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2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一: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1绪论

1.1选题背景

与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不同的是国际投资领域并未制定全球性国际投资协议,而管理国际投资问题主要双边、区域及涉及投资问题的多边协议形成的协议网络为基础。尽管多边投资协议曾经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建立,但是由于各方不同的利益,导致该协议不得不被搁浅。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全球国际投资协议共计3268项,包括巧別项双边投资协议和345项其他类型的国际投资协议。受发达国家欧美等的影响,国际投资协议内容和形式发生一些变化。国际投资协议涉及议题范围在不断扩大,投资条款自由化趋势增强,众多国际投资协议形成的协议网络日益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出于不同目的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协议谈判,成为国际投资协议网络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同时是主要资本输入国和重要资本输出国,在缺乏全球性国际投资规则的背景下,应主动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根据UNCTAD统计,中国已经是缔结国际投资协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4年底,共缔结了147项国际投资协议,其中双边投资协议130项,在世界的排名是第二名,仅次于德国,其他类型的协议数目是17项。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在协议制定方面缺乏一致性,协议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中国在规则制定方面的影响力不大。

....................

1.2研究意义

1.2.1论文选题理论意义

国际投资是各经济体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生产的重要方式。由双边、区域及涉及投资问题的多泣投资协议组成的国际投资协议网络构成了管理国际投资问题的法律基础。不同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国际投资领域并未形成全球性国际投资协议来管理投资问题,中国为了避免像被动接受已有的贸易规则一样,应该积极地参与缔结国际投资协议。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今后参与国际投资枕议谈判的立场及如何在未来进行全球性投资规则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2论文选题实用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出于不同目的巧极参与到国际投资协议谈判,成为国际投资协议网络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缔结了147项国际投资协定,其中双边投资协议130项,其他类型的17项,还参与了涉及投资问题的多边投资协议。本文论述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投资协议的情况,对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今后中国参与国际投资协议谈判积累经验,最后提出中国的对策。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实用价值。

.......................

2理论框架

在全球性投资协议缺失及国际投资活动日益活跃背景下,各国形成了管理投资问题的国际投资协议网络。本章主要从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理论、协议网络化基本结构和美式协议条款的演变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2.1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理论解释

最早外部性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提出的,而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对该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外部性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因其行为给市场之外的他人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正外部性是个人或者企业给他人带来的利益,负外部性是为他人造成了成本的增加。网络外部性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罗尔夫斯提出,他指出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源泉是网络外部性。当只有少数人形成网络时,他们必须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仅可与这网络中的少数人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但随着趙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个网络中,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得到改善,所有参与者都能从扩大的网络规模中获得了更多利益。

就国际投资领域来说,国际投资协议同时具有正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当一国与另一国缔结一项投资协议时,该投资协议不仅向该缔约国释放了其对外国投资提供保护的可信承诺和信号,也向非缔约国显示出其正在改善投资环境,可以为外国投资提供保护。根据网络外部性,除非当投资协议达到一定数量时,这些协议的引资效果可能会出现边际递减以外,投资协议总体数量增加会导致引资数量的增加。因此,一项投资协议虽然只对缔约国及其投资者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这项投资协议也向其他国家表明了缔约国对待外国投资的态度。

根据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己经有201个国家参与缔结各种类型的国际投资协议,且每个国家都至少缔结了一项投资协议。根据UNCTAD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国际投资协议共计3268项,其中双边投资协议达到2923项,其他类型的投资协议达到345项。例如,中国与不同的伙伴国缔结了147项国际投资协议,德国缔结了1%项国家投资协议,而中国又与德国达成了双边投资协议,使这两个国家达成的协议网络连接起来,这两个国家还分别与其他伙伴国缔结投资协议,这些众多不同的投资协议最终形成了一个协议网络。

.........................

2.2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基本结构

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国际投资协议形成了管理国际投资问题的协议网络,简单来说,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状态三种结构体现。如图2-1所示,第一种是"交叉式",A-B、A-C分别达成双边投资协议;第二种结构是"重叠式",A-B-C达成一项协议,A-B-D又达成一项协议,两个协议有共同的成员国A、B;第三种结构是"嵌套式",A-B-C达成一项王边投资协议,其中B-C之间运成一项双边的投资协议:对上述三种结构的介绍是从最简单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而现实社会中的协议结构更加复杂,但是与此本质相同。第二种结构同时具有第一种和第王种结构的特点’,因此在下面分析时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2.2.1"交叉式"结构

"交叉式"结构的国际投资协议常见于达成的双边投资协议,当一个国家与不同的国家分别缔结双边投资访议时,就会形成"交叉式"协议结构。该类协议结构的特点是双边投资协议仅涉及两个成员国,协议达成的速度较快;协议涉及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谈判方式比较灵活且仅需考虑缔结双方的利益。

这类投资协议的局限性是一国与多国分别缔结双边投资协议,送些协议的内容依据谈判伙伴属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使得该国面临协调这些协议及国内法的问题;一国需要与他国分别进行协议谈判,形成了较高的谈判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此外,国际投资协议中通常采取比较宽泛的方式对投资及投资者进行定义,导致众多"交叉式"结构下的协议存在着条款滥用的问题,投资者-国家投资争端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例如B国的企业欲对C国进行海外投资,且B国与C国之间尚未达成相关投资协议,而B国与C国分别与A国达成了投资协议,B国公司可在A国成立一家企业,再对C国进行投资,则C国可能援引A国与B国达成的投资协议。若C国公司与B国发生投资争端,可利用A国与B国投资协议的争端解决条款解决。

.....................

3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现状、动机从及网络化带来的问题..........13

3.1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现状.............13

3.1.1国际投资协议数量增长现状.............13

3.1.12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现状描述............14

4中国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现状.........22

4.1中国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情况...........22

4.2中国在国际投资协议网络中的地位...........24

5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27

5.1对中国协议数量和网络化结构的影响.............27

5.2对中国缔结协议内容的影响...........28

6中国应对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各经济体之间的国标投资活动日益活跃,随之而来的是对国际投资规则的需求不断增多。而统一的国际投资规则不能一蹴而就,结果导致各种类型的国际投资协议层出不穷,形成了管理国际投资问题的协议网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跟随国际发展趋势,主动缔结国际投资协议。长期来看,达成统一的国际投资规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应该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则。

6.1中国应对投资协议网络体系的对策

6.1.1优化中国协议网络

通过分析中国形成的国际投资协议网络,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缔结的双边投资协议数目在世界排名是第二位,仅次于德国,但是协议内容与美国2012年BIT范本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对投资协议内容缺乏以致标准,导致众协议差距较大。在国际规则方面,中国的影响作用有限。美国和欧盟是中国重要海外投资目的国,但是仍未与这两个国家达成双边投资协议,使得中国协议网络不平衡。

各经济体缔结国际投资协议的形式由双边投资协议向区域性协议逐渐过渡,这是当前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如表6-1所示,与其他金砖国家缔结的国际投资协议数目相比,中国协议数目较多,但是落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发迭国家。中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议数量占其缔结总协议数量的88.44%,其他类型的协议占比为11.56%,而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其它类型协议占比在30%以上,显示出中国在区域和诸边投资协议的参与度不富。

........................

7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充,可明确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明确了国际投资协议网络缔结现状及协议网络化带来的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球国际投资协议总计3268项,包括2923项双边投资协议和345项其他类型的投资协议。管理国际投资问题的法律依据是送些双边投资协议、区域性投资协议及与投资相关的多边协议组成的协议网络,该协议网络以"交叉式"、"重叠式"及"嵌套式"结构为基础。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投资协议网络日益复杂,本文仅绘制了包含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通过缔结"交叉式"协议形成的双边投资协议网络和TTP、TTIP、RCEP为例描述了国际投资协议区域性态势。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动化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动态矛盾。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阻碍投资的自由流动及导致诸多不确定性。

第二,明确了中国国际投资协议网络现状及在协议网络中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中国缔结的双边投资协议数目仅次于德国,是发展中国家缔结协议数目最多的国家,且主要采取"交叉式"结构形成协议网络。但是与美国缔结的双边投资协议质量相比,中国缔结的投资协议对投资的保护度不高。中国缔结协议数目众多,但是诸多协议缺乏一致性,协议质量差异较大,因此中国在国际投资规则方面的影响力不大。

第三,明确了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受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中国缔结"交叉式"双边投资协议的增速放缓,开始注重缔结其他类型的投资协议,例如,2012年达成中日韩三边投资协议,参与民CEP协议谈判。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影响中国缔结协议的内容,例如中国协议中的投资定义兼顾全面性和严谨性,接受了国民待遇条款,部分协议对争端解决条款全面接受。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推进了中国国内投资立法改进,包括对外资三法及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的修订。随着国际投资协议网络化发展,中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投资协议,该协议形成的协议网络可以为中国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国际投资协议网络使中国涉及投资诉讼的可能性增加,増加了政府协调各类协议的难度。此外,缺乏统一国际投资规则为中国成为规则的构建者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二: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交流往来历史悠久,且都属于东亚经济体中发展较快的国家,但是二战后的冷战使得中韩关系一直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其外交关系才得以恢复。此后,中韩两国的贸易方式由间接转为直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从19%年到2013年,贸易额由50亿美元增加到了2743亿美元,增长了50多倍。目前中国己经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两国之间贸易合作日益紧密,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随着两国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迅速发展。然而受技术水平差距的影响,加工贸易在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一直处于贸易价值链的低端,两国之间投资水平及技术发展的不对等使得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一直来处于贸易失衡的状态,韩国已成为中国制成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并且近几年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2010年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33%,2011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16.3%,增速缩减为2010年的一半,2012年双边工业制成品贸易额仅比2011年增长了5.1%,2013年增速有所上升,但也只比2012年增长了9.1%,而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増加,机电产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不断提升,与韩国机电产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值得注意的是,中韩FTA已于2015年6月1日完成签署,双方经贸合作即将跨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两国贸易增速放缓、逆差不断增大而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潜力,分析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扩大贸易出口及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中韩FTA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韩双边贸易己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将从下三个方面来对已有研究进行陈述:对中韩双边贸易、对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及对贸易潜力的研究。

1.2.1对中韩双边贸易的硏究

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中韩双边贸易的研究多侧重在贸易结构和贸易失衡两方面。对于贸易结构周松兰(2007)发现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产业已逐步由轻工业转向了重化工业、由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转向了附加值较髙产品,并且也逐步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了匡达(2013)认为中韩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两国的贸易结构已经由从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为主发展成了两国都以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的变化,并且产业内贸易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建交两国之间的贸易常年处于失衡状态,对于失衡原因:叶静怡,王沛(2005)认为中方的巨额逆差源自两国贸易产品价值的差异,韩国较小的市场规模及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并认为由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造成的贸易逆差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LiliPan(2009产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韩自建交以来贸易失衡的原因,认为造成中国长期逆差的原因有对韩国进出口的贸易结构不完善,表现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初级产品及低技术产品而从韩国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带动了中国对韩国高附加值零部件的进口;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水平的下降也促进了韩国对中国的出口,进一步加大了两国贸易失衡问题。

对于分析贸易潜力的文献中,既有采用贸易指标如贸易结合度、竞争与互补性等传统统计方法的,也有采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测算的。本文对中韩贸易潜力的研究主要采用后者,利用贸易实际出口额与理论出口额的比值来分析贸易潜力,因此仅对利用实证分析贸易潜力的文献进行综述。

.......................

