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早期长三角包含三大城市,即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省也在 2014 年 9 月列入长三角内,形成了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及上海市所包围的新的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位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发展规模大并且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内外市场的链接纽带,吸收国外投资,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长三角经济区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实现这种新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也趋向合理化。长三角经济区 2013 年的三大产值比重从上年的 4.4:50.9:44.7 调整为 3.9:50.3:45.8。其中,第三产业的上升幅度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下降幅度。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 0.5%和 0.6%,第三产业有 1.1%的上涨。与全国相比,其第一产业占比低了6.1%,第二产业占比高了 6.3%,第三产业占比基本持平。可见,长三角经济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人民币汇率作为一种相对价格变量,通过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汇率长期被低估。“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断加快,截止 2014 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升值到 1:6.2,相比 2005 年升值幅度达到 19%。2014 年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价下降了 0.36%,呈现出小幅度的贬值趋势。2015 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程度已经接近 1%,不利于汇改的进行。这种贬值的现象有可能是由美国的经济不断复苏、中国为了防止通货萎缩进一步稳定增长造成的。2008 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速下滑,而我国经济虽然仍旧保持高速增长,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出口以及引进外资增势放缓,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日趋复杂,各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于未来人民币的总体走势,可能受到以下两种情况的影响:其一,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美元是否依然保持强有力的势头。其二,受制于我国的经济状况。从总体观察,人民币汇率依然会以升、贬交替变动为主,不会持续大幅度变动。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关于汇率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已经很全面了,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更加关注汇率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而有的是从汇率对产业结构影响呈现的不同结果来研究。因为本文是同时从内外需两条主线来研究,所以本文把文献综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国外关于汇率通过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国内关于汇率通过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国外关于汇率通过投资和消费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文献、国内关于汇率通过投资和消费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文献。
一、汇率通过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
(一)国外关于汇率通过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
首先,部分学者认为汇率通过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正向的,这类文献我们要追溯到早期的托马斯·孟。他认为,本国的汇率下降是对本国有益的,而对其他国家不利。贸易差额的好坏决定于汇率的高低,当一国汇率对该国有不利的影响,那么该国的贸易差额对这个国家也是不利的。琼·罗宾逊对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进行研究和扩展,认为本币的贬值会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当一国商品价格不变,该国贸易的收入和支出以及该国货币的贬值都会受到进出口需求弹性的影响。之后,勒纳在1944 年用定量的方法,对马歇尔条件进行补充和完善,他认为当某国贸易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并且该国进出口贸易品的需求弹性之和比一大时,则某国汇率下降对该国的贸易收支有着正向的影响。Peter Benen 和 Dani Rodrik(1986)通过对 11 个工业国的研究认为,进出口结构随着各国的基本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Akira Otani和 Toyoichiro Shirota(2005)对日本进口商品结构归类,验证了汇率的传递作用。最终得出,汇率上升时,进口增加,汇率下降时,进口减少。Willem Thorbecke(2008)使用了 1987-2006 年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中国出口。
其次,也有些学者持相反的观点。Abdur Rchowdh(1993)通过对 7 个大国进行研究,运用计量的手段估测出了这 7 个国家的出口模型,结果得出汇率变动对出口有着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当汇率变动了,出口商害怕这种变动给他们的收益带来风险,所以减少了出口,从而影响到了资源的有效分布。Beckernian(1965)通过对汇率和产业结构的研究,提出汇率上升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它们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因为,一国货币升值抑制了该国的出口,而对于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来说,出口是他们取得规模经济、弥补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出口的受阻会影响到投资,不利于高新技术的使用,却提高了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最终提高本国商品的价格,又导致了出口进一步降低。
....................
第二章 汇率与产业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其影响路径分析
第一节 汇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
一、汇率相关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假说
购买力平价假说是在 1922 年由瑞典学者卡塞尔(Cassel)提出的一个思想和理论体系。他从货币的层面来分析,最终认为由于外币在发行国具有购买力,所以人们需要外币。同样的本币在本国也具有购买力所以人们也需要本币。
同一贸易品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价格,则将会存在套利的行为,在价格低的国家买入商品,在价格高的国家卖出商品。其价格会随着国内对价格低的商品的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相反,高价商品国内的供给上涨,价格却降低,最终不存在套利行为。用途表示为:
配第认为,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收入的高低应为商业大于工业大于农业。他初步指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的最初方向。之后,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进行研究。他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指出了人均国民收入与内部结构变动之间的关联。由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收入的不同,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最终移向第三产业。之所以劳动力有这一方向的转移,也是因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附加价值的不同所造成的。克拉克指出,这种差异导致劳动力向收入高的部门转移。发展中国家都有共同的特征,人口多、人均收入相对偏低。这些国家的产业部门不单单受到收入差异的影响,又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以我国为例,第一产业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一些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由于第二产业在市场中的成本和劳动的平均投入量还不足。我国也正在扶持第三产业,所以第一产业的收入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然而,配第·克拉克定理还有一定的缺陷。第一,他选取的样本比较少,并且其代表性不是很强,从而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第二,他在研究中视角不够宽阔,只考虑到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会给研究的准确性带来阻碍。与此同时,该定理还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他们认为第一、二、三产业共同组成了经济结构,只把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转移过程和产业结构进行联系。第二,他们假设随着时间的流逝,居民的收入是一个递增的过程。
.....................
第二节 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期,产业结构作为我国重点关注对象正在迅速的得到调整和优化。我国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使得国内外商品价格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变动。本文借鉴了巴拉萨—萨缪尔森的汇率传递效应,从内外需的主干线来分析汇率对产业结构调整。本文认为,在内需这条线路上,汇率通过改变国内的 FDI 来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进行影响。在外需这条线路上,汇率通过影响进出口,改变我国的贸易结构,从而影响到我国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其主要路径分析图如下: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第一产业的需求逐步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根据长三角经济区的自身情况,随着人们对第三产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技术、资源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前两大产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总之,人民币汇率上升了,改变了人们的需求,促进了产业间的转移,有助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汇率通过 FDI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一条重要的路径。通常,某国的汇率发生变动,外国对该国的投资成本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至于国外企业作出相对措施,使得该国的资源可以重整再分配,最终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本文将会通过长短期影响效应的不同来进行分析。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及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23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3
第二节 我国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 24
第四章 汇率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及渠道的实证分析 ............ 32
第一节 模型的选择 .......... 32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 ................ 33
第五章 汇率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建立 ....................... 43
第二节 汇率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第五章 汇率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建
上一章我们研究了汇率通过不同渠道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长三角经济区外贸依存度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影响。本章将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的实证分析。来研究汇率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是怎么样的。本章将选取 1990 年—2013 年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长三角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这几个变量来探讨。选取变量见表 6-1。
本章将研究汇率变动如何通过 FDI、OPEN 对长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进行影响。变量选用 GDP1、GDP2、GDP3、FDI、OPEN、REER。区间选用 1990—2013 年,23年年度数据。本章研究汇率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动态影响,建立 VECM 模型,简化形式为:
Y1=Y{LNGDP,LNFDI,LNREER,LNOPEN}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根据上文的研究和总结,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升级良好,内部升级不同步
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情况来看,1990 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合理运用区位优势、地理优势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海市已经逐步形成服务行业和制造行业的共同发展。农业、工业发展速度减慢,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的发展规律。江苏和浙江产业结构发展良好,在提升传统行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又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安徽省也出现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外移的情况。但是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区域内部省市间的发展却不是完全同步。虽然长三角经济区总体或者江浙沪在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处在领先的地位,可是作为经济区内一员的安徽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二、汇率能有效的通过 FDI 和贸易结构影响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
从汇率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来看,汇率的变动对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相对较大,并且汇率可以有效的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长三角经济区对外开放度度两条途径影响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得传导机制可以被检验。汇率的变动可以促进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外商直接投资角度来看,FDI 与汇率和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汇率上升会促进 FDI 的流入,FDI 流入的增加又会使得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当 FDI 流入时,可以加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长三角经济区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
从贸易结构的角度来看,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其对外开放度互为对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力的促进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促进长三角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随着长三角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力度日趋加大,进、出口的实际交易量不断增加。长三角经济区内的众多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地加深,涉及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企业可以通过进出口达到信息的流通,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的升级,最终使得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整体得到升级。在这种升级的环境下,又会增加进出口的比重,推进开放力度。形成了开放与产业升级互助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二: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货币锚地位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崛起,到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横空出世,到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亚洲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 2014 年世界 GDP 的排行中,中国和日本分列第二、三位。不可否认的是,盯住美元这一事实对亚洲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美元币值保持稳定,这种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国汇率的稳定,避免了国际间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美元的币值稳定性,此时,亚洲国家货币盯住美元非但不能保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性,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外部冲击。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东亚地区制度化货币合作机制的缺失已经严重威胁到东亚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东亚各经济体大多选择盯住美元,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体带来重创,并暴露了单边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东亚经济体开始探讨何种汇率制度最为合适。国内外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建立一个新的货币合作模式上,以求维持自身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在汇率合作问题中,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实力雄厚的货币作为东亚区域内的货币锚。纵观东亚各国,拥有这种经济政治实力的也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在为成为货币锚而不断努力。日本经济的发达程度要高于中国,但是其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且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不负责任的日元贬值政策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影响了日元的国际声誉,致使其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力也逐年减弱。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联系不断加强,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和居民的认可,这也说明了人民币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逐步提高。
......................
