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风险及防范国际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52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对各种国际结算的方式及其潜藏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探究企业和银行在风险管控上的不足,同时提出一些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和银行更好地规避风险,促进我国贸易的良性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国际结算风险,并对风险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国际结算包括非贸易国际结算和贸易国际结算,其中进出口贸易是国际结算的最大来源。一般情况下,非贸易国际结算通过汇款这种相对简单、方便且风险较小的方式来完成,而贸易国际结算相对非贸易国际结算来讲,结算方式更多元化,结算周期更长,结算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发生在贸易中的国际结算。
我国国际贸易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近年来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结算方式也随着世界潮流不断发展和更新,国际结算的方式从以商业信用为主到以银行信用为主再到目前多种方式并存的发展状况,说明了不管是企业还是银行都在不断追寻一种更加简单、便捷同时又能使双方风险负担较为平衡的结算方式。然而据商务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海外应收账款已经超出了预期。海外应收账款的产生主要是出口企业或办理国际结算的银行因为遭到国外进口企业或国外银行的迟付甚至拒付而形成的。而大量的海外账款如果不能按期收回,随着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变为企业或银行的坏账。就企业的坏账率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坏账率水平在 1%左右,而我国企业的坏账率却高达 5%甚至更高。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和银行对国际结算风险的认识不够导致对风险不够重视,从而也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去防范风险的发生。因而企业及银行要注重不同支付方式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风险的防范。

在 2010 年 8 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平就曾经透露过中国企业在国外约有 1500 亿美元的欠款还未被还清,若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坏账率为 5%,那么我国的出口企业在 2009 年新增加的坏账部分数额已超过 600 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的负责人则提供了另外一个数字“目前每年被拖欠的账款数额大幅度增加,大约增加了 150 亿~300 亿美元。”

.......................

1.2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层次出发,对比研究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结算方式不同项下的风险差别及如何对风险进行预防。一是国际结算方式和不同方式项下风险的分析,二是对国际结算的风险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因此,本文也从这两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列示。

1.2.1 国际结算方式及其风险的研究述评

国际结算指的是国际间的一种货币的支出与收受行为,通常用来清偿债权和债务。而这种债权和债务主要产生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政策事务合作等行为。例如国与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民间的文化贸易往来、政府间的政策外交往来等等。而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清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行为,即贸易,所产生的债权债务的国际结算。
通常来讲,贸易中的国际结算的主要主体有企业和银行,企业选择具体的结算方式、银行负责以该结算方式进行进出口企业之间的划拨清算。

在最近几十年里,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如何控制付汇成本、如何降低和规避风险及快速回笼贷款等方面对结算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我国在对国外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中摸索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寻找符合国情并适应企业发展现状的体系。
任晓燕(2007)提出只有本着利益共赢的态度,共同承担风险,丰富结算方式,进出口企业双方才能收获利益最大化。傅余(2007)指出汇付、托收和信用证这三类基本结算方式以及国际保理、福费廷和银行保函等三类附属结算方式是我国现阶段主要使用的六种结算方式。邱亦维(2013)认为在未来,国际结算会向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业务方面靠拢,丰富的结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有效弥补了支付方式单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 2 章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的发展现状

2.1 国际结算概述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此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市场上各国相互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而一项完整的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是否顺利进行决定着货款收付的顺利与否,而货款的收付直接关乎着进出口双方的贸易利益是否得到实现,从而国际结算的完成与否代表着一项贸易交易的成功与否。因为进出口企业对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决定着双方所承担的不同的风险和费用,关系到进出口双方的最直接的利益和得失。所以进出口双方在贸易合同的签订中,都会争取签订对自己较为有利的结算方式。但由于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企业进行的经济往来,因而国际结算的主体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和银行等,这就使得国际结算因为货币、法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变得比较复杂。如今国际贸易进入新时代,

带动国际结算不断创新,由原先的汇款、托收、信用证 3 个基本结算模式发展到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和福费廷等结算方式相继出现,国际结算的功能趋于多样化,且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中的参与也不再只是简单的媒介,而是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参与到国际结算中,成为国际结算中的利益相关方之一。
国际贸易的结算极少用现金进行,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非现金的结算方式。企业间最早以票据结算方式进行国际结算。此外汇付(Remittance)、托收(Collection)也是常用的国际结算方式,其中汇付又分为信汇(Mail Transfer,M/T)、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T/T)和票汇(Remitance by Banker’s Demand Draft,D/D)三种。
信汇目前在我国几乎不用,而电汇和票汇使用的较为广泛。票据、汇款和托收的国际结算方式虽然使用起来都较为简便且手续费用相对低廉,然而都是一种商业信用的支付方式,虽然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办理,但银行办理汇付、托收时仅按照买方或卖方的需求办理,自身对于付款责任并不承担,对于单据的真伪也不验证。因而采用汇付或托收结算方式的进出口企业,出口商能否安全及时收汇就决定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程度如何。而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和风险是由买方或卖方一方来承担的,资金和风险的负担对买卖双方极不平衡,其中任何一方的违约都有可能会给对方造成损失。而在还是卖方主导的国际市场环境下,进出口双方就急需一种能够平衡买卖双方结算风险的国际结算方式。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结算方式便应用而生。
.......................