2本文的理论基础

2.1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实质上是判断及解释贸易决定因素的过程,每一贸易理论都围绕着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及贸易利益等问题对贸易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及验证。本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就是在典型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具体理论介绍及分析如下: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的相对差异,这一差异是由双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的。当贸易双方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时,会带来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因此为提高各国福利,一国应多生产相对具有生产率优势的商品并出口来换取本国具有相对生产率劣势的商品。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可通过三种方法来确定:一是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对同种产品的生产,当一国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时,该国对该产品就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二是相对成本:即两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生产同…种产品,当一国在生产成本方面相对较低时,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就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三是生产某产品的相对机会成本,一国在生产一种产品时具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该国生产该种产品时就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该理论最先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供给的角度解释了贸易格局的影响因素,也为本文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现状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要素禀赋理论(H-0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国发生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是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造成两国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之后赫克歇尔-俄林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对该原因做出了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考虑了资本、土地等多种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劳动并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该理论认为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贸易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要素价格差异并进而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最终影响产品的价格。这一传导方式解释了国家间产品生产成本和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差异性。根据该理论一国在进行生产及迸出口商品时应该有所侧重,选择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而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作为主要的进口商品。

............................

2.2贸易引力模型介绍

对贸易潜力的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贸易引力模型,传统方法中也有研究贸易潜力的,但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的基础。引力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对两国(地区)间贸易潜力进行量化研究,为定量研究贸易潜力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节对引力模型的介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引力模型的发展演进,为本文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主要介绍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2.2.1引力模型的发展演变

引力模型是贸易流量的事后估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主要来源于物理学中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成正比,与两者间距离的远近成反比。到20世纪60年代时,TinbergenPoyhonen(1963)首次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用这一物理模型,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越近,经济总量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这一现象与万有引力相似:即双边贸易流量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自此许多学者相维展开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使得该模型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最原始的形式为:

...........................

3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18

3.1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现状分析..............18

3.1.1从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上分析..............18

3.1.2从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上分析............20

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为测算............31

4.1引力模型的构建.............31

4.1.1变量选择...........31

5影响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为实现的因素分析.............40

5.1对出口增长因素分解的方法介绍................40

5.2中韩双边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增长因素分析................41

5影响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实现的因素分析

由第四章的分析知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直处于"贸易不足"的状态,发展潜力空间较大,而韩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曰则处于一定程度的"贸易过度",出口潜力有限。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中韩对对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呢,本章则主要利用CMS模型对中韩在对方市场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和度量,找出促进或阻碍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便为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的实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5.1对出口增长因素分解的方法介绍

(1)对本文所用CMS模型的解释

本章对中韩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因素的分解主要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由第二章的介绍知CMS模型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出口产品竞争力趋势和对外贸易增长源泉的重要模型之一,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贸易分析的工具。据第二章的介绍本文将一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分解为竞争力效应、市场需求增长效应和出口商品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是出口总效应中陈去市场增长效应和商品结构效应后剩下的残差效应,说明一国的实际出口増长同其在每一商品纪上保持其原有的市场份额所需增长之间的差额,反映了一国有效出口能力的变化情况;市场需求增长效应指的是一国出口增长是由目标市场的总体需求增加带来的,效应值为正说明目标市场的需求扩大对出口国的出日有拉动作用;商品结构效应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结构与目标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效应值为正说明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进曰需求增长较快的商品上。

.....................

6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结论

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有220多种王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居世界第一,竞争力也日益增强。但是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对世界常年保持巨大顺差的同时,对韩国的出口却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因此在两国贸易合作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有必要研究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潜力,找出推动两国潜力实现的因素,加深两国之间的合作。

本文先从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总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个层面概述了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现状;21世纪レッ来,两国制成品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不断扩大,双双贸易结构也得到日益优化,目前两国制成品贸易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远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同时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率连年下降,由2010年的33%降为2013年的9.1%;双边贸易紧密程度也有所下降,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而同时双边不平衡程度日益加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増加。但是上问题的存在并没有阻碍双边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开展,2015年6月1日中韩FTA完成签署,双边贸易合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在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扩大而贸易合作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双边制成品贸易的发展程度如何?基于此,本文接着通过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两国经济规模、两国之间的距离、两国各自贸易开放程度及属于APEC成员等都对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并利用实际贸易出日额与理论贸易出口额的比值,定量测算出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潜力。得到2003-2013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处于"贸易不足"的状态,属于潜力扩大型;而韩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处于一定程度"贸易过度"的状态,但近年来贸易潜力系数呈下降趋势,己由潜力再造型发展成了潜力开拓型。另外经本文的计算,我们认为2014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还存在68.9%的提升空间,两国之间还有较大的合作潜力。本文的潜力是指真实值与模拟值的比值,故接着本文又从影响实际出日增长的因素出发,试图寻找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CMS模型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竞争力与市场需求是影响中韩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并没有适应对方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两国可通过提升竞争力,抓住对方市场需求增长及调整自身出口商品结构等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推动两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潜力的实现。

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处于贸易不足的状态,但只要政府从战略上加重视、从政策上扩大支持,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化位,提升自身科技技术水平及竞争力,两国在制成品贸易方面的合作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三: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1绪论

1.1选题背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衰退,全球市场需求不振,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市场波动加大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圃大量外贸企业的发展,传统外贸交易额增速放缓。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至201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0.2万亿元、23.6万亿元、24.4万亿元、25.8万亿元和26.4万亿元同时增速分别为33.8%、16.8%、3.4%、5.7%、2.3%,由数据我们可看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均在10%从下,增速下降明显。

而在此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过度依赖国外销售渠道、不了解终端销费者需求、订单周期长、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等传统的外贸模式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资易的进^步发展。借助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和服务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买卖交易,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影咱己经遍布所有行业。

作为基于互联网运营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亮点。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外贸模式下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国外渠道的垄断,使得出口企业可直接将商品出售给个体批发者,甚至是广大的终端消费者,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商品交易的中阁环节和流通成本,显著提升了进出口贸易的效率和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跨境电子商务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销售与物流模式,在生产和销售方面,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可以高效率的承接海外广大零售商的中小外贸订单,实习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销售额。此外,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直接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可帮助企业谋求更商的附加值,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的步伐,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

1.2选题意义

1.2.1研究的理论价值

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生活和消费观的变革,让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消费,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学者对跨境电子商务其余品牌建设研究的还比较少,可供我国跨境电子上企业借鉴的理论更是微乎其微。而品牌战略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重要战略,再加上国内企业建设国际品牌与传统国际跨国企业相比存在特殊性。因此,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多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具体实践的分析,力求寻找影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撑。

1.2.2研究的实用价值

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和问题。比如,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入门槛较低、目标群体对价格敏感,大部分企业为获得更多订单而倾向采用低价策略,再加之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货源的公开化和价格的透明化,使得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非常严重,这加速了价格战的竞争程度,而价格战必然带来利润的降低,最终会损伤企业自身的利益。很多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者对品牌等无形资产不够重视,造成品牌竞争力低下,只能依赖于在价格上相互厮杀。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获得品牌溢价,用品牌作为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我同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品牌战略的实践方面尚未积累足够的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案例可供借鉴。因此,通过对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行品牌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为和生命力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

2.1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2.1.1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内涵的研究

樊文静(2014)则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贸电商",传统外贸电商是将互联网作为商品信息的展示平台,商品的最终交易和支付并不通过线上完成。跨境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信息的展示,还具有帮助买卖双方通过平台法成在线交易并完成支付环节的作用。

鄂立彬、黄永稳、刘洋、熊超、许吴、刘楠(2014),李海莲、陈荣红(2015)、刘幸赞(2014),孙蕾、王芳(2015)PW则把跨境电子商务定义为分属于不同国界或地区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跨境交易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王蒙燕(2014)则认为跨境电子商务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高度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和社会生产效率。

国内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现状的研究多集中于物流、税收、支付、人才等方面。

关于物流方面,全冰(2015)梳理了当前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几种主要物流模式,包括邮政包裹模式、国际快递模式、专线物流模式、海外仓储模式,他认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卖家来说要根据买家的实际需求、所售货物的特点及物流成本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李向阳(2014)认为物流是跨境电子商务核必的内容,为了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竞争力,他提出了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五条建议,包括海外仓的管理和利用、物流的监控、供应链的优化布局、针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物流模式、获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张滨、刘小军、陶章(2015)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物流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要高效、低成本的运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优化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联盟模式、完善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建立海外仓等途径进行改善。

........................

2.2品牌的相关研究

2.2.1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关于品牌的定义,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对品牌做出如下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作用是辨认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大卫艾克和爱里克乔瑟米塞勒(2001)认为,"品牌是一种产品、符号,联结和沟通了企业与消费者"。菲利普.科特勒和加里.阿姆斯特朗(2007)认为,"品牌并不只是一个名字或是象征。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感受,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也中。因此,获得消费者的偏好和建立消费者忠诚是建立强势品牌的真正价值"。

关于品牌资产的研究,Aaker(1991)认为品牌资产的5个维度分别为:品牌忠诚、品牌认知、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市场状况。为了使该模型便于操作,Aaker(1996)将5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分为10项具体测评指标:忠诚度(溢价、忠诚度)、感知质量(品质认知、领导性)、品牌联想度(价值、品牌个性、企业组织联想)、品牌认知、市场状况(市场价格和销售区域、市场份额)。Keller(1993)构建了"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Customer-basedBrandEquity)框架,将品牌资产定义为由于消费者品牌知识的不同导致的对企业品牌营销活动的做出的不同反应。Keller认为,消费者品牌知识包含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基于Aaker和Keller的研究成果,Yoo与Donthu(2001)通过对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提出了由感知质量、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三个维度的构成的多维品牌资产模型,并编制了一套由十个问项组成的品牌资产量表,该量表在运动韓、彩电和胶卷王类产品中的适用性得到验证。

关于品牌定义,何君和厉戟(1999)认为,品牌不仅是区分不同企业产品的标识,而且也是企业营销价值资讯的载体。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稳定的情感关系。于海龙、杨攀(2008)认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溢价和产生财富增值,能帮助企业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并与其竞争对手形成差异,使其在目标消费群屯、中代表着某种持定的消费价值和情感。

.....................