第二节 “货币锚”的相关理论
一、“货币锚”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货币锚”的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Robert Flood 和 Micheal Mussa(1994)指出,“货币锚”表示被各国货币政策锚定的基准货币。主要分为三类:①固定“货币锚”,是指本国货币盯住某一种(一篮子)货币;②移动“货币锚”,是指从货币供应量和通胀目标出发锁定的货币政策目标;③基本“货币锚”,是指根据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来确定本国的货币政策。Mishkin(2006)提出“货币锚”就是一种衡量工具,货币当局依据这一工具来制定货币政策,并利用这种工具来管理本国货币。综上可以看出,不管如何界定“货币锚”,基本上可以将“货币锚”定位为目标变量,并依据这一目标变量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但是,这样的目标变量分为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两类,分别对应货币的内部锚和外部锚。除了上述分类,“货币锚”还可以分为隐性锚和显性锚,通过有无经过官方认证来区分,前者是未经官方和法律认证的货币锚,后者是经过官方认证并与本国货币保持稳定关系的一种锚货币。
二、“货币锚”的特点
作为区域(世界)范围内的锚货币,必须具有其他货币所没有的独特性,大范围使用并不是一种货币成为锚货币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样,锚货币也不一定都是国际货币。
(一)发行国要具备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
市场内流通使用的货币实质上是一种信用形式上的货币,市场力量决定了它的使用人数和使用范围。当一国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之后,该国的生产总值、对外开放度以及国际市场占比等各项指标都将随之上升,其货币的认可程度也将会逐渐增加。
(二)币值相对稳定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区域内或是世界范围内的锚定货币,其币值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基础前提。币值稳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较强的货币购买力,从而消费者愿意持有该种货币,这体现出货币对内价值的稳定性;第二,货币汇率变动频率较高,金融和贸易市场中货币持有者的兑换成本和风险会随之提高,从而会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因此,该种货币必须具备稳定的对外价值。
(三)网络外部性和时滞效应
从需求角度出发,网络外部性使得产品效用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不断增大;从供给角度出发,用户的不断增多以及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会带动该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从而形成垄断性质。而时滞效应可以看成是网络效应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当作为货币锚的国家经济和政治遭受重大危机和挫折时,由于网络效应、时滞性的存在,该货币并不会马上丧失去货币锚的地位。
...........................
第二章 东亚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的特征事实
第一节 东亚经济体的汇率动态
2010 年 6 月 19 日人行宣布重新启动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冻结的汇率制度,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为了研究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各经济体汇率制度安排的现状,本文在采用日度汇率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将先对东亚经济体的汇率变动情况进行考察。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自 2012 年 4月 16 日起,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交易波动范围由 0.5%上调至 1%。另外,自 2014年 3 月 17 日起,将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波动范围由 1%上调至 2%。考虑以上现实情况,本文使用 Eviews6.0 对 2010 年 6 月 19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的日汇率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分别考察东亚货币兑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名义日汇率的变化趋势。
在整个考察期内,东亚各经济体兑美元和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下面我们将依次分析东亚各经济体分别兑换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的日名义汇率的变动情况。(1)港元。中国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也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港元高度盯住美元,因此,港元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明显小于港元兑换日元和人民币时的汇率波动幅度。其中,港元兑换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走势有所不同,前者处于波动性上升,后者处于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 2010 年至 2014 年间,日元和人民币币值变动的差异性,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困难重重,日元币值不稳定,而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2)新加坡元。新加坡元兑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大致相同,都是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是比较起始点和终点的汇率值,可以看出,美元相对人民币其币值在下降,即人民币兑美元变现为升值。然而新加坡元兑换日元的汇率则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新加坡元相对于日元处于升值的状态。(3)马来西亚林吉特。林吉特兑换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十分相似,都处于波动性下降的状态,也就是说,相对美元和人民币币值来说,林吉特处于贬值的状态;然而在兑换日元时,汇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
第二节 东亚经济体汇率相关性检验
2010 年 6 月 19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进一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为增强汇率弹性,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人民币盯住美元政策解冻。2012 年 4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进一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为增强汇率弹性,采取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浮动幅度的措施,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范围由 0.5%调整为 1%。2012 年 4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进一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并再次调整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波动幅度,将其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了一个百分点,即由 1%调升为 2%。这一系列的汇率调整会促使东亚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出现怎样的变动,需要对人民币与其他经济体货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本文采用各经济体货币兑美元的月度汇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如表 2-1 所示。同时考虑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本文以上述时间点为截点,对数据进行了分段处理,再进行进一步检验。
相关系数是著名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的一种统计指标,用于衡量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取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我们可以将相关系数 r 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当0<|r|<0.3 时,视为变量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当 0.3<|r|<0.5 时,视为变量之间低度相关;当 0.5<|r|<0.8 时,视为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当 0.8<|r|<1 时,视为变量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
第三章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货币锚地位的实证研究...................21
第一节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21
第二节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2
第三节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实证分析....................23
第四章人民币货币锚地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31
第一节积极效应................................31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31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37
第一节研究结论................37
第二节政策建议.......................38
第四章 人民币货币锚地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国家开始重视了美元统治下不平等经济带来的危害。当人民币实现在东亚经济体的货币锚地位之后,各经济体就能够更多地避免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同时,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货币锚地位同样给中国自身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 积极效应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可观的铸币税收入(吉松涛,2006)。当发行成本与发行面额存在差额时,具有货币发行权的国家就会获得这个溢价收益,这个溢价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当一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中,一定的铸币税能够帮助预防通货紧缩的发生。同时,在该国发生战争或者自然灾害等紧急时刻,铸币税融资也不失为政府应对短期危机的一种融资手段(范建军,2002)。
由于发行成本较低,人民币成为东亚经济体的货币锚的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获得铸币收入,且同时获得境外资源的使用权。另外,从借贷角度来看,我国相当于取得了境外无息贷款,届时国内可用资金会比较充裕,在克服国内融资难的问题上出现了新的转机,这可以归结为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给中国带来的额外经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实现有助于我国获得来自其他国家的铸币税,同时,这些收入没有成本,将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李山,2013)。
以美国为例,美元铸币税给美国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直接收益,包括传统意义上铸币税,即由美国发行的在国外流通的美元所获得的铸币税;拓展意义上的铸币税,即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其他国家的货币面临贬值的情况下美国从中获得的收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带来的收益(宋芳秀、李庆云,2006)。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关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从东亚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的特征事实入手,通过数据检验和分析,从而看出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内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人民币货币锚地位初步得到体现。定量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借鉴 Frankel 和 Wei(1994)提出的外部货币模型,利用 2010 年 6 月 19 日至 2014 年12 月 31 日东亚各经济体、美元和欧元兑瑞士法郎的日汇率数据,实证检验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货币锚地位是否得到实现,结果表明,人民币已经逐步成为东亚区域内的主导货币。定性分析主要是正反两面阐述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内的货币锚地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美元的霸主地位有所动摇
2010 年 6 月 19 日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汇改之后,美元依旧在东亚经济体的货币篮子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近年来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美元的汇率波动十分频繁,美元的币值缺乏稳定性,同时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美元已经很难在东亚区域内占据霸主地位。
二、日元和欧元几乎退出货币锚竞争
2010 年人民币汇改之后,日元和欧元几乎退出了东亚各经济体的货币篮子,而且与美元较为相似的是,日元的币值和汇率也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波动较为频繁。泡沫经济的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障碍重重,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纷争不断,这些都成为了妨碍日元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的货币锚的关键因素。
三、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逐渐稳固
人民币通过对自身汇率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自身的货币体系,在逐步走向浮动汇率体系的过程中为东亚各经济体汇率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各经济体货币汇率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金融制度的不断健全,人民币对东亚各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所起的作用力逐渐增大,且对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货币锚地位将越来越稳固。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三: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基于贸易竞争力视角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握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带动进出口的整体增长,对外贸易每年的增速都超过 20%,发展如此迅速进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9 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 2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2012 年我国对外贸易达到 3.9 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且和第一大贸易国的距离在逐渐缩小;2013 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了 4 万亿美元,初次略高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4 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 4.3 万亿美元,比美国增长 3.4%,仍旧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我国作为贸易规模如此大的贸易国,所应享有的福利却并不明显。反观全球,货币贸易中美元仍是最大的贸易商品,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处于公认的“微笑曲线”低端,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贸易与美、德两国差距甚大,人均国民收入始终没进入世界前 100 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甚至我国对大宗商品或敏感商品无定价权和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无参与权等,这些都未随着我国迈入贸易大国的地位而有所改善。这些事实和我国优秀的贸易数据明显存在出入,国民获得的贸易利益与我国身为贸易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符。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是什么样的?如何以贸易竞争力角度衡量国家的贸易强弱?中国与贸易强国的距离还有多远?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该如何制定?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些学者尝试从 WTO 和 OECD 推出的贸易增加值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本文则认为中国的贸易规模大但是贸易能力不强,并将从贸易竞争力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索。本文的逻辑起点是先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进行探讨,从我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贸易竞争力理论提取前面贸易强国内涵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和验证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分析过的指标上给出新经济下我国向贸易强国的发展路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文基于贸易竞争力视角对贸易强国之路进行探索,可以确定的是贸易竞争力是可以决定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贸易国家强弱代表。另外国际竞争力及其理论可以拓展应用于对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进而论证中国的贸易强国地位,这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新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文在国内外贸易强国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对贸易强国衡量标准体系进行构建,并根据实证分析所需要对可量化指标进行筛选,包括货物贸易额、世界500 强中国公司数等,最终得到衡量体系表,为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对中国对外贸易附加值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贸易统计方法即对外贸易出口附加值,它可以更加确切地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下对外贸易的状况。Koopman(2010、2012)等人和 Johnson.(2012)对 2004 和 2007 年多个国家测算了 VSS 值,发现按照出口附加值方法测算中美贸易顺差将缩水 30%-40%。OECD 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已有能够统计和反映贸易增加值的有关指标,且仍在进一步加强有关建设完善。
(二)对中国贸易地位的研究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研究,国外学者也没有对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研究,都是从某单个方面进对某国家贸易地位的分析。如 Robert T. Kudrle(2012)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角度以 OECD 为例分析,得出中国对于国际规则制定的软实力还有待提高,话语权地位不高。Jay Squalli 与 Kenneth Wilson(2011)从贸易开放度的角度运用其新的侧度方法进行计算,指出贸易开放度与一国对外贸易水平是相关的并依此探讨国家的贸易地位。Olivier Cattaneo et al.(2010)和 Robert C.Feenstra 等人(2010)从贸易结构或者是价值链的角度,指出我国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高的结论。
(三)对中国出口商品质量的研究
国外大多把关注焦点放在中国出口方面,Schoott(2008)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品质进行研究,并得出中国出口产品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或者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同一种商品的结论。Amiti 和 Freund(2010)对中国贸易出口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弱势剔除了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存在于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中的技术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国外主要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和统计方法上对于贸易增值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准备加入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年份进行探讨。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强国发展的研究,国外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文献来分析和探讨中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以及贸易强国的相关探讨,从宏观角度实证分析中国外贸总体质量的文献几乎空白。
.........................
