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大米国际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2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对中越双方之间的大米贸易关系进行了探究,得出中越双方的大米贸易是具有互补性和竞争性的结论,以进一步对中越之间的大米经贸合作的基础进行探索和讨论;经过上述研究分析,对中越两国之间的大米经贸合作的发展潜力进行探讨,从而明确中越双方大米经贸合作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广。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与越南均是农业国家,虽然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并都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越两国的农业在三产结构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两国在农产品出口上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两国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越南的农产品出口以大米为主,其大米主要向亚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出口,种类以釉米为主。2017 年 7 月越南大米出口最多的 5 各国家分别是:中国为 156 万吨,占大米出口量的 38%;菲律宾为 41.9 万吨,占大米出口量的 9.9%;马来西亚为 37.1 万吨,占大米出口量的 9.6%;印度尼西亚为 34.2 万吨,占大米出口量的 7.5%;科特迪瓦为 22 万吨,占大米出口量的 5.7%。上述五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占到了越南大米出口总量的 64%。该年度,越南从国外进口大米约为 6 万吨,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梗米,以及来自泰国的香米。

近年来,中国成为越南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自 2012 年开始的五年,中国从越南进口农产品的年均增幅接近 36%,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其农产品总出口量的 34%。从世界大米出口排名来看,目前,越南大米的出口排在第二位。越南具备种植水稻的气候资源,并且国内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极具价格优势,在国际大米市场占有较高比重的市场份额。据国家相关粮食进出口统计机构数据显示,有将近七成左右的大米进口是从越南引入的,越南大米最重要的出口国家也是。由于中越两国在历史、气候、文化、资源上具有较大相似性,使得两国农产品生产结构以及贸易结构较为类似,在诸多领域存在重叠,使得中越两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中国与越南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是两国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并不一定就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越南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缺乏互补优势的农产品,往往都是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也会存在一定的贸易空间。人们经常会在这两点上出现认识误区,认为中国与越南之间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一定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现激烈的竞争,认为两国之间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不会存在互补性,对两国间的农产品竞争性过于夸大。事实上,中国与越南在农产品上存在产品结构、产品种类、贸易结构的相似性,致使两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客观局面,但是竞争性与互补性之间的程度则有待考量,两国仍可以在部分农产品上拓展各自的国际市场空间,无需过多顾虑双方之间的竞争。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两国之间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农产品贸易空间,相信可以实现两国农产品的互利共赢的局面。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量的比重逐年提升。中国也是传统农业大国,种植业在全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持续降低,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逐步丧失价格优势。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农产品进口量逐步高于出口量,但是大米的出口量仍较进口量多,说明中国大米在国际大米市场上仍然具备较强竞争力。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最新报告,中国在世界大米贸易市场上排名第 7,越南在第 5 位。可以看出,中国与越南两国在国际大米市场上均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那么两国之间是否存在竞争性?两国之间的大米贸易互补性如何?两国间除了竞争关系之外,是否存在大米贸易的空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进行深入研究。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由于目前越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与中国一样成功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因此,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大米贸易不仅牵涉到经济层面,在政治层面也具有特殊意义,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一直以来保持良好关系,

两国政府业多次申明希望在经济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分析中越大米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近年来逐步提高,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得到了显著增强,两国之间具有广阔的贸易合作空间。本文对促进中越大米贸易合作与发展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分析研究,对双边贸易的有利因素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推动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实现共赢互利。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米
2.1.1.1 大米的成分及价值

大米(rice),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 稻谷的胚与糊粉层中含有近 64%的大米营养和 90%以上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
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中国有上五万年的栽培历史的起源。关于水稻的种植方法和技巧被人类所掌握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本土百姓当时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7000 年来,大米一直是长江下游居民们的主要粮食。水稻的种植地域主要是在南方,在可以种植水稻的最北的地区是呼玛县(黑龙江省)。台湾、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东南亚和南亚、欧洲南部地区、美国东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美洲中部地区、大洋洲、部分非洲地区也都可以种植水稻。可以说全球除了南极洲,其他地区都有种植水稻。大米营养丰富,人类可以通过食用大米即可获得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和热量。除了大米可以利用营养价值以外,大米还有药用的价值,如:粳米能补脾、养胃、滋养。另外大米还可以用来作为原材料酿制白酒,还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

