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之国际贸易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文章采用 2000—2006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接数据,以中国对美国、俄罗斯等 11 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企业为样本,分析出口固定成本和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基于企业所有制、地理区域和贸易方式,进行分样本实证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历 40 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经济取得较为迅猛的发展,进出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增长速度惊人。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3 年到2017 年之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基本保持在 24 万亿元以上,尤其 2017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 27.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2%。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中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取得巨大的增长和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国际贸易中,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常常被视作该国出口贸易水平、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在传统贸易的发展上只强调出口产品数量的优势而忽略了出口产品质量的内涵,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产品一直被外国消费者认为是廉价而低质量的。

就需求方面而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广泛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倾向于购买高质量产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表现。中国企业如果一直凭借廉价劳动力进行低质量产品生产,凭借低价格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将会阻碍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供应方面而言,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一般意味着该企业或行业科研投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伴随着资源重新分配和生产率的提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我国经济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改变旧 有只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政策环境也要求中国企业重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

以 Melitz(2003)[1]、Bernard and Wagner(2003)[2]为主的学者提出新新贸易理论后,有关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就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新新贸易理论分析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研究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蔡婕萍,2015)[3],认为生产率和企业出口行为存在强有力的联系,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有可能克服进入国际贸易市场所需的沉没成本,同时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资源配置又将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但是对于中国制造业情况,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并不显著,即并非低生产率企业从事内销,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针对中国企业存在的这一事实,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了“生产率悖论”假说(李春顶,

2010)[4]。事实上,随着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企业异质性并不局限于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关于微观企业异质性的研究开始引入包括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分配与营销的能力、设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由此,可以将这些与生产率独立的因素归结为固定成本。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通过梳理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认识有关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出口固定成本的来源和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情况。然后借鉴已有方法做出相应修改后计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口固定成本标准化值和融资约束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按照企业所有制、所在地理区域和贸易类型分别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借鉴 Hallak(2006)[6]、陈清萍(2014)[7]的理论模型,进行适当调整,加入出口固定成本和融资约束因素。实证方面,从 2000—2006 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接处理后的数据中,选取所需指标。借鉴施炳展(2014)[8]的方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借鉴张杰(2012)[9]、阳佳余(2012)[10]和李志远(2013)[11]的文章,选取内源融资和外源银行信贷的代理指标;借鉴 Luis Castro(2013)[12]以及邱斌和闫志俊(2015)[13]的改进方法,测算企业出口固定成本的标准化值;采用 LP 方法计算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14];并加入相关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按企业性质将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 5 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形式进行分析;按贸易类型将企业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分析;按地理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分析。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得到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


........................

第 2 章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
2.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着重探讨微观层面的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着重从宏观层面解释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贸易模式,企业的存在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黑匣子”(许建伟,2016)[15],企业在行为决策以及其他生产因素方面都是同质性的。但是随着统计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层面数据开始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范围,随之研究重点逐渐转到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Bernard,2012)[16]。Melitz(2003)[1]的文章,成功建立了一个简洁的企业选择效应模型,证明存在企业异质性的条件下,获得贸易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国际贸易带来的由产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导致的福利提高。该理论引发了广大学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热潮,并被Baldwin and Okubo(2005)[17]称为新新贸易理论。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础仍是新贸易理论中的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但引入了异质性企业。崔凡和邓兴华(2014)[18]将 Melitz(2003)[1]的模型假设归纳为 20 条,囊括了消费者假定、生产者假定、要素市场假定、产品市场假定、国际市场假定和环境隐性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假设分别是企业存在生产率水平差异,企业需要支付开拓市场的冰山成本和出口固定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水平高于出口生产率门槛并有能力支付出口固定成本和冰山成本的企业才能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反之,不满足条件的企业只能退出国际市场。Melitz(2003)[1]的理论认为企业间生产率差异是企业能否出口的决定性因素。Edward(2011)[19]通过对大量企业层面数据分析显示企业间确实存在生产率差异,且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参与出口贸易,其生产率也高于非出口企业。其后的学者纷纷对异质性企业模型进行拓展研究。Melitz and Redding(2014)[20]的研究证明,异质性企业的贸易所得显著大于同质性企业贸易所得。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开始在生产率异质性基础上不断引入诸如消费者异质性、企业员工异质性、质量异质性和贸易成本异质性等因素,深入研究并拓展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比如 Osharin and Verbus(2016)[21]假设消费者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替代弹性,借此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和贸易自由化影响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和成本加成率,研究结论认为引入消费者异质性后,不同国家的成本加成率不同,且国家规模越大并不一定有更高的工资水平。国内学者刘晴等(2013)[22]建立了一个引入异质性员工的异质性企业分类模型,研究认为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准或者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程度有助于外贸企业转型以及与同行业企业间缩小差距。尹斯斯等(2017)[23]的理论拓展了一个生产率和可变贸易成本同时异质性的模型,证明企业出口行为不仅与生产率有关,还与企业市场环境,即可变贸易成本相关,且对于中国大国效应的国内贸易市场分割导致的贸易成本差异不容忽视。

..........................


