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1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发现:一是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来看,我国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内向性较强,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二是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结果来看,出口占比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水平较低,且都出现了负增长;三是从影响因素来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占比对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均有显著影响,四是从区分进口来源国来看,从欧洲的进口对提升我国出口复杂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在出口数量上我国已经超越美、日等发达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中国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国防设施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其全球价值链地位不但影响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还间接影响了一国整体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实行再工业化的举措下,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更大。国内外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来自下游行业技术升级的挑战,都使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变得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2007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 年我国继续保持装备制造业大国地位,且产出达到 4 万亿美元。2013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与出口分别为 8200 亿美元和 11300 亿美元,占当年总进口与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 42%和 51%。2014 年以来,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在对外经贸合作当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第一年,国家不断把装备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同时借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从国际环境来看: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増速逐渐下降,造成国外进口需求较少。此外,受经济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不断出台资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装备企业出口遭遇技术性、绿色环保标准以及关税等贸易壁垒。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内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措施,采用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来吸引本国资金回流,来重塑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第三。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吸引了国内外资本的流入和加工制造业的转移,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对象。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
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价值链分工模式在全球资源和要素中发挥的协调和控制作用,当时最为著名的是 Porter(1985)提出的价值链概念。Porter 在企业行为与竞争优势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活动分为生产、运输等基础性活动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价值链,价值链对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时期的 Kogut(1985)在 Porter 的基础上对价值链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同时提出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各个国家资源配置在价值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样决定了其应该在国际分工中的哪个环节保持竞争优势。与 Porter 相比,Kogut 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相结合,将价值链延伸到了国家参与的国际分工中,对后期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大量的地方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成为主流,以 Porter为代表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态演化,20 世纪 90年代中期,Gereffi 与 Korzeniewwicz 在其书中《商品链与全球资本主义》中正式提出了全球商品链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一个国际的产业应重点向技术性和服务性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高技术工人以及高薪资待遇,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附加值。
与价值链高度相关的还有产业链和供应链两个概念,产业链与价值链一样,主要来源于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Hirschman(1958)较早地对产业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充分分析了产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分析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与合作。供应链这一概念更多的体现在企业由最初的纵向模式转向横向模式的过程中,Stevens(1989)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由参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所有人员组成的系统。与价值链相比,供应链更强调的是产品由最初生产到最终使用者的物流全过程,因而,供应链概念与物流概念相结合的比较多。
...................

第 2 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2.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2.1.1 装备制造业整体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为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①。盛斌(2002)年最早提出装备制造业的划分方法,即“七分法”②。本文参考林桂军(2015)以“六分法”为基础的划分方法,去掉“金属制品业”,以求更加准确的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2001 年加入 WTO 以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本优势实现了迅猛发展,由图 2-1 可知,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由 2001 年的的 2.72 万亿增加到 2015 年的 34.32 万亿,相比 2001 年增长了近 13 倍,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入世之前,我国采取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出口导向政策,对关键性产业给予资金支持以及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入世之后,虽然使得对装备制造业的保护程度减小了,但国家不断出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政策,2002 年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首次划定了装备制造业的范围,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2004 年增速达到 36.81%。但同时应该看到,2004 年之后装备制造业增速在波动中不断下滑,2006 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支持,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使得装备制造业在 2005 年至 2007 年期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金融危机之后,装备制造业增速急剧下滑至 11.34%,但 2008 年政府进一步出台的《“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规划》以及 2009 年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增加了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支持力度,刺激了社会需求的增加,使得装备制造业在 2010 年增速迅速增长至 28.53%。随后装备制造业增速不断下滑,虽然在 2013 年有小幅上升,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的压力,装备制造业增速不断下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创新的能力仍然较低,关键零部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进口。

.......................

2.2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
2.2.1 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2001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规模为 0.86 万亿,2016 年达到 7.22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2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对外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但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图 1 所示),2001-2003 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规模都保持着不断增长的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到 30%以上,这主要与中国加入 WTO 以后所带来的关税削减有关,但这段期间进出口规模变现为逆差,这与中国当时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有关。进入 2004 年以后,装备制造业逐渐扭转逆差的状态,2008 年出口贸易规模达到 5.06 万亿,顺差额为 1.45 万亿,这一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速不断下滑,但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与我国当时的实行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相关,政府对一些特定的行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如 2006 年实施的《国家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对电子信息产业、船舶工业以及汽车产业的资金支持等,以提升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规模出现负增长,随后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进口额迅速增长,2016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12.2 万亿,相当于 2009 年的 1.6 倍,但也应注意到进出口增速自 2010 年以后不断下滑,

这可能与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有关。


.....................................
第 3 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分析....................................2

3.1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度量方法.............................2
3.1.1 理论模型.............................2
3.1.2 数据来源与说明................................6
第 4 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10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机理分析............................10
4.2 实证分析..............................15
第 5 章结论与讨论......................23
5.1 主要结论.......................23
5.2 政策建议.................23

第 4 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对出口复杂度的理论分析是研究出口复杂度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

Hausmanet al.(2007)提出的“成本发现”模型,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出口复杂度的变迁机制,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祝树金(2010)、邱斌(2012)、刘维林(2014)等学者均采用该模型来研究中国行业层面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本节主要介绍“成本发现”理论,通过该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模型框架,探讨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因素的机理,为第二节的实证检验做铺垫。
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比较优势理论是产品分工产生的基本依据,各国根据其拥有的富裕要素,选择生产某种产品或者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从而获得价值增值。由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长期以来从事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在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掌握主动,而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从事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在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处于依附地位。因此,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对一国在全球分工中的生产环节具有重大影响,进而改变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要素禀赋通常包括劳动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源,其中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投入。由于劳动力要素相较于资本要素增长较为缓慢,资本要素则可以通过一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引进外资等方式得到迅速增长,从而不断提高该国的资本劳动比,不断深化要素禀赋结构,使得该国更有能力生产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提升该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祝树金(2010)、李小平等(2014)、刘维林(2014)的研究同样表明资本劳动比的深化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第 5 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现状,其次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等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5 年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额以及利润额分别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和利润总额的 28.54%和 34.01%,其中,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整个装备制造业行业中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但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来看,我国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内向性较强,装备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

第二,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结果来看,2001-2015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部分行业虽然出现了较大波动,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但 2012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呈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出口复杂度长期以来处于较高水平。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水平较低,且都出现了负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变动较小,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

第三,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均资本、人力资本投入、研发资金、FDI、国有企业占比对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均有显著影响,进口的影响虽然不显著,但是从区分进口来源国来看,从欧洲的进口对提升我国出口复杂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