3研究方法和调研方案............12

3.1质性研究............12

3.1.1质性研究的含义.............12

3.1.2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12

4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分析..........19

4.1开放性编码...........19

4.2主轴编码............23

5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影响因素............35

5.1领导者驱动...........35

5.2组织结构...........36

5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1领导者驱动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压力,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如何做好领导者,把企业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本文中,领导者驱动主要包括了领导者心理素质和管理才能两个概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屯、理素质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在其领导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稳定的也理品质。领导者的也理素质在领导者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状况。比如在访谈中,百事泰董事长徐新华指出,"我的性格里,我看很多东西都是不完美的,要是我做就要做到最好,我是不允许有瑕疵,我更追求精益求精"。也正因为领导者自身追求完美的性格,从而会要求企业严把产品质量,保证生产出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对于领导者的使命感,元创时代负责人徐业友认为,"做品牌甚至包括了中国老板的使命,都需要有,因为你没有使命感,就没有毅力去坚持的,我们发现很多品牌是伪品牌,没有灵魂,没有使命感,因此要把精神植入品牌里"。

管理才能指的是领导者要具备企业管理的知识,敏锐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调节领导风格和管理模式。优秀的领导者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得先机;能合理的安排企业组织架构和各部门的职责,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员工,保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员工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能正确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

6结论和建议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也成为国内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但跨境电子商务品牌的研究相当匿乏。本研究使用质性分析研究方法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的影响因素。本文使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捜集资料,采用Nvivo10进行资料分析,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具体研究了领导者驱动、感知质量、顾客满意、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其他品牌资产、品牌延伸和品牌危机管理9个因素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品牌建设的影响。企业对9个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也具有差异性,其中,品牌定位、感知质量和其他品牌资产最为被企业所重视,相关建议如下:

首先,在企业进行品牌定位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竞争对手、不同产品的数据分析,在了解不同区域的市场供给情况么后,领导者确定恰当的细分市场,之所以细分市场入手,是因为每一个行业放眼到全球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企业完成行业聚焦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该细分市场的了解,从而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企业看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获得先机。企业也可以借助技术变革的机遇,利用自身技术上的优势,顺利切入细分市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进行准确的目标消费者定位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目标消费者收入水平、年龄分布、地域、性别等因素的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进行制定品牌推广策略和产品研发提供依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品牌命名时,要注意品牌名称易于识别和传播,名称也要富有内涵;在进行产品视觉效果设计时,要结合产品本身的特性和目标消费者的喜好,为产品进行包装设计。

第二,感知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品是基础,因为所有的产品的定位、文化、价值,最后都要落地在产品上。提升客户对品牌的依赖和忠诚度,最根本的是把产品本身做好,各企业也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的把握,对每一个销售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服务方面,海外仓己经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标准配置,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外开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本地化运营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国口建立品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四:越南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作用研究——以越南清化省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越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巨大。从实施经济开放政策起,为了引进更多资源来促进越南经济社会发展,越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官方援助资本。经过越南共党中央、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不懈努力,外国直接投资为越南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它也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合理的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有助于越南经济转型、技术、工艺以及企业管理技能的升级,也可以为越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最近几年,越南已成为亚洲对外商直接投资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随着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地进入越南,对越南清化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加。2006 年初,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越南清化省尚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越南清化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在全国前六名。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促进了越南清化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越南清化省的人民生活水平,为越南清化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看到获得的成功的同时,也应看到,越南清化省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工作既遇到一些困难,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越南清化省位于越南北中部,有很多有利条件。以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被视为“迷你越南”。越南清化省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较为齐全发达。越南清化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灰石、沙、陶土、铁矿石等矿物储量大,并且越南清化省是越南唯一拥有铬矿的越南清化省份。另外,越南清化省的生态系统多样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目前,越南清化省有 42 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拿到投资许可证,总投资注册资本 160 多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比如:仪山炼油联合项目投资总额 90 亿美元,已动工,通过调整,仪山炼油联合项目投资总额增加了 28 亿美元;仪山二热电厂投资总额 23 亿美元,即将开始动工。2013 年越南清化省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到今年为止,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方面,越南清化省在全国 63 个市中排名第六。在 2013 年 10 月 23 日举办的“促进向青化仪山经济区和附近投资论坛”上,越南副总理阮春福已将越南清化省作为越南的一个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多的经济大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越南清化省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并且越南中央政府对越南清化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仪山经济区是越南重点经济区之一,是越南北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越南清化省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成功,除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越南清化省及时制定了,设计出了有效的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策略、方向、主张。通过优先鼓励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先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入越南清化省,来促进越南清化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越南清化省最近还实施了一系列进一步开放的政策,为外国直接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投资条件。最典型的是在签发投资许可证、投资证书和土地、建设、环境影响评估等领域的放开政策,越南清化省采用了“一门”机制。越南清化省还重视投资、完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同步完整规划工业区,发展交通、电信、电力、水、银行等基础设施系统,同时加强培训高质量人才,及时满足外来投资者的投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越南清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经常主动探索解决办法,及时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比如解决土地清理、提高劳动者素质、行政手续改革及投资手续等问题。因此,在越南清化省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能够健康地发展、成长。这是让越南清化省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是引进五洲投资者的最有说服力证据。上述这些为越南清化省的成功提供了基础,促进越南清化省在未来继续加强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实施行政改革;通过提前准备土地、投资地点,公开土地使用规划、都市发展规划,完善社会基础设施等工作来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条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越南清化省一直关心并帮助解决投资者的实际困难,与投资者共同发展。另外政府还举办了一系列促进投资和引资的活动,引进世界上具有潜能的大集团、大公司在越南清化省内投资。我们深信越南清化省在未来引进投资,特别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资金方面会有更长足的发展,我们期待外国直接投资为越南清化省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第 2 章 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2.1 代表性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

2.1.1 “双缺口”理论

“双缺口”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与以色列经济学家米克尔?布鲁诺(M.Bruno)于 1962 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以 Y 表示国民收入,以 C表示消费,以 S 表示储蓄,以 I 表示投资,则有 Y=C+I 和 Y=C+S;因此,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为:I=S。这表明,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储蓄是投资惟一可能的来源,一国的投资规模受制.于该国的储蓄能力。如果一国想要通过增加投资来.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减少当前的消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收入的低水平导致了储蓄从而投资的低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恶性循环。

“双缺口”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其不足之处在于:国际投资只能是由资本.及外汇均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流.向二者都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实际。然而,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上述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因为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由 Y=C+I+X(出口)和Y=C+S+M(进口)两式导出,即 I-S=M-X。该等式的左侧 I-S 为储蓄缺口,右侧 M-X 为贸易缺口。该等式的成立是指双缺口事后的相等;而在事前,则无论投资、储蓄、进口和出口都是相对独立的变量,这意味着投资超出储蓄的数额不一定恰好等于进口超过出口的数额,故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如果.仅仅对构成双缺口的几个经济变量进行修补,未免显得消极。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则流入的外资既可弥补贸易缺口,提供进口所必须使用的外汇,又可弥补因国内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能力而形成的储蓄缺口。

.........................

2.2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为了充分评价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需要从投资者和受资者的两种角度来进行评价。投资者不是慈善家,对高利润的的追逐试探们对外投资的原动力,即他们只对可能获得高利润国家、地区、行业进行投资,各跨国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各股东的财产价值。而每个项目、每个国家、每个时期的利润表现是比较复杂的,东道国的政策和态度是疼们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因素。

虽然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正在发展的各经济体的影响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不能否认外国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在越南,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越南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已经肯定:“有国外投资资金的经济是越南经济结构的六个经济成分之一”。这肯定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于越南社会经济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可以通过两个角度解释:东道国和投资国。但是从所在国家地方层面来讲,往往是主要考虑引进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资金对该地方经济深灰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可持续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资金资源调节工作中的不平衡。促进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帮助深入世界经济体,提升接收外国直接投资资金地方的地位。(2)根据国内资金资源被限制的情况,给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业补充资金资源。(3)由于没有规定各外国投资者的上限,而只规定下限,创造条件让接收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地方可以更大规模地从国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资本。(4)外国直接投资已创造条件让接收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国家可以引进外国合作伙伴的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即外国直接投资就是科学技术转让的过程。(5)创造便利条件让接收外国直接投资资金方可以最好地开采自然资料和地理位置的各优势。(6)创造多种工作机会,促进 GDP 增长,提升出口金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有助于改造社会景观,增加接收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经济体的产量和收入。(8)鼓励提高国内经营能力,使之更加接近外国的市场。

.....................