第二章 贸易强国的内涵和中国的现状
第一节 贸易强国的内涵
一、贸易强国的内涵
为了研究中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首先要知道贸易强国是什么样,中国目前怎么样。从中国的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已然是贸易大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那么贸易强国的定义或内涵是什么,贸易强国具有哪些特点,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清楚,还处于各抒己见的状态。以下从两个方面来罗列有关贸易强国内涵的相关观点。
(一)主要从定性角度予以研究的学者观点
1.何新华,王玲(2000)初次对贸易强国进行判别,列出了对全球影响力等标准,并通过选取 12 个经济指标对各国和地区进行分析,最后给出贸易强国的内涵包括:贸易强国需要具有稳定的汇率,金融服务业和国家的收入要高,对外贸易度不低,经济规模大且产业结构应主要发展服务业。
2.汪毅夫(2005)认为贸易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对外贸易的方式是质量和效益增长类型而不是仅有数量上的增长;对外出口商品上含有的关键性技术、品牌、知识产权和它的国际销售渠道均由本国的企业掌控;贸易商品的附加值要高;高科技制品应在工业制品的出口中占主要地位;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要强,拥有的企业管理水平要高,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能够较少的受到国际上的市场风险干扰;不仅是出口企业还有其工会也要有能力应对国外的反倾销。
3.郝志功(2006)对于贸易强国内涵的理解是:一国的贸易总量在全球市场上占了主导地位;一国的产业可以在全球实现分工和拥有其他发达国家那样高的贸易科技含量;积极成为区域贸易、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领导者;实现一国贸易强和国家富的共同发展。
4.陈飞翔,吴琅(2006)将贸易强国定义为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商品中的生产要素多为中高级,主要为价值型的贸易,并能够在全球贸易中获得主要贸易利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同时指出和分析了贸易强国的特征表现在外贸的特征、外贸的基本面、外贸对经济带来的作用三个方面。
5.赵蓓文(2013)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上定义了贸易强国的标准:贸易规模和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都大;贸易结构即服务贸易的水平要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即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数量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高;能够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跨国公司总数多即具有较高的对外投资能力;经济强国(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是贸易强国产生和立足的根本前提;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高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大。
.......................
第二节 中国的现状
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进行科学的掌握之后,还要针对性的认识我国的内外部贸易现状,在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取贸易竞争力指标并构建强国体系,得出实证分析结果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实现我国的强国目标。
一、外部环境现状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国家化和经济向着一体化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同时,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更为迅速并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据 WTO 统计,自 1948 年到 1994 年报告于关贸总协定的区域贸易协定仅有 123 个,然而截止到2013 年 1 月,WTO155 个成员中除了东非和西非三个国家外,其他国家都签署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并且向关贸总协定报告的有 546 个,正有效运行的有354 个。区域贸易总协定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方式。
区贸协定是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它的法律效力更高,贸易也越自由化。它主要通过消除区贸协定中成员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区域贸易协定包括六种协定形式,其中自由程度最低的事特惠贸易安排,贸易程度最高的是政治经济实现一体化。然而,现实中自由贸易区是区贸协定的最多存在形式,超越这个形式的目前只有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合更多见,如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日本、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贸易协定的达成。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不仅贸易量容纳了全球贸易的半壁江山,而且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显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参与到强强联合中来,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尤其是贸易竞争力,才能融入有效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来,为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
第三章 贸易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22
一、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22
二、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 23
第四章 基于贸易竞争力的贸易强国实证分析 ............ 27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架和实证方法 .................. 28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28
二、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28
第五章 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政策建议 ............... 35
一、国家层面 ...................... 35
二、企业层面 ............ 37
第四章 基于贸易竞争力的贸易强国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架和实证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经验和贸易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贸易竞争过程方面来体现各国的贸易竞争力。以下是贸易竞争过程的几项指标:
1.贸易规模:贸易规模是贸易竞争过程的重要度量指标,一国在世界上的贸易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多,其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越大,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能力也越大,对产品价格和对外投资的影响也大。本文用货物对外贸易额和服务对外贸易额来衡量贸易规模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贸易效益:贸易效益是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由于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贸易收入,所以本文贸易效益的衡量采纳人均 GDP 指标。由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不同,本文用出口品国内增值率来衡量参与国际分工获得的利益即贸易效益。
3.贸易核心竞争力: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获胜的关键,核心竞争力越高反映了其贸易竞争力越强,从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越多。本文用自主品牌拥有率来衡量贸易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拥有率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自主品牌拥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成正比。由于自主品牌拥有率难以统计,并且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用一国拥有的世界品牌 500 强数和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数来替代和衡量贸易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政策建议
本文先总结和概括了学者们关于贸易强国的内涵,对中国贸易外部环境现状和内部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列举了贸易强国的各种指标,指出了中国的现状,对我国的贸易总量、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效益、贸易知识竞争力等有所把握,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然后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概念和有关贸易竞争力的理论,结合贸易竞争力理论的贸易过程指标和前面总结的贸易强国相关指标,本文构建了基于贸易竞争力角度的强国模型。该模型指标包括贸易规模、贸易效益和贸易核心竞争力等贸易竞争过程指标,经过分析得出我国与美国等贸易竞争力强的贸易强国相差甚远,中国在贸易效益、贸易核心竞争力和贸易规模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需要向贸易强国进行转变。
然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不能靠简单的贸易规模扩张,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全面的战略性调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再次踏上全球化深化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要牢牢把握住在亚太地区的庞大发展机遇,加快实现经济转型,促进外贸积极健康持续且稳定的向贸易强国发展。本文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内容,着眼于所分析贸易指标,从宏观和微观提出以下贸易强国策略。
我国的贸易发展到目前为止仍大部分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和资源丰富上,我国应该培育和出口一些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它们可以带来更高的贸易利益和更多的发言权。首先,作为我国目前主要出口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如鞋类、服装、纺织、办公机械、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我国还应该继续稳定发展,虽然劳动型密集型的产品竞争力并不持久,但目前贸易格局难以立即改变,中国应保持其目前的优势为本国带来贸易利益和提供就业。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由传统工艺或垄断形成的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必然有很多多年经营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传统产品,这类产品是别的国家模仿不来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独特的贸易竞争力带来的贸易利益要大很多,如法国的葡萄酒和荷兰的鲜花。中国应该重视对此类产品的扶持,将提高整提竞争力。最后,集中资源突破某个或某几个领域而非整体领域,抓住重点的新兴战略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去突破,如医疗设备、纳米、新材料等领域,很多领域也正符合我国国内的内需。由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也可得知资源型的竞争力难改变,技术型的竞争力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的,因此中国应在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战略性的开发和扶持此类产品。只要实施这样层层突进的贸易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引领和主要作用,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四:泰国菠萝罐头出口贸易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菠萝罐头贸易,泰国是世界上出口菠萝罐头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泰国菠萝罐头出口的平均值为 41.12%。2000 年到 2003 年,由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出口上的竞争,加上美国对泰国菠萝罐头征收反倾销税,使得泰国菠萝罐头的出口量下降,年均出口量为 41.67 万吨,与同期世界平均总出口量的比列相比较而言下降了 35.9%;但是 2003-2006 年出口量在不断回升,2006 年的出口量达到61.89万屯,出口额是3.78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平均总出口量的48%和45%。2009 年为出口高峰年,出口量达 51.22 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 46.1%,出口额达 2.66 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 5.73 亿美元中的 46.4%。可是 2011 年菠萝罐头出口下降;在 2012 年达到最低谷,出口量对比 2009 年下降了 54.57%,为 23.27 万吨。菠萝罐头是其中泰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品,近年来国际市场上泰国菠萝罐头占在菠萝市场总量的比列在持续下降,泰国菠萝罐头的出口量却不断增加,所以泰国菠萝罐头地位将得到维持。
泰国菠萝罐头主要出口的市场是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是泰国最大的菠萝罐头市场。近年来,泰国加大了对美国和俄罗斯的菠萝罐头出口。2005-2010 年,泰国对美国的菠萝罐头出口增长了 59%,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了 39%。而在美国市场,占据菠萝罐头出口量最大却的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近期泰国出口菠萝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正在增加。2013 年泰国出口到美国的菠萝罐头为 40.55 万屯,菲律宾为 31.55 万屯和印度尼西亚为 12.92万吨。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泰国菠萝罐头出口贸易,本文想研究泰国菠萝罐头的产业结构和泰国菠萝罐头的生产出口到世界市场。并研究泰国菠萝罐头出口的情况包括世界市场对菠萝罐头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研究泰国菠萝罐头在出口上所要面对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泰国菠萝罐头的方针与方案,更好更快的推进泰国碧落罐头出口。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 2006 年,学者 Syed Jabbar 发表 《生产取向为例:马来西亚菠萝罐头“欧洲营销杂志》,分析背后的原因,在英国菠萝罐头市场的马来西亚份额下降,是确定缺乏有效的销售和营销策略的原因。试图解释有助于减少销售为一体的,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在水果罐头市场的菠萝罐头的份额普遍下降;以及缺乏积极的销售政策。结论是,除非马来西亚改变;它的营销方式,否则下英国菠萝罐头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
学者 Bryce Cooke, 在 2009 年发表了 《最近的粮食价格变动 时间序列分析》,他专注于玉米,小麦,大米和大豆的国际价格。首先,我们认同导致增加这些农产品价格的因素相关的变量。其次,我们用时间序列分析,试图定量验证这些解释。这里介绍的实证研究,包括一阶差分模型和滚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总的来说,我们的实证分析由主要提供的证据表明,在期货市场和代理的投机可以帮助解释食品价格观察到的金融活动的变化;任何其他的解释没有得到我们的时间序列分析的支持。
学者 Duane P. Bartholomew1、Richard A. Hawkins 和 Johnny A. Lopez 2012 年发表的 《夏威夷菠萝:一个行业的兴衰》,一个行业卡特尔形成后 1933 年恢复行业的盈利能力,控制产量和销售菠萝罐头,积极的行业资助的营销方案,并在罐装果汁量快速增长。虽然业界支持的世界上最大的菠萝育种计划从 1914年到 1986 年,没有任何品种出现了取代“平滑卡宴”罐头。夏威夷的菠萝研究所的菠萝育种计划生产的 MD-2 的菠萝品种,目前世界上最卓越的新鲜水果品种。然而,品种第一,主要的受益者是哥斯达黎加在那里德尔蒙特建立了一个新鲜的水果种植园,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都乐食品公司和毛伊岛的金菠萝有限公司继续生产新鲜菠萝在夏威夷,主要是针对当地市场。所有的罐头,最终关闭,最后一个在毛伊岛在 2007 年。
鲜菠萝生产只涉及与约 1200公顷组合面积的小农。新鲜菠萝的出口量很小,一般每年不少于 30 7000 吨,并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新加坡市场。然而,鲜菠萝出口有所回升,最近 40 万吨于 1997 年。随着 1996 年推出新的混合动力Josapine 的价值 RM 10 万元,预计市场对新鲜菠萝进一步增加。
........................
