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不同社会信息下的环保捐款搭便车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环境保护,是当代人类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的如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问题被认定为土地荒漠化,需要通过推广适宜当地生长的植被建立生态型可持续生产方式。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希望通过宣传和工程项目的实施,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帮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2011 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已经委托建成 50 亩繁育种苗基地,10 亩梯田式景观种树嫁接基地,90 亩连片荒山生态林基地,并有合作农户 30 户,2012 年也已经租下流转荒山 300 亩用以进一步扩大种植,可见保护环境的重要。虽然此项目上已小有所成,但还需要加大环保捐款力度才能使生态问题得以缓解。此外,民间组织的众筹中有很多关于为环保筹资的项目,如众筹网中曾有的上海沉没冰格、室内空气净化方案等等都是环保相关项目。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环保捐款都成为了热门。
环境具有公共品特性,不付出却可以获得收益,因此根据经济人假设环保捐款中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公共牧地悲剧中引出了公共物品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每个村民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度使用牧地,引致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现实中的搭便车行为会由于效率低下而给集体带来损失。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将公共物品私有化是解决搭便车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公共物品,还存在无法将其私有化的物品存在,环保就是这样的公共物品。因此,积极寻找其他促进人们合作的解决方法,例如解决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问题,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研究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上升了新的高度,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式建立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搭便车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丰富,比如引入奖励和社会信息等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了其对搭便车行为的影响确实存在。国外已经出现利用实验经济学解决捐款问题的先例,但无论国内外对环保捐款的研究都很缺乏,尤其是不同社会捐赠信息加入不同方式的奖励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
........................
1.2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首先,进行背景分析,介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现象研究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介绍捐款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相关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搭便车现象的减少办法,为研究特定的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现象提供灵感。随后对本文中将要应用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专业性词语的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的介绍,同时包括有关搭便车、环保捐款、社会捐赠信息、奖励、不同社会偏好等相关理论。
其次,设计实验。设计 4*3 的实验,4 代表无社会捐赠信息、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3 代表无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首先需要在没有社会捐赠信息和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让实验对象选择向环保公共账户捐赠的金额,以此算出捐赠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当得到基准值后,以此设置 3 个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分别是等于基准值,等于基准值和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将三个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宣布社会捐赠信息,分别记为 IFL,IFM,IFH,IFN,将无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分别记为 N,S,M。分别记录在每种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类型的奖励下的捐赠额。通过多次重复实验中不同组间的数据,观察 4*3 实验中各变量的作用和社会捐赠信息的演化趋势。例如,比较 IFM_N 与 IFM_S 就可以推断基准社会捐赠信息下精神奖励的直接作用。
再次,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验证其可靠性后,将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类型的奖励的搭便车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检验,以检验数据是否服从同一分布。随后,分别对不同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同方式的奖励结合下的搭便车系数进行比较,希望发现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的奖励方式会对捐赠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何种社会捐赠信息配合何种奖励方法对提高捐赠最有效。先运用图表比较各组合下的搭便车系数,再建立计量模型,其中搭便车系数 FRP 作为因变量,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奖励方式作为自变量,再加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和收入,应用 STATA 软件进行检验。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前面的相应理论得出具有实用性的对策建议。由于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难以控制,所以除了要考虑上述分析的结果之外,还要结合各个捐款机构现实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与前人学者仅仅在理论层面提出的策略性建议相比,更具有实用性。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1-1 所示。
........................
第 2 章 本文的相关理论
2.1 搭便车的相关理论
2.1.1 搭便车的概念界定
要研究搭便车行为,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一经产生全体成员便可无偿共享的物品,具有外部性。比如,国防、公路、环境等等都是公共品。由于公共品的外部性,即不需要付出即可享受收益的性质,导致了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所谓搭便车,就是部分人群从集团中享受公共品带来的利润又不付出成本的一种现象(曼柯奥尔逊,1965)。比如,农村修建路灯集资,有的人出资有的人没有出资,最终路灯建好,没有出资的人依旧能够享受到路灯带来的方便,这就是搭便车现象。本文中研究的环保捐款问题,即在环保捐款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捐赠,但是依旧享受着环境得到改善的结果,这也是搭便车现象。而艾伦·斯密德(2006)更是进一步将搭便车者定义为高排他成本物品的非贡献使用者[,体现了搭便车者对公共品的非贡献却可以使用的特点
搭便车现象会引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受损,导致组织中无法达到最优供给,使整个组织效率降低,对整个组织和组织中每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比如,在国家倡导保护环境之时,很多人为了经济利益依旧乱砍伐树木,无碍于享受空气的同时又可赚取高额利润,这就是一种搭便车现象,没有为环境付出却享受收益。其他人发现这样做,可以增加自己的利益又不会影响自己享受环境,就会争相模仿,公共品环境就会消耗的越来越快,造成整个组织的损失。为此,国家出台法律惩罚乱砍乱伐者并发布奖励以鼓励人们举报乱砍乱伐者。虽然这个问题部分得到了解决,现实中还有很多搭便车现象需要缓解。因此,本文对搭便车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搭便车现象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出现的规律,补充现有的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方法,以期提出更为有效的减少甚至消除搭便车现象的方法。
2.1.2 搭便车实验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经济人一词,亦是“理性经济人”。此类人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不在乎别人和集体的利益。搭便车者就是为了自己而选择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人。新古典经济学中,科斯(1984)反对将人看成“理性经济人”,因为现实中很多情况并不理想。随后的研究中,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他表示人们无法在生活中做到完全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无法得到最优解而只能得到满意解(Simon HA,1982),可以理解为在作捐赠决定时,考虑满意而非最优。
........................
2.2 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现象
2.2.1 环保捐款的概念界定
捐款,即个人或单位将货币无偿送予某些人或组织。环保捐款,就是指捐款的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这类捐款的接受者一般为机构,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守望地球组织、国际植物园保育协会等等。机构通过宣传即将要开展的项目,比如保护黄河流域、为减缓沙尘暴而植树等项目,使人们了解项目开展的必要和对环境的改善,随后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捐款,随着捐款的筹集,机构会组织人员分批进行项目,捐款的形式大多为货币形式。
2.2.2 环保捐款的特征及搭便车问题的来源
随着环境的污染,环保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品,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即使不去保护它。在为环保倡导捐款时,即使人们不为此捐款,仍然可以享受环境变好带来的效用,比如健康、交通,因此每个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但是,如果没有人为此捐款,环境就无法得到改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损害非常大的。由于环保捐款带来的效用的非直观性使得人们参与捐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又由于环境的公共品特性,不需要付出依旧可以享有,人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搭便车动机,所以环保捐款的预期目标很难达到。因此,对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环保的益处,所以当环保捐款被他人得知后会受到表扬和认可。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环保捐款中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以期找到能够有效减少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帮助环保捐款机构筹集资金,更好的改善环境。
2.2.3 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
由于环境的公共品特性,产权无法界定,而且捐款人数未知,所以传统的减少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在环保捐款中并不适用。因此,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们心理方面的因素。
影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们惯常认为的利他主义,即出于自愿的去帮助他人而不计较自身利益,还有很多其他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因素。比如,人们会为了赢得声誉、地位、尊重、友谊等社会或心理的目标而改变自己捐款的行为,减少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此外,为了避免他人的蔑视或者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也是人们减少捐款中搭便车的理由]。对于环保机构而言,人们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愧疚、同情等都可能成为其减少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理由。所以,人们在为环保捐款时不仅仅只考虑自身利益,也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当感受到社会压力,并且希望获得精神层面或者物质层面的利益时,人们在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可能会被抑制,环保捐款筹集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变大。本文在考虑影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下,设计实验,以期找到适合减少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人们在环保方面的捐款。
.........................
第 3 章 环保捐款实验的程序设计与具体实施....................16
3.1 无任何公开社会信息条件下的环保捐款..............16
3.1.1 实验基本原理与思路........................16
3.1.2 实验设计........................16
第 4 章 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30
4.1 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30
4.1.1 不同社会捐赠信息下的实验结果.........................31
4.1.2 不同奖励方式下的实验结果......................32
4.1.3 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33
第 4 章 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
以下部分遵循上一章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上面的实验组合,我们将结果分析分为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和不同社会信息组合下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不同的社会信息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影响,其次使用统计软件检验不同社会信息对环保捐款搭便车影响的显著程度。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找到有效控制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1 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来自 160 名参与人,在实验员认真的指导下,每位参与人的实验结果均有效。每位参与者独立自主的完成每一种社会信息或者社会信息组合下的实验,所以每种情况均含有 160 个样本。由于实验数据的获得来自于 16 组,每组的实验时间不同、实验地点不同,所以,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检验之前,需要先对不同社会信息下参与者的搭便车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具体就是利用 Krustal-Wallis 检验参与者的搭便车系数,以测试数据的波动性是否与其他数据的波动性有差别。检验结果如表 4-1 和 4-2 所示,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仅存在社会捐赠信息或者仅存在奖励的情况下,不同组的实验数据在通常的显著水平上服从同一分布,即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波动性,数据可靠。
.........................