第 3 章 越南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及其作用 ................ 29

3.1 越南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发展历程 ......... 29

3.1.1 第一个阶段:从 1992 年至 1995 年,承认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 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越南 .... 29

3.1.2 第二个阶段:从 1996 年至 1999 年,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者投资参 与越南的国有企业联合成立合资企业 ....... 30

第 4 章 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59

4.1 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59

4.1.1 2006 年以前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 59

4.1.2 越南清化省从 2006 年至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 60

第 5 章 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分析 ............... 73

5.1 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清化省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 73

5.1.1 产业升级的涵义、要素依赖与路径拓展 ...................... 73

5.1.2 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清化省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 ........... 74

第 5 章 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分析

5.1 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清化省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

引进外国投资除了对越南清化省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越南清化省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的影响,作者已综合在图 5-7:

图 5-14 中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清化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技术提升效果较差,(2)一些行业还存在着被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控制的风险,(3)国内市场受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挤压,(4)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其影响的具体内容如下:

5.2.1 技术提升政策较差

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清化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技术提升政策较差。其体现在以几个下方面:

第一,技术提升效果较差和落后技术转让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时经常被提起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其负面影响的第一个表现为投资国一般不会投入最先进的工艺,而是把比较落后的技术工艺投入接受投资的国家。因此,如果引进投资的管理流程不完善,接受投资的国家技术提升效果就会比较差。

第二,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机器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在引入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时投资国家不可避免地把落后的机器设备投入越南清化省。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越南清化省的科学技术水平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越南清化省的技术水平更加落后,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竞争能力更弱。

第三,引进外国投资虽然有助于持有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但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较差的当地企业却因此受到排挤。因此,越南清化省若没有适当的政策措施,将面临当地企业破产、传统行业湮灭的风险。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当地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越南清化省的技术政策。目前在引进投资的政策方面,越南清化省并未明确相关工艺技术及传统行业保护的问题,这导致全越南清化省工艺技术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

第 6 章 进一步优化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对策

6.1 进一步优化越南清化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对策措施

6.1.1 进一步优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创设与总体规划

外国直接投资是构成地方全部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直接投资本身不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结构而只是一个补充的部分,承担着经济结构的一部分功能,因此它不能超过经济总体规划。由此,要建设总体的战略和规划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要避免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过程中的任意或放任自流非科学规划现象的发生。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越南清化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保证越南清化省规划和国家规划之间的统一性。具体来讲,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和规划要贯彻以下几点:

(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规划要符合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建立在对平衡行业、领域与地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规划要保证明确具体问题,但同时有开放性、代替性和定向性。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规划要紧密联系越南清化省现有的能力、条件,认清机遇、挑战等以实现规划目标。

外国直接投资引进规划须汇总 3 个因素:长久性、科学性与可能性。

编制规划须按照如下规程进行组织:对外国直接投资引进活动进行综合调查及评估政策,寻找其活动的优点与缺点,提出具体阶段的目标,以致实现越南清化省所提出的目标。研究、考察国内外一些地方的规划建设经验。编制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与使用规划须统筹考虑到优势的行业、弱势的行业、需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等。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五:网络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网络购物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与高效购物体验的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退货标准不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欠缺等原因,网络购物退货困难也频频发生。据统计,44.56%的网络购物者曾遭遇过退货不成功的经历。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规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推出"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该政策规定,从2015年3月15日开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商品可以在收货7日内选择无理由退货。但是该政策没有对退货的限制性条件进行进一步的规定,导致消费者和商家在该政策的具体执行标准和政策宽松度上存在争议,该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实践中,电子商务网站可能没有明确的退货判断标准,或者自己制定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往往会对政策的解读产生差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和广州是国内电子商务平台最为集中地区域,从送五个城市的1231日中屯受理电子商务贸易方面来看,新规定实行以来,这五个地区总共受理电子商务交易投诉2.7万件,直接与新《消法》相关的投诉为直接和《新消法》有关规定相关的投诉1380件,与"七日无理由退货"政策相关的投诉741件,设计"7日无理由退货"政策的投诉占新《消法》投诉总量的53.69%。

从"7日无理由退货"政策执行情况来看,消费者认为,28%的经营者"主动积极、自觉承担责任";31%的经营者"虽主动积极,但拖延时间";23%的经营者"不知道有该条款,不承担责任"。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针对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中国、易迅网、苏宁易购、当当网、1号店、凡客诚品、国美在线、唯品会等国内的11家知名电商进行调查显示消费者不满意退换货服务高达58.10%,中国消费网、3G门户网、新浪财经的调查显示,有54.15%的受访者认为电商售后服务难以保证。

因此,本文基于信号理论探讨网络退货政策的限制性条件,也就是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并且将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务质量作为中间变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明确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感知退货公平、感知退货服务质量和购买意向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

1.2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研究目的

(1)构建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概念模型,研究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直接影响,及通过中间变量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务质量对购买意向的间接影响。

(2)研究知品牌全球化程度对网络退的政策宽松度、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调节作用,为企业塑造全球化品牌提供依据。

(3)通过本文研究,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制定有效的退货政策,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为电子商务企业制定退货政策和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政府出台电子商务相关退货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1.2.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信号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退货政策宽松度包括退货期限、退货原因、退货运费由谁承担、是否全额退款和促销商品是否可退五个方面,研究其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同时引入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务质量作为中间变量,引入感知品牌全球化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退货政策宽松度、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质量对购买意向的促进作用,构建网络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概念模型。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以在京东商城自营店有过退货经历的消费者作为调研人群,通过对调研人群的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数据分析选择SPSS和Amos工具,以此为前提研究本文概念模型,确定模型中相关变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程度,并对各变量间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做进一步分析。

.......................

2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信号理论

2.1.1信号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线下贸易,信号理论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在此情境下,Wells、Valaci和Hess(2011)将信号定义为商家向消费者传达不可接触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信息的因素。在电子商务领域,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消费者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Wells等人认为,通过信号可以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于线下实体零售商贸易,线上电子商务的信号不同于实体零售店信号,电子商务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达信息,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保证金、信誉和网页设计等方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Bonifieldetal、Dipayan、Biswas、JunyongKim(2012)等人发现,退货政策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企业质量的信号,从而影响买方的消费选择。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信号理论,研究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具体而言,研究退货政策的限制性条件,也即电子商务企业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感知企业退货服务质量和感知退货公平的信息传递,退货政策宽松度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作为企业质量等的一种信号,从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

2.1.2信号理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

前文已经指出,在电子商务领域,商家通常利用保证金、消费者反馈评分、网页设计和退货政策来向消费者传达自身质量的信息,下面将对这几种方式的研究分别进行综述:

保证金的信号作用:卖家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保证金,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于未接触到商品的感知质量风险,保证金相当于卖方对买方的一种承诺(Spence,1974)。在Spence(1974)对于保证金信号探讨的基础上,针对信息不对称的电子商务平台,保证金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发现,买方通常将保证金作为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有保证的一种信号。Balachander(2001)甚至将提供保证金上升到企业营销策略层面,他认为,消费者通常觉得提供保证金的商家,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方面更有保证,而低质量的企业往往不具备提供保证金的实力,从而将自身打造高质量企业的形象,实施战略营销策略。Boulding和Kirraani(1993)进一步研究了保证金制度帮助企业建立标准,区分低质量和窩质量的商家,因此,保证金对于企业的销量具有正向作用。

......................

2.2消费者行为问题的研究

2.2.1消费者退货行为

有关电子商务消费者退货的研究通常基于这样的假设,即消费者的退货源于产品价格、退货政策和商品品质。Li(2009)通过实验证明了,消费者在作出退货决策时,会受到电子商务企业退货政策和商品性能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证实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定价和退货政策问题。Andrew(2004)通过研究发现,在电子商务情景下,尤其是B2C领域,产品的价格和退货政策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越宽松的退货政策下,消费者越容易产生消费倾向。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企业的退货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制定的退货价格,也即是否采用全额退款政策。而通过PWC(2000)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消费者在决定退货时,主要还是取决于商品的品质问题,而不单纯考虑退货价格因素。Mukhopadhyay(200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对产品质量、电子商务企业的定价政策、退货政策综合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退货决策,Yuen(2012)经过进一步对电子行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商品品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研究非产品质量导致的退货行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Ferguson和Guide(2006)首次提出了无缺陷退货概念,也即消费者发生退货行为的原因不在于电子商务企业本身所提供产品质量的问题,而是由于消费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退货行为。消费者自身原因主要包括未明晰产品的使用方式、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和实际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后悔购买等因素,甚至包括一些消费者恶性行为,如购买商品仅是短暂参与某些场合的需要,并无打算真心购买的情况。这三位学者为后来无缺陷退货政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消费者退货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

本文将基于前人研究,进一步探讨无缺陷退货政策。在对退货政策宽松度进行界定时,加入无缺陷退货政策,也即前文所指的退货原因,研究退货原因是由消费者引起时,电子商务企业退货政策的制定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同时,"7日无理由退货"政策关于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该政策到目前为止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本文将退货原因重点加入退货政策宽松度的界定上。

........................

3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18

3.1模型构建.................18

3.1.1构建思路.............18

4量表设计.............26

4.1研究对象与量表分级的确定...........26

4.2量表设计............26

5实证研究...............34

5.1实证研究的研究思路..............34

5.2问卷设计与发放...............35

5实证研究

5.1实证研究的硏究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所设计量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所构建模型的科学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研究网络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制,为后文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本文的实证研究包括三部分:国内目前最大的B2C电子商务平台京东商城为例进行问卷设计,首先进行小部分样本人群的问卷调查,对量表进行前测检验,在问卷合理的前提下,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研究问卷的大面积发放与回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和模型的有效性,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实证研究结论,最终对模型进行修正。

此外,本文的实证研究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访谈

实证研究的访谈阶段主要是消费者访谈。消费者访谈可以使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了解他们对网络退货政策的了解程度及目前在退货中遇到的问题,为本文问卷的最终确定提供参考。

(2)问卷前测

进行前测的目的是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相应修正。使问卷尽量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被试者能够真正明白问卷中的各测量项目,并乐于回答问卷的问题,以便获取最能反映消费者真实想法的答案。

(3)问卷正式发放

通过量表前测的信效度分析,我们对问卷进行进一步修改并确定最终问卷,将最后的问卷进行大面积发放,选择尽量广泛的调查人群,样本人群在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学历方面都有不同分布。通过大面积发放问卷可获得较大样本的实证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结果分析,对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进行论证。

........................

