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贸易竞争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0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引 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概念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原因在于,近二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经济在发展中,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商品链和供应链遍布全球,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禀赋要素,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及其售后活动,不在局限于单一国家内,而是在多个国家完成。中间品进出口贸易多次跨越国界。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作和联合等协同作用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同样是通过融入GVC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其不同企业的优势特性,积极参与国际化生产。国家之间的依存度也同样上升,一国的经济活动已经不能被限制在本国境内,而应该放在国际环境中,融入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不同环节,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因此,全球价值链并不仅仅局限在公司层面,更是国家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世界范围的生产过程以及经济活动中,GVC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中,特别是在制造业中,GVC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优化分工,禀赋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发挥最大效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的进展极其迅猛。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以贸易的附加值作为研究国际贸易的新参数对国际贸易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代制造业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是在世界多个地点进行,分解成多个片段分别由不同国家去完成(M.P.Timmer等,2014),价值链高端国家获得整个链条中产生的绝大部分附加值,而低端只能获得极少部分。例如,我国的iPod组装获得的附加值不超过2%,它的几百个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iPod的附加值获得相对较多的是生产网络组织者-美国苹果公司,占33%以上。外国公司主要是负责生产硬盘驱动器、显示器和存储器这些iPod的核心中间品,因此获得的附加值比较高,而我国处于加工组装环节,将全球各国运来的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获得的附加值只有不到2%(M.P.Timmer等,2014,J.Dedrick等,2010)。如果我国制造业安于现状,不努力加快行业技术创新,就会被锁定在GVC低端(GVC低端锁定),只能获得低附加值,更为严峻的是可能产生依赖性锁定,高端环节一旦断裂(例如,上游供应链断供),我国本土企业就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则这些行业很有可能面临崩溃。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笔者从 GVC 视角,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和国际地位状况。为此本文利用 OECD-WTO TiVA 数据库中附加值贸易额总额及国内附加值和国外附加值等不同附加值贸易数据,计算 GVC 地位、GVC 参与度和 GVC RCA 指数,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还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理论,竞争力理论,并对关于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和地位相关文献做了综述。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三章基于附加值贸易总额分析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现状,并使用全球价值链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变化趋势和国际对比。第四章基于贸易附加值的分解数据,用 GVC 参与度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研究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和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对比。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分析结果,由此提出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地位的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多角度综合研究分析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状。
(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阅读国内外文献和附加值贸易数据库。整合并计算数据进而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中分析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以及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2)比较分析法:通过时间对比和国际对比方法反映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水平变化。在对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参与度和地位指数比较时,采用时间对比,分析其 2000 年至 2011 年来的变化趋势。在国际对比方面,将国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客观分析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和竞争地位。
...........................

二、相关理论探讨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探讨
1.相关概念介绍
(1)价值链一种商品或者服务从设计、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全部环节,这些互相不等同而又相互连接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个价值的动态生产过程,即价值链。
(2)全球价值链
跨国公司将整个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放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形成了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网络,这种价值链称为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中,参与不同环节的企业不限制在一国,企业内以及企业间的联系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活动。
2002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真正意义上规定了全球价值链的含义。它是用来表示:“以全球为背景,通过跨国公司强大的跨国联动能力,将产品和服务的制造、营销和回收等步骤在各国间清晰分工。这些步骤包含了初级产品的采购和转移,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的加工和批发,以及最后的消费和回收等阶段。这些步骤的参与方众多,增加值在链条不同环节参与方间合理配置,将供货方及消费者还有中间环节的各个企业高效地联系在一起,来提高分工的效率”。
(3)附加值贸易
以价值增值为测算方法的国际贸易额统计。在统计一国贸易的附加值时,将其定义为在该国境内创造出多增加的价值。这是由于对中间品的组装,或者商品过境时缴纳的税费或者创造的收益等原因。形象的说,一国从进口了 x 国价值 50的中间品或产成品,本国通过加工组装完成后,按 60 的价格出口给 y 国家。如果按原来的计算方法,x 国与加工国有 50 的贸易顺差。加工过与 y 国存在 60 的贸易顺差,两端的 x 国与 y 国间无任何关联。但是改用附加值增值计算后三个国家通过价值的增值过程串联在了一起。这样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完整清晰的分析价值持续增加的过程,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国际贸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附加值贸易统计更加准确描述了国际贸易价值的真实量。国际贸易组织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2013 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同世界贸易组织公开联合制定了适用于采用附加值作为当今世界贸易的计算方法。同时这两个组织也共同建立了 OECD-WTO TiVA 数据库, 附加值贸易( Trade in Valueadded)由此正式提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
张辉(2005)研究了 Gereffi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和治理,分析了作为生产者驱动型和消费者驱动型不同的竞争优势驱动路径,以及五种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这五种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分成三种产业组织模式,即模块化、领导型和关系型,分别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并强调组织模式之间的动态转换。张辉在研究中强调领导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提出要识别领导者来认清自身地位,有助于产业发展与升级。同时文章强调要注意产业升级包含的外部购买和产业分离问题,要关注两者间的相互关联。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是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适当选择,对提高全球价值地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刘曙光(2004)总结了国外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有关定义及发展等,并针对中国制造业提出相关的建议。
上述两篇文章将 Gereffi 等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有关理论引入国内,并全面的论述了其核心原理,对今后国内价值链研究提供了方向。
对于制造业的研究中,尚宇红(2013)重点研究了中国与中东欧 12 国2001 ~2011 年间本土消费组成以及是否对贸易对本国的影响力情况。研究表明,我国贸易总量绝对值提升极快,但是贸易结构不均衡,产品类别也相对简单等。魏浩(2015)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作为测度产品的评价指标,发现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来看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展示出“倒 V”的趋势,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电器设备等行业竞争力大幅增加,占我国出口比重也逐年增加。运输设备行业有望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新动力。胡大龙(2015)研究了德国1990 ~2011 年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技术专业化,得出德国重视提升商品品质,强调掌握行业核心设计等,使其在制造业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优势地位。
出口竞争力变化分析中,聂聆(2014)研究了全球范围内部分国家制造业贸易的附加值的变化。得出的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化大生产中出口贸易的附加值总量已远超其他国家,目前劳动集中型仍是我国主要出口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下游,高技术集中行业提升明显,其中部分行业也已经发展至国际上游。周升起(2014)利用 TiVA 数据库,运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研究中国制造业相关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间的波动趋势。分析得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始终位于劣势位置。按要素禀赋分类后,劳动密集行业依然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按时间的变化趋势来看,这些行业地位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均可描述为先下降后稳定的过程。
..........................