2.2 国际结算的发展现状及最新趋势
2.2.1 国际结算的发展现状
当今国际结算的方式主要有信用证,汇付和托收。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常用缩写:L/C),作为对于国际结算十分重要的支付结算模式。通过银行作为后台,因此不易出现安全为题,是当今应用最多、范围最大的方法,但因为它的实际作用大,相应的价格也很高。这项结算模式的要求也很严格,首先要由结账者和银行递交申请。然后拥有开证资格的银行确认申请人的相关费用结付后给予信用证。至于将利益支付给获益者需要满足相关条件,因为信用证的开具措施不同,所以信用证又有两个:信开和电开。信开指的是拥有开证资格的银行开具用纸料制作的信用证,在上面盖上国家规定银行特有的证明后,采用快递的方式寄到通知行。电开则指的是有开证资格的银行在信用证,加上国家规定银行特有的证明后,通过电子传达的保密的传递给通知行。依靠买卖合同开具的信用证,拥有独立性,不会因为买卖合同产生就被其限制。当合同有所变化,满足信用证要求的获益者就能得到银行的支付。除了开具措施不同导致信用证的种类不同,信用证还会因为分类的凭借差异性,导致各种信用证的衍生。
汇付,可以解释为结账者经过银行将账款打给收款者。它的优势是过程快速,时间耗费少,而且价格不高,适应广大群体。
托收,可以解释为出口人将货物产品安排好后,将进口商付账的账单凭证,托付给银行回收账款。主要应用于商业信用方面。

目前国际结算的三种主要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的比例约为:87%、4%、8%,其他占 1%。(如图 2.1)汇款比重最大,信用证次之,跟单托收最低。

........................
第 3 章 进出口公司国际结算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 22
3.1 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面临的风险 ....................... 23
3.1.1 汇付和托收的风险 ................ 23
3.1.2 信用证的风险 ..................... 24
第 4 章 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 .................... 34
4.1 信用风险的防范 ....................... 34
4.1.1 信用风险的宏观防范措施 ................... 34
4.1.2 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 35

第 4 章 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

4.1 信用风险的防范
4.1.1 信用风险的宏观防范措施
因为信用风险多是受到贸易环境的众多因素影响而触发的,因而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及银行等多方来合力解决。就政府而言,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4.1.1.1 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基础设施是信用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首先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政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需要完善信用信息的庞大数据库和查询系统,方便企业和银行等及时了解交易方的信用信息。其次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也至关重要,这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例如制定失信惩罚制度,利用惩罚机制加大国外或国内失信企业的违约成本,保护信用良好的企业。加大信用信息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工作力度,增加专业人士科学调查统计并协调部门开放数据,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检索平台。

4.1.1.2 加强和鼓励信用信息服务业的和信用保险业的发展
信用信息服务业能给企业和银行等带来快速优质的信用信息相关的服务,而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使信用信息服务业的信息产品越发市场化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也能够帮助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免遭信用风险,因而对企业利润起到一种很好的屏障和保护作用。
.......................

结论
国际结算本就是一个涉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产品丰富的综合性领域,国际结算风险的研究更为复杂,因此国际结算风险的评估、防范和规避则更需延伸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国际结算中,受到政治、社会、市场、经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企业会面临诸多的风险,银行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在熟知国际结算相关知识的同时,要研究国际结算风险,还需经济学宏微观政策、金融学资金导向的支持,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风险管理学科知识。
因为国际结算风险存在于贸易的各个环节中,贸易中的每个主体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同的风险,因而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单一主体积极采取措施,更需要各主体联合政府、社会等力量共同防范和规避风险。因而国际结算风险的管理防范是需要全方位进行的。这也是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国际结算风险的初衷。因而在国际结算中,只有各主体联合起来,通力合作,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对国际结算风险做出合理的防范和规避,最终促进我国贸易的稳健发展。
目前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非凡的动力。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很多外贸企业也承担着很强的竞争压力,其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国际结算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难对风险进行控制或规避,为此本文对于国际结算的风险从企业层面所选择的结算方式分析了不同结算项下存在的不同风险,从银行层面分析了不同的外在因素影响下银行面临的国际结算的风险。然后对国际结算过程中不同风险之间的传导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并进行评估。最后对常见的一些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研究国际结算的风险,分析评价其风险程度,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我国外贸企业应不再采用单一结算方式的使用,而是根据国际结算对象的改变而灵活、综合使用多种结算方式,例如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托收与预收押金相结合等,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规避我国外贸企业不熟悉国际结算方式而带来的风险。
(2)客户信用高低、经营意图差异、贸易术语使用以及运输与单据等因素能够给国际结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造成影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类型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估计后,我们发现贸易术语、运输单据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客户信用高低和经营意图差异,换而言之,贸易术语使用和运输与单据这两大因素是影响国际结算风险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