第 2 章 泰国菠萝罐头贸易的现状分析
2.1 引言
泰国菠萝罐头加工行业是泰国具有潜力的行业,及最有机会扩张出口的项目,而且产品种类丰富。并且因为在 1994-2000 年泰国菠萝的价格有所增加,所以在泰国有种植更多菠萝的动机(农业经济,2006)。所以泰国在这段时间成为了世界出口菠萝罐头最多的国家,小农户新鲜菠萝的输入使得总收益率高达 75%以上 。菠萝生产基地大部分的在巴蜀府,佛丕府,罗勇府,春武里,北碧府及拉差布里。全泰国约 80%的鲜菠萝由农场种植。农场根据需要,进行计划地播种 (以免原料过剩) 并按协议向罐头加工厂定期定量的供应原料,并且成熟度有保证。菠萝送到工厂后,由工厂过磅验收,大约 80%的菠萝用作原料加工成食品,如菠萝罐头,菠萝汁等。另外其余 20%被内销,主要用于国内消费。
.......................
2.2 泰国菠萝罐头生产概况分析
2.2.1 泰国菠萝罐头生产情况
泰国罐头加工厂约有 100 多家,除个别厂外,大多数罐头厂的空罐均由制罐厂生产供应。因为泰国地处热带地区,所以能够长出别有风味的菠萝来进驻国际市场。菠萝产品的出口,有很多种类 ,其中出口最大的是菠萝罐头和菠萝汁。通过工业标准办公室(TISI)的资料发现泰国罐头加工厂约有 75 家左右。菠萝的生产旺季在 4-6 月份和 11-2 月份,一年内菠萝罐头工厂可以生产约 7-8个月时间。
泰国有很多菠萝品种比如拉帕差品种、英德拉吉品种、普吉岛品种、饲养员夫人 Lae 或蜂蜜品种、黄金品种、普莱品种等等。但最主要的是菠萝拉帕差品种、普吉岛品种和英德拉吉品种。以菠萝拉帕差品种的菠萝工厂为主。产量约 20%-25%是为了做国内鲜菠萝,另外的是为了菠萝加工出口。
菠萝—年四季都可以生长,整个泰国约 80%的鲜菠萝是由农场种植,亩产约 2~4 吨。农场需要有计划地播种(以免原种浪费) 并按协议向罐头头加工厂定期定量的供应原料。菠萝送到工厂后,由工厂过磅验收,直径小于 100mm或烂果等不合格的原料将被工厂拒收。有些工厂有自己的农场,有的工厂也从部分个体农民收购鲜菠萝。从表 2-1 来看泰国菠萝罐头产生的情况,可见泰国的菠萝产生产量增加,2012 年泰国菠萝产量最多:面积是 646,910 亩、产量是2.58 万吨和单产是 3,800 吨/公顷。
........................
第 3 章 泰国菠萝罐头出口面临的问题 ................ 19
3.1 引言 ............... 19
3.2 泰国出口菠萝罐头生产存在的问题 ............... 19
第 4 章 泰国菠萝罐头出口的对策及建议 ................. 24
4.1 引言 ............... 24
4.2 稳固和扩展国际市场 ..................... 24
第 4 章 泰国菠萝罐头出口的对策及建议
4.1稳固和扩展国际市场
在控制和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泰国菠萝罐头企业想要扭转在国际罐头市场的颓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生产菠萝罐头的企业可以现在国外注册品牌,在国外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赢得良好的口碑后,再将海外的公司引进到本国内,这样就间接的获得了通行证;二,可以先主动加入其它国家的合作公司或者跨国联盟,从而赢得外资前来投资;三,积极的邀请外资企业来工厂里实地考察,可以采取投资置换等方式使菠萝企业的融合,进而增加泰国菠萝罐头整体的竞争实力;四,在选择国外的合作伙伴时尽量选择技术,经济较好的国家,可以利用其显著的优势来带动我们的生产基地。
菠萝罐头生产企业应该认识到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质量、技术、管理手段、销售渠道以及生产流程,但是他们无法复制一个名誉品牌。因此,品牌是能够保证企业不陷入到同质化价格战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发展就很难有出路。使用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企业经营战略,来防止这种假冒产品的泛滥,进而影响到罐头食品在市场中的气象和名誉,也就增加了国内的产品在国际的影响力。
......................
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泰国菠萝罐头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持续增长,出口率提高到百分之 6.96。泰国菠萝罐头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出口的国家。是因为泰国菠萝罐头的生产企业有潜力,还有在食品工业的方面泰国是比同区域其他国家的基础强。泰国菠萝罐头的市场结构分为两个大类是国内和国外市场,国内市场是一个小市场,国外市场主要的出口国家是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近年来泰国菠萝罐头已经发展到新的市场,如墨西哥,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能扩展到新的市场,是由于泰国企业家想减少依赖主要市场的风险。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之所以是泰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是因为他们生产成本的优点还有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有很多外国公司投资。此外,还有中国、肯尼亚、越南、马来西亚等,也是泰国必须重视的对手。
尽管泰国菠萝罐头出口企业发展很迅速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菠萝罐头出口国家,但仍然有危险,企业必须面对生产存在的问题;比如利润水平低、质量问题突出、生产原材料不确定、政府管理失利等,如何解决菠萝罐头出口的问题;制造的问题、国际市场的问题,还有生产企业分布不合理。这些问题引出的麻烦,都会影响泰国菠萝罐的头出口。为了能使泰国菠萝罐头的企业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所以泰国政府,行业协会两个部门必须一起合作制定各种标准,还有增强泰国菠萝罐头产品的成本优势和去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这样一来,泰国菠萝罐头企业出口才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品质,并且更具备竞争力。
本人希望务农者,出口商,与泰国政府共同努力、有效沟通、排除万难、使泰国菠萝罐头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泰国继续当菠萝罐头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希望本文在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方面的研究对未来泰国菠萝罐头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五:我国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1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的产生与发展
1.1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产生的背景
众所周知,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作为基础性协议规则最先制定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标准,但其在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有限。自从 1995 年底结束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WTO 关于服务贸易谈判的进展非常缓慢,2001 年 11 月,WTO 部长级第四次会议重新启动了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然而,结果令人失望的是,本来原定于 2005 年 1 月前就全面结束的谈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这无非就是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利益关注点的迥异所导致。
多哈回合谈判的僵局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推进中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是非常难以处理,因为多数成员服务业采取的是谨慎态度。现如今,GATS 已经走过二十几个年头,随着国际经济上也环境的剧烈变化,服务贸易在新的商业模式实践中和互联网的广泛推广应用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但是有一些服务贸易部门因为处于国家安全和稳定性因素的考量仍然处于政府部门的高度控制之中,其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难以真正发挥市场的经济效应。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GATS 在新时代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下已经过时,如果在WTO 框架下继续对进行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进行让步,这很难取得更大的进展。
2011年,多哈回合谈判基本趋于停滞,对GATS的局限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比如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范围、程度和利益分配等等。;二是GATS在对一国国内监管的规定比较灵活,这就导致通过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领域的承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时,默认了成员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国内监管来实现国内目标的权利;三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的复杂性,一些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只是对发达国家是有利,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
.......................
1.2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的基本历程
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拓展服务贸易市场空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需要一个更高标准,更深层次的服务贸易协定来为其发挥新的更好作用。服务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应运而生。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是由美国和澳大利亚发起, 采用“负面清单”的谈判模式的一种高标准协定,目前来看各国对其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对其给予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是近几十年以来能够改善服务贸易产深层次自由化发展的一个机遇,我们也会发现其在某些之前未曾涉及的重要领域方面比如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各国政府的政府机构采购问题以及政府补贴等等关于公平竞争问题也都颇具野心。
2012年年初,二十几位WTO成员国(欧盟算作一个整体)自称为“服务业真正好友”(RGF)并从此开展非正式磋商密谈,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这些协商国家之间为服务贸易深化发展开辟一条畅通无阻的罗马大道,进一步深层次放开服务业市场和服务业的投资贸易。如果能够达成协议,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服务贸易的状况——从服务的公共利益化向服务的商业化转型。
截至2013年9月,已有23个WTO成员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谈判,分别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台北(台湾),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 瑞士,土耳其,以色列,日本, ,新西兰,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列支敦士登,巴拉圭,秘鲁,韩国, 欧盟, 墨西哥,香港,冰岛,和美国。其中有发达国家,当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WTO数据估算,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的服务贸易覆盖了接近世界70%,而在OECD (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服务贸易则更是达到了90%以上。
我国早在13年就提出加入TISA谈判的要求,但目前一直没有获得通过。中国申请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目的就在于更深层次的汇入全球服务市场,这也能够促进中国本土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机遇。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其他服务贸易相关的协定相比,其实更适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TPP等相比,美欧等发达国家也更愿意中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西方有媒体表示,中国未能得到申请通过主要原因是中方的敏感产品清单太冗长,市场开放的诚意不足,这不符合美欧等国的期望。
......................