结论
本文将社会信息引入到环保捐款搭便车问题中,以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同方式的奖励作为社会信息。通过实证研究,我们验证了社会捐赠信息和奖励的各种组合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并得出最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的社会信息组合方式。首先,本文通过对前人学者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前人的研究无法肯定社会捐赠信息的影响且几乎没有针对社会捐赠信息结合奖励对捐款中搭便车行为影响的研究,所以本文以现如今急需研究的环保捐款为背景,提出了以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方式研究参与者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变化。其次,本文运用 z-tree 软件进行搭便车实验,然后运用 stata 软件建立模型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论:
(1)当仅存在一种社会信息,即仅存在社会捐赠信息或仅存在奖励下,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会出现不同。当仅存在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行为变化不大;仅存在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现象会变得严重;仅存在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行为有效得到抑制。而只存在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时,搭便车行为都会被抑制,且存在物质奖励时对搭便车行为的抑制更为有效。
(2)当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方式时,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会发生变化。当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时,环保捐款搭便车现象会变得严重,而当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时候,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由此发现,物质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抑制程度要大于精神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抑制程度。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和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都会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而且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抑制效果最强。
(3)参与者的性别不会对其搭便车行为造成影响,但年龄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下,年龄越大,搭便车行为越严重。收入一般情况下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当参与人收入水平处在 5500-7000 时,搭便车行为明显减少。
因此,我们发现,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方式的奖励可以有效影响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截止到 2014 年 12 月份我国纺织服装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总共有 20494 家,2014 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 2984.2 亿美元,增长率为 5.1%。其中 2014 年纺织品出口 1121.4 亿美元,增长率为 4.9%,服装出口 1862.8 亿美元,增长率为 5.2%;进口纺织服装 265.5 亿美元,同比下降率为 1.7%,其中纺织品进口 203.9 亿美元,下降率为 5.9%,服装进口 61.6 亿美元,增长率为 15.8%。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大多以出口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方向逐渐由出口转为内销,但出口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统计,2013 年我国纺织服装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的份额约为 37.1%,十多年间我国纺织服装占全球份额增长了大概 17 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的优势。总体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业表现比较较好,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但同时,近年来中国在主要市场上的份额在缓慢下降,国际经济将缓慢复苏,预计 2015 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形势将好于上年,若出口形势好转,则纺织服装用棉纺织品的需求增速将有所上升。
“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调整和减速的特征明显,我国纺织服装业规模效益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例如在功能性、差别化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纺织装备、两化融合、功能化和个性化纺织品服装设计制造等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线监控技术应用深化,科技进步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 80%。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尾之际,我国纺织服装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有力推进了纺织强国战略的实施进程,也为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下的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 2008 年以后,国际上的次贷危机、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控、人民币升值加快、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能源价格的上升等等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影响很大,由于高成本、低利润致使许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加重,很多企业纷纷陷入停产、甚至关门倒闭的困境。国际各个国家采取降低税率来阻止经济下滑,以便刺激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不仅要应对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各种贸易壁垒,而且还要承受国内像税收高征低扣的各种不平等财政政策。国内各方面的压力以及负面因素的进一步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 2300 万纺织服装企业工人的基本生存,因此困境中的纺织服装企业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政策上的优惠等。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进行其排放总量阶段排放特征、能源种类不同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以及碳排放量与产业 GDP 脱钩分析等,可以对现状分析、政策研究以及未来排放情况的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研究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其减排潜力进行研究,可以为完善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未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节能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1.2.2 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给一部分地区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其经济突飞猛进。而纺织服装业作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场对纺织服装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有了发展就难免会带来污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快速地发展,纺织服装业也随之发展迅速,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主要为 CO2排放)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全面推动我国低碳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低碳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特征,找出影响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及算出其贡献值大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从促进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减弱的因素入手,分析其减排潜力,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纺织服装业低碳行为的对策以及相关措施等。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低碳经济理论
随着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浪潮,尤其是 2009 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将未来国际的竞争带入低碳经济的竞争。低碳经济理论是在环境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成果,尤其是随着低碳经济潮流的兴起,研究成果不断创新,促使低碳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那么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到底是什么,怎么实施低碳经济,这是目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难点。“低碳经济”作为专业性的术语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到 2003 年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以官方形式出现,书中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明确表示英国将在 2050 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水平上减排 60%, 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低碳经济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概念模型可以表示为:
LCE =f(E , R , T , C)。
其中, LCE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缩写,E(Economic)是指经济发展阶段,主要考虑的是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R(Resource)是指资源禀赋,主要考虑的是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及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而且也包括人力资源;T(Technology)是指技术水平, 低碳经济下,能源利用率以及低碳技术是发达国家的制胜点,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可以实现超越式的发展;C(Consumption)是指消费模式, 主要是考虑的不同的消费习惯对碳排放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主要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碳排放交易机制与方法、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低碳经济的含义进行表述。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使能源、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气候相互协调发展的唯一方式。国外学者相对认可的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由 Rubens 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使低碳技术不断进步,创造低能耗、低排放并且高产出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 。但是目前国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国内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注重创新能源结构,核心是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与此同时和低碳经济相关的一些新术语也应运而生,例如“碳足迹”、“碳交易”、“碳中和”、“碳汇”、“碳税”等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的研究
对于碳排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的比较多的是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以及碳排放的因素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致使全球环境恶化,根据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产业结构角度、能源以及人口角度采取因素分解法、指数分解法以及投入产出法进行研究。
Pachauri S运用家庭消费模式以量化的方式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消费因素进行分析。Neunayer E等学者通过对各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等影响因素和碳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趋势。Chris Goodall通过能源消耗系数估算出碳排放量,并进行分析表明实行低碳生活迫在眉睫。Blanford等运用MERGE模型对2030年之前中国的碳排放进行了预测。Radoslaw运用英国数据对人均收入与碳排放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均收入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Matsuoka S运用“三层完全分解法”理论,利用从1985-1999年中国各个省份的数据,分析中国碳排放量的趋势变化以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D.Diakoulaki等从能源消耗种类,能源强度和人类活动分别分析1990-2002年间影响希腊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在碳排放量增加上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呈现正相关关系。Sheehan等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单位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及碳排放强度进行研究,并对中国二十年以后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Schipper, Murtishaws, Khrushch等通过因素法分解法对九个国家的制造部门的碳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碳排放增长的缘由。
徐国泉等运用对数平均分解法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影响因素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以及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发现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关系呈现倒“U”型,而与经济增长呈现指数关系。王迪等利用 1996-2007 年江苏省六个部门的数据,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技术、经济、能源以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得出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是江苏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的贡献并不明显,能源效率的提高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性因素。孙敬水等使用投入产出以及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的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逐年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王珅利用1985-2007年中国的数据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产生的减排效应进行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贡献最大,减排效应最弱。宋德勇等对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二次分解,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减少起到关键性作用,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方式的转变。
.......................
第 3 章 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估算及特征分析.............17
3.1 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17
3.2 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估算 .............17
3.2.1 基础数据的选取..............18
3.2.2 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估算结果..........20
第 4 章 基于 Kaya 公式的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29
4.1 Kaya 公式................29
4.1.1 Kaya 公式的介绍 ...................29
4.1.2 改良后的 Kaya 公式........29
4.2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29
4.2.1 数据的选取..............29
4.2.2 基于 Kaya 公式的数据处理...........30
第 5 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减排潜力研究..................34
5.1 环境学习曲线的内涵及模型 ...............34
5.2 研究的思路和指标的选取 ...............34
5.3 我国纺织服装业环境学习曲线的构建 .........35
第 6 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碳减排措施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要进行节能减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国家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提高等。
6.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积极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针对于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应该向国际上减排取得成效的国家学习,逐步从相关领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关法制保障机制,比如 198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制约环境的变化,2001 年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8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 2009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补充完善,这些政策法规体系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国节能减排法律体系立法力度不够,协调性、配套性还不够完善,我国仍需借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方面的扶持,国家政策的制定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使碳减排机制化一定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激励性的财政政策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碳税系统,存在着双重征税的弊端,而且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没有采取区别的碳税机制,无形中使消费者的税负加大,不利于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碳税弊端,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碳税制度,对于高能耗的企业比如石油、煤炭按其含碳比例进行征收碳税,对于不同区域的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实际碳排放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碳税政策,应该实行差别税率。对于税收应采取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与国际间关于碳税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对于碳交易市场,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体系。只有几个零散的碳交易机构存在,存在着交易信息不透明、交易平台不公平的情况,碳排放的交易标准都在国外,因此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体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基质,设立透明、公正的碳交易平台,并定期规范地发布碳交易的信息,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并逐步完善碳排放的衡量体制。只有我国形成完善、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碳排放权才能有效地配置,碳交易行为才能更加规范,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被动的地位,才能在未来低碳经济中获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
第 7 章 结论
7.1 结论
本文首先对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采取时间序列对 2000-2012 年我国纺织纺织服装业碳排放的总量、以及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阶段性碳排放分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纺织服装业分能源消耗种类与碳排放量的贡献关系进行了研究。其次,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Kaya 恒等式对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在特征分析以及因素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学习曲线”理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论证,总结得出了我国交通运输业 CO2 减排的相关对策建议。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总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的,全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中,纺织业的碳排放占有较大的比例,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比重为 90.0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在全行业碳排放量占有比率较小,但是我国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 2000—2012 年间的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总体而言碳排放量还是增加的,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节能减排的需求。而且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注重纺织产业的节能减排,在制定相关措施时一定要多参考纺织业的相关研究,加大纺织业的减排工作。
第二,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能源消耗种类与碳排放量关系研究时发现,煤炭消耗量与电力消耗量所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很大,新能源比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在能源消耗中比重很小,尤其是煤炭消耗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贡献主要原因。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我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与产业 GDP 进行脱钩分析,结果显示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与产业 GDP 存在着弱脱钩关系。
第四,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基于改良后的 Kaya 公式进行分析时,得出从 2000 年-2012 年,造成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纺织服装业的 GDP 增加值;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表征效率的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强度;纺织服装业碳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的影响也表现一定的作用。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中,可以看出产业 GDP 的增加是促进纺织服装业碳排放的增加值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单位 GDP 能源消耗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能源结构碳强度提高是减少碳排放量的另一个关注点。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基于GARCH-POT模型的中国外汇市场投资组合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2008 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2012 年以来,全球黄金市场大跌,股市也持续低迷,各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经济也开始减速,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地方债务危机不断加剧,产能出现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经历了从持续增长到增长放缓的这一变革,外汇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外汇市场作为全球最灵活的金融投资市场,拥有众多活跃的投资者。国际外汇市场各主要币种汇率在近年来均呈现出大幅波动趋势。人民币对美元不再持续升值,而是出现了贬值现象,如此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使得外汇投资的风险加剧的同时也充满了投资机遇,因此如何控制外汇投资的风险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外汇进行投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元、日元、欧元和港币作为我国外汇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品种备受投资者关注,这些币种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中国外汇投资者的损益状况。将这 4 种外汇作为研究标的,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外汇市场的特征以及潜在的风险。
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确定研究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外汇市场,运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极值理论以及 Copula 理论研究上述 4 种外汇的风险以及外汇投资组合风险,这一研究将会为中国外汇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定。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1 研究背景
外汇投资行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有悠久的历史,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全面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我国真正放开外汇管制是在 2005 年,开始实行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只盯住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由于我国的外汇投资行为起步较晚,人们对外汇市场的了解相较于股票市场也很匮乏。
外汇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 年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高达 5.46 万亿美元,较 4 年前增长了四分之一。但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外汇市场也面临诸多风险。2009 年,欧元区也开始爆发债务危机,欧元对美元等货币持续贬值。这些都对国际汇率市场有着重要影响,汇率风险随之攀升。
......................
1.2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外汇汇率中间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GARCH-POT-时变 Copula 模型进行外汇投资风险测度研究,包括对单只外汇汇率风险的预测和对外汇投资组合风险的预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在第 1 章中,阐述课题的来源,对外汇风险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进行分析。重点对外文文献对于外汇风险测度模型历史沿革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综述了国内对于外汇风险测度模型的研究。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发现国内的研究不成体系且不够深入,还有很多研究空间,在此基础之上找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点,通过改进后的外汇风险测度模型进行研究。
在第 2 章中,选取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这四种外汇作为研究对象,选用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的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人民币以及港币/人民币中间价作为研究数据,运用广义自相关条件异方差模型对外汇中间价的波动率进行建模分析。对这 4 组数据进行基本统计特征分析以及自相关偏自相关性分析,选取合适的残差分布以及 GARCH 模型滞后阶数,进而用GARCH 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分析外汇波动率特征。
在第 3 章中,将极值理论与 GARCH 模型相结合,建立 GARCH-POT 模型,运用极值理论来研究残差序列尾部极值。首先运用 Hill 估计法确定合理阈值区间,建立 POT 阈值模型,对外汇波动率的上尾和下尾阈值参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运用CVaR风险度量方法对单只外汇风险进行分析。
在第 4 章中,为了研究外汇投资组合风险,将 Copula 函数引入到GARCH-POT-CVaR 风险度量模型中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这四种外汇的投资组合风险。并对 copula 函数进行时变处理,使其对于外汇投资组合风险的动态波动有更好地描述。最后依然以CVaR方法作为风险度量方法,对考虑多元外汇相关结构的单只外汇风险以及投资组合风险进行测度及分析,给出不同置信区间下最优外汇投资组合系数比例。
1.2.2 技术路线
...................
第 2 章 基于 GARCH 模型的中国外汇市场波动率分析
2.1 引言
中国的外汇市场在 2005 年实行汇率改革后就开始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但是汇率改革初期,汇率变动还不是很显著。随着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国际外汇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外汇投资风险增大。这些波动也引起了国内投资者的关注。
本文选取 4 种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交易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外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波动性进行研究,进而为后面研究外汇风险价值以及外汇投资组合模型做铺垫。
...................
