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和越南地理位置相近,近年来,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虽然曾出现过关系紧张时段,但 1991 年后,两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加深。根据越南国家统计局显示,自 2003 年起,中国一跃成为越南与世界贸易往来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并在 2004 年,贸易额逐渐上升为第一位,并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正处于重要转型的经济时期,所以中国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及果蔬等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近来来,两国的贸易往来频繁,越南主要出口到中国的是海鲜产品、蔬菜果蔬产品等,中国出口到越南的也同样以水果蔬菜产品为主。而越南由于果蔬产品的贸易所得可以作为引进外资及技术的突破口,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与中国的果蔬贸易受到越南政府的高度重视。
越南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5%,其中种植用的土地面积更是占据全国土地的 60%之多。越南盛产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种植设计的种类有 30 种之多,主要有:香蕉、龙眼和芒果等。因此,果蔬贸易在越南对外贸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对果蔬的需求也较庞大,因此果蔬贸易是中越两国间的重要的贸易往来的产品。
中国与越南间的果蔬贸易数量庞大,自 2008 年起逐渐突破 15 亿美元。据越南海关总局统计,2017 年,中越果蔬贸易额已经超过了 20 亿美元。在两国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两国在进出口的贸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这是由于越南的高薪技术产品皆进口自中国,因此,逆差额大,而发展两国间的果蔬贸易有助于越南的经济发展及减少逆差额。同时中国与越南的果蔬贸易,得益于与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作用。而中越两国的经济市场类型相似,因此对两国间的果蔬贸易研究可以加深两国间政策的相互借鉴。而两国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两国间政治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的全面合作。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转变已经深入各国,通过不断的发展与贸易往来,使各国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此大背景下,调整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有助于提高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近年来经济方面也发展迅速,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消费水平。因此中国的果蔬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因此中国已成为蕴含巨大商机的市场。而随着中越两国政治友好关系的发展,在互惠互利前提下,中越两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加深,其中以果蔬产品的发展为例,不仅可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发展,更能有效的满足双方人民的需求。因此,研究中越双边果蔬产品的贸易发展趋势及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判断产业内的贸易发展是否存在问题,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促进两国间的果蔬贸易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对待来华留学的政策越来越好,奖学金越来越多,很多越南学生都向往着来中国留学,笔者很幸运能来到中国深造。生活中,和一些越南同学交流中,我们都发现,市面上很多进口水果,大多是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像菠萝芒果榴莲很多热带水果,越南都很丰盛,但是在中国的市场很少见到,所以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查了很多资料和数据,可以看出中越果蔬贸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作为一名来中国学习的越南留学生,希望通过对中越果蔬贸易的研究,完善自己的理论学习知识,同时希望通过对中越果蔬贸易的研究,找到其问题所在,同时也对中越果蔬贸易的合作起到促进与指导的作用。所以本文对于中越果蔬贸易的研究从微观上有利于笔者本人的学术学习与实践,从宏观上有利于对中越果蔬贸易提供政策建议,有利于两国实现共赢。
1.2.2 研究的意义
越南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果蔬产品的出口贸易占国家总出口贸易的比例约为 22%,是一个以农产品为主的出口大国。而由于地处亚热带,越南一直以来的果蔬出口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在出口期间,越南同样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质量问题,由于农业人员的操作问题导致有些水果的质量较差,造成了出口水果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其次是成本问题,由于化肥等营养剂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出口水果的成本增长。再者是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由于人口基数不大,导致在收获季节时劳动力供应不足;最后是竞争问题激烈,因为越南主要向中国出口热带水果,例如:芒果、香蕉等水果,但由于中国同样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有贸易往来,因此越南面临的竞争同样很多。因此,针对 2000 年至 2016 年间的两国果蔬贸易数据,本文拟使用 G-L 指数对中越果蔬贸易产业内的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结果进行了中越之间果蔬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期通过提高中越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与两国间的果蔬贸易状况。由此,本文的研究目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中越果蔬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提出有利于中越扩大果蔬产品相互贸易,减少双方的贸易争端,进而促进中越果蔬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分类和测度方法
2.1.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文献整理得知,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综合类型定义,1966 年,Balassa 针对欧洲的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定义,他将其定义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的贸易”;Grimwade(1989)改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定为“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进出口”。
第二种是将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作为主干基础的定义,1988 年,Wickham 和 Thompon将产业内贸易定义设为一种双向的贸易活动,他定义为:“在产品出口时,投入要素与消费产品存在紧密关系的产品”。
第三种定义以 SITC 或 HS 为主干进行定义,定义为:同时存在于同类的即用于出口又是进口类型的产业内的产品。因此,这个以同类产品为关键词的定义,同时还完成了 SITC 分类和 HS 分类标准的设定。
而由于第三种定义较为详细与准确,且近年来学者们对第三种定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以第三种定义为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对中国与越南果蔬贸易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
2.1.2.1 Grubel 一 Lloyd 指数
现今,最常用的受到国际承认的,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数是 Grubel-Lloyd 指数(简称 GL 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 20 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仍处于繁盛的状态,学者们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机制促使学者们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不断的加深。世界上最早提出产业内贸易的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二人于 1975 年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定义,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定义及研究的经济学家。并且二人一同撰写了《同产业贸易》,书中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区分,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两种类型。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的定义为,拥有可以完全被互相代替的同类产品,以及产地及生产时间不同的同类产品。其中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出,之所以出现同质类产品,归因于不同渠道的运输、包装、销售引起的。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得别称为异质产品,专指具有明显差别特征的产品。具体的差别特征包括:不同的规格、型号、包装、材料以及商标、广告等特征的差别。并且对差异产品进行细分后,分别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其中将在产品质量上有明显不同的产品称为垂直差异产品,而对存在不同特色且性质也不同的据有相同质量的商品命名为水平差异产品。而现实生活中,产品的差异一般会表现在两种特性皆具备的特征,即同时为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2.2.1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模型
相互倾销模型(reciprocal dumping model)是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不同于二人提出的以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基础的理论。1983 年,布兰德和克鲁格曼(J. Brander and P. Krugman, 1983)指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厂商间的竞争贸易引起的。二人建立的相互倾销模型中,假设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两个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的模型,指出两个国家间的企业进行垄断竞争,会导致边际成本的增加。
2.2.2 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新霍特林模型
新霍特林模型是由霍特林(H. Hotelling)、底阿斯皮里芒特(C. d’Aspremont)以及兰卡斯特(K. J. Lancaster)三人提出的观点结合后形成的,其中霍特林提出的观点是:双头垄断的观点,他指出,出现此现象会导致产品的差异被极小化。例如:在同样质量的一批报纸中,每份报纸的观点均以中间读者群为基础写作与排版。但如出现一份关注不同读者群体的报纸后,那么为了吸引广大的读者,另一份报纸也将会对读者群体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用以获得更多的更多的关注和利润。
...........................
