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1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成绩突出,但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对外贸易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产业方面,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结构性问题凸显,2015 年我国钢铁行业、煤炭行业以及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达到 80%,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优质中高端产品,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外贸方面,2015 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有所下降,虽然降幅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外贸降幅,但我国外贸发展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传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贸易保护、贸易摩擦不断加剧,面对复杂的外贸发展形势,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不难发现,在国家宏观层面,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重任,以期实现优化升级并早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而内蒙古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但两大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内蒙古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
内蒙古作为北部边疆的民族发展地区,其地理位置具有很大优势,在与俄蒙、东欧深化合作以及贸易往来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并且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凭借自身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统计公告,2015 年,内蒙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032.8 亿元,是上一年的 1.08 倍。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依次为 1618.7 亿元、9200.6 亿元、7213.5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9:51:40。总体来讲,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度非常高,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次之,第一产业最低。在工业产品产量中,煤炭产量和焦炭产量下降比例大,分别为8.5%和 11.8%,天然气和风力发电量稳步上升,同比增长分别为 3.2%和 4.6%。根据内蒙古呼和浩特海关统计,2015 年,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总额为 790.4 亿元,同比下降 11.6%,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为 440.1 亿元和 350.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2%和-10.8%。2015 年,内蒙古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超过 70%,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趋于合理。①虽然 2015 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在绝对量上有所上升,但是二者的同比增长率均低于 2014 年的水平,尤其是对外贸易总额,竟然出现负增长。产业结构方面,依然侧重第二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发展步伐较慢;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工业制成品中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两大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途径,目的就是为内蒙古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

1.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框架
为使读者对本文研究脉络明了清晰,将本文研究框架绘制如图 1-1 所示

本文内容主要有: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框架,指出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介绍相关理论以及二者(外贸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和途径。
第三章,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发展和现状分析。本文利用2000 年以来内蒙古的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内蒙古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发展;然后对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为下文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章,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变动效用模型,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以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2000-2015 年数据,实证研究内蒙古商品进出口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第五章,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第三章的现状分析、第四章的实证分析,结合内蒙古自身发展情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政策指导,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

第二章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2.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从本质上讲,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理论基础,其源泉来自于对外贸易理论。
2.1.1 传统贸易理论下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率先根据国际分工理念创造得经典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国或地区应该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产品交易中具有优势,可积累更多财富。
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绝对优势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于 1817年比较优势论出现在经济学领域,该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确定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制造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这样在国与国之间商品交易中可获取较大利益。
相互需求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穆勒从需求这一视角出发,说明了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例问题。约翰.穆勒的观点为:两个交易主体对商品的需求决定了双方的对外贸易和商品间的交易比例;马歇尔提出相互需求理论,将供需变化与贸易条件和贸易数量相结合。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从不同国家生产产品所需的要素资源不同出发,建立了著名的要素禀赋理论,即 H-O 定理。H-O 定理的核心思想是: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禀赋比例不同和生产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基于上述理论得出发展中国家更多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短期能够获得利益,但长期来讲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2.1.2 现代贸易理论下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新生产要素理论。代表人物有格鲁伯、维农,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与研究、开发投入多少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科技投入和产出比例,能够使一国或地区在商品交易中的比较优势得到提高。
技术差距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该理论指出,即使两国要素禀赋相似,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依然能够形成比较优势,技术水平高能够率先开发新产品、新市场,获得比较利益。技术差距论也说明,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往往会长期处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低级化境地。
.......................

2.2 产业结构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首次出现来源于威廉.配第的研究,他将一国或地区产业分为农业、工商业和服务业,并发现经济发展质量越好、实力越强,支柱型生产部门的水平生产率会越来越高,而这又能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理。代表人物克拉克创造性的提出这一定理,即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在第一产业工作的人数会逐渐减少,同时在第二、三产业工作的人数相应增多,产业结构转变与劳动力在各产业投入比例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具有相关关系,劳动力的转移与国民收入水平会伴随着该国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
霍夫曼定理。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独创性提出产业结构分析指标和法则。霍夫曼根据 1880 年到 1929 年二十多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了它们的工业化进程。霍夫曼定理的核心内容是:在工业化过程的四个阶段,随着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霍夫曼比例依次降低,在第四阶段实现工业化。
“雁行模式”产业转移理论。代表人物是赤松,从他的观点为,比较落后的国家应该学习、借鉴、模仿发达的工业国,并且在模仿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有效供给,首先在国内销售再面向全球,全面分析市场情况后及时推广自身技术。
战略产业优先增长论。佐利贯雄认为,日本之所以会实现经济的腾飞发展,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的三组战略产业(电力、电子和机械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密切关联,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突破口,制约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被消除。战略产业的形成并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令人认同、比较专业的观点是:一国(或地区)起初由第一、第二产业起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进会向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逐渐转变;或者是在工业结构的初始阶段由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扮演主要角色,在发展过程中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发挥决定性作用。依据产业结构升级思路,学术界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论断。
.........................

第三章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3.1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14
3.1.1 对外贸易总体概况 .................... 14
3.1.2 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 17
第四章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26
4.1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检验 ......... 26
4.1.1 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 ................. 26
4.1.2 单位根检验 .............. 28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37
5.1 主要结论 .............37
5.2 对策建议 .................. 38

第四章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检验
本小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对模型进行估计,步骤为:1.对于各变量的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各序列满足协整分析前提条件;2.对相应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及分析,验证各因素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3.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指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4.1.1 单位根检验
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是进行协整检验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因此在协整之前,应先利用 ADF 及 PP 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单整检验以避免伪回归。检验结果见 4-2 和表4-3。检验结果表明,EX、IM、IS 在 5%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故能够利用协整检验进行下一步分析。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通过搜集整理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参考资料,阅读、了解、学习以前学者关于二者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基于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现实状况,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现状,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出口商品结构水平比较低,在初级产品出口中,矿产品依然占据较高比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质量上乘、富有内蒙古地方民族特色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较低;进口商品中,同样存在产品结构低级化现状;工业制成品进口中,严重缺少科研价值高、值得借鉴学习的产品,难以倒逼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利用计量软件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内蒙古的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与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化均存在着微弱的负向关系,说明内蒙古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且进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程度大于出口商品结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内蒙古的工业是其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存留问题以及生产方式单一,所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可比性不强,并且所进口初级产品总量占进口总量比重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进度比较缓慢。利用计量软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内蒙古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没有形成系统的、合理的、内在的优化机制。
第三,在内蒙古三次产业发展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中发现,1.出口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初级产品的出口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内蒙古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初级产品进口之间联动性不足;与此同时,对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第一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发展,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发挥积极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之间联动性不足。2.进口方面:对于初级产品的进口,第一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初级产品进口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初级产品进口联动性不足;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产生负向阻碍作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工业制成品进口关联度、联动性不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