6结论分祈与对策建议

6.1实证研究结果

6.1.1实证研究结果

(1)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研究假设结论如表6-1所示。

由表6-1可知:退货政策宽松度对消费者的感知退货公平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退货服务质量,再次是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变量中,退货政策宽松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退货公平,感知退货服务质量紧随其后。

(2)模型的最终确定

本研究最终得出如图6-1所示网络退货政策如何通过感知退货公平和感知退货服务质量两个中间变量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虚线表示路径关系不存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六:TP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WTO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亚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发展迅速,签署了众多的FTA,TPP起初就是亚太地区众多FTA中的一个,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迷,欧洲随后出现债务危机,经济也一蹶不振。与此同时,亚洲地区经济却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将目光重新转向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地区。2009年11月,美国高调宣布加入TPP,此后,TPP广为人知。美国加入TPP后,开始主导谈判进程。由于美国的积极推动,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也先后加入谈判。随着TPP成员国的增加,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迅速提升。目前,TPP共有12个成员国,并且这12国己于2015年10月5日达成基本协议。然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大国,既没有收到加入TPP的邀请,也没有明确表达过加入TPP的意愿,现阶段被排除在TPP之外。TPP中的大多数成员国均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伙伴,TPP谈判可谓是一项没有中国参与却又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谈判。

从经济实力上看,目前参与TPP谈判的12个成员国的GDP总和约占世界总量的40%,货物贸易额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30%。可想而知,协议生效后,TPP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对全球贸易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引领21世纪FTA的新标准和新规则。

中国作为世界上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对今后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因此,高度关注TPP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并制定应对TPP发展的对策就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选择TP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

1.2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本文关税同盟理论为基础从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两个方面对TP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本文运用GTAP模型,从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各类产品的出口额、出口国别流量及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会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对TP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更充分地研究TPP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

1.2.2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从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合度和中国各类出口产品的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四个角度进行描述。第立章为TPP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在影响的理论分析,包括TPP造成贸易效应的静态效果分析和TPP造成贸易效应的动态效果分析。第四章为TPP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在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介绍GTAP模型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其次,基于GTAP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若TPP生效后,实现成员国间取消全部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各类产品的出口额、出口国别流量及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会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实证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TPP各成员国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第五章为中国应对TPP的政策建议,针对实证分析结果从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六章为本文结论,在对全文的分析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结论。

......................

2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2.1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从国别来看,大多数TPP成员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美国长期以来保持着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地位,日本紧随其后,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国。2014年,越南、新家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国也名列中国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前二十位。可以看出,TPP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表2-1列出了2005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对TPP成员国出曰额的变化情况。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曰额从2005年的3121.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8315.6亿美元,增长了将近两倍。同期,中国出口总额从7619.5亿美元增长到23427.5亿美元。由于中国出口总额的增速超过中国对TPP成员国出口额的增速,因此,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41.0%下降到2014年的35.5%。图2-1显示了2005年到2014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额及其占比的变动情况。从总体来看,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日总额的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自2010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在35.5%上下波动。

..........................

2.2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正如2.1小节中所提到的,美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加拿大等TPP成员国均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伙伴,2014年均排在中国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前二十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节选取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墨西哥五个TPP主要经济体来分析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并把这五个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来进行研究。

2.2.1中国对TPP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下文将基于HS编码对我国出口到TPP主要发达国家的商品结构进行研究。表2-2至表2-4分别列出了2014年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出口的前十大类产品。可以看出,中国对三国出口占首位的均是机电产品,占比均介于40%至50%之间,且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位居中国对王国出口的第二、三位,也占据着中国对相应各国出口总额中相当大的份额。其中,出口各国的纺织品及原料同比增长率较低,2014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纺织品及原料甚至同比下降了10.7%。这三大类产品的出口占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近70%,在中国对这三个TPP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出口较多的几类产品有贱金属及制品,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塑料、橡胶,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其中,同比增长率较高的有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的同比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

总体来看,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最大,同时,运输设备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提升,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的,附加值较低,替代性较强。纺织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占据较大比重,但同比增长率较低。

.......................

3TPP对中国出日贸易潜在影响的理论分析..............24

3.1TPP造成贸易效应的静态效果分析..............24

3.2TPP造成贸易效应的动态效果分析..................27

4TPP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在影响的实证分析...............30

4.1GTAP模型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30

5中国应对TPP的政策建议............41

5.1国内层面...............41

5中国应对TPP的政策建议

5.1国内层面

5.1.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

根据4.2.1小节的分析可tU看出,TPP生效后,将导致中国的出曰贸易规模下降,那么,就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贸易的状况,寻求其他方式来消耗过剩产能。扩大内需就是一个消耗过剩产能并拉动经济继续增长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国内消费不足,扩大内需是许多人己经意识到的问题,中国可以借着TPP带来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扩大内需。

积极扩大内需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第一,推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进行消费的引导。人们长期以来备不时之需,导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消费率偏低,因此应该努力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第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努力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因为中产阶层是消费的中坚力量。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的低消费与高储蓄的观念,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内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做法是降低TPP不利影响的有效办法。通过扩大内需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状态,那么即使TPP生效后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中国的经济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6结论

本文先闽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TPP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然后在中国对TPP成员国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TP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在理论分析方面,基于关税同盟理论,研究TPP造成贸易效应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对于TPP成员国来说,TPP的生效会为它们带来很多有利影响,如静态的贸易创造效应,动态的投资刺激效应、竞争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等。而对于非TPP成员国的中国来说,TPP的生效更多带来的是不利影响,静态方面将对中国造成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方面,将对中国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使中国直接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不能享受到TPP成员国可以享受到的很多好处,将对中国造成投资的转移,中国将面临不平等的竞争,竞争压力更大。但是,为了降低不利影响的程度,中国不得不努力进行技术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来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TPP也将会给中国带来间接的有利影响。

在实证分析方面,基于GTAP模型迸行实证分析,分析TPP生效后,区域内实现零关税,将会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各类产品的出口额、出口国别流量及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TPP生效后,第一,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将有所降低;第二,中国大多数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只有机电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运输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而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的出口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第三,中国对TPP各成员国的出口贸易流量均会减少,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流量有所增加。第四,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与中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多数产品的出口占比将会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出口占比有所增长。对实证结果的解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TPP各成员国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TPP各成员国之间的优势产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为TPP各成员国间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对非TPP成员国的中国来说,在TPP生效后可能更容易遭受贸易转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七: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亚洲四国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经济一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GDP约5.8万亿美元,而日本的GDP约5.4万亿美元,同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2013年中国GDP约为0.9万亿美元,经济增长问题也成为世界关注的核心。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一方面,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涌入到中国,使中国保持着快速发展速度。2002年中国实际外资净流入突破了500亿美元,而此时投资到东盟的外资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仅在2002年上半年,东盟主要成员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新加坡)吸收的FDI环比下降六十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国家是马拉西亚,2002年上半年仅吸收5.7亿美元的FDI,而去年同期却有31亿美元,下降了80个百分点。此外,进入菲律宾与印尼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降低约70个百分点,而越南、泰国与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有所下降,下降的幅度依次为56%、35%、22%。中国的外资涌入增多加之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低成本高质量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拥有极强的竞争力,迅速涌入东盟成员国的本地市场,东盟各国以及周边许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担忧至极,“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等言论泛起,声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会挤占其他国家的市场,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该区域的主导权,进而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呼吁中国应该为世界的共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比如更多地向最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与经济方面的支持与援助。在联合国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分别从经济、技术、贸易等各方面援助最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同时,世界贸易组织也在积极寻找中国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各种办法,比如2014年国际贸易中心(ITC)做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市场需求调研项目,目的是加强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能力,并积极引导中国来推动这些国家经济与贸易的增长。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呼吁中国该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呼声只增不减。

......................

1.2 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究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理论研究现状分为三大类。在第一类中,相关学者得出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理论基础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剩余产品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与俄林(Bertil 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罗伯特逊(D. H. Robertson)的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出口导向经济增长理论等。第二类认为适当的对外贸易保护促进经济增长。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及贸易保护主义学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侍女”,美国经济学家诺克斯(R·Nurkse)研究表明罗伯特逊(D. H. Robertson)的“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对于20世纪并不适用,却可以吻合19世纪的实际情况。第三类则认为对外贸易不利于经济增长。该观点的理论基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提出的保护幼稚工业论,1949年阿根廷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提出的“中心一外围”理论,还有布雷维什与辛格(Hans W. Singer)提出的“贫困化增长”理论。

而与理论研究相对应,目前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为对外贸易会促进经济增长,以经济学界罗伯特逊(D. H. Robertson,1937)与诺克斯(R·Nurkse,1953)为代表;第二类是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49)与汉思·辛格(Hans W. Singer,1949)为代表,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对外贸易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第三类的学者认为众多因素的作用均会使贸易增长、经济发展,而对外贸易只是在某些使其对某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会有额外的刺激作用,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Clarvis,1973)。

.........................

第 2 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1.1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一个常用的经济学术语,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范围里,一国或地区的总体收入、总体产出或人均收入、人均产出的持续不断提高。早期的相关文献中指出:经济增长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产出总量的同比或环比增长程度。此外,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产出总量。美国经济学泰斗、全球知名学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48)在其经典巨著《经济学》中谈到,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总产出跨时期增长,通常用一国的实际GDP(或潜在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采用经济增长速度来表示,而经济增长速度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

因此一国经济增长情况,通常用经济增长的速度衡量,而一般就采用经济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速度。设Yt为一国或地区t年的经济总量,Yt-1为一国或地区t-1年的经济总量,△Yt = Yt - Yt-1,表示一国或地区t年的经济总量的变动额,Rt表示一国或地区t年经济增长率,则该国或地区的Rt为:

Rt = △Yt / Yt-1

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包括了一些服务或产品所带来的价格因素,所以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现价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样可体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另一种则采用固定的价格来测算国内生产总值,它可以用来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

现代经济学(Modern Economics)在介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时,将经济增长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这二者分别对应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其中,粗放型经济增长强调不断增加资金、劳动力与管理资源等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水平;而集约型经济增长认为要想保持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较高水平,归根到底应该从利用高新科技、提升从业人员质量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等方面出发。

........................