2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
2.1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正面效应分析
中国早在在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中就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从开始到最后,我国一直都参与其中,从1991年开始,我国曾多次提交承诺开价单,共涉及到我国服务业的6大门类有32项之多。我国对国外大多数行业的企业都要求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在我国进入市场,我国对于跨境服务没做出市场准入的承诺,但我国对跨境消费也没作出任何限制。
整体来说,中国相比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所作出的承诺开放部门数量并不少,但是如果从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所涉及的服务部门来看的话,我国与WTO成员方的标准还差的还挺多,这也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还会有个持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是具有较高水平且高标准的协议,中国一旦加入其中,我国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必然有很大的提升,这也势必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做良好示范作用。我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也必然给我服务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正面效应如下:
第一 引入国际竞争机制,为我国服务行业添动力。
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曾对我国服务行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我国服务业企业发育的角度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都是比较滞后的,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协调性。我国经济发展一定要突破这一瓶颈,有效的措施就是要深层次逐步地开放我国服务业市场,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就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引入了竞争机制,弱肉强食,市场的残酷必然激发企业活力,迫使一些在曾经计划经济制下享受温室暖阳的垄断性服务部门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强化国有服务部门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另外加入TISA,也会为我国传统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部门的出口带来福音,多少年来我国传统服务业部门积累的一定比较优势在海外服务市场的开放过程中带来规模效益,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比如金融、保险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必然起到了带动作用。如果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深层次地开放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必然能够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尤其是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水准的服务行业。
........................
2.2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负面冲击
众所周知,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其国际竞争力方面长期而言表现是比较弱的,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其本土企业发展初期阶段或者出于国家安全因素的考虑等都需要对一些部门或者某些领域在向世界市场进行开放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我国在经济发展目前的阶段是同样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和手段的。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的有利之处和竞争机遇我们在上面一节已经提到,接下来就要考察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哪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将导致我国民族产业的成长在市场骤然高标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遭受不可避免的强力冲击。我国这些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增速可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明显提高,这就导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和服务方面相关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再加上我国人口总量的优势,我国的服务产品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服务业在未来必然是我国经济换代转型新增长点。如此形势之下,我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导致我国服务业市场的进一步深层次开放,而我国民族企业与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巨大差距这一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外资的大举入境抢占我国服务内资企业市场进而导致我国服务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会不会削弱我国本就比较薄弱的服务部门环节。另外,外资服务企业在技术上和管理经验上都要比我国企业强大更具竞争能力,他们控制着服务业相关的重要技术对于我国来说会让我过民族企业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无疑会给我国一些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那些民族性质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发展的产业。外资企业一旦顺利在本土成长,必然抢占我国内资服务企业,民族企业的或吞并或控股或直接买断对于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权利是一种实质性的打击,我国某些重要服务领域的对外依赖性过大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都利害攸关的。
第二,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会导致我国服务业市场更深层次的开放,这会增加我国服务进口,加剧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这种收支逆差而一旦过度,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来说,贸易的顺差还是逆差是非常重要的,贸易的逆差是在透支未来的收入在国际上进行消费,外汇储备减少;贸易的顺差是在用辛勤劳作来换取外汇,增加了国民收入,扩大了投资规模,提高了就业水平,进入一系列良性循环,而外汇从一个国家的战略角度来考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前列(第3位,2014年),但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居于前几位的发达国家相比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
3 中国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 16
3.1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 16
3.1.1 指标选取 .................. 16
3.1.2 中国服务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静态分析 ..................... 17
4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33
4.1 运输产业发展建议 ............. 33
4.2 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 33
4.3 金融产业发展建议 .............. 34
4 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本文的TC指数分析和RCA指数分析以及相关的总量指标分析,本文出结论是,我国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在各个产业部门是存在广泛的产业互补性的,这对于弥补我国劣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将会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能力的机会,我国也可以通过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建立双边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来促进我国服务对外贸易,在分析了我国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在各个部门的产业互补性后,本文就针对我国各部门产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我国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产业互补性特点,为我国服务业各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运输产业发展建议
运输业在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但是一些列指标分析表明,我国运输产业连年出现逆差,不具备竞争优势,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贸易物资通过海运完成,而我国港口分布不合理,大部分外贸运输只能依靠国外的船运公司承运,这是导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口达与出口的主要原因。按照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我国运输产业与巴拿马、香港、挪威和冰岛。这些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成员方的运输产业较我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我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可以着重考虑与这些经济体进行运输产业合作,另外为了存进我国海运竞争能力的提升,我国需要在港口管理、海运物流经验与这些产业互补国家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加强我国港口的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我国环渤海,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海运主要量产区,加强这些国家重点地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甚至可以与运输产业具备竞争优势的国家合作运营港口,从而获取管理相关的经验等,从而提升全面我国海运竞争实力。
......................
结束语
为了促进服务贸易市场深层次开放,美欧等发达成员推动促成了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体系,很明显,我国作为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积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响应国际贸易领域这一最新事态的发展。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是关贸总协定之后建立的新服务贸易协定,这一规则体系的标准更高,部门开放内容更加广泛,方式也更成熟。而我国最终加入 TISA 谈判是高概率事件。
但是服务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之前,本文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未来如果数据和资料充足,作者将会针对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均位于亚洲,互为邻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动为强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印作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如引擎般带动着世界经济发展。自1950年建交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后,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以年均43%的速度増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额在1950-1962年建交初期仅为2.6038亿美元,但是在2004年突破百亿大关,在2008年中印贸易额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也上升至第十,成为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规模更是达到654亿美元,为2001年的18倍。
然而I虽然从数据上看,中印之间的贸易发展越来越快、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印贸易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印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尽管中印两国对双边贸易差额的统计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和争议,但中印双边贸易差额逐渐扩大的趋势是相同的。根据中方统计,自中印1%0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基本上都是中国对印度顺差(除2003-2005年中方逆差),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对印度顺差额以年均39%的速度迅速增加。2013年中印进出口贸易差额已经达到315亿美元,中国己经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
1.2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本文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研究背景,选取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结构持征和原因,对中印贸易失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分析。文章以中印贸易失衡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印经贸失衡的总量及商品结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引用兰元边际分析从整体和主要章节重要产品层面上研究中巧贸易失衡问题,将贸易失衡分解为王个方面,借助三元边际的新框架,从三元分解新视角分析中印贸易失衔问题,得到了中印贸易失衡结构的新结论,并针对中非经贸失衡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具体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主要介绍文章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巧关的贸易理论、投资理论、对外援助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相关向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概括文章基本结构,并指出创新点与不足。
2.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分析。本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从失衡总量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对中印经贸失衡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并指出中非经贸失衡的主要特征。
3.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效应研究。本文将运用多重指标从整体上分析中印贸易现状,详细考察中印双边贸易比较优势、贸易结合度、竞争及互补性和双边贸易特点,运用三元边际的理论及方法,揭示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
4.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政治层面、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双边资易政策四个方面因素来探讨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
5.改善中印贸易失衡的政策研究。论文将在理性看待中印贸易失衡的基础上,根据中印贸易失衡三元边际分析结果,结合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战略兰个层面上提出中国应对中印双边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贸易失衡理论基础
2.1.1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失衡的分析
继亚当斯密之后,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他在模仿亚当斯密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基础上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即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根据自身机会成本现状生产对于自己来说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进行出口贸易,再从别国进口那些自己需要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很好地论证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实际中,影响生产的还有资本、止地、技术等其他要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程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应该生产能够大量利用该地区相对充足的要素的产品并进行对外出口,进口那些需要大量利用其相对缺乏和价值昂贵的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丰裕生产要案与稀缺生产要素的交换。要素禀赋理论以要素禀赋为切入点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即劳动力要素相对丰裕的经济体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能够密集使用其劳动力资源的商品,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经济体应集中生产和出口能够密集使用其资本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贸易格局会自然使贸易平衡发生倾斜。一般来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和自然资源两种要素上,发达国家才具有丰富的技术和资本要素,由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都比较低,所以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获得的收益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收益大。
.....................
2.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2.2.1国内对中印贸易失衡的研究
国内学者多数从中印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性、中印产业结构互补及差异性、中印贸易竞争与互补性、中印贸易摩擦及成因、对外贸易结构等视角展开分析,重点在揭示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王进(2010)在分析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中指出,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加之印度也正是实行一系列峭起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所以,这种纯粹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进行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用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送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伴随中印贸易失衡的是中印贸易摩擦的增加,两者息息相关。韩鹏生(2010)指出印度贸易规模扩大伴随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而贸易的不平衡引发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印度目前对外的反倾销案50%是针对中国。王慧海、叶红梅在分析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时认为,中国明显的贸易顺差是两国贸易摩擦不断攀升的首要因素。杨晓华(2012)指出中国已是印度最大的贸易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増加必然会影响两国贸易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有关中印贸易失衡的文献己不断丰富,但是从三元边际角度研究中印贸易失衡结构特征还没有出现。且现存大部分研究采用方法均为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理论基础上,用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数据计算两国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竞争及互补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理论及方法均过于陈旧。随着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双边及多边贸易情况日趋复杂,单纯的贸易总额上的顺差或者逆差已经不能作为衡量贸易失衡的标准了,而是应该将贸易总额的规模性失衡进巧进一步的结构性分解,分析兰个维度各自的影响程度。本文借鉴施炳展贸易失衡分析工具,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印贸易.失衡,构建贸易失衡三元分解的实证框架,对中印贸易失衡进行广度、价格和数量的三元分解,即中国到底在广度、价格与数量三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是贸易顺差,从而分析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深化和细化对中印贸易失衡的认识。
....................