三、基于行业附加值贸易总额的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分析 ...................15
(一)全球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附加值贸易概述 .............15
1. 国际制造业附加值贸易概述 ..................15
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附加值贸易概述 ............................18
四、基于行业附加值贸易分解的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分析 ...................34
(一)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分解与指数的选取 .......................34
1. 一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分解 .....................34
2. 基于附加值贸易分解的竞争力指数选取及数据来源 ................35
五、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60
(一)基本结论 ...............60
1. 中国制造业高技术行业发展突出 ..................60
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竞争力水平不均衡 ..........................60

四、基于行业附加值贸易分解的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竞争力分析

(一)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分解与指数的选取
1. 一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分解
本章将通过使用 OECD-WTO TiVA 数据库中的附加值贸易分解数据,继续深入研究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基于 Koopman(2010)的附加值贸易分解方式如下:

其中,贸易附加值总额(E)可以根据附加值来源的不同分解成国内附加值和国外附加值两项。国内附加值(DVA)是由本国企业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国外附加值(FVA)是进口的中间品和产成品中所含有的由上游国家生产的附加值。国内附加值(DVA)可继续分解,第一部分直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为出口的中间品或最终商品在进口内最终消费或者加工成产成品在国内消费(DDC):第二部分间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是指出口的中间产品经进口国加工生产后出口到第三国的国内部价值部分(IDC);第三部分为进口国加工生产后由出口国再进口的产品中所含的国内附加值(RIM)。
........................

五、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 中国制造业高技术行业发展突出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采用出口附加值的统计方式,我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总额 2000 年以来飞速增长,并从 2008 年开始附加值总额超过其他国家,成为国际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第一大国。同时制造业各细分行业贸易附加值占国际该行业附加值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其中高技术行业比重增长速度最为迅猛,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行业和机动车辆、拖车和半拖车行业附加值贸易比重增长超过 4倍。
同时从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附加值贸易额占我国制造业附加值总额的比重来看,低技术行业中纺织类、纺织品、皮革和鞋类行业等低技术行业附加值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中技术行业各细分行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而高技术各细分行业出口比重自 2000 年以来上升显著,2011 年占我国制造业附加贸易总额一般以上,其中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行业比重更是超过 1/3。
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竞争力水平不均衡
尽管我国制造业无论是整体还是其细分行业的附加值贸易增长显著,但各细分行业竞争力水平并不均衡。
从竞争力的变化和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中低技术行业竞争力普遍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2000 年时拥有竞争力的纺织类、纺织品、皮类和鞋类行业及其他制造业,制造业回收行业等依然能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中技术行业竞争力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其中只有少数子行业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大部分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劣势明显,同时中技术行业也是我国制造业中竞争力水平最低的行业;高技术行业竞争力水平同样有显著提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只有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行业及其子行业拥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掌握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各行业取得显著发展。但截止至 2011 年时,其中主要国际竞争优势仍集中在低技术行业中,中技术行业国际竞争劣势显著,而高技术行业只有少数行业提升明显,其余行业仍处于国际竞争劣势水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