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2×2”模型之暗含前提假设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1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比较成本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石,正如萨缪尔森称赞李嘉图“完美的逻辑”,高度评价其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础”。从经济史的视角探讨李嘉图 2×2 模型,自然的发问是,该模型成立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又依赖何种市场运行环境和制度保障?既然比较成本理论被看作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那么它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可以不加判别地遵该理论制定经济政策吗?如果比较成本理论无效,什么贸易理论才是有效的?
不少人并未真正弄清比较优势的内涵,造成比较优势概念的误解和滥用,错误使用见诸媒体报道和学术论文。如果不加讨论地使用比较成本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在该理论指导下的政策效果必然大大折扣,甚至适得其反。经过数代经济学家的反思、批评和修正,国际贸易理论不断演变和拓展,而对每一前提假设的否定补充都取得了新的学术成果。我们也尝试修正补充李嘉图 2×2 模型暗含前提假设,对此做粗浅的讨论,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教于学界方家。
1.1.2 选题意义
1.1.2.1 研究方法的意义
前提假设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正如数学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在给定的条件下经过推理得出结论,没有无条件的结论。又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宏观物体,测算微观粒子间的吸引力就不能套用此公式。“经济学家们基于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将纷繁复杂的制度、习俗、追求、惯常行为等抽象为几个扼要的重要条件,将这些条件称之为前提假设,这是展开分析的逻辑起点。”①除此之外,经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也是以对前提假设的重新认识为起点,各家各派的分歧也体现在其理论前提假设的不一致。本文从李嘉图2×2 模型的逻辑起点上分析古典贸易理论成立的条件,尝试补充模型暗含的前提假设,论文选题强调了“前提假设”之研究理念,对避免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矛盾具有警示作用,有助于加深理解古典贸易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的要义。
李嘉图将政治经济学视为像数学一样严密的科学,为此创立了称之为模型分析的纯粹演绎方法,从现实中抽象出基本要素,经过纯逻辑推理,得出自由放任的政策建议。简言之,比较成本学说揭示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道理,“相对”的思想是其理论精髓,但 2×2 模型不能视为指导国际贸易的普遍原则和思想。当年,英国的自由贸易论者声称他们的论证是永恒的真理,普遍适用于任何时代和地域。这种把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理论看成是普适人类的观念根深蒂固,更有学者不假思索地遵循此道。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学的研究也应该从现实出发,注重运用历史归纳的方法,所有经济问题都应置于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而不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追求超越国家和历史界限的普适真理。在经济史的研究中,阶段性特征往往被忽略。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是供给约束经济态势,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大萧条的爆发催生了凯恩斯经济学,只有在需求约束性经济态势下,依据该理论框架从需求一端制定政策才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把某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看作是任何经济理论的普遍性假设,得出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甚至完全相反。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贸易理论演进
国际贸易几乎与国家的产生同时出现,为了增进国家财富,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才是行之有效的?围绕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的收入分配这三个基本问题,国际贸易学说不断演进和发展。重商主义时期,货币被视为财富的来源,出口使货币流入从而带来一国财富的增加,进口则会减少国家财富,正是在这一前提认识下,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多卖少买”的贸易政策。亚当·斯密批判重商主义,他以分工和交换为逻辑起点,认为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分工的根源。“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①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假设,即两国都至少有一种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这样就无法解释一个不具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贸易。
“比较成本”的思想追根溯源,始于 1815 年《 国外谷物贸易论》。在这本书中,托伦斯使用了“comparative cost”一词,以英国和波兰两个国家、玉米和棉布两种产品为例初步阐述比较成本的含义,由于李嘉图首先论证了比较成本原则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意义,学界一般认为李嘉图才是比较成本学说的创建者。在继承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李嘉图用数字举例表达了比较成本的思想,由于文中使用了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例子,所以简称为 2×2 模型。李嘉图 2×2 模型突破了“至少有一种绝对优势产品”的前提条件,用相对成本的差异解释没有任何一种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这是对斯密学说的进步。但是李嘉图没有给出比较优势的明确定义,所以后人把比较成本、比较优势、比较利益理解成同一个概念不加区分,我们认为“比较成本”的概念更贴近作者本意,其一,2×2 模型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成本角度来探讨交换问题;其二,托伦斯最开始使用的也是比较成本的概念。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用成本因素来解释交换问题,穆勒则从需求一端探讨贸易动因。他认为,贸易各方的需求恰好抵消对方的供给,在以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为上下限的范围内进行国际交换,双方均可获益,而具体的国际交换比率由各国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获利最大的是这样的国家。其生产物在其他各国具有最大的需求外国对他的输出品的需求强度愈大,他获得输入品的代价就越低,该国本身对输入品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强度愈小,他获得输入品的代价就越低”。穆勒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相互需求”概念和“国际需求方程式”,将国际交换模式的确定发展到对交换比例和范围的讨论,从强调供给到注重需求,实质上并没有改变 2×2 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 2 章 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暗含假设之研究