2.2 数据及模型的选取
我国的外汇交易主要发生在银行之间,银行为了进行结售汇以及头寸平补成为了外汇交易的主要内容,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市场也被称之为银行间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初期,只有美元和港币两个交易币种,1995 年增加了日元,2002 年增加了欧元,这四个币种在中国外汇市场上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活跃等特点。因此为了研究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市场的主要币种波动特征,采集了 2008 年 1 月 2 日到 2015 年 3 月 9 日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研究对象,共 1741 天。
在统计学中,为了确定一个金融序列服从哪种分布形式,就要对这一金融序列的中值、最大值、最小值、偏度以及峰度进行分析,还要对金融序列进行J-B 检验,判断该金融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分析偏度(skewness)时,当偏度恰好等于 0 时,表示金融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形态,当偏度大于 0 时,分布密度曲线的尾部线条向右侧拉伸,说明金融序列为右偏,反之,当分布密度曲线的尾部线条向左侧拉伸时为左偏;分析峰度(kurtosis)时,当峰度等于 3,说明该序列服从正态分布特征,峰度大于 3意味着比正态分布的尾部厚,呈厚尾状态,当峰度小于 3 时表示该金融序列比正态分布尾部薄,呈薄尾状态;Jarque-Bera 检验是一种渐进检验,J-B 统计量是用来检验一组样本数据是否来自正态总体的一种方法,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JB 统计量服从??2(2)分布,若 P 值接近于 0,则拒绝原假设,认为该金融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nyt序列有偏且薄尾特征,比正态分布有着更宽的尾部,不符合正态分布基本特征。如果盲目使用正态分布进行估计,会低估风险,而使用常见的 t 分布则会导致风险被高估。可以看出,不论使用正态分布还是 t 分布都不能描述人民币外汇中间价对数lnyt序列呈现尖峰薄尾的这一特征,因此采用居于二者之间的广义误差分布(Generalized Error Distribution分布,下文简称 GED 分布)更能贴切的描述该金融序列的统计特征,更能避免对于风险值的错误估计,也对外汇的波动有了较为贴近的描述。
..................
第 3 章 基于 GARCH-POT 模型的单支外汇风险分析 .........26
3.1 引言 ............... 26
3.2 极值理论 POT 阈值模型的建立 ................... 26
3.2.1 基于 Hill 估计的阈值选取 ................ 26
3.2.2 GPD 分布下 POT 模型的参数估计 ............. 30
第 4 章 基于 GARCH-POT-时变 COPULA 的外汇投资组合风险实证分析 .. 36
4.1 引言 .......... 36
4.2 Copula 模型的类型及模型建立 ............... 36
4.2.1 多元 Copula 模型的定义及性质 ....... 36
4.2.2 多元 Copula 模型的基本类型及联立模型 .... 37
第 4 章 基于 GARCH-POT-时变 Copula 的外汇投资组合风险实证分析
4.1 引言
CVaR模型作为VaR模型的补充是一致性的风险度量,因为其满足次可加性、正奇次性以及单调性。但是CVaR风险估值法仍然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如果采用CVaR方法评估多组金融数据的风险值时,也必须假设这些金融序列的联合分布也服从正态分布,但这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尤其是存在极值时,依然采用CVaR方法评估多组金融序列的联合风险价值就会导致估计有偏,这样就失去了模型建立的意义。因此我们将Copula函数引入到描述多元金融序列的组合分布中来,Copula函数可以将多组金融序列的边缘分布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合分布。
.........................
结论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投资者纷纷开始走入外汇投资这一市场,由于外汇交易可以实现 24 小时灵活交易以及做空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追捧。投资者可以通过外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获益并分摊风险,获得最大利润。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中国外汇市场上的主要外汇品种: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的波动特征、风险以及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投资者认清外汇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以便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首先,为了研究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外汇市场的风险状况,选取 2008 年 1月 2 日到 2015 年 3 月 9 日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研究对象,共 2624 天。分别对这 4 组序列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对其中值、最大值、最小值、偏度以及峰度计算,并进行 J-B 检验,发现 4 组序列呈现右偏薄尾特征,且 J-B 检验的 P 值接近于 0,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应该采用 GED 分布更能贴切的描述金融序列的统计特征。通过建立随机游走模型,发现 4 组数据具有异方差性、自相关性以及偏自相关性,因此应该建立 GARCH 模型来重新估计。对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的外汇中间价建立 GARCH -GED(1,1)、GARCH -GED(2,1)、GARCH -GED(1,1)以及 GARCH -GED(1,1)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得参数估计结果,可知 GARCH 模型对 4 组外汇中间价的拟合效果较好,尤其在对残差的拟合中效果显著,经检验发现 GARCH模型消除了随机游走模型的条件异方差性。通过分析残差序列发现,虽然GARCH-GED 模型可以对 4 组外汇中间价波动性进行较好模拟,但是却不能对其若干极值点进行解释,因此拟引入极值理论中的 POT 阈值模型继续分析外汇中间价的波动,进而对其风险值进行测度。
其次,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单支外汇波动特征进而衡量其风险,我们采用国际惯用的VaR和CVaR风险值计算方法对风险进行度量,并用 GARCH-POT 模型对VaR和CVaR值进行计算。POT 阈值模型可以弥补 GARCH 模型的不足对残差尾部的极值点进行描述,尤其是下尾风险。想要建立 POT 模型,就要对阈值u 进行估计,采用 Hill 估计法对 POT 模型中的阈值 u 进行估计,得出残差序列上尾、下尾的阈值,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的上尾阈值分别为:-0.043120、-0.078411、-0.084676 和-0.100210,下尾阈值分别为:0.038、0.0846、0.081 和0.0913。在 GPD 分布条件下,我们建立了 POT 阈值模型,并对其参数β 和 ξ进行估计,分别计算出了上下尾参数。接下来,运用VaR和CVaR风险度量方法对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港币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估计,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投资美元的风险<投资日元风险<投资欧元风险<投资港币风险。对最后 100天的VaR和CVaR风险值进行失败率分析,发现当置信水平为 99%时,失败率小于 6%,因此该方法的结果可以被投资者当做投资依据。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中国FDI对沙哈拉以南非州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played a paramount role in many of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of Africa especially in the Sub-Saharan Region. There is a widespread credence among policymakers tha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enhances the productivity of host countries and promotes development. There are several researches done on FDI and its impact on the host economy. Their findings vary from different methods utilized on their research, some of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FDI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magnifi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FDI has become the most stable and most sizably voluminous component of capital flows. Consequently, FDI has become a paramount altern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process. Many reasons have been given for the paramountcy of FDI inflows, including employment creation, technological know-how, and enhanced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mmonly known as FDI refers to an investment made to acquire lasting or long term interest in enterprises operating outside of the economy of the investor." The investment is direct because the investor, which could be a foreign person, company or group of entities, is seeking to control, manage, or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the foreign enterprise. FDI is a major source of external finance which means that countries with limited amounts of capital can receive finance beyond national borders from wealthier countries. Exports and FDI have been the two key ingredients in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FDI 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are the two critical elements in developing the private sector in lower-income economies and reducing poverty.
.......................
1.2 Problem Statemen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been viewed as a major stimulus to economic magnifi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s ability to deal with two major obstacles; namely, shortages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and skills, has made it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for policymakers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In spite of the paramountcy engendered by FDI flows, the flow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in general, has witnessed sedulously assiduous decline over the years. The implicative insinuation for the drop denotes that competition to magnetize FDI has incremented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petuate to engender the enabling environment to magnetize foreign investors. Sub-Saharan Africa (SSA), in particular, has, over the last decade, pursued sundry forms of economic reforms and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regimes in order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 handful of papers have recently dealt with FDI flows in SSA.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are concerned with strategic FDI policy to magnetize FDI flows.
In recent years, the expedited growth and more preponderant open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led them to becoming one of the increasingly consequential players in the global economy. Since 1990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grown at virtually 10% per annum. Although China's quota of world output and trade still lag abaft their quota of world population, these have incremented significantly. The growing paramountcy of China on the Global scene has led to concerns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he latter, the impacts of China, particularly on other countries in Asia and more recently on Latin America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but up to now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work on the impact on developing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me African countries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since 1990 and that in the last few years China has additionally emerged as sourc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seeks to access the impact of China'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on Sub-Saharan Africa. It then seeks to identify which sector of the Sub-Saharan African economy has been drastically affected as a result of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s.
.........................
Chapter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FDI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2.1 Economic Outlook of Sub-Saharan Africa
Sub-Saharan Africa is, geographically, the area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that lie south of the Sahara Desert and consists of 49 countries. It contrasts with North Africa, which is considered part of the Arab World. It has a combined population of up to one billion people due to having the highest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world, a number that is expected to more than double by 2050. More than 40% of the popul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is younger than 15 years old, with the exception of South Africa. Sub-Saharan Africa is seen as the new frontier of growth. In 2013,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egion was at 4.9%, compared to 3%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is projected to about 5.5% in 2014. Supported by sound economic policies, debt relief, stronger institutions and high investments, many countries have now sustained a 5-6% growth rate for more than a decade. Economic activity and growth in the region continues to be underpinned by large investments in infrastructure and is supported by a continuation of strong domestic demand and higher production in the mineral resources,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sectors. Growth in exports has been supported by strong demand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China, given its relatively high resource intensity in production and its fast growth rate. The world has started to look to Africa as a high-growth market due to opportunities opened up by strong growth in the region, improved regulation, a growing middle class with higher discretionary income, the fast pace of urbanization,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reach consumers, and one of the highest rates of return globally. Developments are also supported by the new political dynamic in many African countries, which is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ro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s. Responsible governments are talking over and they aremonitored by an active civil society. Additionally, enhanced regional cooperation enables Africa to speak with one voice and to emerge as an important player on the global political stage.
..........................
2.2 Sub-Saharan Africa Investment Regime and Climate
SSA is bucking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Whil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s declining globally, flows to SSA are growing. FDI into Africa increased by 5.5% last year, reaching $38 billion, even as the total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fell by 6%. It is forecast to reach $56 billion by 2015. This is a result of changing investor perceptions of the region, due to improving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governance, strong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 commodity prices. The trend is likely to continue thanks to good FDI profitability (U.S. data shows a 20%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Africa, compared to 15% in Asia and 14% in Latin America). The principal beneficiaries of FDI in Africa are still oil and gas-producing countries, such as Nigeria and Angola. As natural resource-related activities persify beyond extraction, FDI targeting construction,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i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the service sector now exceeds that in the primary sector. Poverty reduction has meant an increase in investment targeting the rising African middle class. A recent poll of investors found that key motives for FDI in Africa were potential growth of domestic markets and proximity to consumers. As aresult,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FDI goes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like food, beverages, tobacco, and motor vehicles. Whereas before the crisis European and U.S. firms were the principal investors in Africa, companies from emerging markets (mainly China and India, but also Brazil, South Korea, Malaysia, Vietnam and Turkey) are now the main source of FDI on the continent. According to UNCTAD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estimates, in 2012 FDI inflows from developing economies into Africa exceeded those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 for the first time.
