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通道导致的资金外流,以及货币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市场资金流动性整体偏紧,特别是民营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较弱。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为获取流动资金,在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个人之间,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由于我国直至 2015 年 6 月 23 日才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融资常用贸易作为载体,参与贸易的各方主体在商品及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中,依托货权、应收账款等财产权益,综合运用各种贸易手段、金融工具及担保工具,实现获得短期融资或增持信用目的,从而增加了贸易主体的现金流量。在开展融资性贸易的过程中,作为提供资金融通一方的国有企业资金损失事件屡发。融资性贸易风险已得到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
融资性贸易并非新生事物,然而对其的研究和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还是对融资性贸易与正常贸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开展业务的动机不同,但业务动机的把握很难形成量化标准。如果未能准确辨别融资性贸易,则其存在的业务风险是巨大的。如果将涉及赊销的业务或正常委托代理业务误认为是融资性贸易而加以限制或禁止,则会使企业丧失业务发展机会。对融资性贸易的有效界定是进行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如何在承认融资性贸易将长期客观存在于我国国有贸易企业的经营之中的前提下,认清融资性贸易的界定在实际业务经营中存在一定难度,但还能通过有效管理手段降低融资性贸易风险给企业带来大额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首先,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对融资性贸易的管理现状,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开展融资性贸易的相关要求,我国中央企业典型融资性贸易损失事件归纳,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对融资性贸易的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阐述我国国有企业对融资性贸易的管理方式时,以某国有控股投资平台对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子公司的融资性贸易管理方式为例进行讨论,探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防控融资性贸易风险的关注点、矛盾点和管理缺失点。其次,对常见的融资性贸易业务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各个融资性贸易模式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针对融资性贸易与代理贸易业务较为相似、不易辨别的问题,提出区别方法。最后,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应将融资性贸易按模式进行分类管控,并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进行融资性贸易风险管控的方法,从“怎么做”和“与谁做”两方面着手,防控融资性贸易风险。
结合本文特点,本文的研究用到举例法、归纳分析法、推理法等研究方法。
(1)举例法:各国有企业开展融资性贸易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涉及其开展现状的公开资料稀少,所以本文以某中央企业对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管控方式为例进行探讨。由于各中央企业均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进行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所以单个中央企业的管理方式、切入点和推动进度是具有代表性的。
(2)归纳分析法: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对资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再进行分析,归纳出主要问题。本文融资性贸易的主要结构及风险点一章就用的是归纳法。融资性贸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将贸易模式按其特点进行归类,再找到各类融资性贸易的主要风险点。
(3)推理法:对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的掌握之后,能根据相关问题而推导出相关结论。本文融资性贸易识别与界定、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框架和内容两章根据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点,提出了相关管理方法。
.......................
第2章 融资性贸易的主要结构及风险点
2.1 托盘贸易模式及委托采购模式
托盘贸易模式与委托采购模式同属典型融资性贸易,其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流转方式也没有差别,区别主要在于从合同表现出的外在形式不同。在托盘贸易模式中,托盘方通常分别与买方和卖方签订采购和销售合同,表现为自营贸易业务;而委托采购模式的受托方通常与买方签订委托采购协议,表现为代理贸易业务。但从贸易风险而言,其实质风险来源相同。
托盘贸易是贸易企业在大宗金属商品贸易业务中常用的资金融通方式,也是国有贸易企业进行融资性贸易的常见模式之一。在该种贸易模式中,作为托盘方的企业承担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1)由垫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
在托盘贸易模式中,托盘方为买方垫资采购是不可避免的,但上游卖方由买方指定,托盘方对卖方的资信情况可能并不了解,且在大宗金属商品贸易中供应商常要求买方全额或按比例支付预付款,所以上游卖方的发货进度对托盘方是否能如期收回货款具有直接影响。另外,尽管托盘方不对货物质量负责,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如卖方与买方对货物质量存在争议,虽然按合同条款买方有义务对托盘方进行偿付,但因货物质量问题带给买方后续生产或货物销售所带来的影响通常使买方偿付能力下降,托盘方回收资金存在风险。
........................
