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基于人均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两国距离、国内总产值等影响贸易的相关因素,系统地剖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源;同时,从产业层面上的产品竞争力、供需结构、以及产品结构三个角度探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原因。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涵盖 90%以上种类的农产品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大部分农产品税率下降。同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双边贸易额为 58.33 亿美元,逆差额为 15.97 亿美元,随后几年双边农产品贸易不断扩张。2009 年,中国超越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东盟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139.12亿美元,贸易逆差32.36亿美元。2015年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上涨到305.6亿美元,同比增长 3.34%;贸易逆差为 10.53 亿美元,同比下降 57.75%。1994至今,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逆差态势,逆差的趋势为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以往的多数研究过多的侧重于定性分析,在与理论分析的结合上涉及较少,少量研究也有从定量分析入手,研究角度集中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方面。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期在补充已有研究的同时,能够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的研究上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2002 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此后,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逐渐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本文基于人均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两国距离、国内总产值等影响贸易的相关因素,系统地剖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源;同时,从产业层面上的产品竞争力、供需结构、以及产品结构三个角度探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原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从而提出有效缓解中国对东盟农产品长期逆差格局的政策措施,以期推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2.2 研究意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同时也兼具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此外,中国也是农产品贸易大国。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角度看,2004 年,中国初次出现逆差,之后年份这种态势并未能逆转。2015 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然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已趋于常态化,甚至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的大格局下出现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局部逆差的情况。不难看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究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意义在于,结合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一步阐明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其必然性,揭示其特点及发展趋势,并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剖析其影响因素。这不仅有助于追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源,而且有助于丰富现有领域的相关研究。另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理论与实证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决策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以使中国的农业发展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适时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和平稳发展。
.....................
第 2 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有关贸易理论综述
2.1.1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首次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其代表作《国富论》做了详细阐述。以分工与交换为起点,他认为先天禀赋和后天技术的影响使得各国在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绝对差异,这种生产率的差异成为绝对成本的基础,进而导致了产品的价格差异和国际贸易的发生。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就是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及技术上的优势,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率较低的产品,这样的分工和贸易方式对各参与国均是有利可图的。虽然,绝对成本差异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建立在绝对成本差异基础上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一国在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仍有国际贸易发生的现象。
李嘉图(1817)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但该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对现实贸易中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了简化,重点突出了比较成本的差别。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可以选择生产并出口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产品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增加,贸易各国利益增加,这正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鲍德温认为所谓的各种国际贸易新理论,不过是列出了影响比较成本的不同因素而已。
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的进步在于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获得利益。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支持着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问题,郭界秀(2013)在系统梳理了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之后发现,以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新研究不断出现,但并未动摇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地位,这些新理论只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并未改变其基本逻辑框架。
........................
2.2 有关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与农产品贸易逆差研究综述
2.2.1 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人均收入差异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林德定理(Lind's theorem),也即是,有相似人均收入的国家拥有相似的消费习惯,那么这两个国家就会生产相似而具有差异性的农产品进行贸易。孙林(2008)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和肯定了林德定理的正确性,也发现人均收入差异是影响国家之间贸易量的重要因素。与此结论相类似,张海森、谢杰(2011)通过对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发现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人均收入差异越大,农产品贸易额就越小。同样,农产品贸易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但由于汇率测量方法的不同可能会使结果差异很大。Frankel , Wei(1993)的研究表明,汇率剧烈波动严重阻碍了亚洲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然而 Mckenzie(1999)却发现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系数虽然十分显著,但根据不同的样本国家却有着正负号的差异,也即是汇率变动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在区域内贸易安排的分析上,Steven 等(2002)研究了参与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多个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现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可促进国家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和优惠贸易安排也可以扩大两国之间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总贸易量(Soloaga ,2000)。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曾国平、申海成(2008)引入汇率因素,APEC、EUR、CNM虚拟变量,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量与汇率、距离负相关,与贸易制度安排等虚拟变量正相关,受中国经济规模和人口变化的影响不明显。除此之外,进口国的人均 GDP、人口、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的距离等因素都对农产品贸易有一定的影响(董桂才,2009);经济规模、WTO 的加入等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积极影响;而不同贸易区域之间的距离、人均收入差距以及突发的金融危机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则存在负面影响(王瑞、王丽萍,2012)。
.......................
第 3 章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概述..............................11
3.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概述......................11
3.1.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总体概况.................... 11
3.1.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概况.................12
第 4 章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机理分析................19
4.1 国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19
4.1.1 人均收入差的影响途径......................19
4.1.2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途径.......................19
第 5 章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23
5.1 模型的设定和预期结果...............23
5.2 回归及分析....................24
第 6 章 基于 CMS 模型的波动成因分析
6.1 CMS 模型的相关解释与构建
6.1.1 CMS 模型的相关解释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最初由泰森斯基(Tyszynski)1951 年提出,后经过经 Leamer(1970)、Jepma(1986)、Milana(1988)等人不断修改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产品进出口波动原因的重要模型之一。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贸易份额也应该不变。一个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价格因素,也有诸如产品质量、品牌、包装、按时交货、商业信誉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等非价格因素。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对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研究,发现其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Boonand PelzZman, 1984)。在此基础上,一国或地区的贸易变动可以解释为需求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效应在贸易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就可以进一步解释商品贸易增长的源泉及制约贸易增长的根源。模型中涉及到的相关效应的解释如下表6-1 所示:
.....................
第 7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国家层面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1.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均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相比较而言,人均收入差距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中的阻碍作用显著,因此,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成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逆差的影响因素之一,一定条件下,人均收入差距扩大,逆差减小;人均收入差距缩小,逆差增大。
2.中国与东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二者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对中国需求的影响较大,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作用较大。一定情况下,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时,会导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逆差增加;当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会引起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减小。
3.人民币汇率指数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的波动对中国出口的抑制作用显著。一定条件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上升,会加剧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态势。
7.1.2 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1.农产品整体分析结果
2002-2015 年,农产品竞争力的缓慢提升是导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根源;结构效应是引起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快速上涨主要原因。
(1)2002-2004 阶段。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中国在东盟某一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导致中国出口的减少;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实际进口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交互效应,其中动态交互效应较为显著,说明东盟出口增长较快的特定农产品市场也是中国进口份额增长较快的市场。
(2)2005-2008 阶段。中国对东盟农产品逆差加剧: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某一特定市场上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增加,此外,中国出口结构的调整也趋向合理;结构效应的变化是进口增长的主要根源,其中,增长效应较为明显,也即东盟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增加使中国进口增长迅速。
参考文献(略)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篇
- 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对工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篇
-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篇
-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篇
- 自贸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及风险防范国际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篇
- 国际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测度及
- 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增
-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十篇
-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10篇
- 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