Despite the current ‘Africa rising’ narrative, SSA still presents investment risks. The region as a whole continues to score poorly in terms of ease of doing business: 40 out of 46 SSA states are among the world’s 100 worst performers for business environment. This is broadly due to continued poo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corruption, red tape and governance. In some cases, the conditions for doing business are actually deteriorating (e.g. Uganda has complicated property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
CHAPTER 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ESE FDI ON SUB-SAHARAN AFRICA ............. 38
3.1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FDI in Sub Saharan Africa .......... 38
3.1.1 The influence channels of Chinese FDI on Sub-Saharan Africa ............. 38
3.2 Econometric framework and data ..................... 52
3.2.1 The variables and data .......................... 52
3.2.2 Hypothesis ........................... 52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 68
4.1 Results .............. 68
4.1.1 Regression Analysis ....................... 68
4.1.2 Hypothesis Test Result ..................... 68
4.1.3 Impact of Chinese FDI on GDP in Sub-Saharan Africa .......... 70
4.1.4 Impact of Chinese FDI o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Sub Saharan Africa .......... 71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4.1 Results
4.1.1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at its foundation is a decent depiction of what affects growth. The ways that was chosen for measuring the variables was not really the best method for there are many ways of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ub Saharan Africa. Scale values might not be the best to use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estimation of the impact that the variable has. The impact of Chinese FDI on Sub Saharan Africa had other alternative methods on how to be analyzed, either as net inflows or outflows. The outcome therefore not very reliable, but hope is that they can give a clear idea and recommendations on how Chinese FDI has impacted the Sub Sahara African region. With the above being said,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our research, the following is what the thesis finds.
4.1.2 Hypothesis Test Result
Model 1 displays the statistic tests and corrections of factors tha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GDP). The first hypothesis (H1) state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Chinese FDI (CFDI). The test result indicates a correlation of 1.44875e-08 and a p-value of 0.0076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DP and FDI. The correlation and test of significance between GDP and GEXP was ?2.85165 and 0.9123 at 5% significance showing an in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GEXP. A correlation value 1.44875 and P-value of 0.0076 at 5% significance. We therefore have enough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1 (H1) that GDP and FDI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relation being a significant one for that matter.
........................
Conclusion
As a conclusion, Chinese FDI has continu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ub Sahara African region. Chinese relation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have been positive in some ways; serious questions are being asked by Western and African intellectuals about China’s tactics and strategies in its quest for resources. Unfortunately, many authoritarian African leaders have actually embraced the Chinese model allowing them to maintain a strong grip on political power (Brooks and Shin, 2006). Economy and Monaghan (2006) also mentioned that African leaders cite China as the ideal model for their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 and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FDI and GDP indicates that Chinese FDI can be a catalyst for growth in the Sub Saharan Africa region. Presently, Chinese FDI inflows have generally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 since the region has discovered many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Notwithstanding, Chinese FDI inflows do not seem to have a massive impact 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 the reg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has come to our knowledg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can be achieved in the Sub Saharan African region, through the encouragement of more Chinese FDI to the region which can help in the enhanc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also help develop other under developed sectors of the Sub Saharan African region.
2. From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above, the results also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FDI and IND mean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FDI in the Sub Saharan reg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Secondl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FDI and Employment (EMP) which also means that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Sub Saharan African region opens the room for more employment creation.
reference(omitted)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经贸合作发展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及意义
俄罗斯与中国不但是睦邻友好国家,更是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两国现今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且具有着十分旷阔的土地面积与自然资源。如今,俄罗斯与中国已成为相互的最大贸易伙伴,前景看好。到去年 2013 年,俄中两国贸易总额近 900 亿美元。但就两国具有着地缘优势与政治优势等十分优秀经贸合作前提来看,两国现今的经贸合作发展虽在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整体的合作并未达到最佳状态。两国区域合作面积较小,且交易秩序有待于规范。尤其在两国农业合作方面,多年来其交易规模一直处于相对较低迷状态,2006 年至今,每年交易额从未超过两国交易总额的 4%。就地缘优势来看,俄罗斯与中国同是世界上地理面积十分广阔的农业大国,且两国是有着四千多公里临界线的睦邻友好大国,这为两国的农业经贸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合作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俄中两国在农业的合作中开始取得进展,但在良好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中俄农业经贸往来的实质性难题,致使双方农业经贸前进缓慢,农业合作与整体经济发展相差悬殊。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在全球经济结构进入重新调整的时期中,俄罗斯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俄罗斯方面,政府将目光着重转向农业发展方面,使俄罗斯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又随着俄罗斯加入 WTO,其关税得到降低,扩大市场,农产品的贸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局势。中国方面,农业持续增长,政府大力支持与俄罗斯的农业经贸合作。在俄中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经济稳定发展,农产品市场逐步扩大,这为当今两国的农业经贸合作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定的基础。由于今年,俄罗斯与欧洲多农业贸易合作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俄罗斯陆续关闭了部分对其农业贸易合作项目,而将更多的农业合作目光投向中国。俄中两国应在当今经济的新调整下,把握机遇,重视两国农业经贸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加快调整与解决,扩大两国合作规模,提高合作质量,实现两国在农业与经济方面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此为俄中两国当前经贸合作中一大重要课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引导加大重视俄中两国农业贸易合作研究,为两国的农业经贸合作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加快两国在此领域的合作步伐,为两国农业贸易合作奠定理论基础。另外在拉动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同时,促进两国农业领域生产力度,推动两国内部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快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于全球贸易及全球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以俄罗斯远东地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经贸合作为研究课题。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在农业领域的往来既可有效减少两地在短期内危机风险,又可提高两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两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与农业领域的互相投资,符合当今国际农业形式尤其在农业农贸与投资方面,顺应大体进展形式。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贸易合作要求两地区共同建立起健康发展和合作构架。其中要在发展技术创新的前提下,从完善两地农业的角度出发,推动生产、交易、投资层次由目前的低层合作次升级为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高层次合作。
通过对论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并且针对国内外学者对本论题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经贸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两地区农业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本论文首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现状况进行了分析,自然资源、劳动力、物资材料、科技等方面中的互补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产品食物贸易形式,主要以中国出口到俄罗斯为主,从俄罗斯与中国两国目前的农业合作的现状的大形势来看,两地区目前的农业贸易合作还未得到较为全面的开发。就若要实现两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深化发展,就要深度分析两地区贸易合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以便于找到精准的解决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两地区农业贸易的大力发展。因此第三章对两地区贸易合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做以深入的研究。在这一章中,首先对两地区农业贸易合作现状分析进行了大概说明,进而继续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最后深入研究了其障碍产生原因。在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俄远东地区与中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十分的迅速,其中农业贸易的合作发展也随之有了新的进展。俄罗斯加入 WTO 也为两地区的农业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两地需要抓住时机,结合当下形势大力发展农业贸易合作建设。因此第四章就根据两地区在农业贸易合作中所产生的问题障碍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在研究两地区农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两地区农业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 2 章 两地区农业发展的互补性分析
2.1 引言
俄罗斯与中国都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十分广阔的大国,由于两国土地相接壤的优越地理特点,使两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合作大国。在农业方面,两国边境地区的农业合作势必成为中俄两国农业贸易合作中的中心点,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直接影响了两国农业合作的进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两地区的农业互补要素决定了两地区农业合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经研究分析,两地区在农业上拥有者十分突出的与多样的互补特点,这为两地的农业经贸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合作条件,为两国在今后农业领域的贸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2.2 自然资源的互补性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相接壤,但由于两地区占地面积都比较广阔,地势与经纬度都具有一定的覆盖率,因此两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面积存在着对比,而农业用地土壤质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地区在农业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
俄罗斯国土面积达到 1708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俄罗斯的耕地面是全球的百分之十,因此说,俄罗斯的土地自然资源占有量十分巨大。俄罗斯蕴藏着全球最大黑壤带,致使在俄罗斯的耕地中,包括远东地区的有近乎一半的土地为黑壤土地,全国农业种植耕地面积为 19.5 亿亩,其中由滨海边疆区、雅库特、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堪察加边疆区、马加丹州、萨哈林州、犹太自治州以及楚科奇自治区等九个联邦主体组成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面积为 6.2 亿亩。俄罗斯土地人均占有量达12.6 亩,其中远东区人均可用耕地面积达已达 14.1 亩。中国东北地区方面,首先,中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但相较之下不及俄罗斯总领土占有量,加之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第一位,因此,在中国农业用地情况十分紧张。中国的东北地区,虽然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位平均值之上,但其数值表现并不乐观,与俄罗斯人均耕地占有量相比较更是相差悬殊。经二次中国全国土地调查显示中国耕地面积达 203 亿亩,适合农业用地为 18 亿亩,其中东北地区耕地面积达 3 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 16%。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至 2013 年中国人口数量已达到13.5 亿人,中国耕地人均占有量不足 1.5 亩。而东北人口量为 1.21 亿,人均耕地占有量达 2.4 亩,不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 17%。而中国耕地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位。
........................
第 3 章 两地区农业经贸合作的主要障碍与原因分析 ................13
3.1 引言 ................... 13
3.2 两地区农业贸易合作现状分析........... 13
3.3 农业经贸合作中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 14
3.3.1 合作水平相对落后 ................ 14
3.3.2 合作效率低 .................. 16
第 4 章 促进两地区农业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23
4.1 引言 ....................... 23
4.2 制定战略计划加强政府交流 .............. 23
4.3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投资 .................. 24
4.4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 26
4.5 加强两地劳务合作 ............................. 26
第 4 章 促进两地区农业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4.1制定战略计划加强政府交流
2012 年,中国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农业战略合作规划(2012-2017 年)》,2012 年,正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首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表达了中日韩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的共同愿望,并明确了未来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式。由此可看出中国政府对农业生产“走出去”的决心与其未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实力。此后俄罗斯政府应抓住机遇与,重视于中国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加大与中国农业合作的力度。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贸易合作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短时间内实现其合作的腾飞式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两地应以带动两国农业合作发展为思考前提,从实际出发,重视农业的开发与生产,重视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目前所拥有的土地、技术、人力等农业资源,增强统一筹划管理,根据地区优势制定合适办法、以小见大,递进扩大,避免跟风与重叠建设,使两地农业贸易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稳定前进。
具体来讲,就是站在俄罗斯与中国农业经贸关系发展角度,将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贸易发展作为示范合作项目,在两地区的农业贸易合作发展中将两国农业贸易合作扩大延伸,从而促进两国整体农业贸易和制作的大力发展。在积累了长时间的合作经验以后,中方的农业生产企业开始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两地的农业贸易合作已经从原本的“自发期”转入到如今的“适应期”。力求在俄罗斯与中国的其它地区在见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古东北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后,也逐渐通过选择找出对方较为具有互补性地区,并在之间搭建起农业贸易合作的桥梁,使俄中两国的农业贸易合作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开始逐渐向中心地带扩展壮大。
.......................