2.2 循环贸易模式
在该种贸易模式中,除上述托盘贸易的托盘方所面临的风险外,作为资金出借方的企业还承担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
(1)由信用风险波及较广而产生的风险
循环贸易的主要风险在于融资方开展此类贸易的唯一目的就是套取资金,但资金使用的去向并不能由资金出借方掌握,一旦该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则极易影响整个循环贸易流程中所有企业的资金链安全,造成较大范围的信用危害,而这些企业中可能涉及多个与资金出借方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故可能对资金出借方的其他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2)由贸易模式的隐蔽性而产生的风险
循环贸易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即由于循环贸易的参与方多为三家或三家以上的企业,故实际资金出借方可能并不知道自身参与的是循环贸易,易造成资金出借方因未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而产生风险敞口。
......................
第 3 章 融资性贸易的识别与界定......................8
3.1 融资性贸易与正常代理业务的识别 ................... 8
3.2 融资性贸易的界定条件 .................... 9
第 4 章 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框架的内容.....................11
4.1 设置融资性贸易分级评价模式 ....................11
4.1.1 一级融资性贸易:禁止类融资性贸易 ................... 12
4.1.2 二级融资性贸易:限制类融资性贸易 ...................... 12
第 5 章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性贸易管理的现状分析...............20
5.1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性贸易的相关规定 ...........20
5.2 我国国有企业开展融资性贸易造成损失的案例 ................21
第5章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性贸易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性贸易的相关规定
(1)排查大宗商品经营风险。国资委要求对大宗商品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仓储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对业务涉及的合同、存货、客户行用、仓储库存与产权归属、应收及预付款项、货物或仓单质押担保等进行重点排查,对业务风险重新评估;对已经出现重大风险的业务,国资委要求认真做好法律应对工作,尽力减少损失,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2)优化经营模式,严控融资性贸易业务。国资委认为融资性贸易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资金占用大,且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对等,所以要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国资委提出了一类禁止经营的融资贸易模式,即无商品实物、无货权流转或原地转库的业务;禁止了一类企业开展融资类性贸易业务,即资产负债率高、经营亏损严重、现金流紧张、风险管控能力差的企业。
(3)规范质押融资行为。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参与融资性贸易存在的或有风险也非常关注,要求中央企业严格管控质押融资业务,严禁从事与主营业务无关、以融资为目的的质押融资或担保,不可重复质押、虚假质押。
(4)加强存货管理。国资委认为存货管理是大宗商品业务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中央企业应建立健全存货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存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履行出入库流程,并对存货仓库进行风险排查。对存放在高风险仓库的货物应及时移库。
(5)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完善客户考察评价和准入标准,科学建立客户动态量化考核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客户风险的预见性和防范能力。
(6)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中央企业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及时应对风险敞口业务风险,对失职人员和资产损失瞒报人员严肃究责。
..........................
第 6 章 结语及建议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总结了融资性贸易的类型、实质目的和表象特征。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已发生了若干起因开展融资性贸易而产生巨额经济损失的案例。各种模式的融资性贸易都存在对货权及资金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且企业开展融资性贸易的风险远大于其可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国有企业对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的难点在于对融资性贸易的准确界定。
融资性贸易的特征是其风险点的体现,本文对各项融资性贸易特征的风险程度进行归类,根据其风险大小探讨设置融资性贸易分级管理模式,即企业可融资性贸易风险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方式。
除贸易模式设置中存在的风险以外,客户的信用视情况对融资性贸易业务的风险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的等级设置、评价要素选择和评价方法。通过对客户信用情况的区分,选择相应的与其开展融资性贸易的管理尺度。对于融资性贸易风险管控,现提出以下建议:
对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管理应关注于其贸易模式和客户信用本身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而非关注于其实质是否为融资性贸易。因此,限制具有融资性贸易特征的业务开展并无法有效对其管理,而对融资性贸易特征背后蕴含的风险有针对地进行管控才能真正达到企业管控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