第三章中印贸易失衡现状分析..............12
3.1双边贸易概况..............12
3.2贸易失衡总量特征..........13
第四章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性分析..............16
4.1结构分解方法..............16
4.2中印贸易失衡的三元边际分析...............17
第五章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24
5.1中印经贸关系密切度不高................24
5.2经济结构与要素比较优势相似性大............25
第五章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5.1中印经贸关系密切度不高
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还不多,相互了解还不够,两国广大民众对彼此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互信程度较低。在印度,相当一部分人担屯、中国同己基斯坦的合作会使印度在印巴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印巴三角关系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印两国关系始终不能朝着健康和平的方向发展。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对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另外,西方国家恶意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使印度不能友好对待中国的迅速陋起,抵制从中国进曰的商品,妨碍中国在印度投资企业,一方面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控制了进口规模,另一方面其实也抑制了印度企业吸收高技术、出曰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低出曰动力不足。这些政治因素时刻挑战着中印经贸关系,导致中印贸易关系紧张。通过贸易结合度测算,我们可以知道中印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有待于提高。中印贸易结合度见图5-1;
.........................
第六章改善中印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6.1增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中印贸易失衡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和两国的政治与安全也脱不了干系。多年来中印未能在孟中印细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实质进展,主要源自印度对中国的担忧,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进入该区域目的就是要包围印度,两国缺乏互信导致孟中印铜次区域合作一直无法顺利推进。中印双方应充分认识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从根本上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必须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需求出发,正视历史与现状,加强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中印两国虽然是邻国,但至今铁路不相通,运输成本高,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进驻印度的程序繁琐、口槛商,两国进出口手续繁多冗长、效率低下,印度越来越严格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贸易措施,印度针对中国廉价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诉讼,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印度厂商拖怨印度产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等等,这些都与中印两国政治互信不足紧密相关。所以,中国和印度应加强团结与合作,增加两国政府高层谈判,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创造良好的对话机制,以WTO框架或者金砖国家框架作这谈判机制积极沟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两国全面合作创造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七: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和英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中英两国直接贸易的历史。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W来,中国和英国的贸易关系联系不断加强,两国双边贸易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时代的到来,中英两国成为彼此重要的经济洽作伙伴。2003年到2013年,英国连续10年成为中国在欧盟内部仅次于德国和荷兰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在欧盟成员国以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成为英国第4: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英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是英国出口増长最快的市场。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数据,2014年中英两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08.72亿美元,同比増长率为15.5%,远高于中国同世界商品贸易3.4%的增幅,同一时期,中欧货物贸易増长幅度为10%,中德、中荷货物贸易增幅依次为10%、5.9%。2014年1月一6月,英国向中国出口商品中前四大类分别是运输设备、机电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英国自中国进口商品中前兰大类分别是机电产厢、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
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中英两国经历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大使级外交关系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遵循着协作伙伴关《的原则巧精神,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英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国的能源资源丰富,在欧盟国家中居于首化它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并且英国的技术与经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则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多样化、购买力强,拥有巨大的贸易市场。正是由于中英两国目前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同,生产要素禀赋更是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说中英两国双边贸易发展潜为巨大。中英两国高层领导人也充分重视两国的贸易关系,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隆率团访问中国,旨在进一步促进两国经贸合作。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英国,并在伦敦成功举行了中英峰会,高层领导人的会晤推进中英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
1.2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及不足
1.2.1研究思路
本文在概述中国与英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中英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潜力。论文首先分析了中英双边贸易发展历程,然后从商品结构的角度分析中英贸易存在的互补牲,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接着构建一个ARMA模型,对中英双边贸易额进行短期预测;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力发展中英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
2.理论基础
本章从贸易产生原因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贸易理论,并以此作为分析中英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英贸易发展的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的理论依据,从而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贸易体系中,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欠发达国家,可能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我们知道,这些国家间仍然存在着国际贸易,而显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解释这种发达国家同落后国家进行贸易的原因。因此,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实际现象时有很多局限性。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首次提出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对国家和家庭的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国陈贸易和国际分工之所以产全的原因在于参与贸易的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也存在着绝对差异。由于国家间的历史条件不同及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国家擅长生产的产品化及具有优势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所具有的劳动生产率窩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以通过生产成本这一间接指标进行衡量:假设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力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力少,那么我们就认为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因此,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晶,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产品要比本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更加有利,通过这样的贸易交换可实现双赢。
...................
2.2比较化势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参加到国际贸易当中,这种理论与现实情况不符。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即使A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劣势时,只要A国两种产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程度不同,B国两种产品的比较劣势程度也不完全相同,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国家之间是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因为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程度较轻的产品,此时该国家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任何国家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比较优势理论相较于绝对优势理论更贴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根据要素禀戚理论,一国应该集中生产并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例如劳动资源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要素禀赋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某些局限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与国家么间的产业内贸易只存在于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国家,然而,产业内贸易理论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同类产品异质性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即使是同类产品也可能参与到国际按贸易中,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该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形成的根本的原因就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相互作用。在现实狂会中,规模经济是存在的,而规模经济的产生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者可以更加集中的专业化生产某一种产品,由此带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品么间差异的存在,即促使了生产者寻求更加专业化的道路,以获得规模效益,这也为生产者提供了竞争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擇,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仍然能够存在大量的贸易。
..................
3.中英商品贸易发展概述.............14
3.1中英商品贸易发展历程................15
3.21997年以来中英商品贸易发展分析..............17
4.中英商品贸易互补性研究.......29
4.1显性比较优势分析...............30
4.1.1中国对世界显性比较优势..............30
5.基于ARMA模型的中英商品贸易潜力分析............42
5.1ARIMA模型概述................43
5.2数据来源............43
5.基于ARIMA模型的中英商品贸易潜力分析
5.1数据来源
本章将选取1976年-2014年共计38年的中英双边贸易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其中选取1976年一2012年的数据用于建立模型,预留2013年、2014年的数据用于对模型进行检测。
用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如果为非平稳的,则需要在建模之前将其转换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笔者选取1976—2012年的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图,观察其平稳性。
.......................
6.结论及政策建议
6.1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通过前两章中英贸易互补性研究及中英贸易潜力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中英两国存在较为突出的贸易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国资源禀贼的差异,中国对英国贸易互补性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英国对中国的贸易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英双方各自互补性较强的产品均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但是不可否认,两国的贸易结合度较低,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这说明,中英两国在贸易发展方面前景广阔,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通过ARIMA模型的预测,中英两国2015年的贸易额为905亿美元,整体上也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并未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这主要是英国目前的贸易伙伴国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英两国的贸易基础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相比较差。因此,中英双方不能急于求成,应在稳重求发展,要注重中英贸易发展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八:越南进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水产品是我们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有将近10亿人日将鱼类作为其主要动物蛋白质来源,联合国营养狙织也在2001年也将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确定为鱼肉。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认识不断深入,全球的水产品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水产品的消费量上,发展中国家増长要明湿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消费主要体现在量的増长上,主要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百姓生活条件的提高及城市化水平的改善。而发达国家增长主要体现在对价高质优的水产品的消费。而且,随着近几年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水产品作为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食物来源,其需求量将进一步増加。这对于像越南送样的水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遇。
越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业大国,无论是从海域面积来看还是水产品种类来看,越南的这些渔业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连续高速增长,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30年来年均増幅在20%左右。在2000年水产品成为越南出口最多的农产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先后成功超越挪威和泰国,成为世界水产品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然而,越南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在不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外的依赖程度,尤其近些年的贸易摩擦频频出现,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条件也在持续恶化。此外,越南水产品无论在养殖上还是出口上所采用的方式对环境保护不够在重视,单纯的追求利益,从而对水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一直以来缺少相关的水环境监督保护部门,也缺少行业协会等管理组织进行有效引导,因此越南相关的水域资源表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这必然会影响到越南水产品的质量化及出口竞争力。
.......................
1.2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越南主要水产品出口现状,介绍主要出口市场,并用近5年的数据对主要出口产品进行识别。分析了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越南遭受反倾销的各方面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针对反倾销给越南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学习中掌握的中国等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应对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论文主要框架如下图所示
.......................
第2章越南主要水产品出口现状
2.1越南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2.1.1概况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统计,2014年越南水产品出口额约达79亿萎元,同比增长18%。无论是在传统市场还是在新兴市场,越南水产品出口都保持健康的增长速度,表明越南水产品正在全球市场上赢得更稳固的地位。之所以水产品出口额有所提高,是因为邮类产品不断保持率强劲的増长势头,2014年奸类产品以41亿美元的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奸类是越南主要水产品中出口增幅最大的水产品。显然在许多市场上,奸产品出口额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出,出口美国和韩国的虾产品甚至达到三位数的增长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南美白对軒的出口额高出草砰近一倍。
从越南农业食品组织(FAO)统计资料中表明,越南水产养殖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6%,同时水产品的出日居世界第八位。越南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日本,约占越南水产品出口总额的70%,而且这些国家也是对越南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除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三大出口市场外,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市场也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越南与各国即将签署各项双边贸易协定,尤其是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从2015年初,越南对上述市场出日水产品将享有更多关税优惠。越南水产品同时也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必须满足水产品可持续性和可追潮性等国际梳准的要求。
目前,越南大部分的水产品养殖场获得了越南的可持续生产认证,其中部分的水产品养殖厂也己经确认达到了全球GAP标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也推动了甲壳类、鱿鱼和章鱼等其他类水产品出口的增长14%~21%。同时,越南为确保水产品质量所做出的努力也见到了成效。为了増加越南水产品出口创汇额,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要求水产业加大投资生产原料,优先加工砰、餘鱼、金枪鱼、软体水产等重要产品。越南水产业应大力推动贸易促进活动,开展市场预报工作,同时在外国市场举行越南水产品推介活动。通过以上举措来稳固并扩大市场。此外,越南水产业还需要加大技术改造为度、生产信贷支持力度、食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力度等。
.......................
