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国际贸易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9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主要从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规模、增速、结构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四个方面来分析其现状,结果发现,无论从绝对规模上还是相对规模上来看,我国的节能环保支出都是呈增长趋势,但与其他公共支出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从增长速度上看,虽上升较快但波动剧烈,增长不稳定;从支出结构来看,科目设置较合理但支出却存在“轻预防重事后治理”的现象;从地区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增长缓慢,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而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节能环保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跨界合作治理机制不完善。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并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据 2007 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污染的代价》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 2001-2005 年间中国的七大主要河流中有 54%的水资源对人类消费是不安全的。2003 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过早死亡和病态的经济负担高达 1573 亿元,相当于当年 GDP 的 1.16%;与水质污染有关缺水的整体成本为 147 亿元;每年酸雨对农作物损害造成 300 亿元经济损失,对材料的破坏损失约 70 亿元。这些只是保守的估计,实际造成的环境损失可能更高。

随着环污染的加剧,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3 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 2002 年至 2011 年间先后召开多次环境保护会议,并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 3月召开的两会中环境保护作为热点议题受到全国关注;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打好蓝天攻坚战,强化水土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和监督问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坚定决心。
虽然我国政府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承载能力,逐年增加的节能保支出仍然无法满足我国人民对提高环境质量的现实诉求。因此,本文以影响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因素为出发点,探寻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实现合理的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现状,找出我国地方政府在节能环保支出规模、结构以及地区差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问题的对策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理论研究,也为优化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缩小地区之间环保支出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国内外关于影响公共支出的因素进行梳理;最后,对关于政府介入环境保护必要性和影响财政环保支出的因素进行综述。
第三章是对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规模、结构、增长速度和地区差异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主要利用我国 2010-2015 年间 31 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中的主要因素对地方节能环保支出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另外,将我国 31 个省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一步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区际差异的影响。
第五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主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这些结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政府
对地方政府的定义不同,其包括的范围也有会所不同。《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指出,地方政府是指那些对一个较小地区的公共政治拥有管理权和决定权的政府,它是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最基层的政府。然而根据该定义,我国的地方政府范围过于狭窄。《美国百科全书》中,根据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对地方政府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它指出无论是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他们都是中央政府或成员政府的分支机构。这种定义较好的适应了拥有不同政府体制的国家。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在宪法第 95 条中规定,地方政府是指除中央政府外的三级政府的统称,即省级、县级和乡级政府。本文所研究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省级政府,即省、自治区、直辖市。
2.1.2 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从理论上来讲是指公共部门履行其职能的全部成本,但由于公共部门边界比较模糊,很难确切的统计“公共部门支出”。因此,人们在统计公共支出时,通常采用“政府支出”口径。所谓政府支出是指计入各级政府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支出总量。此外,在对公共支出进行研究时,还需对财政支出和政府支出进行区分。财政支出通常也称为一般预算支出,它是指被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政府支出,若一国的政府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则该国的财政支出等于政府支出,而在我国财政支出包含在政府支出中。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共支出的范围最大,政府支出的范围居中,财政支出的范围最小。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三者视为相等。
2.1.3 财政节能环保支出
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是指政府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上的资金,从而实现能源节约和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与环保相关的支出在较早时期已进入政府预决算,但并未以“类”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款”的形式散落在农业支出和林业支出等科目中。随着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全面改革,在 2007 年正式设立 211类“环境保护”科目,下设 10 款 46 项,在 2011 年将其更名为“节能环保支出”。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支出、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其他节能环保支出、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污染减排支出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能源管理事务支出。因此,本文的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是指“211 类”环保支出。
.............................

