,并结合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为中国制造业正确应对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找出一条保障本国制造业发展的攀登之路提供启示,极具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影响美国制造业就业的研究
随着中美贸易中中国工业品出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且美国逐渐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针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对美国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外对中国制造业崛起影响的研究,多见于短期效应。第一,就业率方面,Avik Chakrabarti 认为长期来看,进口价格和制造业行业工资存在极为明显的负相关[1]。Pierce 认为随着中国进口商品价值的大幅增加,以及从事中美贸易企业的数量增加,受关税增加威胁越小的工业区会产生更为严峻的失业现象[2]。Acemoglu 及其研究队伍则通过使用工业水平和本地劳动力水平数据测量出美国制造业直接就业损失,结果表明,1999 年到 2000 年期间,中国工业品出口激增致使美国制造业行业净损失 200-240 万个就业岗位[3]。第二,Autor 认为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还影响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中国制造品对美出口,无论是高收入群体还是低收入群体都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换取较低的收入,其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4]。Stuart Glosser 在对美国就业数据进行时间调整和劳动力调整时,发现两者是相对的。对时间和劳动力进行更强的调整结果与美国雇主面对更大市场压力下的工作技能升级时,为保持生产成本不变的潜在反应是一致的。美国制造业雇主似乎越来越多地采用”精益人力资源”的策略,而非“囤积劳动力”的策略,并通过减少减少工作时间,以应对需求的周期性波动。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了美国“失业型复苏”的一个重要结构变化[5]。
1.2.1.2 关于影响美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研究
相比就业领域,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却很少被关注,而这是衡量制造业长期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工资影响企业的短期生产,而技术创新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创新研发的减少实际上从长期看将对经济造成更大影响[6]。技术创新是企业专利战略的源动力,而企业专利战略又可助推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可以由其专利数量作为替代来衡量指标。在标准寡头垄断模型中,激烈的商品市场会降低利润,并减少对创新投资的激励。竞争的大幅增长挤压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迫使企业缩减支出,包括创新,这对已然负债且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而言更加明显[7]。然而,如果创新前租金相对于创新后的预期租金下降[8];或者为了破解激烈竞争对产品销售的挤压,企业重新调整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将生产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那么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会推动企业进行研发[9]。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当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工业品增加时,即使进口国的就业水平下降,该国企业仍会投入更多经费开展创新[10]。
.........................
第 2 章 理论来源及内容
2.1 引言
本章将从国际分工、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视角,构建起分析中国工业品对美国制造企业及其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的理论框架。本章将重点从国际分工理论以及国际投资理论当中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的角度构建中美两国制造业贸易发展基础的框架。对于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的严谨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产品生命周期、边际产业扩张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对于目前中美之间在制造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差距,本文将着重从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角度构建分析框架。
本节将主要从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生产力折衷论的角度,构建分析中美制造业贸易结构的理论框架。中美制造业贸易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市场之后,在与美国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主动对华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从而实现产业转移的结果。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开展给双方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市场基础,而美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本身则给中美两国贸易结构的形成,在要素配置方面提供了基础。
在中美双边制造业产品贸易发展之初,中国和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就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具有大量廉价的、具备基本工作技能的劳动力,而美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生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远远大于美国,因此,选择生产并出口机会成本较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就成应当成为中国与美国贸易发展的起始点。美国也利用自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机会成本较低的特点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度更高的制造业产品。双方的贸易格局便能够得以确定。
.......................
2.2 中美制造业贸易结构形成的理论分析
这种贸易格局的本质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双方尽管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产品附加值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中国方面尽管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但是由于从事着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因此难以形成较高的附加价值。在产品的替代性较高并且价格加成较差的局面下,只有保持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才能够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而在国际市场上生存。一旦劳动力供给出现减少的趋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难以维持,相关领域的企业就难以继续生存。于此同时,美国方面尽管只需要维持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占比相对较小的制造业总量,就能够在双边贸易当中积累强大的优势。
比较优势本身也会伴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提升、中美两国要素供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演变。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中,衡量比较优势有无的一个最为显性的指标就是某一产品的相对价格。但是即便通过最简单的两国、两产品的贸易模型,也可以发现,相对价格本身是一个既能够体现出要素工区变动也能够体现出产品需求弹性变化作用的指标。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都倾向于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作为自身的分析前提,但如果结合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便可知,放弃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后,价格本身可以被视为需求弹性与 1 相加之后的倒数、边际成本等两个变量的乘积。考虑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将偏好、收入、替代产品等范畴囊括到对价格的分析当中就可以化解掉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通过这样的推演可知,一种产品相对价格的大小和该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该种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呈现出反向相关的关系。边际成本的变化可以通过要素的供求挂安息加以解释。
在本文的研究范畴当中,中国轻工业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就和边际成本呈现出反向相关的关系。在目前,中国低端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人口红利逐步下滑的局面事实上就在提示着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提升,进而带动需求弹性不断提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需求弹性较大的耐用品的需求弹性正在逐步降低,例如,原本望而却步的电子产品和私家汽车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城市生活的必需品;而一些原本非常紧缺、需求弹性较低的制造业产品事实上正在面临替代产品增多、需求弹性不断下滑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些产品,其相对价格可能逐步有走高的趋势,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逐步下滑的态势将成为这些产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在目前,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产品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一规律的直接提现。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带来的边际成本不断抬升、替代品增加带来的需求弹性加大的共同作用下,相对价格将不断上升并且不断削弱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比较优势,这也意味着中美双边贸易的格局将具有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
...............................
第 3 章 中国工业品影响美制造企业创新的现状及成因....................................... 17
3.2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基本构成...............................17
3.3 中国工业品影响美制造企业创新的表现.....................18
第 4 章 中国工业品对美制造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26
4.1 引言....................... 26
4.2 PVAR 模型的优势........................... 26
4.3 PVAR 模型的检验与分析........................27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37
5.1 引言........................ 37
5.2 发展核心技术..........................37
5.3 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38
第 5 章 提升中国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5.1 引言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作为融入全球产业布局的切入点,已经成为了产值排名第一的工业品生产国。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中国制造业重蹈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以至于不得不采取“贸易战”来抑制追赶者,对本国各相关产业形成沉重压力的覆辙,应当根据前文分析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即不同类别出口产品给美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归纳中国制造业如何保持创新的能力与活力,从而保持领先地位的策略。由此,关于推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制造 2025”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得以提出。本章将从发展核心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社会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态。多数企业追求短期效益、挣快钱,在创新及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中准备不足。第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盗版、伪造和仿造挤占正品市场,严重地打击了创新型企业,破坏了整个市场秩序。第三,相比增加劳动力获得利润,科技投入或者通过其他创新方式难度更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企业创新的要求较低。第四,产业价值不合理。我国物流成本很高,物流业不发达和流通企业改革滞后严重挤压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利润空间。第五,宏观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都十分支持科技创新,但实际中存在许多政策支持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