2.2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増加,越南水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革开放的20多年中,越南水产品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位增长,但增长态势却很不稳定,有些出口量明显增长的年份,出口额却出现负増长,说明越南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稳态增长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总体来看,越南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2.1贸易优势不断扩大,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1987-2013年期间,一方面,越南水产品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从1987年的6.63亿美元逐年持续稳定提高到2014年的78.3亿美元,不仅远远超过同时期农产品的总体贸易顺差,而且比世界大部分水产品出口国的顺差都要大;与此同时,水产品出口价格却呈现不断下滑,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虽然在最近这几年,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不断恶化的总体趋势仍非常明显,贸易条件指数从1987年的4.56—直下降到2014年的2.12。表明了越南作为世界的和水产品的出口大国,建立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水产品出口,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只能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竞相降低销售价格,致使出口成本上升,导致出口陷入"贫困増长’’,从而造成水产品出口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2.2.2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资源压力不断加大
越南的水产品出口是在充分利用越南水产业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越南水产品的资源察赋系数EF值基本都维持在8左右,表明越南水产品的生产具有相当高的资源察赋优势。这一方面反映了越南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出口贸易得到较好的发挥,对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比较高。但与此同时,由于越南水产品出口贸易走的是以数量换取外汇的发展道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淆耗水产资源的基础上的。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一直以来不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开发,导致了近几年海详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严重衰退,致使越南水产品的资源察赋系数逐年不断下降,产量很不稳定,增长率湿著下降,从第一周期吐66%的平均增长率下降到第四周期的4.22%,2014年产量增幅仅为2.1%。反映了水产品一直以来的粗放出口已经给原有的生产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体现了在发挥现有的渔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保护资源和'坏境的重要性。因此,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实现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国内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3章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的现状.............18
3.1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现状分析...........18
3.2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的竞争力分析..........20
第4章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存在的问题...........28
4.1美国对越南出口产品实行贸易壁垒..............28
4.2美国对越南水产品税收政策制约水产品发展...........28
第5章促进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对策及建议..............33
5.1促进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对策...........33
5.1.1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33
第4章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主要水产品存在的问题
4.1美国对越南出口产品实行贸易壁垒
近几年,越南出口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连遭贸易壁垒。贸易壁垒的形式已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主要包括:(1)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美国对越南砰、贻贝、鲍鱼、鱼台鱼等多项水产品的反倾销税己高达49.8%-128.2%;(2)水产晶原产地环保认证等所谓的绿色壁垒;(3)提高禁用药物的残留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及设备等技术性壁垒。在多重贸易壁垒的打击下,越南水产业者损失惨重。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贸易壁垒,越南水产品生产及出口商会(VASEI>)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反制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来自壁垒国的水产品订单启动最低和最高数量和价格限额保障制度;对药残标准和检测方法及环保评估和认证等技术性壁垒要求选择第三方认证机构,以力求更加公平;(3)对出现频繁和多重壁垒的贸易国将适当降低贸易额度,将这些降低的份额转向新兴市场国家。但是送些做法并没取得有效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越南出口美国市场水产品受阻的根本问题。
....................
第5章促进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对策及建议
5.1促进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5.1.1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按照国际规则与范例,建立符合越南实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改变"只守不攻"的被动局面,应对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数据库;健全应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警示预警机制、对策研究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技术攻关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渠道多形式的向企业传递国外水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提高企业应对水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5.1.2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水产品出口格局
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背景下,越南水产品对美国出曰应实施科技兴贸,提高水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由粗放型出口増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出口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要积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水产品生产模式、工艺、设备以及优良的养殖品种;二是要增强对水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创新能力,推进渔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的水产品出口,从根本上转变生产品出口増长方式。
5.1.3优化出口企业管理,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对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的水产品企业,以组建企业集团、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进行优化配置,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増强水产品企业实力;选择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好的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其扩大规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水产品企业也应积极实行名牌带动战略,将质量好、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培育成国家及国际名牌,赢得国际市场的信誉。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九: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及行业发展背景
如今,我国已成为第一大进出口国、第一大快递业务国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今年出境旅游人数突破 1 亿人次。中央提出的三大重点战略、上海自贸区等自贸区建设,这些都为民航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和商机。在新常态下,民航业大有可为。民航业作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金密集的行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航空运输作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则有助于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通用航空、低成本航空和临空经济发展,将有助于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多次颁布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2006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物流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到确立。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不仅明确提出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等一系列规划目标,还具体提出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建设等一系列主要任务。这些国家层面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无疑对我国航空货运业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我国航空货运在全球航空货运市场中的份额来看,2013 年,在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完成的运输总周转量中,货运周转量占 25.6%。其中,国际航班占86%,国内航班占 14%。在当年世界民航货运周转量中,从各国情况来看,排名前 10 的国家完成数占 63.1%。在国际航班货运周转量中,这 10 个国家占 59.7%。在国内航线货运周转量中,中美两国占 80%。其中,美国占 58.5%,中国占 21.5%。
......................
1.2 研究对象
航空冷链运输作为航空货运的一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随着我国航空运输各项指标的增长,航空冷链需求也不断扩大。航空运输凭借自身优点,成为冷链产品运输的首选。
1.2.1航空冷链物流的特点
1、运输快捷、需求量大
航空冷链物流以飞机为主要运输工具,能够快速把温敏物品运输到目的地;鲜活易腐货物,生物制剂,医药用品以及精密仪器等关系到消费者食用和使用安全的温敏物品亟待航空冷链运输。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水果、蔬菜的年冷藏量约占总产量的 10%,冷链流通率仅 5%,损失量为 20-30%,肉类、水产品、奶制品基本没有冷链保障,年腐烂耗损上千亿人民币;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流通率果蔬类为 95%,肉类为100%,年损失率在 5%-10%。
据统计,全球最畅销的医药产品中,有 20% 属于温度敏感型产品,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有疫苗和 68 % 的生物科技产品必须在 2℃~8℃的温度条件下存放和快速运输。
据中国社科院《医药蓝皮书:中国药品市场报告》介绍,中国药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超过 20%,2013 年,需要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超过 780 亿元。相当量的快餐原料、工业样本和活体器官运输同样需要航空冷链运输。
......................
第二章 国外航空冷链物流现状及经验借鉴
2.1 国外航空公司开展航空冷链物流现状
2.1.1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航空冷链物流服务分析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下简称西南航空),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是“廉价航空公司”经营模式的典范。拥有 544 架飞机,通航 68 个城市。
1、冷链运输情况
温敏物品(如肉制品、鲜花和贵重物品、蔬菜、药品等)运输量占西南航空货运相当大比重。西南航空利用制冷剂和特殊的包装保证温敏物品在航空运输途中品质不变。如利用制冷剂,维持运输途中所需温度,使用化学冷却剂如干冰或凝胶包冷藏运输,每个包装内干冰最高量五磅,并且须装一个容器通风。
2、冷链关键技术
西南航空采用的控温高性能包裹托运系统是一种循环利用、可回收的包装系统,包括真空隔热板和独创的制冷剂相变材料。并且包装内包含 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标签,来自于 Intelleflex 公司),能够使承运人在不打开箱子的前提下监测温度数据。
3、冷链运输网络化
西南航空可保证冷链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可达 3300 个日常直达航班,包括美国西南地区超过 90 个的网点(穿插陆路运输服务)(如图 2.1)。
4、实时跟踪系统
西南航空货运网站可查询项目有地点、温度、压力、湿度、光线、货物冲击度等。当货物到达目的地时,承运人会及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托运人。
.......................
2.2国外航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使用现状
2.2.1 集装器使用现状
1、集装器主要产品类别
分为被动温控集装器和主动动温控集装器。
被动温控集装器(Passiv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ULD):利用冷却媒介(如湿冰、胶冰、干冰或液态气体等)控制温度的隔温集装器。
主动温控集装器(A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ULD):带有隔热及冷却媒介,并带有机械或电子的制冷或加热系统,能够自动地测量箱内温度,将冷却能源以控制的方式均匀地分配到货物周围的集装器。分为简单型主动温控集装器和复杂型主动温控集装器。
简单型主动温控集装器:以碱性干电池作为能源(新电池电压至少 11V,工作时不得低于 9V),辅以冷却介质、干冰等。使用时须得到 TSO -C90 认证。
复杂型主动温控集装器:使用大型充电电池,具有机电加热(电子泵或热力泵)/冷却(蒸汽压缩)系统。符合 SAE/ISO 的标准,且得到 E-TSO, TSO 的认证。
2、集装器主要适用范围
集装器主要适用于以下产品:
初级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禽、蛋;快餐原料、水产品、花卉产品等。
加工产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类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乳制品等。
医药保健和生物技术产品:疫苗、实验室试剂等温敏型药品;生物样本、活体器官等。
其他(高附加值):工业样本、精密仪器设备等;特殊粉末涂料、冷冻柠檬浆等。
客户使用集装器须从生产厂家服务中心进行租赁,集装器租赁者主要是航空公司、货运代理、托运人。
........................