结论
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两地区农业土地资源面积存在着悬殊的对比,而农业用地土壤质量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地区在农业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而拥有者庞大耕地面积的俄罗斯也一直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稀缺的问题,但中国东北却因土地人均占有量较小,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因此,在农业劳动力方面,两国构成强烈的互补。由于东北与俄罗斯两国的气候与农业生产要求等都具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使两国的农业物资材料生产与消费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互补特点。在农业科技领域中,俄罗斯与中国都具有着自身的高端的技术研究成果,互相之间都具备着可以彼此引进与学习的农业技术。双方早已意识到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两国都具备着十分巨大的农业科技研究系统,两国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已经建立了良好友谊,且双方已经过进行过资源进口与技术合作的活动。促进提升两地区农业贸易往来,不但可以在根源上打破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力稀缺的发展障碍,解决俄罗斯远东地区所面临的劳动力危机问题,还可以解决中国东北人口就业问题,其实行有利于近几年中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越来越缩小与人口数量逐年上升所带来的负担,还有利于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为开垦资源的开拓,加快实现俄罗斯远东农业发展目标,因此说,两地区农业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两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种类以及结构较为简单,且其大多数属未加工的初级产品,而经过技术加工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的贸易却极少见。目前看来,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经贸合作仍处于较低的合作水平,两地的农业贸易合作水平已经远不符合目前两地较高水平的农业市场。而俄罗斯与中国目前所拥有的对外开放领域中,开展时长短、鼓励措施少、合作环境差等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主要障碍。除此之外,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区的农业合作仍处于起步时期,其还表现在两地的农业劳务合作机制不完整也是两地农业合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环境较差;两国整体农业贸易秩序不规范;俄方对中国设置了过高农产品贸易壁垒以及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品质差;两地农业开发缺乏资金等是导致两地农业贸易合作问题障碍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泰国咖啡出口竞争力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随着泰国民经济和经济质量目标社会发展计划第 9 号。这计划的目标是扩张国际经济。特别是出口的方面,是对泰国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由于这经济活动可以刺激国家的经济,可以为国家从国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主要出口商品为咖啡,因为咖啡是一种最近很受欢迎的植物。是因为咖啡除了作为生活中很多人愿意喝的饮料,目前还可以作为每年达到亿万铢出口国外的产品。
在过去,泰国不能自己种咖啡豆。国王拉玛第 9 认为泰国南的气候景观适当以自己成长咖啡。他允许政府机构推广种植,并已购买和定价。后来,农民发展了咖啡稳步增长。泰国出口咖啡约 80%,只有 20%在国内采用。泰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和波兰。
在很激烈的贸易竞争情况下使到美国出口的泰国咖啡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泰国的交易对手比如说是如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印度和加拿大。
虽然泰国咖啡从泰国到美国市场的估值较高,但泰国还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因素。如工人缺少。生产成本高。通过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让泰国有针对其竞争对手生产的潜力和出口竞争力。
因此,研究了生产和性质是重要的。出口到国外,包括障碍的咖啡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此外,优点,缺点,并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以善加利用教育活动,以促进生产和出口。提高咖啡产业的生产力在未来,以及保持出口未来的市场份额。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泰国位于东南亚。它非常适合于生产的农产品如玉米,橡胶,咖啡和水果等。泰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在诸如劳动力,在 2006 年取得了奇特产品领域的潜力,政府的政策推动泰国成为世界厨房。泰国的农业部分的出口,主要出口到世界各地。农产品出口自 2002 年以来的价值是值得 1,406,310.12 万铢和增值持续到 2012 年,估价为 4,937,372.24 万铢,咖啡占 25%,。从数据来看。当前社会的对咖啡的需求量越老越大。咖啡植物生长和种子饮料有许多品种,该品种是大众消费和生产两种类型的阿拉比卡品种。和罗布斯塔相比,它有不同的属性,咖啡品种阿拉比卡咖啡是高品质咖啡。该罗布斯塔咖啡,咖啡本身的浓度高。含有大量的咖啡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 2013 年 David Boanis《咖啡出口,生产价格和生产埃塞俄比亚的竞争力及影响因素》 研究分析的性能和咖啡出口的决定因素,生产者价格和生产 埃塞俄比亚。显示性比较优势与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用于性能分析表明,尽管埃塞俄比亚具有比较优势的咖啡出口竞争力的措施,同样不能因为挑战与价格管理,国际市场上的整体表现表示风险,从供应链的广泛性和众多的参与者和过程在其中产生的高交易成本,质量控制,种植者领域的生产效率低,和走私发生的挑战。来改善其出口业绩,并确保持续增长的出口,价格和生产,我们建议投资的收益率,增强创新,制定和实施措施,以改善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以价格风险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率走私,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和确保持续的政府支持的子行业,守住埃塞俄比亚比尔币贬值,保证支付公平的价格向种植者和适当地传送未来的增量,种植增加当前区域提升的有效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以及吸引更多的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
Maniklal Adhikary and Shrabanti Maity 于 2007 年发表的《印度的咖啡出口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情景:分析趋势和结构性变化》 面对来自主要的咖啡种植国巴西和越南的激烈竞争,印度的咖啡失去了显著在全球出口市场。在国内方面,情况没有好转。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咖啡的消费已显著生长。每年的咖啡消费量已经从 60000 调六年前成长至 80,000 音的今天,现代的咖啡连锁店几乎占6,000a“€每年 7000 铃声,这是总消费量的近 10%,国内消费量一直保持在 78%和 22 %,分别很长一段时间了。印度的咖啡种植者从政府的严格态度,直到遭受的经济改革在 1991 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印度籍也有助于增加咖啡出口量推出。 WTO 协议覆盖了当今区域贸易协定和广泛的部门问题的重要性是影响行为模式和国际贸易的方程式。我们把学习我们的整个周期划分为两个制度,制度 1(1987A€“1988 年至 1994 年 a€”1995 年)和制度 2(1995 年 a€“1996年至 2005 年 a€”2006 年)捕获前,后的咖啡出口的影响-WTO 阶段。在本文中,作者提出,试图以提供在印度的对外贸易咖啡中的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
第 2 章 泰国咖啡产业特征及贸易特点
2.1 引言
在研究中的出口竞争力以及竞争力基础和评价分析的理论概念。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出现。作为衡量出口的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泰国咖啡业的特点,为后续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以及泰国咖啡出口面临的问题打下基础。
......................
2.2 理论基础
2.2.1 出口竞争力的含义
在经济领域,所谓竞争主要是指公司或商业间为了争取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以及想进一步实现自己更大价值的博弈行为,获利的多少要首先取决于自身拥有竞争实力的强弱。那么竞争实力所针对的具体内容和方向也当然不同,不同机构、组织和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对其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综合研究可以得出,竞争力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竞争主体在对某一目标或者利益进行争夺和较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还是要看要了解清楚对方的竞争实力以及强项所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在。竞争主体是参与竞争的单位,即谁和谁竞争,(具体要看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方面,例如:产业的竞争实力,国情因素,地方的竞争实力以及企业的自身能力,人员素质等,要综合整体状况来做具体分析。竞争对象即竞争什么,竞争结果是竞争对象最后的分配状况,而竞争过程则反映的是竞争结果分配的影响机理和作用途径。
出口竞争力对一个国家经济及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未来的具体发展形势,但是目前出口的竞争实力在全球还不具备具体的说法,没有完整定义,也可以把国际主流标准作为参考依据的标准。产业竞争力从中观层次上研究竞争力,其竞争主体是区域的不同产业或者不同区域的某一产业。竞争力在企业间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伯特是第一个表明企业间竞争实力意义的人。他认为产业竞争实力表现在对市场开发及占据方面达到的成效,以及找对手来讲获得了多少利益,还有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如何。他同样觉得产业的竞争实力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实力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以自己的形式来参加国际竞争,从而获得一席之地,以自己的某种特色或优势作为重点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借此提高产业规模及生产质量,在以高效的分工合作作为方法的基础上展示自我竞争实力。以足够的竞争实力和优势来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构无非是以不高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来占取市场先机。产业竞争实力还是取决于产品的优越性。
2.2.2 竞争力的来源理论
要说优势性概念的存在为竞争实力根本的主要精髓,掌握其精髓及理论的所在自然对分析产业及产品优势助力许多,更能作为竞争实力探究的重要基础条件,内部着重包括 Smith1775 年所认为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 DY·Ricdo,1817 的所谓比较性优势理论,还有俄林 Ohlin,1934 的要素禀赋理论等,这些都随着不同的理论出现而加以完善,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条件。
2.2.2.1 绝对优势理论
说起绝对优势理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著名的绝对性优势理论就是亚当·斯密 1976 那年正式公开性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国两国之间出现贸易的行为主要还是因为两国间生产优势及条件的区别,当然这其中的区别条件具体而言也可以涵盖很多,例如地理优势,气候特点以及天然资源等,这里也包括人力优势,技术的层次等等。另外不难看出除了原有的先天条件也好,后期的生产加工,特别是对高科技的依赖和技术层次的追求,使得当今的产业及产品的优势特征,参考因素更加丰富化。也就是因为这其中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通过不同的形式生产,自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价格也自然会有一定的落差性。因此就为全球的合作分工形成了有利的区分条件。所以眼前各个国家之间也只 能拿自己的优势和对方进行贸易交换,来换取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自有分工,能力区分的自由性贸易,便让每个国家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最大发展空间,以此来带动全球的贸易发展,来推动经济体的不断整合及扩大,实现分工和专业化的利益。单在绝对优势理论中大家也能明白,各个国家的生产力是分类众多的,自然区别各异,因此竞争力也各自不同,所以国家只有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才具备国际性竞争实力,这一点我们要明白。
........................
第 3 章 泰国咖啡出口比较优势及主要问题分析 .......... 18
3.1 引言 ............ 18
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18
3.2.1 泰国与越南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20
3.2.2 泰国与印度尼西亚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20
3.2.3 泰国与印度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20
第 4 章 提高泰国咖啡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 26
4.1 引言 ............... 26
4.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26
4.2.1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26
4.2.2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 27
第 4 章 提高泰国咖啡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泰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政府的所有职能,通过运用政府的职能可以更好的促进泰国咖啡的生产以及出口,那么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提高泰国咖啡出口量和发展的能力。其次泰国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尤其应该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应该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以促进、监督企业生产品质更好质量更优的产品,并增强管理的力度,对于违规的企业予以整顿,屡次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最后政府应给予泰国咖啡出口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并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创造出有利于泰国咖啡业的社会服务环境。提高企业和务农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泰国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发挥其协会的作用,可以与泰国政府配合,共同创造有利于咖啡出口的环境和政策。首先行业协会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与政府各尽其职,同时还要相互合作共同制定出一套严格行业标准来规范泰国咖啡业,从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其次,泰国咖啡行业协会应多组织咖啡行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互取经验从而总结出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使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拓宽更多的国际市场。行业协会还应该与政府和企业一起制定方案提高生产产品的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各方面的职能。
......................
