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贸易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母国吸收能力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3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于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的新形势”,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战略,尤其是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走出去”战略推行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 ODI)发展日益兴盛。我国从 2003 年开始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自此以来已连续 13 年实现增长,2002-2015 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36%。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达到 1456.7 亿美元,突破历史了记录,是 2002 年的 53.9倍,流量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并首次超过了同期外商投资流量。
尽管在 2008 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滑,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反而逆势上扬,我国企业利用国外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技术资产大幅贬值的机遇,大举并购国外技术企业。比如,2008 年中联重科收购了意大利的泵送机械制造商 CIFA,2009 年联想集团在美国并购设立了 SwitchboxLabs,2010 年吉利集团成功收购了瑞典沃尔沃公司,2012 年三一重工成功收购了德国混凝土泵生产商普茨迈斯特等等。经济危机期间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比前十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额还要多,并且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通信、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企业,这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该类投资是指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杜群阳,2004)。于 20 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那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技术寻求型 ODI,为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与利益,这些国家中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不仅刺激了新兴经济体国内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通过产业竞争、产业转移等效应对国内产业升级和优化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企业为开拓其汽车市场在美国开展了以技术寻求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使得日本汽车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紧接着,韩国的 LG、三星等大型跨国公司也开始大规模在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 ODI,以建立 R&D 机构和并购高技术企业的方式获得了不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突破,使得韩国在高清电视、电脑芯片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1.2 研究内容
基于研究目标,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拟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此部分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简要概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和国内外对技术寻求型 ODI 的研究。
第三部分:我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此部分介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并简要论述技术寻求型 ODI 的行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投资方式特征。
第四部分:我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机制分析和实证分析。此部分首先对技术寻求型 ODI 反向技术溢出理论机制进行简要论述,然后再构建计量模型,利用 2003-2014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先进行静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再进行动态面板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分析。
第五部分:结论及建议。依据实证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很多西方学者已经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投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休系。
较早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海默(Hymer),他于 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从垄断优势论的角度来对跨国公司的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原因是其拥有的垄断优势,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则使企业拥有和保持着这种优势。垄断优势论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美国进行大规模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但是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为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性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进行阐述并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以及区位选择。该理论将美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取向、美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的动机及其区位选取这三者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不但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而且也对美国先向西欧再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可该理论依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解释,而且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也没有解释得很全面。
..........................

2.2 关于技术寻求型 ODI 的文献综述
技术寻求型的 ODI 是以 ODI 带来的地理临近使得企业能从东道国获得有益的技术溢出为基础的。技术寻求型 ODI 存在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是指投资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接近东道国丰富的研发资源,然后获得积极的由东道国向投资国的技术溢出效应(Pottelsberghe B P & Lichtenberg F,2001)。ODI反向溢出效应本质上和 FDI 溢出效应一致,是经济外部性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和新知识不再被某个个体独占,而慢慢变成公共知识,公共知识具有非独占性,且没有占用边际成本,投资企业通过占用尽可能多的公共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Kogut 和 Chang(1991)基于日本制造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更倾向于研发密集的产业,而且大部分为建立合资企业形式,这说明获取技术可能是日本投资者的动机。该研究第一次证实了技术寻求型 ODI 的存在,获得反向溢出效应成为了 ODI 的重要动力。而通过对欧共体内四大国 1984-1989 年行业层面的 FDI 流量的计量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发现来自美国和日本直接投资的重要推动力是为了获取技术(Neven 和 Siotis,1996)。并且,对流入硅谷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对瑞典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现象的研究也都证实了获得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已成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超越所有权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Teece,1992;Braunerhjelm & Svensson,1996)。此外,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国外投资情况来看,国外企业对本国专利的引用次数要明显比本土企业的引用次数高,呈现出了非常强的技术寻求动因(Almeida,1996)。并且在对美国生物科技产业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本土企业往往更容易成为国外企业股权投资的目标,这些国外企业通过并购高水平的美国生物科技企业来获取包含在企业技术优势中的国家特定优势(Shan &Song,1997)。
从国际投资渠道的角度分析进口、FDI、ODI 这三种渠道对国家层面的国际R&D 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FDI 并没有对改进母国技术产生推动作用,而进口和ODI是产生国际技术溢出的有效渠道(Lichtenberg & Pottelsberghe,2001)。对于这个结论,他们把学习国外技术同学习外语之间做了一个类比来解释。学习外语可以选择在本国学习(FDI),也可以选择在以这门外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ODI),尽管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学习外语(国外知识),但是显然后者的效率会更高。类似的,FDI 和 ODI 都可能促进获取国外的技术,但是 ODI 能带来更大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Driffied、Love 和 Talor(2009)的研究认为技术寻求型的 ODI 能提高英国国内的 TFP,技术寻求型的 FDI 却没有产生促进效应,这也支持了 Lichtenberg 和 Pottelsberghe 的结论。
..........................

第 3 章 我国技术寻求型 ODI 的发展及特征分析 ..........................11
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11
3.2 我国技术寻求型 ODI 的分布特征 ......................... 12
第 4 章 技术寻求型 ODI 对我国自主创新影响的机制分析与实证分析 ............18
4.1 技术寻求型 ODI 反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 18
4.1.1 研发成果的反馈机制......................... 18
4.1.2 研发费用分摊机制.......................... 19
第 5 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32
5.1 主要结论............................ 32
5.2 政策建议.................... 33

第4章 技术寻求型ODI 对我国自主创新影响的机制分析与实证分析

4.1 技术寻求型 ODI 反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4.1.1 研发成果的反馈机制
研发成果反馈机制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海外子公司的研发投入所形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反馈给母公司,只要母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了东道国的技术资源,就会对这些技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迅速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投资目的。母公司在与子公司在产品、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双向流动下,实现先进技术向母公司的逆向转移。通过对研发成果的直接利用,母公司可以打破技术壁垒,进而使自身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同时也还能掌握到同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向。而且,通过利用反馈机制所取得的研发成果对产品进行升级,还可在同行业者和消费者之间树立新的形象,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还有利于企业进行扩张而获得高收益。
海外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不仅对母公司具有技术反馈的作用,而且对同一母公司内其他各子公司也同样存在技术反馈作用。图 4-1 为研发成果反馈机制路径图。

............................

第 5 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先前相关专家学者工作的整理,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利用 2003 至 2014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主要得出了一下几点结论:
首先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技术寻求型 ODI 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寻求型 ODI 对以发明专利为表征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表征的创新能力未产生影响。考虑到发明专利相比于其他两种专利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技术含量,即发明专利更能体现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实证结果显示以发明专利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结果最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寻求型 ODI 通过获取反向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促进作用。
此外,动态面板 GMM 模型显示,虽然由 ODI 渠道获取的国外研发存量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出现了时滞,但其仍然促进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仍然以发明专利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最为显著,这同静态面板模型的结果一致。所以,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均验证了技术寻求型的 ODI 确实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技术吸收能力方面,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 GMM 估计均显示:技术吸收能力与获取 ODI 反向技术溢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吸收能力是技术寻求型 ODI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作用的重要调节因素;然而,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表征并未能达到门槛值,与国外溢出的研发存量的相互作用抑制了我国的创新产出,因此我国人力资本质量还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