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一个国家要想要实现兴旺发达就离不开对外开放。当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姿态的拥抱世界,不仅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更是要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指明道路。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一方面,中国在长期经济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实行的“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紧跟“一带一路”步伐,大力推动中国富余资本、产能走出国门,进入世界的大舞台。
(1) 国际方面
1)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实施
“丝绸之路”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承担东西方交流任务的重要桥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 2013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盟访问期间,提出了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尤其是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中强调:“这是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 4 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过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以及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中国肩负大国责任,做好“世界好,中国好,中国好,世界更好”。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促进彼此之间经济的稳定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对外直接投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在经贸方面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在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出了许多有利尝试,双边贸易发展再创新高,大量中国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设立工厂、建立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201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对东盟十国、印度、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均有较大增长。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和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已有的数据,先叙述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贸易情况,并总结中国对其主要投资动机。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本文将分析不同动机的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与路径,从而构建影响中国和主要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计量模型,并将中国对主要沿线国家近二十年的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数据带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提出推动中国企业对主要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为了顺利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将采用以下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第一,定性描述与统计方法。为了分析中国企业对主要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本文从多个数据库收集整理数据、构造图表,反映 2003-2016 年中国企业对主要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二,理论推导和逻辑推演。对外直接投资对两国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受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前,本文尝试对这一影响机制通过理论推导和逻辑推演。
第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利用 2003-2016 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数据,参考引力模型的建立适合本文的实证模型,借助Stata 计量经济软件,运用混合面板 OLS 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中国企业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时至今日,学界对于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仍未能达成统一认识,但是深入理解二者关系将有助理解国际化对母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进一步,确定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替代或者互补关系,将对一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当二者存在替代关系时,母国企业与政府就需要考虑其国际化战略与整体目标是否能够协调,过犹不及都可能导致本国的一方面发生萎缩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当二者存在互补关系时,固然有助于母国全球布局,但是更可能遭受到东道国的报复,比如惩罚性关税,或者贸易壁垒。但是,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需要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母国企业和政府陷入两难境地。
本章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然后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样本展开的研究进行梳理。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影响
1960-1980 年间,发达国家积极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尤其是美国,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对外投资来源地位。但是就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学界仍有较大分歧,即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或是替代关系?而不同关系在实践中也由不同的体现,即“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Kojima[1],1978)。
其中,“美国模式”以寻求市场为主要动机,而“日本模式”以寻求效率为动机,这直接反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贸易效应。母国企业可以选择“日本模式”也可以选择“美国模式”,甚至可以同时选择二者作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正因为母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选择的复杂性,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难以用一种理论预测,对贸易效应的测算往往也需要通过实证研究确定。
2.2 文献评述
先前文献研究了许多理论模型,尝试去解答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效应,然而,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动机往往对母国贸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美国、日本、中国模式为代表,其中,“美国模式”以寻求市场为主要动机,“日本模式”以寻求效率为主要动机,而“中国模式”主要为了寻求战略资产。
与此同时,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使用东盟、新兴经济体以及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张春萍[36],2012;柴庆春和胡添雨[42],2012;张纪凤和黄萍[38],2013;陈俊聪和黄繁华[40],2014),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较少,其中刘再起[46]等(2017)使用 2003-2015 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与贸易的面板数据,通过贸易引力模型检验得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欧贸易的增长,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宋勇超[47](2017)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显著的互补关系,即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贸易。刘薇和李冉[48](2018)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均具有较强的出口创造效应,资源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更能促进出口。而从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展开的研究就更少了,而且这些研究多从政策层面或者投资安全角度开展。比如陈万灵[49](2015)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进口需求不断地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大幅度上升,而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下降。李晓莉[50](2017)研究发现,中国对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风险较高大。
下一章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动机对母国贸易效应的作用。...........................
第 3 章 不同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11
3.1 不同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贸易规模的影响 ·················· 11
3.1.1 寻求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 ·················· 11
3.1.2 寻求市场型对外直接投资······················ 11
第 4 章 中国对海丝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与贸易现状 ······················· 16
4.1 海丝样本国家选择 ······························ 16
4.2 中国对海丝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概况 ···················· 17
第 5 章 中国对海丝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24
5.1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 25
5.1.1 实证模型 ··························· 25
5.1.2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 26
第 5 章 中国对海丝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5.1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5.1.1 实证模型
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流量的估计中。该模型指出两国之间的贸易价值(或贸易数量)受两国经济规模和多边阻力因素影响。Anderson 和 Wincoop[52](2003)指出多变阻力因素包括贸易政策、地理距离、公共边界以及共同语言。一般来说,两国之间贸易量随着两国经济规模增大而增加,随着两国间贸易阻力增大而减小。本文通过引入对外直接投资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改进,从而构建包含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引力模型。基本引力模型由式 4.1 给出:
........................
第 6 章 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若干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逐年上升,在 2008年、2014 年均出现了较大增长,而在 2016 年出现了较大滑落。从投资区域来看,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主要涉及东盟十国,投资流量变动趋势同整体趋势类似,而对南亚和红海湾航线国家的直接投资相对较低,且变动较大,在 2012 年之后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
第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只在 2008 年与 2014 年出现了较大的滑落。在早期贸易中,中国主要出于贸易逆差地位,但贸易赤字较为稳定,且逆差总额相对贸易总额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在 2013 年后,海上丝绸沿线国家出口萎缩,导致中国在贸易中迅速积累大量顺差,贸易顺差总额显著高于过去的贸易逆差总额。从投资区域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在 2011 年处于逆差地位,而之后贸易顺差迅速增长,同南亚地区贸易逆差也在 2015 年转为顺差。与红海湾地区的贸易中,我国始终处于顺差地位。
第三,利用 2003-2016 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 23 国直接投资流量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区分地区、国家资源丰裕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我们通过混合面板回归,发现中国整体上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进口创造和出口创造效应。同时,对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在出口创造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对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存在出口创造效应,而对红海湾航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均不显著。另外,对资源丰裕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进口创造效应,而对非资源丰裕国家的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增长;最后,对经济较发达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作用效应不显著,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进口创造效应和出口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