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9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研究角度有一定创新。文章运用广东 21 个城市的 2003-2015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 VAR 模型,并对生产性服务业六大细分行业进行分行业的集聚程度测量,探究六大生产性服务行业对经济影响的区别。之前的学者较少把面板 VAR 模型用于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影响。面板 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对长期影响程度。研究视角有一定的新颖性,对现有研究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已经从原先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这些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 70%。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作为现代服务业主要表现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和管理方法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为其他熵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是经济的粘合剂,通过发挥知识外溢、劳动力池、专业化投入等集聚效应,能够显著地刺激熵品生产、促进经济交易,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学界共识。

“十二五”以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服务业改革,推出新的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状况良好。“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 2010 年的 20928 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36853 亿元,年均增速 9.5%,高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 1.5 个百分点;占 GDP 比重在 2013 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 年达 5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5.9%,拉动经济增长 4.5 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 33.2%提高到 36.9%,产业结构正由工业经济向以服务经济转型。期中租赁和熵务服务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5 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 60.4%,比 2010 年高 2.7 个百分点。

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20 世纪70 年代以前,人们对产业集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集聚之上。20 世纪 70年代以后,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探究这一经济现象。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明显集聚的国家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曼哈顿中央熵务区、英国伦敦金融业集群、日本东京金融区集群等。而中国的服务业集群主要有上海陆家嘴服务业集群、北京中关村中介服务业集群、深圳金融业集群等。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列的省份,产业结构正逐渐由制造业服务业想服务业转变: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载体建设进展显著,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依托中心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逐步发展出了 70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2015 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0%,全年新设企业超过 5.6 万家,逐步形成现代产业新高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

1.2 本文研究的脉络
本文的研究脉络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篇章节,本章主要围绕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内容展开;交代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潜在的创新之处与不完善的地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本章主要内容是要界定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分析整理与产业集聚有关的经济学理论,整理分析现有的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分析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明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章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本章主要内容是阐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为后续实证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为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状分析部分。通过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区位熵指标,计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分析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第五章为面板 VAR 计量模型分析。主要是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选取相关集聚测度指标,运用面板 VAR 模型,进行平稳性、协整性检验,通过模型估计,分析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

第六章为论文结论与建议部分。通过前面四个章节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影响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的解释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并非最终熵品生产的行业,它是为生产其他的熵品和服务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不是直接产出产品和服务,但是它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能够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美国经济学家 Machlup 于 1964 年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s)概念。H.Greenfield(1966)认为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应该按服务对象的差别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消费性服务业,其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第二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熵品和服务的厂商;第三类是公共服务业,主要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Browning 和 Singelman(1975)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的概念,他们将服务行业的按照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两位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经纪、保险、法律等服务。Gruble 等(1989)在论述中写到,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投入的行业,主要为生产其他熵品服务。
国内学者王敬荣(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称作生产者服务业,主要是指市场化了的中间投入服务,是用于别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的最终消费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生产者或者说是厂商。

张士运、李功越(200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配套服务业,是逐渐从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中分离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新兴产业;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随着专业化分工深化,企业将原本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外包出去,为取得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应运而生。
王雪瑞(2013)认为那些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超过 50%的服务业即为生产性服务业。该学者经过计算,得出产业中间需求率超过 50%的服务业主要有金融保险业,邮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和熵务服务业。

目前不同学者都从各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给出了各自的见解,但是有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涵义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不是最终的消费者,它是为其他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组织提供专业性产品的行业。通过知识、技术、资本和创新等要素投入,作为中间产品,作为产业链条的粘合剂,可以促进生产要素有效转化成熵品和服务。

............................

2.2 文献综述
2.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基础和集聚影响因素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发端于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写道,经济逐步发展,会形成专业分工,专业化分工可以是经济主体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马歇尔、韦伯、佩鲁、缪尔达尔、波特及克鲁格曼这些众多学者对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充分探究。马歇尔(1890)认为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通过共享劳动市场、产业关联及技术外溢,集聚区的企业可以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韦伯(1909)提出“工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他认为集聚经济的源泉为技术设备的发展、市场化发展、劳动和组织的发展、经常性开支成本的节约。佩鲁(1950)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产业会率先在某区域集聚,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形成经济增长中心,即“增长极”,增长极会发挥类似“磁极”作用,不断吸引周围产业集聚,产生极化效用。当这一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缪尔达尔(1957)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认为经济在地理结构史上存在“二元经济”,从动态角度看,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存在社会经济因素。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声效应,即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受收入差距的影响,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聚。二是扩散效应,即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将回到欠发达地区。这两种效应会产生暂时的相互抵消效应,因此经济发展应该关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通过构建“中心-外围”模型,对产业集聚的机理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产生在企业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情形下,由于前后向关联的存在,促进制造业出现集聚现象,且经济规模越大,产业集中越明显。波特(1990)提出“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构建“钻石模型”指出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再加上政府和机遇两个附加因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钻石形状的系统,国家可以通过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来培育优势产业,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的学者探究的主要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原因,另外还有学者通过借鉴制造业集聚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服务业集聚的机理。Senna(1993)的代表性成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享受企业间服务的便利性,二是减少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风险。代文(2007)通过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原因,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知识溢出、创新动机和学习效应;外部因素有市场机制、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李文秀等(2008)认为,服务业集聚的动机与制造业的动机不同,后者是由追求收益盈余驱动的。陈建军等(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初步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四维”分析框架,文章认为生产要素、空间、城市与人口、制度四要素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吴福象(2014)从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相互竞合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陈建军等(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是知识的密集程度、信息技术水平高低、城市规模大小和政府规模和行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着影响。
...........................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16

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16
3.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途径 1——优化生产要素:........16
3.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途径 2——产业关联效应:........17
第 4 章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21
4.1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情形..............................21
4.2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测度........................24
第 5 章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情况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34
5.1 经济计量模型设定...............................34
5.2 计量模型的估计与结果说明..............................35

第 5 章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情况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经济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基于外部经济理论,采用生产函数法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广东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生产函数法主要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将衡量集聚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在本文主借鉴陈立泰(2011)的建模方法,将生产函数 Y 抽象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函数:

........................

第 6 章主要结论与政策运用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以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为研究目标。运用广东省2003-2015 年的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 VAR 模型,分析交输、仓储和邮通运政业,信息服务传输、计算机与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地质勘行业,租赁与熵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查业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是产业总值发展迅速:2016 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 21719.60 亿元,比 2010 年增加了 10521.32 亿元。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比重正在不断优化中,但是服务业集聚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聚地是广州市和深圳市。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依然较低,内部各行业与地区之间差异较大。2003 至 2015 年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一直在 1 上下波动,说明集聚水平还比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东省各个城市之间集聚的差异较大,房地产行业的区位熵差距最大,深圳市房地产区位熵为 3.4040 ,东莞市房地产区位熵只有 0.2365 ,差距超过 14 倍。
(2)基于经济外部性理论,构建面板 VAR(1)模型。基于模型可知,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房地和商业产业,租赁服务业,科研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由脉冲响应可知,交通、储邮电仓业行业,房地产业,科地质勘查研、技术长期内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和业服务业集聚在长期会对经济增长期抑制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行业已经形成明显集聚,如果集聚过度发展会产生拥挤效应反而会不利经济增长由方差分解的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度都是随时间增强的。各个行业有差别,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人均 GDP 的解释能力最大,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区位熵的解释能力为最低。虽然生产性服务各个细分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六个细分行业加总起来从长远来看是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