2.2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2.1 对外贸易增加资本累积

资本累积是经济增长重要源泉。出口贸易有利于扩大国内产品的销售市场,使国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并且出口可以增加一国的外汇储备,使一国的资本存量增加,相应的可投入资本总量也增加,对外贸易靠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大的生产能力以及提高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又为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进口贸易可以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进口贸易还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

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让国家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2.2 对外贸易增加人力资本累积

获得人力资本的路径一般是通过教育或者工作培训。经济一体化的如今,对很多国家来讲,国际贸易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贸易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以及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国际贸易可以间接促进人力资本的累积。例如引进国际贸易专业化生产,国内企业可以效仿与学习这有利于提高一国的人力资本,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节约研发费用,又能增加资本累积,二者的溢出效应促进本国人力资本累积,最终得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众所周知,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而高素质的劳动力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累积。提高劳动力素质,就相当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换言之,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或生产的货物、服务的数量就跟着提高。

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换,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功能;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累积,并且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优化本国产业结构,还能和FDI共同作用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以上的作用机制促进经济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 3 章 亚洲四国与中国双边贸易状况定量分析 ........................... 14

3.1 中国与印度 ................. 15

3.1.1 中印贸易现状 ............................. 17

3.1.2 中印外贸依存度、外贸贡献率和拉动度 .......... 17

第 4 章 亚洲四国与华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 35

4.1 模型的设定与研究方法 ................... 35

4.1.1 模型的设定 ........................... 35

4.1.2 实证分析方法 ........................ 35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 62

5.1 主要结论 .................. 62

5.2 对策建议 ................... 64

第 4 章 亚洲四国与华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设定与研究方法

4.1.1 模型的设定

本文参考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1978)将传统的生产函数扩展为适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即:

Y = F ( L, K, X )

其中,Y代表总产出,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X代表出口额。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添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模型进一步改进取对数后,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本文接下来会先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法对每个国家的时间序列相关数据做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因果检验,以确保研究有意义;其次采用方差分解得出外贸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冲击性);最后利用上文建立的回归模型(4-1)-(4-3),分别对四个国家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具体的贡献度。

本文选取了亚洲四个欠发达国家:印度、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为研究主体。本文计划选取四个国家1990年到2013年的经济贸易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越南和柬埔寨的贸易数据只能查询到1992年(含)以后的,因此越南和柬埔寨选取的样本为1992-2013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印度和孟加拉国则选取了1990-2013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贸易数据(EX、IM、T)来源于UN Comtrade Database,其余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具体变量说明如下:

GDP代表一国的经济增长,用该国的实际GDP表示,通过名义GDP/GDP平价价指数计算得出,用于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

EX代表一国的出口额,本文特指该国向中国的出口额;

IM代表一国的进口额,本文特指该国从中国的进口额;

T代表一国的进出口总额,本文特指该国与中国发生的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

FDI代表一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本文选取该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

K代表一国资本要素投入,本文选取该国的固定资本作为衡量指标;

L代表一国的劳动投入,本文选取该国的劳动力总数作为衡量指标。

为消除价格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将GDP、EX、IM、T、FDI、K、L对应的第一个样本年份作为基期(越南和柬埔寨以1992=100,印度和孟加拉国以1990=100)进行平减处理。

.......................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印度、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四个亚洲欠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虽然四个国家都是欠发达国家,但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四个国家也是有所差异的,并且发展经济水平均低于中国。例如就2013年GDP(国际汇率)来看,印度达到18770亿美元,越南有1706亿美元,而最不发达国家的孟加拉国和柬埔寨分别只有1411亿美元和432亿美元。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这四个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再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法实证研究中国与这四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贡献。

通过第三章的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四个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主要进口的商品是相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商品,而主要从中国出口的商品是原料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通过定量分析这四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可以发现这四个国家无论是对世界的外贸依存度还是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得出了七个推测。实证分析部分借鉴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1978)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对这四个欠发达国家分别建立了三个模型,首先通过变量相关性检验得出各主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采用ADF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得出四个国家的各个模型都是一阶单整,接着通过协整检验确定了各个模型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随后再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再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各模型中自变量变动对因变量波动的贡献率,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线性拟合回归,得出各个国家的贸易弹性。具体结论如下:

(1)对外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年增大。通过第三章的定量分析印度、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四个国2000-2013年的外贸依存度发现,这四个国家无论是对世界的外贸依存度还是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四个欠发达国家中,柬埔寨和越南的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孟加拉国,印度次之,其中越南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际其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超越柬埔寨成为四个国家中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截止2013年,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四个国家对世界的外贸依存度分别是217.1%、185.8%、120.7%、78.4%,这四个国家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分别是53.8%、38.0%、19.0%、6.4%。四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都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说明对外贸易在其GDP中占比逐年增加,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大。

(2)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大的贡献率。在方差分62 解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文的四个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变量(出口额EX、进口额IM、进出口总额T)对其经济(GDP)波动有较大的贡献率,且在分期观测中发现贡献率呈现出一个逐渐上升至稳定的过程。印度、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四个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对其经济的平均贡献率分别是11.5%、10.4%、27.2%、28.3%,对其经济最大贡献率分别是印度出口贡献率23%、越南的进口贡献率16.5%、孟加拉国的进口贡献率30%、柬埔寨的进口贡献率35.5%。由此可见,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贡献率,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对其经济增长有相当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八: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理论与我国典型地区的实证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聚类型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有两个重耍的外延视野:一个是集聚类型的成因,直截了当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类型?另一个是集聚类型的效应,直截了当的问题是,不同的产业集聚类型对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是劳动生产率,进而工资会发生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多半是分散的。关于集聚类型的成因,一个重要的线索是FDI(外商直接投资)。关于集聚的效应,有两个重要的视点,分别为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工资效应。迄今为止,尚未有沿着集聚类型成因、集聚效应一以贯之的链条式研究。本文主旨,就在于通盘考虑产业集聚两个化延视野,沿着FDI、集聚类型到劳动工资,进行系统的机理梳理,提出相应的命题,进而引入典型地区数据,对有关命题进行实证捡验。

这个问题的研究,同时涉及到三个经济学分支:第一个是国际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是FDI异质性及其产业集聚效应,即按照不同动机差异分类的FDI——垂直型FDI和水平型FDI,是否对东道地产业集聚的影响也是有类型偏向的?第二个是空间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是集聚类型及其劳动生产率效应,即按照集聚地区的行业构成及其外部性差异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否一致?第王个是劳动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是劳动为市场特征、劳动生产李与工资,即区域产业集聚类型的偏向所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是否又形成了影响劳动生产牵往劳动报酬转换的顺畅性?综上,本研究将分散在三个经济学分支的机理理清,进行相应的模型构建,提出实证命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一点,恰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所在。

......................

1.2主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从界定FDI异质性和产业集聚类型出发,以打通国际经济学和空间经学两个学科,研究与建立FDI异质性和产业集聚类型的理论关系。然后,继续打通空间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研究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的关系,最后,是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建立了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和工资三者的理论关联。并利用我国的典型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了与此对应的定量和实证检验。

而作为一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合一的文章,本研究严格遵循了经济学研究范式,将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了沿用经济学的常用方法而外,针对研究对象与问题的特点,对有些方法进行具体化的创新。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归入两类:

类是经济学模型的应用与借鉴。本研究分互部分完成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链条关系的建立,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其一,利用FDI在总部和海外附属企业间的交流差异、行业间和行业内的关联差异,推演FDI异质性与产业集聚类型的理论机理。沿着Markusen(1984)定义的水平型FDI、Helpman(1984)定义的垂直型FDI与Ekhohn,Forslid&Markusen(2007)梳理的全球出口平台型FDI的理论模型,获得FDI异质性影响东道地产业专业化或是多样化集聚的机理与概念模型。

其二,利用且综合Krugman(1991)、马歇尔(1920)、Neal(1995)和Acemog&Pischke(1998)的观点与结论,分析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特征,建立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的理论模型。在阅读大量义献的条件下,发现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研究,几乎没有过多的劳动力市场结拘的讨论,而集中讨论劳动力市结构的文献里,结合产业集聚的几乎是盲点。因此,这部分工作,从定义出发,创造性的建立描述二者的简化模型。我们的方法是;(1)利用Kmgman(1991)的研究观点之本地的劳动者更愿意接受本地企业的雇佣,即使支付他们的工资会夏低一些;和马歇尔(1920)认为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离开他们原本就业的地方,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意味着一定范画内劳动者内部流动相对活跃,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性不强,从而,提出特定集聚地区的行业结构差异,对应着劳动为市场的特征差异。0)由于产业集聚结构的差异,根据Becker(1964)的研究继续将劳动技能划分为一般技能和专用性技能,并结合Neal(lW5)提出的行业专用性dndustiy-spe技能的概念,以行业为界,建立起具有跨行业流动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特征,以此分析劳动力的知识溢出方式,及劳动生产率往工资转换的机制。(3)借Acemog&Pischke提出的"雇佣租金"的概念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劳动为市场,将企业的利润函数分解为生产利润和雇佣租金。

.......................

2文献综述

2.1关于异质性FDI与产业集聚类型的相关研究

在进行文献梳理之前,首先有必要对研究的关键词:FDI异质性与产业集聚类型进行文献梳理。然后是对二者关系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

2.1.1FDI异质性与集聚类型

异质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学借用了这一概念。异质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较早地出现在从微观推至宏观的分析方法"异质性经济人模型"基本立论是,经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不是以代表性的经济人行为描述整体的经济人行为。

在产业集聚类型的认识上,研究的早期是经济学家从现实中隐约地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集聚现象,研究多是一些考察性和描述性的分析。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产业地方化"论题,曾提及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地方化与集聚现象;一种是"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亦即某个种类的产业集聚于特定地域;另一种是不同产业或行业集聚于特定地域。他列举了英格兰采煤或采矿业与纺织业的混合集聚现象。Chinitz(1961)在《集聚的对比——纽约和匹兹堡》思路性化比较了美国两个城市一一纽约与匹兹堡的集聚差异,纽约是一个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而匹兹堡更专业化,它的玻璃和基础金属制品是该地区的主导行业,其中提供了地区43%的就业。之后,在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1975)》中也简单地提到了两种集聚的类型,他的描述称之单一活动集群与密切相关的复杂活动,前者是"某种产业的诸多区位单位形成的群集体",后者是"相互联系紧密的部门(产业)形成的综合体。

.......................

2.2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的相关研究

梳理已有研究,涉及有关产业集聚类型和工资的研究可归入三条线索;其一,补偿工资理论;其二,学习-人为资本积累机制;其王,搜寻-匹配机制。

2.2.1补偿工资理论

最早论及补偿工资的理论可归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的论述,他归纳了五种情况可进行补偿性工资:对微薄金钱报酬的、对职业本身不愉悦的、对职业学习有难度的、对工作不安定的、对职业须负较重责任的和对成功概率较小的工作。

利用补偿工资理论在地方化产业论题涉及劳动工资的研究可追溯到马歇尔的研究,引用他的原话是"在地方性工业中所做的工作,如果只有一种,例如只有强壮的男子才能做的工作,则它在作为劳动的市场方面就有一些不利之处了。在没有纺织厂或其他可以雇用女工与童工的炼铁业区域里,工资是高的,对于雇主来说劳动成本是贵的,而每个家庭的平均货物收入却是低的。但是,这种流弊的补救办法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具有补充性质的工业在附近地方建立起来就行了。"

之后,较具代表性的是Diamond和Simon的研究。早先Simon(1987)的研究发现在更专业的城市中,失业率化更高,由此分析了地区产业专业化的工资效应。深入研究是Diamond&Simon(1990)的工作,他们认为比较优势和劳动分工使得地理上集中生产能够获利,及使得很多城市专业地从事一个或几个主要产业,但专业化提高了劳动力失业的风险,及他们在大城市生活的负效应(高成本)须要得到补偿,因此,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应该以更高的工资对劳动力进行补偿,他们利用美国43个大城市(SMSAs)数据的实证,发现专业程度、企业规棋、诚市规模、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工资显著正相关,支持了他们的理论观点。他们的结论与实证支持了马歇尔的推论。

......................