结论
泰国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农作物,这其中包括泰国咖啡种植。泰国咖啡的种植业历史悠久,但泰国咖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却很低。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泰国咖啡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首先由于泰国咖啡种植业的水平相对较低,而相邻的一些东南亚其他国家咖啡产业比较发达,与之相比泰国咖啡出口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将泰国咖啡业与邻国的咖啡业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了泰国咖啡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结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全方位的提高泰国咖啡出口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发挥政府在泰国咖啡出口的主导作用,发挥行业的协会的作用,加强立法及行业发展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二是提高生产和加工技术。三是调整咖啡产业结构。四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品牌战略意识。
本文最大的新意之处在于首先运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与邻国相比较来总结泰国咖啡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借鉴了中国的先进理念,如科学发展观,并结合泰国的国情,提出了提高泰国咖啡竞争力的措施。
由于在泰国对于泰国咖啡出口的理论研究不多,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在中国有关泰国咖啡出口研究的资料也有限,所以本论文对泰国咖啡出口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毕业回国后,我也将继续对此篇论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可以为泰国咖啡出口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泰国有关政府和企业以及咖啡种植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协作使泰国咖啡出口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泰国进口咖啡,实现泰国咖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基于混沌理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演化及预测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以来,由于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愈发明显,导致一国之内或者国家之间的经济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随着资源分布的状态,其扩大了迁移的范围,不断移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区,最终,可能在某个地区形成集聚。所以,产业集群的概念便随之产生:某一特定产业或者相同、相关联性产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集中在某一地区,相关企业依靠专业化分工和竞争关系形成了具有集聚效应的企业群体,由这些企业和相关配套机构融合成的具有较强成长性的内部组织。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数都是集群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愈发成为世界各地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和区域发展趋势。
在世界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产业集群化趋势也很迅猛,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会,由于地理因素和产业链的关系使大量存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聚集起来。这部分企业突破了自身的种种限制,在集聚后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影响。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在这其中 20世纪中期出现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众多产业集群中,保持着其良好的势头快速发展,在国内经济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影响力。进入 21 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今,对经济运作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电子信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其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政府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积极出台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方针。近几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利用外资数额最多的行业之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形成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
1.2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重点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得出发展再迅速的产业集群也面临未来走向衰落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学中的重要理论——混沌理论,以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实例,对该产业集群进行了混沌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混沌预测,最后判断混沌预测方法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测效果。
第 1 章综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突出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着重介绍了混沌理论、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相关研究与进展。在本章后半段提出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 2 章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基础,对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特点进行了系统地介绍。探讨了混沌理论的研究历史和基本概念,简单介绍了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虫口模型。重点讲解了和混沌时间序列相关的一些概念以及本论文中使用的预测方法。最后介绍了混沌理论将如何在本文中加以应用。
第 3 章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混沌性分析,本章节首先对哪些省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集群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实证对象;接下来检验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在证实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在第 4 节中通过 wolf 法计算出Lyapunov 指数并根据这一指标判断所研究产业集群的混沌性,探讨了该集群混沌性的强弱并描述集群系统的混沌吸引子。最后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混沌特性。
第 4 章从基于最大 Lyapunov 指数的混沌预测方法展开,对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测;同时采取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对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测,在对比两者预测精度的基础上探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所述研究内容,本文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
第 2 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及其特征分析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发展特点
产业集群是由相同产业中的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企业、机构等组成,这些企业和机构处于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它们在联系的过程中共同存在于集群之中,并且具备专业化的特性,在某种特定的产业中,这些企业也可能是相邻于其支撑产业(王缉慈,2001)它是一种介于单个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同时具备比企业灵活,比市场稳定的特点。
有关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在集群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各种相关性的企业、对集群竞争起到重要作用的实体,如零部件和专业化服务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等、起到衔接作用的转换技术与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与集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关于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和信息研究的政府和大学机构等,具体构造如图 2-1。
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且认为,考察集群的能力应该将集群放在一个长期的发展周期中进行。Bergmna,E.M&Fese(1999) 则将集群的发展历程分为潜在、显现、成长和衰退阶段,我国的秦夏明,董沛武和李汉铃学者(2004)在这个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从集群要素结构的演化角度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如表 2-1 所示。
..................
2.2 混沌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2.2.1 混沌的定义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H.Poincare(法国的一位数学家)在研究三体问题时候发现,三体问题与单体、二体问题不同,它并不是简单的单体或者二体的线性关系,得不到精确解,结果具有随机性。
从定义上看,“混沌是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具有一种貌似无规则的、类似随机的现象”。这是目前对混沌较为普遍的定义性认识,“如果一个系统既满足对初值敏感,又出现不稳定的非周期运动,就可以判定系统为混沌系统”。
“目前能够接受的混沌定义是 Li-yorke 定义和 Devancey 定义。
Li-Yorke 定义是从区间映射出发得到的影响广泛的混沌数学定义之一:
Li-Yorke 定义[a,b]上连续自映射称为是混沌的,若其满足:
(1) f 的周期点的周期无上界;
Li-Yorke 定义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极限表明子集中的点 x 和 y 相当分散又相当集中,第三个极限表明子集不会趋近于任意周期点。根据 Li-York 定理和Li-Yorke 混沌定义可知:对[a,b]上的连续自映射,如果存在一个周期为 3 的周期点,就一定存在周期为任何正整数的周期点,则一定会出现混沌现象。Li-Yorke的混沌定义同时刻画了混沌运动的三个重要特征:
混沌定义同时刻画了混沌运动的三个重要特征:
(1) 存在可数的无穷多个稳定的周期轨道;
(2) 存在不可数的无穷多个稳定的非周期轨道;
(3) 至少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非周期轨道。
....................
第 3 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混沌性分析 ..........21
3.1 区位商的计算................. 21
3.2 时间序列数据预处理 .................. 22
3.2.1 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 .................. 22
3.2.2 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研究 .................. 23
第 4 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演化的混沌预测.............33
4.1 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的预测方法 ............. 33
4.2 混沌预测应用的结果及误差分析 ............... 34
4.3 混沌预测与非线性回归预测法的比较............... 36
4.3.1 非线性回归预测及结果 ................... 36
4.3.2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的比较和讨论 .................. 39
第 4 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演化的混沌预测
4.1 基于最大 Lyapunov 指数的预测方法
基于最大 Lyapunov 指数的预测就是利用计算得到的最大 Lyapunov 指数,结合相空间重构技术,通过跟踪混沌吸引子轨道中最邻近点的演化进行预测。
Lyapunov 指数是用来判断非线性复杂系统混沌性的重要指标,Lyapunov 指数的正负可以用来判定系统是否混沌,如果 Lyapunov 指数为正值,证明系统是混沌的,它的大小可以体现混沌性的强弱。如果最大 Lyapunov 指数为负,那么系统完全不具有混沌特性。
混沌理论方面的专家 Wolf 在前人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细致研究了 Lyapunov 指数的特点以及混沌系统相空间中轨道的性质,提出了基于最大Lyapunov 指数预测法,大大提高了混沌预测的精度,为后来的学者们所广泛采用。
本文预测选用的数据是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时间序列数据,该序列包含从 1999 年 1 月到 2014 年 11 月共计 191 个基础数据。根据上一节所叙述的基于最大 Lyapunov 指数的基本原理,使用 matlab2010 进行编程,所得的最后八个月的月度数据预测结果及误差情况分别如图 4-1、4-2 所示。
....................
结论
本文为找到能够揭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混沌特性的方法,以 1999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利用 C-C 方法计算得出最佳时间延迟 τ 为 15,嵌入维数 m 等于 3,在此基础上对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通过 wolf 法计算得出混沌特征量--最大Lyapunov 指数的值 0.1182,说明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混沌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对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混沌预测,预测精度为 93%,其结果可以做为判断未来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发展状态进以及制定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对混沌性分析方面所做工作归纳如下:
(1) 结合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应用混沌理论分析和预测该产业集群演化的思路和框架;
(2) 在介绍 Takens 定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技术,以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对象,运用 C-C 方法对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计算得出时间延迟与嵌入维,进而计算出最大 Lyapunov 指数为 0.1182,从最大 Lyapunov 指数这一重要指标出发判断了产业集群的混沌特性,得出天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时间序列符合混沌特性的结论;
(3) 通过最大 Lyapunov 指数预测法对一维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并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对训练数据的要求,显著地提高了时间序列预测算法的实效性,为在有限的历史数据情况下提高预报精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混沌时间预测方法的效果我们采用了时间序列预测常用的一种方法——非线性回归预测,通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最大 Lyapunov 指数预测法精度更高并且限制更少。混沌预测结果可以做为预测未来该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的重要参考。
由于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线性和有噪声的特点,在选取相空间参数的过程中具有鲁棒性,使得噪声数据对混沌性的确定以及预测的准确性在一定的情况下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找关于判定产业集群中时间序列数据中噪声数据的方法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影响因素方面探讨混沌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品牌强度和产品成熟度调节作用下OCR对销量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产品的成功与否,与其口碑是密切相关的。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在线评论作为口碑的一种形式,通过消费者在第三方网站的浏览和发布,使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的信息。由于企业和顾客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顾客更倾向于信任以往消费者发布的有关产品质量、使用感受、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因此,顾客可能会通过在线消费者评论来寻找预期产品而忽略产品的品牌。品牌价值是品牌的属性、品质、特性、文化、个性等给顾客带来的价值,是顾客对品牌的购买和使用获得的功能和情感价值,一般不会轻易地由于顾客倾向于信任在线评论而变得不重要。然而不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度、领导力、影响力等不同,评论的积极与否可能会由于品牌强度的不同而对其销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时,对于同种产品分类,在线评论对销量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顾客对成熟产品和新兴产品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别。成熟类别的产品在市场存在时间较长,其质量、功能等属性比较稳定;而新兴类别的产品刚进入市场,顾客对其的熟悉度低于成熟类别产品,因而顾客对二者的感知价值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成熟类别和新兴类别产品的 OCR 也有差异。成熟类别产品 OCR 的特点是有大量 OCR 的积累,并且其包含较多的可信度;而新兴类别产品 OCR 相对较少且新,其中不乏企业为宣传产品口碑而发布的虚假评论,因而其可信度也相对较低。对于同一成熟度不同品牌强度的产品,强势品牌的产品可能由于其较高的品牌价值而削弱 OCR 对销量的作用。
因此,在不同产品成熟度和品牌强度的作用下研究正面和负面在线评论如何影响产品销量,以及对其销量的影响程度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1.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正面和负面在线评论、品牌强度、产品成熟度的相关理论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将产品分为成熟类别产品和新兴类别产品,品牌分为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在品牌强度和产品成熟度调节作用下正面和负面在线评论对产品销量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 1 章,绪论。阐述本文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接着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在线评论和品牌强度的相关研究,并进行了述评;然后概括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最后阐述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 2 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阐述了在线评论、品牌强度和产品成熟度的概念,并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在线评论、品牌强度和产品成熟度的范围和意义;然后分别概括了这三个构念的维度;最后概述了本文将会涉及到的理论,包括消费者购买过程理论、感知质量理论、信号理论等。本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
第 3 章,假设提出和模型构建。首先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关于正、负面 OCR 对产品销量的影响的几个假设;然后选取正面和负面 OCR、品牌强度、消费者行为的指标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并加以阐述。
第 4 章,模型检验。本章首先阐述了文本数据的获取,包括数据的来源、数据获取的日期等;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描述统计结果;然后依据本文的研究模型采用 SPSS 软件进行模型检验和假设检验,获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研究启示和管理建议。
第5 章,结论。概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得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在线评论、品牌强度、产品成熟度、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假设并建立本研究的回归模型。在实证部分的数据收集阶段,由于本文将采用产品销量、正面和负面 OCR 数量、产品价格、企业对该产品的广告投入等变量的数据,因此会通过计算机 Java 程序进行网页数据抓取。对变量和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由于随着产品的流行,开始没有生产改产品的品牌可能会加入该产品的行列,或者之前的弱势品牌逐渐变为强势品牌,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要在每一期期初更新该产品的品牌,并根据标准重新划分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和滞后变量的动态回归模型来检验模型的显著性,并采用工具变量法消除变量间的内生性。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在线评论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
在线评论,又称在线消费者评论(Online Customer Reviews,OCR),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对产品的评论,评论以文本形式为主,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感受。Park 等(2009)指出,在线评论是电子口碑的一种类型,是消费者对购物网站上的产品的评价。Mudambi 等(2010)认为在线评论是同样身份的人发表在企业或第三方网站的产品评价。本研究中的在线评论主要指 B2C 网络购买模式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对商品质量、卖家服务、物流服务等的评价。本研究主要将在线评论分为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分析在线评论对产品销量的影响。
有关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的测量,大部分学者采用评论的星级作为标准,5 星和 4 星的评论作为正面评论,1 星和 2 星评论作为负面评论,3 星评论作为中性评论。为了使研究数据更有效,也有学者仅将评论分为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判断 3星评论属于正面评论还是负面评论是采用所有评论星级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大于平均值则 3 星级作为正面评论,小于平均值则 3 星级作为负面评论(Chevalier等,2006)。也有学者采用人工打分的方法,根据特定的规则人为地对文本进行直接的打分。这种方法也可以区分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
本研究将采取第一种方法将在线评论分为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本研究采用购物网站评价中的星级来判断是正面评论还是负面评论。1星和2星的为负面评论,4 星和 5 星为正面评论,3 星评论用所有评论星级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高于这一平均值为正面评论,低于这一平均值为负面评论。
2.1.2 品牌强度的概念界定和维度
品牌强度(Brand Strength)最早是 Interbrand Group 公司在测量品牌价值的模型中提出的,它决定了品牌未来的现金流入能力,反映品牌对企业收入的贡献程度(刘红霞等,2005)。在 Interbrand 模型中,品牌强度表示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相比,被评估品牌的相对地位,由此确定预期品牌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即衡量品牌在将其未来利润变为显示利润过程中风险的大小,品牌强度越大,品牌未来利润转化为现实利润的能力就越强(张有绪,2011)。一般认为,品牌强度越强,其在市场地位越高、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越高、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品牌的价值越大。
........................
