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本文研究企业加成率,特别地从进口中间品质量视角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加成率进行深刻剖析。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从此开启新的纪元,对外开放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贸易转轨的快车道。此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模式延续十余年,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这种早期通过扩大出口参与国企贸易的贸易形式,为以后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留下了难以撼动的不良根基。具体表现为,为了出口而从事进口,换言之,在该一阶段,进口一直扮演“配角”。虽然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长期追求数量,低价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原则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并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因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才能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加成率。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和贸易危机席卷全球,仅 08 年前九个月我国的出口同比增速下降了 4.8%,最直接的表现为出口订单数量的急剧减少,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工业增长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制造业企业的萧条甚至倒闭,中国出口环境严重恶化。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自此,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逐渐把目光转移到进口问题的研究上。2012 年 4 月国家商务部正式颁发《关于扩大进口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重视进口在贸易平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产品审核标准和扶持企业创新为目标。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再压缩整体三分之一的通关时间,培育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扩大进口,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加大力度提高市场开放度,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因此,从战略性角度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国内研究学者主要关注出口产品质量与加成率的研究,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很少有学者从进口中间品质量的视角去研究企业的加成率。为进一步探讨本文研究课题,着重分析了以下与本文存在交叉的三类文献:其一,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因素及测算方法的相关文献;其二,进口中间品与异质性企业的相关文献;其三,产品质量与企业加成率的相关文献。
1.2.1 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因素及测算方法
(1) 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因素
自各国家实施一系列贸易变革措施之后,关于企业加成率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学者把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后,关于成本加成率的研究大致开始分为两支:一支假设成本加成率是外生不变,另一支赞同成本加成率内生可变。关于成本加成率外生不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变替代弹性(GES)模型或者垄断竞争模型,具体的比如 Krugman(1980) [13]的垄断竞争模型、完全竞争下的大卫·李嘉图模型以及拓展的 Melitz (2003) [14]企业异质性模型等,都以成本加成率外生不变为假设前提。但是,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其福利效应无法得以体现,企业加成率同时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舍去了成本加成率外生不变这一假设,借助市场结构和需求函数对企业加成率进一步探究(Melitz & Ottaviano,2008; Edmond et al.,2012)[11,15]。这样,通过改变成本加成率外生不变这一前提,其他变量与企业加成率的研究才得以从各个角度开展。
市场竞争是影响企业加成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自 1900 年开始,英国制造业企业加成率降低25.6%,经 G?rg and Warzynski(2006) [16] 研究考察发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992年单一市场计划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市场竞争加剧。基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3000 多家企业的研究数据,
Konings et al. (2005) [17]发现行业集中度较低时,进口渗透引起的竞争加剧会降低企业加成率,当行业集中度较高时则相反。
..........................
2 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企业加成率的理论模型
2.1 基础模型
2.1.1 消费者行为
参考 Antoniades (2015) [1]的模型,建立如下的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以从理论层面探讨进口中间品质量和企业加成率的关系。
.........................
2.2 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加成率的渠道
2.2.1 补偿渠道
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产生影响的渠道之一是补偿渠道,该渠道又主要包括增加产品种类和成本节约,如下图 2.1 所示:
进口高质量中间品可以增加产品的种类。由于技术上的差异和生产分工不同,国内企业通常会进口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中间品,比如零部件和半成品等。各个国家在资源要素禀赋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每个国家也有相对应的要素缺陷,比如发达国家通常会从中东等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进口石油类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通过进口贸易各国家能够生产的最终品种类也相对增加,从而获得相应的比较优势。通过研究 1992-2003 年匈牙利制造业企业的数据,Halpern et al.(2015) [57]发现企业联合使用国内和国外进口中间品时,会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此外,在分析影响印度微观企业中促进最终品生产的因素时,Goldberg(2010) [58]发现,相比较于中间品价格而言,进口中间品的种类更具有重要性。随着产品种类的质量的提高,该企业在当前市场中与既有产品相比,差异化程度更大,从而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垄断能力和降低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弹性,进而将产品价格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以提高企业加成率。
...........................
3 数据及变量的相关统计 ................................ 16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63.1.1 工业企业数据库处理 ..................... 16
3.1.2 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口数据匹配 .................. 16
4 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企业加成率的实证分析 ............................. 25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 25
4.2 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企业加成率的回归结果分析 .................... 26
5 结论与展望 ............................. 35
5.1 结论与启示 ............................. 35
5.2 不足与展望 ....................... 36
4 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企业加成率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本文以中国中间品进口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并进行实证研究。
(1) 企业生产率(TFP_ACF)。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加成率。相比于 OP 和 LP 方法在第一步估计的时候易产生共线性问题,所以本文采用 Ackerberg,
Caves and Frazer(2006)[70]方法计算企业生产率,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产生。
(2) 企业规模( scale )。本文采用的指标是企业员工人数的对数。在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拥有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协助企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企业效率。此外,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后,会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成熟的管理体系以及稳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中拥有更强的成本加成定价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
(3) 企业年龄( age )。用企业数据所属年份减去开业年份表示。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会经历初创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新的企业进入市场需要更大的固定成本,时间久的企业拥有一定数额的固定资产和创新能力,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成熟的企业有较为稳定的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商品的销量一般有一定的保障。
.............................
5.1 结论与启示
自新中国加入 WTO 后,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即关税的降低,进口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首先,贸易自由化能够带来竞争机制,其一,通过竞争可提高商品质量,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其二,有利于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各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得以实现专业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在世界范围更好地实现规模收益,从而加速发展,提高竞争力。最后,贸易自由化增强了各国政策法规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和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主要体现在电子通关、无纸化检验、纸质单证流转时间的压缩以及一线使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通关的时候,我国进口商品种有 70%以上为中间品。所以贸易便自由化以及通关便利化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进口中间品质量的提升(余淼杰和李乐融,2016;施炳展和张雅睿,2016)[5-6]。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高低可以由企业的贸易方式刻画(黄先海,2016)[38]。由于我国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为落后,在全球贸易中,大多是通过进口半成品和零部件等中间品进行加工贸易,在该过程中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定价能力。
为此,本文基于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2000~2006年的匹配数据,在测算了企业层面进口中间品质量和 DLW 方法加成率的基础上,考察了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通过影响机制的分析,本文发现补偿渠道和技术转移渠道是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影响的可能渠道。此外,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总体层面上,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加成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加入了海关进口关税工具变量和运用四种方法总体回归后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根据不同划分角度的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除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是负向影响外,进口中间品质量对其他类型企业均有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从企业所有制类型和贸易方式的分样本回归来看,高质量进口中间品对一般贸易和外资企业的成本加成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对加工贸易和民营企业相对较弱;依据行业要素密集度和地区分析,高质量进口中间品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成本加成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而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较不发达的非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中间品进口企业的平均加成率低于非进口中间品企业,在区分企业所有制类型和要素密集度后依然成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