3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王资:机理分析..............39

3.1FDI异质性与东道地产业集聚类型的理论关系.............39

3.1.1FDI异质性的特征与差异...............40

4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样本地区的现实...............55

4.1现实考察指标体系的建立...............56

4.2两地区相关经济变量的总体性比较.............57

6结论................113

6.1主要结论....................113

6.2政策与启示..............115

5实证检验:来自浙尊的证据与比较

根据第4章的现实考察,我们遽选出了我国的广东和浙江作为实证的样本,在第3章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7个命题,在此利用两省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步骤是:首先,综合己有义献的成果,根据我国可获数据的特征,建立本研究的产业集聚类型测度的方法。其次,考虑到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经济现实都是产业集聚重要的横向考察视野,因此,利用城市X时间和行业X时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样本中,截面之地区,选取的是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为截面;截面之行业选取的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最后是,对理论研究提出的7个命题的逐个检验。

5.1FDI异质性与产业集聚类型的实证:城市层面的检验

5.1.1样本、数据统计与描述

(1)样本描述与数据来源

样本选取的是浙江和广东1998-2007年城市X时间的面扳数据,浙江样本的截面(城市)是10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嘉兴、金华、湖州、舟山、衝州和丽水,广东样本的截面(城市)是20个地级及レ乂上的城市:广州、深圳、韶关、珠海、佛山、东堯、灿头、潮州、梅州、惠州、茂名、河源、阳江、肇庆、江门、湛江、清远、址尾、揭阳和玄浮,在此,由于原始数据里中山市的数据在2004年前未明确地被统计到,因此删除了该城市。FDI异质性与产业集聚类型的数据是从我国工业企业数搪库(1998-2007年)选取了浙江和广东的数据计算得来,具体而言,1998-2007年的个体观测数为浙江省的241677家和广东省的206434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浙江的外资企业数量为43207家:,广东的外资企业数为86546家(见表4.2),其他变量的数据与计算来自中国城市数据库(1998-2007年)。

.........................

6结论

本研究打通王个经济学分支——国际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理清了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的链条关系,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理论首先以异质的FDI在总部和海外附属企业间的交流差异、行业间和行业肉的关联差异切入,推演了FDI异质性影响产业集聚类型的理论机理;然后,考虑产业集聚类型与劳动为市场特征的关联,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模并刻画了专业化集聚和#样化集聚情景下的劳动技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异的内生性变化及链条联系,从而建立了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从空间经济学视野,对Fujita,Krugman&Mori(1998)建立的单中记空间结构模型的改进分析,建立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的理论关系。通过对我国典型区域的经济现实的考察,遮选出了广东和浙江作为实化的样本,利用1998年-2007年的城市层面和2003年-2010年的行业层面的面扳数据的实证基本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命题。

6.1主要结论

我们主要结论可归纳如下:

1、劳动生产率向工资的转换受到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影响,我们从区域范围的研究,得到区域对外开放的差异及其引致的区域集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该地区的劳动为市扬的结构与特征,从而劳动生产率向工资的转换并不顺畅且有差异。

2、引导集聚地区的行业多样化是推进劳动者工资增衣的衣效机制。理论研究认为,多样化集聚不仅为劳动为的跨行业流动创造了条件,推进了跨行业的知识交又与知识创造,而且多样化集聚促成的劳动为市场特征使得企业有动为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了持续性的工资增长。相反,尽管专业化集聚便利率劳动者之间的技能传播与熟练化,但缺乏创造新知识的机制,终将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提高易受到劳动生产率边际遥减的影响。及同行业的群居,使得劳动为可完全自由的流动,企业几乎没有动力对其员工培训,从而失去了工资增长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九:国际海运承运人归责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产品的分工、贸易的合作和竞争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这些影响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靠国际贸易来完成,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基本条件。其中,海上运输因为其运货量大、成本低并且航线遍布全球,成为国与国之间货物贸易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交通部口的统计,中国目前有93%的对外贸易是靠海上运输完成的,并且有全球贸易的不完全统计,海上运输完成了全球贸易总量的85%以上份额。由此可见,运输在全球经济交流发展和贸易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而海上运输又在纽带中最关键的位置。

法律是一个国家权利和意志的体现,它从诞生就起到了规范和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法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也不能例外。自从海上贸易的兴起,海上运输就开始受到长期商业实践和习惯的约束,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和贸易集团的建立,通过国际立法,这些商业实践和习惯做法逐渐演变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惯例和海上运输公约。

高风险的活动引起的风险分配直接关系到国际运输承托双方,甚至贸易双方、保险、银行等主体的权责义务,是海上货物运输法律调整的核必内容。虽然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海上运输风险的预防控制能力己经大幅度提升,但是海上情况变幻莫测,货物在经历海上运输时仍然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损失,在经济情势瞬息变化的当今社会,可能会引发更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对这些损失的承担问题,国际海运公约主要靠调整承运人的义务和责任来实现,特别是承运人的责任制度,一直来都是国际海运公约的重点和核也,决定了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定位和价值取向。

....................

1.2研究问题和意义

法律的产生本来就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在传统法学中,公平一直都是法律追求的目标,但是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的今天,效率也逐渐在法律的调整范围内占有重要的一席,特别是在海商法体系中,效率己经成为法律制定的主要价值目标。因此,就国际海上运输公约而言,判断承运人责任为核也的船货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效率。

承运人的责任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国际海上运输公约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1924年制定的《海牙规则》中体现为不完全过失责任制,其对承运人的偏祖体现了船货关系的不平衡性;当现代航海技术逐步发展起来时,1978年《汉堡规则》承运人归责原则为完全过失责任制,2008年《鹿特丹规则》又使承运人责任归至完全过失责任制和不完全过失责任的结合。纵观几大海上运输国际公约,虽然各自代表的利益方不同,但承运人的归责原则始终围绕着过错责任原则制定。因此,国际海上运输承运人的归责原则究其根本为完全过错责任制度。

然而在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由于民事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归责原则的制定和运用也有所不同。归责原则一般分为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其中过错原则主要用于调整侵权关系,严格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违约责任。海运公约作为调整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船货双方利益的标准,其中承运人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基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成为一般合同违约归责原则通常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特例。

海运公约中承运人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否存在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针对海上运输合同中承运人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与一般合同违约规则原则的差异性,从传统的法律角度分析转变成经济学角度分析,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运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以效率和船货双方利益最大化、事故预防的社会成本最小化和为目标对承运人归责原则成因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解释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试图在国际海上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和法律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做出理论贡献。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违约与侵权归责原则综述

2.1.1违约责任归责的研究现状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合同一方违约时确定违约当事人民事责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因其直接决定违约结果在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合理分配,对当事人影响颇深,所以成为合同法中较为核心的问题之一。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一直来都是我国法学界讨论的热点,特别在1999年现行《合同法》颁布前后更是达到白热化程度。虽然近些年相关讨论有所降温,但我国法学界对此观点仍然不一致,有关探讨和学术文献依然不断涌现。当前,我国法律界学者的观点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是最优选择,而该原则己被我国现行《合同法》所采纳;第二种认为大陆法系的过错责任原则是最佳选择;第三种则认为从根本上而言,两大法系的违约归责原则其实是一致的。

严格责任为最优选择的观点是由梁誉星教授1997年以《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一文中提出并做了系统性论述,并在《合同法》颁布之后被大量著作所采用。例如顾昂然1999年所著《中华人共和国合同法讲话》,粪赛红、李婉丽2007年主编《合同法》(第二版),陈小君2007年主编的《合同法学》(修订第二版),马駿駒、余延满2007年所著《民法原论》(第三版)。该观点认为严格责任是合同法的发展趋势,严格责任原则更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并且有利于诉讼经济和合同的严肃性。

第二种观点即过错责任原则为最优主要流行于《合同法》颁布前,崔建远(1992年)和王利明教授(1996年)虽然认为,我国法律虽然奉行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相结合的双轨制违约归责原则体系,但由他们关于严格责任之适用范围的论述看,过错责任原则实质上为一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归责原则。并且崔建远教授发表《严格责任过错责任——关于合同法归责原则的立法论》(1999年)中对严格责任说的论据逐一进行了批驳后提出,比较理想的归责原则配置,是过错责任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的双轨体系,但严格责任原则应限定在持定的领域内。

......................

2.2海运承运人责任研究综述

2.2.1传统法学角度研究现状

司玉琢(1995)提出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责任基础的发展经历了严格责任、不完全的过失责任和完全的过失责任三个历史阶段。李章军在整理分析当时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关于承运人责任制度,结合实际海运情况,并借鉴了各国关于承运人责任的规定,同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认为我国目前应当确定不同运输方式下承运人责任制度,分别制定包含和不包含海运的多式联运承运人归责原则。傅廷中、杨俊杰(2007)认为海运承运人的责任制度变化正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并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来分析了严格责任和过失责任,认为承运人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在未来将持续维系。JoseAngeloEstrellaFaria(2009)从早期北大西洋、后期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和整个太平详四个海上贸易的分区来归纳整理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国际运输的统一法规中规定的承运人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了哈特法、海牙-维斯比规则和汉堡规则。认为每一个国际公约的制定都是大量的各个国家之间磋商洽谈的结果,在不同观念、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寻求一个妥协和平衡点。并认为对于当今的世界形势,早期的国际公约亟需修订和更改,以寻求另一个新的平衡点。

近些年对海运承运人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鹿特丹规则》中无船承运人和责任义务及海运履约方责任义务上,丁莲芝(2014)认为《鹿特丹规则》的体制度的创新造成适用范围上扩大有可能使我国部分非海运区段承运人享有责任限制。未来立法或者修改法律时,我国应有全局意识,考虑单位责任限制所在的整体法律语境,根据我国具体实践设定责任限额并扩大涵盖的索赔事项范围。傅廷中(2014)指出应区分港口经营人和实际承运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现行立法中存在一般性规定与具体规则之间的矛盾,应得到纠正。李天生(2015)否认了船东或经营船舶才能享有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的观点,认为航次承租人对货损索赔请求也享有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

...................