3 中越果蔬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03.1 中越果蔬贸易发展规模........................... 10
3.1.1 中国果蔬出口规模.....................10
3.1.2 越南果蔬出口规模............................12
4 中越果蔬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 20
4.1 指标选取...........................20.......... 21
5 中越果蔬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28
5.1 基本假定与变量选择........................28
5.1.1 市场规模............................. 28
5.1.2 地理距离............................. 28
5 中越果蔬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本假定与变量选择
5.1.1贸易伙伴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
在投资方面,存在不同方向的投资,而采取的投资手段的差异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要想增强产业内贸易细分种类之一的水平型产业内发展,需要增加以生产导向型为基础的直接投资;而要想增强产业内贸易细分种类之一的垂直型产业内发展,则需要发展以贸易促进型为主的直接投资。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价格逐渐升高,使得中国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不断增加,这样则增加了成本,而越南拥有的低廉的劳动力则恰好填补了中国在此方面的空缺,因此中国企业到越南建厂,加大投资、招收工人等措施,会使越南的果蔬产品种植、加工等直接投资模式盛行。同时中国在越南建厂会给越南带去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越南出口果蔬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两国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因此,本文对中国对越南果蔬贸易直接投资水平,用 FDI 表示。下文将运用此参数进行果蔬贸易研究。
1980 年,Gray 和 Martin 指出若某一个国家的贸易壁垒较低,则该国的贸易部门则往往拥有较高的贸易水平。而在中越的果蔬贸易合作中则存在着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例如:两国边境海关的手续办理程序繁琐,政策总是在变而缺乏稳定性因素、同时还存在权力寻租和贸易贿赂等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是由于边境管理的乱、执法力度及管理政策欠缺,致使不法分子投机取巧是得品质较差的水果蔬菜流入双方的市场,为人民的食物安全及身体健康方面造成危害。而进出口政策的不断变动也使出口单位对信息的把握程度降低,不利于信息的搜集以及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影响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
7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阐述了中越果蔬产品贸易的现状,阐述了中越果蔬贸易发展规模(包括:中国贸易出口情况:中国果蔬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日本,东盟。中国的果蔬交易量一直位于世界果蔬贸易总量的第二位,其中闻名中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水果有:柚子、葡萄及苹果等。越南贸易出口情况:越南果蔬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占越南果蔬总出口贸易额的 1/3。越南主要出口果蔬种类是热带水果及蔬菜,例如:芒果、香蕉、火龙果。并且在双边贸易额方面。两国的贸易额从 2000-2016 年中不断增长。至 2016 年到贸易额已达到 33.39 亿美元。而2010-2016 年整体的趋势为,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贸易额大于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贸易额,顺差的年份要多于逆差的年份。而两国间顺差额的不规律波动也表明进出口贸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2)本文对中越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及分析,包括中越两国水果蔬菜产业内贸易的 GL指数及中越两国水果蔬菜产业内贸易结构的 GHM 测度指数。文中利用两种指标衡量中越两国水果蔬菜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详细的分析了中越两国 2000-2016 年间的水果蔬菜产业内贸易情况。结论为:中越大部分果蔬种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将近 70%的果蔬的 GL 指数小于 0.5(当 GL 指数大于 0.5 时,表示该产品在中越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较为稳定,该产品在贸易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当 GL 指数小于 0.5 时,表示中越两国在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的水平。),表明中越两国无论是水果贸易还是蔬菜贸易中,产业内水平均呈现出较低状态。其中 HS0807 以及 HS0811 的 GL 指数较高。2000-2016 年 GHM 指数大部分大于1.25,或小于 0.75,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结果表明两国果蔬产业内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型。
(3)文中主要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研究中国与越南果蔬产品产业内的影响因素,并应用stata12.0 从贸易地理(LTD)的系数、贸易开放度(OPEN)、在市场规模(AGDP)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贸易地理(LTD)系数为负相关、贸易开放度(OPEN)为正相关,人均收入 GDP 为正相关,且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