2.2 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
2.2.1 消费者购买过程理论
Kotler&Kelle 的消费者购买决策五阶段模型(Kotler&Kelle,2006)很好的解释了消费者及其行为。该模型根据顾客做出购买决策的时间顺序把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分为 5 个阶段:需求识别、信息搜寻、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模型如图 2-1 所示。
(1)需求识别。人们感到自己的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而在购买前进行的需求识别或问题识别。这种需求可能是内部刺激(如口渴、饥饿等)或外部刺激激发的,也可能受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2)信息搜寻。在进行需求识别后,就会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顾客的专业知识和感知价值会影响搜索的信息。
(3)评价。顾客在确定备选商品后要对其进行取舍。顾客会对比备选商品的质量、外观、卖方的态度等来选取最优的商品。
(4)购买决策。顾客在评价各备选商品后会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购买决策会因其他人的态度、使用产品后的感受、意想不到的环境因素(如价格突然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顾客最终的购买决策不一定是评价阶段中排在第一的商品。。
(5)购后行为。市场营销者和后续的顾客比较在意消费者的购后行为。市场营销者希望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再次购买,对其产品忠诚,因此他们比较在意购后行为。后续的顾客会根据之前消费者购买后的评价及使用情况做出购买决策。
.........................
第 3 章 假设提出和模型构建......................14
3.1 假设提出..........14
3.1.1 品牌强度调节作用下 OCR 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分析及假设提出..............14
3.1.2 产品成熟度调节作用下 OCR 对产品销量的影响分析及假设提出..........15
第 4 章 模型检验.....................21
4.1 数据获取........................21
4.1.1 样本选取..................21
4.1.2 数据来源...............21
4.1.3 数据获取方法....................22
第 4 章 模型检验
4.1 数据获取
4.1.1 样本选取
由于本研究要区分产品成熟度和品牌强度,为避免产品种类不同、品牌不同而对销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同种功能、不同技术创新度的两类产品,即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简称 HHD)和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 SSD),作为研究对象。机械硬盘是传统硬盘,而固态硬盘采用与机械硬盘不同的技术,在存储速度、容量、重量、噪声、功耗等方面较机械硬盘有较大的优势。如今电脑被广泛应用与各大领域,电脑的存储速度、容量、运行速度也成为一些工作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拟选取这两类具有相同功能、不同成熟度的产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为验证这两种产品是否处于分别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即是否分别是新兴产品和成熟产品,本研究通过对百脑汇各店铺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固态硬盘(SSD)是新兴的产品,而机械硬盘(HHD)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盘,其技术和工艺也已经很成熟,是成熟的产品。
通过专家访谈,本研究确定将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HD)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两类产品的销量排名、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的数量、产品价格、是否京东提供等数据进行收集。
为使研究结果有较高代表性,并能为各品牌的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议,本研究选取 B2C 的网购模式中较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京东商城作为数据收集平台,主要收集了京东商城中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产品品牌、评论星级、价格、是否由京东商城提供等数据。
由于购物网站的销量数据属于商业机密,很难直接获得,并且京东商城只可以按销量排序浏览商品,无法直观的观测出每周的销量情况和排名,不能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同时有学者在研究在线评论对销量的影响时使用在线评论的排名代替销量的排名(Lee 等,2011),因此,为获得在线评论的排名数据,在盒子比价网上收集了每周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评论数排名的数据,并进行加和处理得出品牌的在线评论排名,代替销量排名。
........................
结论
本研究对品牌强度和产品成熟度的调节作用下在线评论对销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新兴产品中,正面评论对弱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比对强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有更强的正向影响,负面评论对弱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比对强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有更强的负向影响。新兴产品刚进入市场,可信信息较少,同时弱势品牌的品牌价值低于强势品牌,强势品牌会增加新兴产品的可信信息,因此强势品牌会显著削弱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对产品销量的影响。
(2)在成熟产品中,正面评论对弱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比对强势品牌的产品销量有更强的正向影响,而负面评论对强势品牌产品和弱势品牌产品的销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正面评论提供了积极的可信信息,同时正面评论的增加会起到宣传的作用,其更有利于弱势品牌产品的销售。成熟产品的性能较为稳定且被消费者熟知,因此负面评论会被忽略。
(3)在强势品牌产品中,正面评论对新兴产品销量比对成熟产品销量有更强的正向影响,而负面评论对成熟产品销量的负向影响强于新兴产品。正面评论会增加新兴产品的可信性,同时产品是强势品牌,产品的可信性显著增加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从而增加产品销量。成熟产品在市场中较为稳定,同时还是强势品牌,正面评论对其的影响较小。新兴产品的负面评论虽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表明产品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同时产品是强势品牌,其质量和售后等都是有保障的,“跟风者”会倾向于购买该产品,使负面评论的负向影响有所削弱。
(4)在弱势品牌产品中,正面评论对新兴产品销量比对成熟产品销量有更强的正向影响,负面评论对新兴产品销量比对成熟产品销量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弱势品牌的品牌价值较低,新兴产品的可信信息也较少,因此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对弱势品牌的新兴产品的影响都较为显著。
(5)正面评论与弱势品牌之间建立的正向循环。正面评论可以显著增加弱势品牌产品的销量,当弱势品牌产品销量增加,其品牌价值也随之增加,就会产生的更多的正面评论,大量的正面评论对弱势品牌产品销量的刺激会更加显著,同时建立较高的品牌价值。
研究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品牌的强弱更加细分了产品,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线评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使企业通过评估品牌强度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找到产品的确切位置,依据研究结论更好的制定营销计划和侧重点。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基于要素密集度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资本市场上融资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断丰富,科学地选择融资结构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 2014 年在企业、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A 股市场出现转折性的巨变。截至 2014 年底,中国上市公司已达 2592 家;沪深 A 股市值高达 37.11 万亿元,这比 2007 年牛市时的 32.26 万亿元还要高出 15%。而 2014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63.65 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的证券化率已达 58.3%,比 2014 年的证券化率高出 18.2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证券化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数据来源:《2014 年A股市值年度报告》)。此外,2014 年,我国上市公司在境内市场筹资总额达 8397 亿元,比 2013 年增涨了 22.0%。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 16.5 万亿元,比上年减少 4.6%(数据来源:《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的增速远远超过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增速。在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如此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增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科学的制定融资战略需要对影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具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不仅要考虑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也要考虑中观因素。影响融资结构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和实际利率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等。然而,除了这些因素,在中观层面上,产业特性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决策者要根据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采取相应的融资结构战略。
另一方面,关于产业特性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现有的究主要是从行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特性进行的研究。并且上市公司的数量仍在迅速增长,融资规模更是不断扩大,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所有上市公司的需求,因此学者们仍需要就产业特性这一角度进一步挖掘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本文正是立足于此,研究产业的生产要素特性,即生产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关系。
........................
1.2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要对要素密集度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建立要素密集度与融资结构关系的理论框架。一方面,根据不同的理论研究需要,产业分类具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根据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将产业根据要素特性分为技术密集度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基于权衡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分析影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要素密集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的机理。
其次,对上市公司的要素密集度和融资结构进行度量,然后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首先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和资本-劳动密集度指标来测量上市公司的要素密集度,进而用 stata 对中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进行产业聚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股票市场以及同一市场不同产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最后,本文将构建一组包括公司规模、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在内的融资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主板、中小板 2007-2014 年,创业板 2009-2014 年的面板数据以及 Stata计量软件进行检验和回归,分析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差异以及在同一市场中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融资结构的差异。从而明确要素密集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为不同市场板块、不同产业类型的上市公司优化融资结构提供借鉴。
1.2.2技术路线
本文整体的写作过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首先依据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提出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是有关系的,但是其具体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然后从产业要素特性和融资结构理论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将二者融合,构建此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从产业融资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分析两种方法具体分析因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关系;最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
.......................
第 2 章 要素密集度与融资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基于要素密集度的产业特性分析
2.1.1 要素
关于要素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其中,经济学所指要素一般是生产要素,即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有形或无形的各种投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均可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关系,本文的要素密集度中的要素主要指影响融资结构的生产要素,主要选取了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2.1.2 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这一概念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要素禀赋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当生产某种产品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时,要素密集度就是指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当生产 A、B 两种产品时,若 A 的资本和劳动比例大于 B 的资本劳动比率时,产品 A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是用来表示生产在某方面的要素优势。通常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用来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资本、劳动术等生产要素的哪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重点发展一国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要素密集度被广泛应用于产业分类领域,按生产过程中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将产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揭示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2.1.3 基于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2.1.3.1 要素密集型产业划分方法
根据投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有两种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定性分类法和定量分类法。前者是通过观察实际生产过程,判断生产对哪种要素的依赖性更大;后者是通过要素投入指标判断生产对哪种要素的依赖性更大。定性分类比较粗略,相对来讲,定量分类的更具可靠性。
然而,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定量划分的标准。一方面,要素密集度在产业间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要素密集度在产业间具有动态性,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企业可能被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对产业要素密集性质界定标准确定的方法主要有平均或加权平均值法、模糊聚类法、排序法和主观设定法等,其中平均值法是相关文献中主要采用的方法。
.......................