2.1 世界经济从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过渡
简言之,低水平下的产量难以满足消费者低水平的需求。产品一生产出来就立刻被买走,居民稍有储蓄,就会被借来用做投资。改革开放前,在中国短缺经济状态下,随处可见“储蓄一元钱,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标语,其用意不只是倡导“节俭”的美德,当时的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通过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供给水平是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记得那凭票凭证供应的年代,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实行限量供应和凭票证供应的办法,各种票证多达数十种,人们只要见到排队,先不问卖什么,排上队再说。城市的商品几乎全都凭证或凭票供应,农村更加困难,根本买不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正品,残次品也有人抢购。改革开放前居民的收入水平很低,消费需求极其有限,即便如此,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供求矛盾在于供给一端,供给约束经济态势下产量太低,满足不了消费者低水平的购买。供给约束型经济的基本机理可用图 2-2 说明,

在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潜在总供给能力强大,只要有订单,厂商就能供给产品,销售成了企业最大的问题。简言之,总供给被迫适应总需求。相对来说,只有消费者买不起的问题,而生产一端没有太大问题。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无论产品质量还是数量都实现了自给自足,满足国内需求完全不成问题。大量闲置设备未开工,只要有订单,工厂就能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供给产品,还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量身定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为剩余产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

2.2 对李嘉图 2×2 模型逻辑的讨论
我们参考原著对 2×2 模型做简单说明。从表 2-1 看,生产等量的布匹或葡萄酒,无论哪一种产品,葡萄牙较英国投入更少的劳动,即两种商品均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葡萄酒比布匹优势更大(33%﹥10%),即葡萄酒具有比较优势,布匹具有比较劣势。如果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并以此交换英国的布匹,英国则专业生产并出口布匹进口葡萄酒,两国均能消费更多的商品。所以葡萄牙“宁愿把资本投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并以此从英国换取更多的布匹,也不愿意挪用种植葡萄的一部分资本去生产布匹。”李嘉图用简单的数字举例法来阐述比较成本学说,表 2-1 中关于布匹和葡萄酒的四个数字被称为“神奇的数字”,这种方法被多次用到,他在分析利润、地租、工资时均有使用。在今天看来,李嘉图 2×2 模型有很大的缺陷,但是在两百年前的古典主义时期,这种思想无疑是超前的。

.........................

第 3 章 不同经济态势下的贸易模式讨论 ........................ 28
3.1 贸易双方均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的分析 ...................28
3.2 一方为需求约束,一方为供给约束型的分析 ..................29
3.3 贸易双方均处于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分析...............30
第 4 章 结论................... 32

第 3 章 不同经济态势下的贸易模式讨论

3.1 贸易双方均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的分析
第二章补充了 2×2 模型暗含的三个前提假设,并做了一一讨论,初步得出需求约束、国家安全意识下模型失效的结论。毫无疑问,经济态势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到经济运行机制和理论的逻辑推理。本章参照原著中的一系列假设,将不同经济态势加入模型,考察不同前提假设下贸易模式如何决定。
当两国均为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由于同处于“吃不饱”的短缺状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两国之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选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两个市场的关系,在相对价格体系内做简单供求分析。

...........................

第 4 章 结论
本文从总供求态势这一角度讨论了李嘉图 2×2 模型暗含的前提假设,认为李嘉图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有效,在需求约束经济态势下无效。同时,2×2 模型暗含标准的市场经济以及不受战争威胁的前提假设。如果在需求约束经济态势下使用该理论框架指导国际贸易实践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李嘉图比较优势原则是否有效,要回到对贸易各方经济态势的逻辑判断上去,应该首先考查研究对象处于何种类型的经济态势下,避免误用理论框架。
1.古典经济学的上位前提是供给约束型经济,2×2 模型暗含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的前提假设,只有此条件成立时,比较成本理论的逻辑才是通顺的。
2.在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按市场信号配置资源,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因此,“标准的市场经济” 也是 2×2 模型暗含的重要前提假设。
3. 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没有国家间的战争威胁无疑应该是 2×2 模型暗含的前提假设。但是,纵观世界历史,由于不断产生的利益分歧,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追求优势方面不可避免存在冲突,国家间冲突不断,战争的可能性永远不为零。在世界近代史中,这一前提假设成为现实是间断性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供给约束型”、“标准的市场经济”和“没有国家间的战争威胁”构成标准 2×2 模型暗含的前提假设。“供给约束型” 经济态势的前提假设是本文的主要结论。两国均为供给约束型经济时,由于同处于短缺状态,在两国之间实现资源配置变得至关重要。使用相对价格、相对供给、相对需求的相对量做“双向的纵横之比较”才有意义。此时,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经济态势发生改变时,进入需求约束经济的一方将新增投资转向进口产品,国内交换取代国际贸易,绝对优势原则有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