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亚及东南亚地区国家展开了访问,在连续访问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各方的支持和欣赏,为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更好跟快地发展,丝路基金和亚投行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本,良好的金融融资渠道,为国家间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十三五”时期中国计划大力推进能源革命这项重点工作,包括能源的供给、消费、科技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旨在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创新科技、机制改革和加强国际间合作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维护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安全是新时代的重点问题,亟待解决,构建良好能源合作关系是新常态下的主旋律。
中亚地区能源禀赋富足,地理位置优越,势必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互利共赢合作平台发展的油气能源合作重要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合理利用金融渠道和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能源合作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历史背景,需权衡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研究分析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油气能源合作,规避合作风险,减少合作问题,推进双边良好合作,实现中国和中亚五国多边共赢。本文旨在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载体,结合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油气能源合作数据和经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油气能源合作这一研究,在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油气能源合作领域的现状和潜力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探讨可行性。根据现状和潜力,从中亚地区和中国两个角度分析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和中亚油气能源合作预判断提供参考。为切实推进双边合作,本文对各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中国和中亚油气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1.2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 6 个部分:
第 1 章,引言。主要论述应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选题背景来探究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成果来确定本文的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并分析本文不足之处。
第 2 章,主要从中亚油气资源情况,从合作历程、规模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情况进行阐述。
第 3 章,主要从经济结构、政策、关系和地缘等四个方面挖掘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合作的潜力。
第 4 章,主要研究中国与中亚油气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每个问题逐一展开分析、深入研究和比较讨论。
第 5 章,主要针对中国与中亚油气能源合作存在的八个大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推进双边油气能源合作提供参考。
第 6 章,主要结论和展望。
1.2.2研究方法
一、文献归纳分析法
本文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通过对中国和中亚地区当前政策、中亚油气能源情况,油气合作情况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的梳理分析,寻找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创新点,来探究油气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措施建议。
二、统计分析法
本文为更好地说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情况,对中亚各国油气能源分布、探明储量、储采比和对中国出口量有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三、定性分析法
本文对所获文献信息进行归纳、演绎、分析、概括,分层次逐点研究,剖析并总结,为中国和中亚油气能源合作提出实施建议。
四、比较分析法
本文通过中亚各国油气资源情况、合作现状、基建水平、政策法律、投资合作模式和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深入从点及线、由线到面地对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评价,得到相关研究结论。
.....................
第 2 章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合作现状
2.1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情况
截止 2015 年,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6》BP 公布的数据,中亚地区哈、土、乌三国探明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比例分别为 1.8%和 10.5%,具体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能源探明储量分布情况见图 2.1 和图 2.2,可以看出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储采比是一个国家能源按照现有开采和使用情况预估的一个使用年限,详见图 2.3,如图可见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采比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采比都是十分可观的,具有绝对的优势,也是我国和两国发展油气能源合作的方向。中亚地区的油气能源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主要是水利和矿产资源丰富,下文会对中亚各国的具体油气资源情况逐一展开分析。
.......................
2.2 中国与中亚五国油气能源合作现状
始于 1992 年,从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到建立贸易长廊,再到成立上合组织,再到 2013 年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尤其是油气能源领域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截至 2015 年底,根据 2016 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 BP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分布比例为中东 50.7%,非洲 19.2%,前苏联地区 14.9%,西半球 12.7%和亚太 2.5%。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能源合作,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2015 年进口499.1 万吨原油,占 2015 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 1.5%。天然气主要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进口,2015 年合计进口 296 亿立方米天然气,占2015年中国天然气(管道)进口量的88.1%,占2015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49.5%。目前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没有油气能源进口贸易。代表项目有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和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能源合作参与主体是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
2.2.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能源合作现状
2011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乌里赫套气田。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已顺利建设完成,设计年输气能力 100 亿立方米1,2015 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管道输气 4 亿立方米2。2015 年中哈石油管道石油运输量为 1180 万吨(其中转运约 700 万吨)3,实际从哈国进口原油 499.1 万吨,占 2015 年中国总原油进口量的 1.5%4。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一年受全球油价低迷影响有所平缓,详见图 2.6 和图 2.7.
.......................
第 3 章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合作的潜力................. 13
3.1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结构互补............. 13
3.2“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助力 ................... 13
第 4 章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15
4.1 中亚地区社会动荡,中国企业不可预见风险增加................. 15
4.2 中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增加中国参与油气合作难度............. 15
第 5 章 进一步合作措施及建议.............. 20
5.1 维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和平发展.............. 20
5.2 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渠道................ 20
第 5 章 进一步合作措施及建议
5.1 维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和平发展
中亚国家正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受国内外关系影响巨大。中国作为其邻国及战略伙伴,秉承在政治安全和平发展战略,应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国家安全方面的合作,坚决反恐,并密切关注美国在中亚的战略方向,因势调整中国安全策略,促进双边和平发展,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同时,中国油气能源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当地民族宗教信仰,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按照当地的习俗和文化与当地民众打交道,安定民心,尊重民意。同时运用风险规避、风险转化工具应对中亚地区油气投资潜在风险、外交政策变化风险、恐怖主义活动风险、官僚腐败风险、法律不稳定风险、主权征收风险、劳动力风险和汇兑风险等进行预警,并做好防控方案和事后总结。
中亚地区大力建设交通、电力和制造等基础设施,计划开展多个战略性建设项目,对老旧公路、铁路、机车、厂房、设备、飞机场和油气管道等进行新建、改造和修复。中亚地区计划引进现代化工艺、更新工业生产设备、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提高航空业水平和质量、建造高速公路和铁路、构建现代化电信系统和优化生产设备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但受限于本国经济水平,普遍缺乏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能力,需要大力吸引外资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国采用申请国际贷款和与邻国合作建设的方式。上合组织、亚投行、丝路基金和两优贷款为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油气能源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和优惠政策支持,进而打通双边互联互通渠道。更多地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中国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开发的机会,有利于油气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开展。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论从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能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亚地区都是未来我国能源战略和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选择。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上合组织和亚投行的成立,都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提供了理想的时间点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一方面中国对国外能源过高的依存度和较大的海上能源运输风险,另一方面中亚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和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中亚各国达成“贷款换石油”和“融资换合作”的模式,促成了双方建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助的合作机会。
四是提出快速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能源合作进程,应对现有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措施进行深入研讨。从研究结果上看,一是要维护双边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借助亚投行、上合组织、丝路基金和两优贷款等融资渠道开展中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油气能源合作环境。二是通过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利用中信保、建立法律信息库和统一海关标准来规避投资合作风险,三是从创新项目合作模式、深化产品层级和拓宽行业合作领域等角度,给出BOT和PPP模式、创新科技和建立产业联动等建议,旨在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和助力能源合作发展。最后,从人才建设角度给出建议,加强双边人才培养和培训,增强中国企业“软实力”,提升中亚地区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略)