2.2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相关理论分析
2.2.1 融资方式及融资结构分析
2.2.1.1 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和渠道。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有不同的融资方式划分标准,也就会有不同的融资方式类型。根据本文从要素密集度角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的需要,将融资方式分为两大类,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根据资金产权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外源融资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原始资本的积累以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企业融资通常从内源融资开始,当内源融资不足时才会转而寻求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企业外部经济体获得资本的方式,其中股权融资是指企业向股东筹集资金的方式,所获资金属于权益性资本;债权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权等向债权人筹集资金的方式,到期需要还本付息,所获资金属于债务性资本。
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的起点,是企业最可靠的资金来源,但其融资规模会受企业盈利能力和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企业仅靠内源融资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资金才能实现快速融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外源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不能忽略内源融资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内部资本积累不足,过于依赖外部资金发展,企业融资成本会增加,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上市公司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
外源融资为企业满足融资需求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存在成本和风险问题。外源融资有较高的融资成本,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时,要向中介机构支付融资费用,还要向股东支付股利;企业进行债权融资时,要承担利息费用,如果发行企业债券,还要承担中介的融资费用,因此,外源融资具有有偿性。此外,外源融资风险较高,其中,股权融资会产生交易风险;债权融资需要还本付息可能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
........................
第 3 章 上市公司产业聚类及其融资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 17
3.1 基于要素密集度的上市公司产业聚类 .................. 17
3.1.1 样本选取 .................. 17
3.1.2 上市公司要素密集度的测量 ..................... 18
3.1.3 产业聚类方法及上市公司产业聚类结果 ............ 19
第 4 章 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 27
4.1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构建 ................ 27
4.1.1 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 27
4.1.2 变量的定义 .................... 27
4.1.3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28
第 4 章 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文分析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及其各产业的融资结构,研究发现,要素密集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是有影响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绝对的。为了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存在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是怎样产生的,本文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关系实证分析。
4.1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构建
4.1.1 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第三章进行产业聚类时已选取 2241 家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主板 1240 家上市公司、中小板 664 家上市公司、创业板 320家上市公司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主板和中小板使用 2007-2014 年、创业板使用2009-2014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各个变量的数据均从 Wind 资讯中获得,对于部分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如内源融资率、主营业务收入偏离均值程度等),本文将在 excel 中通过可直接获取的数据进行运算得到。
4.1.2 变量的定义
关于被解释变量,反映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指标有很多,为满足本文对不同产业融资结构分析的需要,我们选取如下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结构:
⑴ 资产负债率指标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这是一个反映企业财务杠杆、评价财务状况、衡量债权人利益保障程度的指标。从资产负债率中可以知道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相对比例。比值越大,说明企业越倾向于负债经营,企业的财务政策越激进,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当企业收益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利息支付困难、偿债困难的情况。但该指标过低,则说明企业未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财务政策偏于保守。
......................
结论
本文为研究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系的问题,采用资源密集型产业分类法对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聚类,通过分析要素密集型产业融资结构将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联系起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产业层面、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方法从企业层面考察二者的关系。最后得到如下结论:
⑴ 中国沪深 A 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具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债权融资、内源融资、股权融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
创业板存在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的融资结构经过长期的优化已经打破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虽然尚未能符合融资优序理论,但存在着向西方国家成熟市场条件下的融资结构发展的趋势。
⑵ 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受要素密集度影响较大,主要通过税收效应、盈利能力和公司规模对融资结构进行调节;中小板和创业板受其市场自身服务对象、设立目的等影响受要素密集度影响很小。
⑶ 主板市场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好股权融资、内源融资率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外源融资中更加偏好股权融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融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符合成熟市场条件下的“啄食顺序”。这说明我国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企业融资结构存在问题较大,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对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融资结构优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⑷ 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这是由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时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体制决定的。改善和优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需要上市公司、政府和金融结构共同努力,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开拓并完善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满足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全新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研究: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以产出的角度,从投入生产要素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另一方面,本文将 A 股市场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开研究其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使得对要素密集度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系的研究更为全面、准确。本文的局限性在于首次将生产要素和融资结构融合,对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武汉市服务外包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重也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在大时代的变革下,经济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特别是1990年以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的联系更方便,更廉价,速度也越来越快,信息处在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慢慢的缩小,成了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分工合作及可贸易物资的全球化配置不断提高和优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飞速呈现。不同国家、地域、城市的企业可自由交流,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世界各地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都选择到世界各范围去寻找质优价廉的生产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生产要素和资源之间的竞争。通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慢慢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服务产品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这样越来越多的服务开始出现和发展,服务外包也是在这一条件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服务产业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服务外包出现的时代背景。现在,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服务外包中的新型服务外包逐渐涌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自商务部实施"千百十工程"开始,政府颁布了很多政策指引服务外包的发展。
第一、"千百十工程"人才和设备方面的政策;2006年商务部颁布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政府出资来鼓励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从2007年1月1日起,服务外包公司只要新招聘一个大学生员工并且录用时间在2年以上的就可以得到政府4500元的培训资金的支持,若购置设备和相关公司运营费用,政府可以给予500万元的补助,但是500万元的补助必须专款专用,保证款项用在公共技术、公共信息、公共培训等服务平台。各城市商务部口、财政主管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要保障这些款项的合理利用。
在武汉市服务外包已有的基础上和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本文梳理了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现状以及关于武没市服务外包发展的经济效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了分析出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
1.2论文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结构
1.2.I论文研究方法
(1)回归分析法
通过捜集武巧市服务外包相关数据,包括服务外包的就业人数,服务外包的贸易额,服务外包占服务业的比重等几方面的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服务外包的就业、贸易、产业结构和技术溢出效应大小。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研究和分析大量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服务外包的概念,分类,理论基础,实证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服务外包的问题,发展措施。
1.2.2论文研究思路和基本结构
该论文首先给出了分析服务外包的背景和意义,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现状等,从理论上研究分析了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的经济效应,然后搜集大量的数据运用经济学上的计量分析模型对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论证。本文一共分为六章,论文研究思路巧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第一章是绪论分为四节,第一节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指出了是因为从2006年起国家和武汉市政府都给出了发展服务外包的诸多优惠政策,武汉市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使研究武化市服务外包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第二节分析总结了服务外包的研究现化,梳理了以前学者对服务外包在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国际国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外包进行了研究。第三节论述的是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结构。第四节分析了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服务外包相关理论概述,第一节是从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分类和动因进行分析,使之对服务外包相关事项有所了解和认识。第二节阐述了服务外包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价值链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等几个方面对服务外包的发展给出理论支撑。
....................
第二章服务外包及理论基础
2.1服务外包的概念
2.1.1服务外包的内涵
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企业会把一部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给其他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完成,这就是外包。外包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从亚当斯密的合作与分工开始,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会将主要要素集中在有比较竞争力的业务上,对没有核也竞争力或者是非核也业务会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完成,以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优势。如今不同组织、研究机构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服务外包下了不同的定义。
第一、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如下: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减少企业成本、提裔企业效率、提升企业在市场中应变能力等目的将企业所有生产要素集聚在具有核必竞争力的业务上,只要做好企业的核也业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其他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资源,通过企业的核也竞争力结合其他企业在某些业务上的离效率,使企业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如下:服务外包是企业利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把自己具有竞争力的核也业务做得很好,把不具有优势的业务给具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公司,即关注企业具有核心优势的业务,整合内外部的资源,使企业更好实现本公司的经营目标。
第三、百度百科中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如下:服务外包是企业在原来完整的价值链的基础上将可能是企业提供的不具有核也业务的一部分,通过整合价值链,将非核心的业务划拨出去给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以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更加完善自己的产品。
通过以上叙述,本文认为服务外包是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知识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结合现代通信手段的使用,达到企业价值链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核也竞争力的作用。
.....................
2.2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2.2.1价值链理论
最早关于价值链理论的观点是著名的管理学家波特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一系列活动,包括采购、研发、生产、装配、销售、管理等等,企业无论大小都从事这样一系列活动,因此价值链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价值链不是独立的,对一个企业来说价值链包括一系列活动,对社会整体来说价值链除了企业价值链还包括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销售价值链、融资价值链等几个部分。企业的价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价值链体系,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价值链活动。基本活动分为内部后勤、运营、外部后勤、营销活动、服务五个方面;辅助活动分为采购、研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这两个大的方面在企业价值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价值链在很多经济活动中都存在,从企业之间的行业价值链到企业内部形成的企业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个活动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一项活动都是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都会对价值链产生影响。
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所有活动组合起来的竞争,也就是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所有的活动也就是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个部分都要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众所周知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企业的每个活动都做好,都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为是不可能的,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具有竞争力这样也会浪费更多的资源,对企业的成本来说也是不合理也不经济的。每个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都有自己具有竞争力的环节,也存在没有竞争力的部分,因此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企业应该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具有竞争优势业务上,放弃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
价值链理论之所以能用在服务外包上,是因为服务外包就是发包方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分包出去,也就是说发包方企业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留在企业内部,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外包承接方来做,整合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使企业的成本更低,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
第三章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12
3.1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12
3.2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12
3.2.1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层次............12
3.2.3武汉市服务外包企业情况...........14
第四章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16
4.1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16
4.2服务外包的贸易效应........17
4.3服务外包的产业结构效应.............18
4.4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20
第五章武汉市服务外包经济效应的实证检验.........23
5.1检验方法的选择...........23
5.2检验模型的构建................23
5.3.实证检验............25
5.4检验结果分析...........30
第六章促进武汉市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
6.1大力培养服务外包的高端人才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武汉市服务外包对武汉市服务外包就业效应影响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武汉市高校云集,培养了很多大学生,人力资源相当丰厚,但是既懂语言又懂服务外包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却极其缺乏。为了解决武汉市服务外包就业效应问题可以从学校、企业、政府等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学校方面来分析。学校培养服务外包方面的高端人才,要重点制定高端人才培养和指导计划,发挥武汉市人力资源的优势,各高校要提高对服务外包专业的重视程度,开设与服务外包实践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外语、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综合课程的学习。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和一些重点外包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把企业的实践知识和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解决学校光有理论缺少实践,企业有实践但是缺少理论的困局。
第二、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要加大服务外包人才方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武汉市"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必"的效应,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在工作实践中的培养。有实力的大企化可以在公司组织培训课程或者与高校科研化构合作,培养出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较小的公司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还可委派一些优秀的服务外包人员去印度、欧美等服务外包发展较好的地方去留学深造。企业要重视高端人才,把高端人才当做企业的稀缺资源,吸引有实力的高端人才,对留学海外的高级人才要给予安排落户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现在企业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是具有技术上和管理上都优秀的综合人才,落实国家对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方面的政策,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重视服务外包高端人才。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观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服务外包相关的概述和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全面深刻的梳理了武汉市服务外包的现状、优势和问题。文章的重点是先用武没市服务外包相关数据结合理论,介绍了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四种经济效应,分别是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服务外包的贸易效应、服务外包的产业结构效应和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然后把武汉市服务外包的这四种经济效应的相关数据带入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平稳性、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回归分析来证明武汉市服务外包的这四种经济效应,得出武汉市服务外包对服务外包的出曰额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均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就业效应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并分析了产生送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武汉市服务外包规模还比较偏小,而服务外包是高素质人才的行业,造成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不明显。最后也提出了要想更好的发展武汉市服务外包必须从高端人才方面、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偏小,利涧偏低、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因为企业是服务外包的主体,而政府对服务外包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故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改变企业规模小、利润低的现状、提高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均是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网站及时披露武汉市服务外包方面的相关数据,本文的数据是从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统计年鉴、武汉市信息技术网的专业网站上取得,可能会使有些数据不是很精确,这些数据用在升量经济学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范围的误差。我相信随着武汉市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肯定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样对武汉市服务外包相关数据的披露也会更及时和准确,武汉市服务外包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