2.2 关于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在已有的对政府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治影响因素、经济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和政府某一类具体公共支出(如节能环保支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2.2.1 公共支出的政治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支出的政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政府竞争、转移支付三个方面。
2.2.1.1 财政分权方面的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关于财政分权对政府公共支出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财政分权能够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Tiebout(1956)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以居民可以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为前提,通过“用脚投票”理论,来说明地方政府会通过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来吸引具有纳税能力的居民,并以此避免本辖区内有纳税能力的居民流失。Oates(1972)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他在《财政联邦主义》一书中提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在地理上更加接近自己的选民,更加了解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因此,若提供相同的公共产品,地方政府将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王蓉,杨建芳(2008)在对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通过不同的财政分权度衡量指标发现不同的指标构建方法对教育支出影响方向有很大差异,其中收支分权度指标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具有正向作用。
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减少了公共产品的提供。Qian and Roland(1998)认为由于区域内资源有限,财政分权将使地方政府增加生产性的投资,以吸引资本,减少对公共产品的支出。郑磊(2008)通过我国1997-2005 年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并通过不同的方法构造财政分权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两者仍存在负相关关系。刘德吉(2013)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其他因素共同导致财政支出偏向经济建设领域,明显挤压了民生类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
2.2.1.2 地方政府竞争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认为地方政府竞争对公共产品供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Tiebout(1956)指出当一个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吸引具有纳税能力的居民时,其他地方政府也将通过该种方式进行竞争,因此他认为财政分权引致的政府竞争将提高地方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聂颖,郭艳娇,朱一鸣(2014)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教育的投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 Oates(1972)指出地方政府通过竞相降低税率的方式吸引资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支出的减少。Keen 和 Marchand(1997)提出的支出竞争理论,指出地方政府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本,将竞相增加生产性支出,而在财政支出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减少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规模。
............................
第 3 章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5

3.1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现状..........................15
3.1.1 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规模分析..........................15
3.1.2 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增长分析.....................17
第 4 章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31
4.1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政治影响因素.........................31
4.1.1 财政分权............................31
4.1.2 地方政府竞争.................................31
第 5 章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6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36
5.1.1 变量的选取................................36
5.1.2 数据来源...............................38

第 5 章 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1 变量的选取
对于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一地区的人均节能环保支出来表示,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投入水平和重视程度。该指标用每个省的节能环保总支出除以该地区的年末常住人口表示。对于解释变量,本文将从影响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中选取重要变量并进行指标的构建,从而利用这些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5.1.1.1 政治因素变量选取
1.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程度
该指标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与自主性的关系,即财政分权程度的高低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呈正相关。按照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常采用的财政分权指标的构造方法,通常包括收入分权度指标;支出分权度指标;净支出分权度指标;收支平均分权度指标四种。本文采用张晏、龚六堂(2005)对地方财政分权程度的度量方法,即“各省预算内本级人均财政支出与中央预算内本级人均财政支出之比”。之所以对该指标进行人均化,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影响。
2.地方政府竞争度

对于该指标大多数研究认为我国以 GDP 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官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与其他地方政府竞争时获得优势,却忽视了对经济绩效作用不明显的节能环保支出等公共服务支出。而外商直接投资又是地方政府竞争的重要手段(张军等,2007),因此,本文将参照郑磊(2008)的方法构建政府竞争指标,即用省级政府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当年全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之比来衡量政府竞争的程度。

3.中央对地方的净转移支付
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一般通过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进行弥补,而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潘孝珍,2013)。 在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因此,若地方政府过多的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则节能环保支出将会相应的增加。因此,本文参照肖海翔,刘乐帆(2013)的方法来构建转移支付指标,该指标用中央补助收入扣除上解中央支出后的净转移支付与省级预算内收入的比重衡量。

.............................

第 6 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从实证分析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财政分权在总体上促进了我国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这说明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在对地方的事权进行划分后,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权,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从对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来看,我国的财政分权却抑制了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这说明我国财政分权改革仍不彻底。
第二,在整体的回归结果上看,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的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但从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来看,地方政府之间对资本的过度竞争会导致节能环保等非生产性领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减少,且由于过度竞争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会使得地方之间的节能环保支出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回归结果来看,在整体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抑制了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而从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来看,却对节能环保支出具有促进作用,这说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仍不健全。

第四,从工业化率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回归结果来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节能环保支出水平,因此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将对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有较大影响,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五,从环境污染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回归结果来看,环境污染并没有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形成倒逼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有关。
第六,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与节能环保支出的回归结果来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财政收入对节能环保支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从人口密度和与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回归结果来看,其并没有对西部地区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形成促进作用,却对整体和东、中部地区均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人口的分布对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