大米具有很多方面的价值,即可以用于口粮消费,又具有药用价值,同时还具备作为工业原料的原材料的价值。不仅如此,大米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和越南大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1.2 大米的分类
大米是稻谷收割脱粒的终极产品。收获的时候含有 20%的水分,经过自然干燥水分到达 14%以下,以便于更好的保存。稻谷是由果皮、胚芽层、麸皮层和胚乳构成,按照加工程度的不同,稻谷粒可以被加工成糙米、精白米。糙米,就是简单的将稻谷的外壳去掉,而保留稻谷的米糠层、胚芽层和胚乳,糙米加工通常采用碾压的方式。精米就是在糙米的基础上,继续将米糠层、胚芽层去掉,而只保留胚乳部分。
大米作为农产品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物质外观上分类,工程度分类,品种分类,味道和口感分类,产地上分类等。本研究所指的大米的分类为工程度分类和大米品种分类。
............................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立足于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生产技术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并因此而使各国的生产成本产生较大差异。各个国家需要以利益为基础,权衡利弊,遵循两利相害取其重的原则,其一直注重研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中对贸易和贸易收益的解释更加广泛,是对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发展。生产两种不同产品的两个国家相比具有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两种商品特点,各个国家在生产大宗商品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各个国家在商品生产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劣势,商品生产中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各个国家应该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各个国家都有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出口项目,同样也有比较劣势进口产品。推动产品消费量提高,参与的国家能够节约社会劳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框架,意义重大,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还有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劳动力是决定生产的唯一因素,并未提及资金、技术、土地等重要影响因素,并不能反映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区别。第二,运输成本,并没有考虑贸易壁垒。并且只是在理论上论述国贸优势,但是并没有提及产品以及产品交流,并不能确定明确的换股比重,以及国际价格。第三,产品并不能表示一个国家原来的比较优势。

2.2.2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概念,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概念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竞争优势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Hofer and Schendel (1978) 认为,竞争优势是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定位[24]。 Sadri and Lees (2001) 认为,竞争优势集合组织独特的功能、更好的性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容易能够模拟。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提供的更有价值。

竞争力是一种相对指标,是可以给购买者在相应的地点,以最佳的形式,及时的提供物品、服务的能力的指标。价格上,在能够获取所使用资源成本的前提下,要和潜在供货商一样好,甚至比其他的更好。因此,一家有竞争力的公司、一项有竞争力的工业、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要有能力满足客户的商品需求,商品要有合适的价格、优质的质量、好的外包装等等,也就是要建立地点、时间、形态效用。这种建立因此可以从消费者对于美元和英镑的恐慌这方面打败其他竞争者。 近几年来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力方面经常被研究。然而,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由国家经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构成。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竞争力时,它生产的产品价格比其他竞争者 (争夺国际市场的生活水平) 低。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生产力相对较强。而国际贸易理论的概念通常与比较优势有关,最初由李嘉图提出,并在竞争优势当中运用管理理论。
............................

3 中国与越南的大米生产及消费现状 ........................ 14
3.1 中越大米生产规模 .................................... 14
3.1.1 中国大米生产规模 ............................. 14
3.1.2 越南大米生产规模 .............................. 15
4 中越大米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 20
4.1 中国大米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 20
4.1.1 中国大米出口的总体介绍 ............................ 20
4.1.2 中国大米出口种类和价格 .......................... 21
5 中越大米贸易竞争性分析 ............................ 28
5.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28
5.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28
5.1.2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 ..................... 29

6 中越大米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6.1 贸易互补性指数 (TCI)

..........................

8 结论
加入 WTO 对中国的国家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米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因此,实证分析可以为中国及所有进口国和出口国给出重要的提示。目前,越南对华出口以大米为主,大米在谷物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大米贸易对中越两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根据大量从不同渠道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运用竞争力、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指标对中越大米出口竞争进行综合分析。
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中国与越南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着眼于近几十年,即使中越都十分注重发展,并且获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米是两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创汇大户。中越之间的大米贸易格局存在波动。由于国家规模大,国内大米消费量大,中国的大米进口大于越南。越南是世界第五大米出口国。近年来,越南已经向世界市场出口了约四十万吨的大米,而中国在世界大米市场上排第十一名。两国大米贸易额较小, 贸易波动幅度较大,两国大米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对比中越大米贸易发展,并计算中越大米贸易中两国的优势,发现中国在越南大米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较大。比如,从 2001 年-2011 年比较优势指数显示出 0.07 到 0.11的波动,这是因为中国新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化,现代化,造成耕地减少,所以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中国减少了国内大米出口量。
(3)在 2001 - 2011 年期间越南的 RCA 指数持续上升,表明有能力获得比较优势。但2011 年以后,越南大米失去了竞争能力,中国大米显示出有竞争能力,比越南大米获得比较优势。
(4)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来了解中国和越南大米出口的相对竞争优势。结果表明,2001 - 2005 年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低于越南,表明越南具有比较优势,但 2011 年以后越南与中国相比失去比较优势(2011 年-2015年)。
(5)结果还显示,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有优势,因为RTA 考虑进口和出口数据,而 RCA 只考虑出口数据。中越大米贸易的互补指数(TCI)结果表明,2001 年至 2009 年中越两国的出进口大米的互补性指数 TCI>0,表明越南大米出口到中国市场和中国大米出口越南市场有比较优势。但中国大米的互补性指数较小(小于 1),表明越南对中国大米进出口的互补性不强,越南在大米出口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 2010 年至 2015 年互补指数超过 1,中国与越南的大米贸易互补性增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