2.2 出口固定成本与出口产品质量关系的研究
关于出口固定成本,是由 Roberts and Tybout(1997)[33]首次提到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出口固定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探索成本、对国际市场和外国消费者需求特征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成本、与国外经销商建立联系的成本、本国商品为获得国际标准认可而进行的调整和修正成本以及合同成本等(闫志俊,2015)[34]。Melitz(2015)[35]也提到,出口固定成本是关于企业在组织管理、劳动力培训、产品宣传、包装设计、产品特征调整和贸易政策应对等方面的资金支出。企业在出口时需要克服这些出口固定成本设置的障碍。同时企业内容结构调整、自身产品设计及包装更换、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标准的变化和新官僚程序等都要求出口企业应付可能变化的出口固定成本(孔祥贞等,2013)[36]。Baldwin and Okubo(2011)[37]将出口固定成本的假设进行修改,将以前认为的一次性固定成本变为阶段性的出口固定成本。比如 A 国企业为了开拓 B 国市场,都需要支付xf 的出口固定成本,此基础上,A国企业每年往 B 国出口一种产品都需要额外支付产品的出口固定成本xkf 。出口固定成本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劳动力水平等各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企业间出口固定成本也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的多产品异质性企业模型详细地将出口固定成本分为企业的总体出口固定成本、对特定市场的出口固定成本和对特定产品的出口固定成本。

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方面,多数文献都认为企业出口固定成本的提高会挤压其利润空间,限制企业研发创新活动,进而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负向影响。比如 Baldwin and Okubo(2011)[37]将异质性企业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得出结论认为在企业异质性的情况下,贸易出口成本的降低将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和研发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出口产品质量偏低的企业由于利润空间较小的缘故可能更加依赖出口固定成本因素。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可能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反应强度。Mary et al.(2012)[38]认为进口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强会导致出口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倾向于维持现有状态而不进行新的创新投入,因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意味着企业要承担更高的出口固定成本。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企业降低出口固定成本,进而通过扩大研发投入的方式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以维持市场份额和利润(刘怡,2016)[39]。
..........................
第 3 章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理论模型 ............. 16

3.1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路径分析 ................ 16
3.2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模型 ................ 17
第 4 章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 ............. 22
4.1 实证研究设计 ............................ 22
4.1.1 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 22
4.1.2 变量选择与测算 ............................... 23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39
5.1 研究结论 ............................ 39
5.2 政策建议 ..................... 40

第 4 章 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设计
4.1.1 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为 2000—2006 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施关税数据来源于 World Bank TRAINS 数据库。其中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企业出口固定成本、融资约束指标。利用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计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利用 World Bank TRAINS 数据库得到实施关税与出口产品进行匹配。数据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选取目的国或出口地区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省、香港①的出口企业数据,将每年 12 个月度数据汇总成年度数据。根据“企业-产品代码”分组对企业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进行汇总,产品价格取平均值。剔除贸易价值量小于 50 美元的样本,剔除出口数量小于 1 的样本。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1)》中的 2000—2006 年平均汇率价格将出口金额和价格单位换算成人民币。
第二步:借鉴施炳展(2014)[8]、樊海潮(2015)[60]的方法,依照两个数据库中同一年相同名字的企业视为同一企业的原则,根据企业名称和年份,对处理后的中国海关出口企业数据和同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对接。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选取行业类别、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剔除出口交货值为 0 的样本)、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和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以计算出口固定成本。选取企业净利润、本年折旧、利息支出和企业总资产,以计算融资约束指标。另需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剔除从业人员小于 8 的样本)和中间投入合计,以计算其他控制变量数据。
第三步:鉴于 2002 年更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 2000—2002 年和2003—2006 年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一。利用 GB/T 4754—1994 标准与 GB/T 4754—2002 标准参考对照表,将 2000—2002 年使用的 1994 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码转换为 2002 年的行业分类标准。再采用 GB/T 4754—2002 标准表与联合国网站提供的 ISICRev3 标准对照表、ISICRev3 标准表与 HS96 标准对照表进行处理,将 2002 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四位码与 HS 二位码的实施关税对接。最终得到样本量为 612223。
........................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建立包含出口固定成本和融资约束的理论模型,分析出口固定成本、融资需求占比和融资准入程度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认为出口固定成本通过对企业利润的挤压限制出口产品质量,以及融资水平较高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得出的假设,通过对 2000—2006 年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和对出口固定成本的计算以及两种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别、贸易类型差别和地理区域差别进行分样本回归,得到结论如下:

(1)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固定成本的提高导致企业倾向于选择降低出口产品质量以维持利润水平。
(2)融资约束是限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一个显著因素。内源融资能力强即企业自身资金流动性高将会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外源融资能力越强即获得银行信贷能力越强,则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更高。
(3)出口固定成本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影响较弱;国有企业相较其他所有制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并对出口产品质量有促进作用,内源融资能力的提高将极大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出口固定成本对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4)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更依赖于出口固定成本,出口固定成本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最终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且加工贸易企业对银行信贷融资相较一般贸易企业更为敏感。
(5)出口固定成本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东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显著受到银行信贷的影响,外源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也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受出口固定成本的影响较为一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