3归责原则模型的构建与效率比较...........10

3.1侵权及违约责任概述..............10

3.1.1何为归责原则.................10

3.1.2违约责任归责原则..............10

4国际海运规则及承运人责任制度演变.............18

4.1海上运输业发展现状................18

4.1.1全球海运业发展现状..................18

4.1.2中国海运业发展现状...............21

5承运人归责原则模型分析.............31

5.1海上货物运输活动及其风险控制的特点..............31

5承运人归责原则模型分析

5.1海上货物运输活动及其风险控制的特点

国际贸易促进海运业发展,实现进出口货物的跨国界空间位移。因此它相对于国内货物运输具有时间久、路线长、环节多和政策性强等特点。为了对承运人归责原则进行模型分析,首先对海上货物运输的高风险性质及承托双方在合同、履约和信息不完全的风险分配特点进行分析。

5.1.1海上货物运输活动的高风险性质

由于海上货物运输运程遥远、运时长、海上风险无法预知,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使货物可能遭受毁损甚至灭失等风险,主要分为海上风险和外来风险。海上风陰又称为海难,主要包括如恶劣气候、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和失火、搁浅、运输工具碰撞、沉船、受潮、渗漏等意外事故;外来风险是指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偷窃、下雨、断粮、渗漏、破碎、受潮受热、生诱、碰损等的一般外来风险和战争、罢工等政治、军事、国家禁令等特殊外来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此外,船舶适航性、船员的航行或管船过失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即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不可预测和控制的因素,使得海上货物运输活动的高风险成为普遍共识。

..........................

6对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的整体评价

国际贸易起源于航运业,航运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GDP增长、商品贸易和海运贸易之间共同进退。近些年,世界经济中屯、己经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海运贸易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中国因素"成为世界海运需求増长的主要动为。2014年我国海运贸易占世界海运量的比重达25%,是世界海运需求最大的国家。我国海运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海运业发展的困扰。重视航运业,发展海运业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政策。

国际海上运输合同调整海运当事人权责划分,海运合同的订立、生效和履行,多数参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国际公约作为调整航运业各方关系的标准,承运人归责原则是国际海运公约的核屯、和价值取向。本文对国际公约中承运人归责原则的沿革进行梳理发现,虽然不同时期公约的订立都侧重于保护海运业中一方的利益,但其承运人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准。

基于国际海运合同承运人归责原则与一般合同违约方归责原则的差异,本文对海上货物运输的风险进行量化,把海上货物运输活动的风陰高、损失大、当事人对履约进程控制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等特点做经济学模型分析。基于上述认识修正一般归责模型后,才能够对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性进行合理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承运人责任适用一般合同违约的严格责任原则,将会加重承运人负担,提高海运业成本,不利于国际海运业的发展;过错责任原则和限额赔偿制度可有效降低承运人负担;在海上保险制度的配合下,承运人过错责任原则可以在合理均衡承托双方的风险分配的同时,达到促进最优预防水平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效率目标。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十: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路径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末21世紀初,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模式由产业间到产业内,最后深化为产品阳分工。全球范围内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与不同国家的公司进行跨国界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市场一体化、生产片断化的全球价值链贸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紧密的合作与联系更新了全球跨国界贸易的性质、贸易量和利益分配方式。各个国家与地区为了发展振兴,也愈来愈依赖于制造业与价值链的誠合,以求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全球化的市场中,位于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各自专注于产品设升、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促使了世界资源更好地整合,也极大地发挥了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使得生产效率和收益大大提高。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得以针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独善其所长,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项目,将非优势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的企业。然而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利润分布的不均匀。产品价值链可概括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和售后服务三个环节。其中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有着丰厚的利润,而生产制造环节利润较为微薄。利润为纵轴,产品价值链环节为横轴可以得到一条两端高中间低的曲线,即U型微笑曲线。由于过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及高昂的生产要素成本,发达国家国企业放慢了获取更高利润的步伐。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不仅拥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又具有加入全球价值链、进入国际市场的需求。最初,在发揮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将消耗自然资源,而又需求大量劳动力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需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的设计研发及营销环节,实现自己获取更丰厚的利润的目标。长此以往,占据着价值链核心和关键环节的发达国家,得控制占据非核心环节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

但是,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是什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前景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价值链升级,如何升级等等,都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该行业的升级路径,试图解决以下问题:该行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我国该行业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何位置;如何测度和评价我国该行业价值链升级的效率;针对我国该行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有哪些。

....................

1.2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升级概念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结合使得制造业升级的研究有了新的落脚点。本文将价值链升级与制造业升级理论结合起来,试图为中国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以便其定位最适合自己比较优势的价值链环节,进而实现价值链升级。结合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及运筹学等学科知识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等问题的系统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制造业升级理论,为制造业更广阔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自从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这一领域就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的发展也是理论上的巨大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构成了著名的微笑曲线。对于从制造生产、加工重组等低端环节升级到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的路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本文以企业为微观主体,以行业为宏观主体,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实现价值链升级,在此基础上,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该行业升级的路径。此外,将价值链理论与制造业升级理论相结合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因此研究我国该行业价值链升级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一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和福射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改善就业情况等发面有着巨大的福射效应。因此,分析该行业的发展并判定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定量分析该行业的价值链升级效率,剖析行业价值链升级的机遇和障碍,探寻一条适合该产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至关重要。综上,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和升级路径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此外,本文对我国支柱性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进行了分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全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因此,探讨电子及通信设各制造业价值链的升级,也对其他行业价值链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2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本文中价值链升级的概念

结合Porter的价值链概念、Gereffi的全球价值链概念、价值链微笑曲线和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可以从功能升级及链条升级来分析价值链的升级模式。在四种产业升级模式中,功能升级与链条升级是属于价值链环节的升级。

一方面,价值链升级是一种功能升级。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升级,如中游至上游的组装制造一关键零部件生产一产品研发及设计的转变,及中游至下游的组装制造一渠道、销售一品牌、售后服务的转变。以企业价值链升级为切入点,再逐渐福射扩散到整个行业价值链的升级。从这一方面来说,功能升级是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基本要义,即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路径是由价值链中游的生产制造、加王重组环节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创新或价值链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升级的过程。

另一方面,价值链升级也是一种链条升级。也就是积累了一定研发、生产、营销实力的企业由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升级至技术密集型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的过程。链条升级的关键是企业快速吸收更关键的技术和更核也的竞争力,切入更高层次的产业并带动整个行业价值链向更高技术水平产业升级和跨趙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价值链升级不仅是企业或行业的升级,而是多个企业升级协同效应福射至整个行业的升级。因此本文对于价值链升级的研究以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为基础,以企业为微观主体,行业为宏观主体进行分析。

.......................

2.2国际分工理论研究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国际分工理论得迅速地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出现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赋予发达国家更多掌控经济发展的权利,因而造成了国家之间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国际分工理论由产业间理论发展为产业内分工理论,又进一步深化为产品内分工理论。

2.2.1产业内分工理论

产业内分工是基本特点相同的产品以不同款式、规格等为标准进行的差异性分工。根据分工原则的不同,产业内分工可以划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种形式。其中,根据产品具有的差异性特性和属性进行的分工称为水平型分工。例如我国从韩国进口移动电话的同时,也会向韩国出口我国生产的移动电话。水平型产业分工可以过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得以解释。垂直型分工是同质产品根据差异性物理特征和质量等进行的分工。通常表现为产晶的化格差异。垂直型分工可以从比较优势与完全竞争中得以解释。

产品内分工是在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分工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深化。产品内分工理论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方式进一步细化到了同一个产品内部。从研发、设计、生产至营销和售后,同一个产品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由具有各自比较优势的企业或国家掌握,产品内分工得以蓬勃发展。田文(2005)指出,产品内分工是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不同环节或价值片段在不同国家空间分布的现象。AmdtU997)P53指出,产品内分工有利于增进参与分工的两个国家的经济收入及就业、工资等社会福利。

国际分工理论的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的发展,而产业内分工发展至产品内分工则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可见表2-3。

......................

3行业发展现状及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判断..........17

3.1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7

3.2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18

4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效率............28

4.1DEA模型与价值链分析的契合点.............28

4.2DEA模型介绍..............29

5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遇及障碍..............38

5.1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遇............38

6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研究

对于我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笔者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6.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

对于不同经营阶段的企业而言,其升级路径可以遵循委托加工(OEM)至自主设计和加工(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然而其背后所对应的产业发展的实质内容基本都涵盖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及最后的链条升级,这些升级方式反映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模式。因此,本文将采用上四种升级方式作为衡量标准。结合第二章提出的价值链微笑曲线概念,本文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升级路径分析将结合企业经营方式、四种升级模式及微笑曲线理论。

由于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地主要以OEM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缺少技术创新及品牌营销能力使得企业大多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并直很难进展到顶端。因此,在确定企业自身价值链升级路径时,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化势及对资源的掌控能力。结合四种升级模式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基本环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基本路径可概括为简单组装一原材料控制一产品加工一工艺创新一产品创新一区域品牌一技术创新一营销网络一自主品牌一品牌售后服务。而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可概括为由OEM到ODM阶段,由ODM到OBM阶段,W及由OEM跨越式升级到OBM阶段。

.......................

7结论

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理论研究为根基,首先论述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相关理论,分析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地位,测评了该行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效率,论述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价值链升级的必要性、机遇及障碍,描绘了针对企业与行业两个维度实现价值链升级的可行路径。

首先,在论述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中得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布局上较为集中,在东部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虽然总产值及利润额及市场规模一直呈上涨趋势,然而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对外资依赖较强。通过结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与"微信曲线"理论的分析,得出目前仍处于价值链较低环节,产品附加值率较低的结论,行业为寻求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产品附加值,需要向价值链更高环节升级。

其次,在测评我国该行业升级效率中,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在测评价值链升级效率中所用指标及数据来源,选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中投入为导向的BCC模型,通过DEAP2.1软件对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指标进行测算。

再次,在对价值链升级的必要性、机遇及障碍分析可得,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抓住机遇,克服障碍实现价值链升级势在必行。突破目前价值链地段锁定状态,向价值链更高环节或想更高的价值链升级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在对于价值链升级路径的分析上,本文从企业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于企业而言,由OEM、ODM起步的升级分别实现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及跨越式升级。对于产业而言,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OEM和粗加工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及品牌营销能力欠缺,因此,根据产业自身优势确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为:原材料产业一粗加工产业一高加工产业一产业集群一制造业服务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关键措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培肯强势自主品牌,拓展全球市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