第 3 章 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趋势分析 ............ 18
3.1 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8
3.2 国内航空公司开展航空冷链物流的情况.................. 18
第 4 章 我国航空冷链物流业务流程规范分析 ..................... 24
4.1 航空冷链物流业务流程和环节.................. 24
4.1.1 航空冷链物流业务流程................... 24
4.1.2 航空冷链物流业务环节............... 25
第 5 章 加快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 ..................... 34
5.1 加大基础建设............... 34
第五章 加快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航空冷链物流需求越来越大,对航空冷链物流整个链条各环节如航班运行安全、机场服务质量、物流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发达国家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大基础建设
航空冷链物流所运输的温敏产品,一般都是高附加值产品(如贵重物品、医药、人体器官等),在航空运输和地面配送途中,要十分小心,特别是要符合产品温度的要求。因此,要注意加强航空冷链物流软硬件建设,并促使其实现信息一体化。
5.1.1 科学推进硬件建设,有效促进其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国相关温控设备多以被动制冷为主,主动制冷的温控设备还未引进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市场,冷藏车等设施也未得到广泛使用,使得冷链运输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提出航空冷链硬件发展规划,推进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
5.1.2 加快航空冷链物流技术升级,保证硬件与其对接
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 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航空冷链物流信息一体化,对航空冷链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
5.1.3 建立开放式的航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未来的航空冷链物流平台不再只是内部一体化,平台应取代传统物流节点的模式,形成一个开放式航空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具备处理航空冷链物流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的能力,使信息通过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其它相关的机构和部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成本驱动也将转向以创新型驱动。近些年来我国航空货运业发展势头良好,航空运输凭借其自身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金密集等优点,成为冷链产品特别是高端冷链产品运输的首选方式,使得航空冷链需求不断扩大。此时,我国民航应紧抓经济发展“新常态”契机,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冷链物流运输,提高航空货运质量、优化航空货运结构、推进航空货运创新。
本文以我国航空冷链物流运输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经济及行业背景,总结了与航空冷链物流相关的部分国内外文献,以此为基础研究,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操作经验,分析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分析,梳理了我国航空冷链物流运输的业务流程及环节,并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即:加大基础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出台政策法规、注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确保在日趋白热化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向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走上了资源配置国际化的道路。重庆作为我国一个西南内陆城市,充分发掘了自身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区优势,不遗余力地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来招商引资,吸引东部地区及国外发达地区的企业入驻重庆,特别是急需人力的电子加工企业。在2011年,重庆已先后引入了惠普、宏基、华硕三大电脑品牌商,富士康、广达等六大代工商,以及 300 余家笔记本电脑零部件厂商,形成了“3+6+3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这些项目全投产后,重庆笔记本电脑以及打印机、路由器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 2 亿台/件。然而,随着产能的不断加大,运输瓶颈日益突显,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重庆政府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打通了一条跨越亚欧六国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即“渝新欧”国际铁路。随着“安智贸”协议的签订,经这一线路出口欧洲的产品在重庆海关查验放行后,至终点,沿线海关都不再查。快速的通关效率及相对较为合理的运输成本使得内陆各地纷纷选择这一线路出口欧洲,而从欧洲进口一部分货物也经由重庆辐射到内陆各地。这使得重庆成为加强中欧贸易的重要一环,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格局。
据统计,在“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行后的 2013 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 687 亿美元,比 2008 年的 95.7 亿美元增长了 7.17 倍,排名全国第 10 位,在西部 12 省市中居第一位。2014 年,重庆市生产笔记本电脑 6100 万台,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强,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笔记本电脑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累计进出口 2713 亿元,增长 22.2%,占同期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46.3%,对同期重庆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贡献率为 30.8%。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运输瓶颈的打开,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稳步发展对重庆市进出口增长支撑作用显著。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对“渝新欧”国际铁路如何影响重庆外贸发展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升这一影响作用进行了思考。
.....................
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快速增长,虽然较东部及沿海发达省市仍有差距,但其发展速度仍很可观。据中商情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表 1.1),在 2014 年 25 省市 GDP 排名中,重庆市增长率高居第一。这一骄人成就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伴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全球化步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理论被引入,成为研究区际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影响力也日益重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渝新欧”国际铁路的情况,从其对重庆外贸发展必要性方面解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更用实际经济数据诠释了其带来的影响作用。同时,国际联运的实现使得重庆为中欧贸易提供了支点,形成了物流中心、转口贸易中心,为打造重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便利,从战略高度上将重庆推向了更高的层面。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发展影响的研究,为如何提高地区外贸发展速度,进而刺激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实例依据及研究方向。
同时,随着 2011 年 10 月重庆发出第一班“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始,武汉的“汉新欧”货运专列;成都的货运班列“蓉欧快铁”;郑州的“郑新欧”货运班列及其他“X 新欧”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相继运行。“渝新欧”的成功运行及良态发展使其作用超越了重庆,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参照作用,更体现了其研究价值。
.....................
第 2 章 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概述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还不够详尽,而铁路运输是运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章节将仅从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层面进行概念论述,界定其范围,再介绍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理论基础,提出目前中国国际铁路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含义及范围
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有机组成体,除了跨境交付不必借用国际运输服务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境外消费,商业往来及自然人移动都需要依托国际运输服务作为提供服务的途径和工具。为了明确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需要对相关国际运输服务贸易进行概念性介绍。对于服务业及运输服务,由于内容比较普及,在此将不再赘述,下面将着重对服务贸易及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有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其运输对象的不同可将运输服务贸易分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旅客运输服务贸易以及以具体的产品为主的货物运输服务贸易;二是按其运输方式的不同可将运输服务贸易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类型。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则是笼统划分的,其包括九大类,即海运服务、内河航运、空运服务、空间运输、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所有运输方式的辅助性服务和其他服务,以及另外三十三小项。从中可以看出在对运输服务贸易进行定义时,世贸组织不仅加上了辅助和支持性行业,客货运输是放在一起的。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指标统计表中,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及分类方式,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涵盖了运输业和仓储业两部门的对外贸易额总和。通常说的运输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为了更好的区别国内与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不同,以下内容均是对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概述。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由一国当事人向另一国当事人提供的运输服务,以国际运输服务为交易对象且实现旅客或货物在空间上的跨国境位移,并由享受运输服务的一国当事人支付约定报酬给提供运输服务的一国当事人的交易活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活动除了可以受相关国家的合同法、海商法等国内法及相关国家的判例法约束外,还可由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来监督。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一般是国际货物运输服务的主体。运输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承运人,主要通过运输工具将货物由一国的起运地运送到另一国目的地的贸易活动。而运输服务的消费者通常是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买方或者卖方,也是托运人,他们需要通过承运人的运输服务行为,借用其运输工具将其出售或购买的货物由一国起运地送到另一国目的地。除了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里的托运人与承运人之外,还会涉及到一些职责为国际货物运输服务的辅助性工作的各类代理人。其中主要有负责办理托运手续的货方代理人即作为托运人的代理人和承接运输服务业务或者帮助办理承运人委托的其他事务的代理人即作为承运人的代理人。除此之外,进行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活动时还会涉及到运输服务所需的如港口、车站、码头、机场、仓库、堆场等各种基础性设施以及辅助性设施的管理人,尽管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国际货物运输服务活动,但他们在国际货物运输服务整个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配合也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货物运输服务的客体是抽象的运输服务,而并非所运输的具体货物。因此,托运方、承运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也都是围绕运输服务这一客体展开的,而非以货物为对象。
......................
2.2 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的存在与国际商品贸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国际贸易诸多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下面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理论作为支撑。
2.2.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相较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交换时,一个国家如果能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节约劳动力,通过专业分工生产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解释了为何一方在拥有较另一方低的优势下生产交换,仍然能让双方获利的原因。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存在的基础,正是因为各国家存在着比较优势的产品,才存在着商品交换的需求,进而要求铁路运输业予以支撑,从而形成铁路运输服务贸易。
2.2.2 交通经济带理论
交通经济带是在 18 世纪末伴随着工业化和逐渐运输化的出现而产生的,目前对于交通经济带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主要是论述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沿线经济带形成的关系。可以将交通经济带概括为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通过沿线各大中城镇资源、人口、产业、信息、客货流等集聚,各方面相互作用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形成的带状经济有机体和空间经济系统。
交通干线、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大中型城市或城镇群是交通经济带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交通干线是交通经济带形成发育的前提条件;大中城市或城镇群是交通经济带的支撑点和增长核心。
.....................
第 3 章 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概述 ............... 14
3.1 渝新欧国际铁路概况 ............... 14
3.2 渝新欧国际铁路发展状况解析 ............ 15
第 4 章 重庆外贸运输通道的状况分析 ............... 18
4.1 外贸发展整体状况 ................. 18
4.2 进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 .................... 19
第 5 章 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贸易的影响力分析 ............... 29
5.1 企业成本 ..................... 29
5.2 外贸指标 ...................... 30
第 6 章 提升“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贸易的策略
前面章节以实际数据论述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的影响,但也能从数据中隐约可以看出在“渝新欧”铁路运行的第一年,各方面的提升都是非常快速的,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带来的促进作用虽然整体在上升但增速在下降,不可否认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我们仍可从中找出需要优化完善的地方。文中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提升策略,建议进一步加强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提高承运能力,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等。
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
运输通道的修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增加许多配套的基础设施加以支撑,同时原有的设施建设也需要定期的维护更新。为了配合“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政府首先需要加快场站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加快建成福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及与各进出境城市的快速铁路建设,发展转口贸易,使得更多的货源能够通过这一线路流往欧洲;同时也需要重点发展五定班列,以缩短运输时间为主,提高铁路运行效率,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另外,管理制度和服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切实提高铁路的承运水平。
由于“渝新欧”国际铁路是六国共同建立的,虽然成立了统一的管控平台‐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由各国参股,共同管理线路,但是不同的国家必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工作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在股东间实现有效沟通,减少摩擦实现线路的高效运行是维系“渝新欧”国际铁路常态运行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线路参股六国需要做到求同存异,在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的同时加强交流和沟通。在长期合作和交流中逐渐形成趋同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从而减少摩擦消除矛盾。
...................
第 7 章 结论
本文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总结当前学术界关于铁路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服务贸易及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含义、范围等进行界定,介绍了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国际铁路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引申出“渝新欧”国际铁路,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和特色。然后介绍了“渝新欧”始发地重庆的外贸整体发展及外贸通道的状况,说明了“渝新欧”运行对重庆外贸发展的必要性。最后用具体经济数据说明了“渝新欧”对重庆外贸发展带来的实质影响,并提出了提升“渝新欧”铁路通道的策略。
本文在关于国际铁路运输与地区外贸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借鉴了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些研究成果,利用重庆在“渝新欧”通行后两三年内的外贸数据变化,来说明其对重庆外贸发展的影响。不可否认从目前来看,“渝新欧”线路的案例是成功的,其对重庆外贸的发展甚至于对重庆西部战略高地地位的奠定都深远影响。但是由于线路运行时间不长,而沿线各国合作仍在进一步磨合中,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因此,“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发展的推进作用仅是一个初步导向性结构,后面仍需随着时间积累搜集更多的数据及分析加以论证。而且,重庆外贸的飞速发展也不仅仅是“渝新欧”铁路开通运行的结果,探索多途径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最终促进重庆外贸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渝新欧”铁路仅是重庆政府迫于电子产业发展为解决交通运输瓶颈不得不推进的一个项目,其成功的运行及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庆的产业集群以保证货源的充足及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也主要基于近两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数据来论证其对重庆外贸的影响力。但是,“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发展及其影响力不应局限于运输电子产品或单纯的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利用国际线路优势开发更多更好的货物资源,特别是回程货源的组织,或者开发多种运行形式如加设客运专列/专箱,使线路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都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另外,其他“X新欧”路线在借鉴“渝新欧”的成功案例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不可盲目跟风,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